10月8日,中國國慶中秋黃金周假期的最後一天,日本政府宣布,將取消包括中國在內的11個國家和的旅遊禁令。
這八天,中國各大旅遊城市、知名景區內熙熙攘攘的消費人群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真實的戰疫成果,看到了中國強大的內生力量,看到了倡導內外雙循環的中國經濟蘊藏的巨大動力。
日本在此時宣布取消對中國的旅遊禁令,其目的,不言自明,無非是想從迅速復甦的中國經濟中分得一杯羹。
相對於利令智昏、滿嘴普世價值與人權民主的美國及西歐政客,日本一直是最懂從中國發展大勢中搶佔先機的國家。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西方國家群毆中國,對中國發起所謂「制裁」,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之後國際環境最為艱難的一年。中國向西方國家強硬發聲:「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鎖、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國。」
然而開放的中國經濟此時已與世界經濟接軌,西方國家的聯合封鎖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核心領導層開展外交斡旋,採取政治和經濟結合、官方和民間結合的方式,推動日本率先於1990年取消對華「制裁」。
正當以 美國為首的北美西歐國家還在向中國揮舞大棒的時候,同為一個陣營的日本此時卻看到了此時的中國機遇。此前在世界經濟大格局中,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給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日本要想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獲得更多紅利,就要直接面對美國等其他西方國家的競爭。
而此時的「制裁」卻讓日本看到了慘烈競爭中短暫的「真空」狀態。日本果斷出手,以民間的名義,與中國持續展開經濟貿易往來。當西方國家反應過來時,被中國的利益分化政策攻下的日本已經在中國新一輪的經濟發展中佔得頭籌。
當年,聯合國以213票贊同,23票棄權,2票反對(2張珍貴的反對票為巴基斯坦與古巴投下的)通過了對中國實施「制裁」的提議。在亞洲國家中,日本、韓國與印尼是對「制裁」要求最為堅定的國家。
而現在看來,「制裁」之後日本一系列的舉措,其背後目的遠沒有那麼簡單。相比之下,韓國與印尼就成了被愚弄的馬前卒。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只有利益的相較與權衡。面對中國經濟的崛起,西方的傲慢與日本的務實展現出了東西方不同的智慧與謀略。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總要將二者混為一談,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此種行為無異於傷敵一千、自損三千。這點,日本一直很清醒。
借用費孝通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