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上百首新童謠傳承閩南文化 童謠爺爺作品登上「學習強國」

2020-12-21 閩南網

「移風易俗大代志,陳規陋習著脫離。鋪張浪費破財氣,勤儉節約偆紙字……」如今,走在臺商投資區洛陽鎮街頭巷尾,不時能看到有孩童們嘴中念著各種閩南新童謠,朗朗上口,富有童真童趣。這些童謠很多來自鎮裡年已七旬的「童謠爺爺」楊安東。

16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安東創作了一首閩南方言新童謠《惠安女 水茫茫》,之後廣為傳唱,自此開始他潛心童謠創作,並堅持義務到幼兒園和小學向師生們教授閩南童謠。他希望借閩南新童謠,向少年兒童更好地推廣閩南文化,讓後輩們不忘鄉音。如今,他創作的閩南童謠視頻在網上吸引了眾多粉絲,還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

楊安東出版的《閩南新童謠》匯集了他的50首作品

楊安東在教幼兒園的學生學閩南童謠

「童謠爺爺」童年裡 最難忘母親口中童謠

「是母親,給了我閩南童謠的啟蒙,讓我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臺商投資區洛陽鎮文化活動中心,70歲的楊老每天都會花時間在閱覽室的電腦前創作閩南新童謠。

楊老是土生土長的洛陽鎮人,他94歲的老母親王超英是退休小學老師,擁有一副「金嗓子」,歌唱得好。她育有5男2女,早年的孩子沒有玩具,楊老記憶中童年最幸福的事,就是母親閒暇時,給他們唱各種民間流傳的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句式整齊,韻律明顯,內容包羅萬象,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楊老在母親的教導下,一一學進了心裡,並一直念念不忘。

新童謠《破舊俗 立新風》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

基於傳統進行創新 百首新童謠傳唱不斷

2003年,楊老第一次參加閩南童謠的創作。他梳理了腦海裡眾多的閩南童謠後發現,當時口口相傳的童謠多不完整,文字俚語也差別很多,他想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文化內涵,對閩南童謠進行創新。

《惠安女 水茫茫》是楊老閩南童謠的處女作,也算成名作。其中指代惠安女漂亮的「水茫茫」一詞是楊老的創新想法,這個靈感,就來源於他小時候就聽過的一句「崇武阿嬸水茫茫」。創作過程中,他通過對閩南方言、俚語、俗語的多方研究,從而熟練掌握運用,再對收集整理的傳統閩南童謠和方言四句進行提煉和加工,賦予童謠新的時代氣息和內涵。

楊老說,他創作童謠不是隨手拈來,而是潛心研究,講究「一韻到底」。比如他創作的閩南四句「百善孝為先」:「十月懷胎阿母身,共咱飼大情最真。羊子跪拜食母奶。烏鴉尋食報母恩。」句句押韻的同時,用詞通俗又富有深意。

多年來,他先後創作上百首新童謠,涉及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文明禮儀、歷史故事等多方面。每有新作總是廣為傳播,多次獲得閩南地區各類閩南童謠比賽獎項,他也被評為閩南童謠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安東作品《惠安女》

義務教授師生傳唱與時俱進傳承童謠

「接觸閩南童謠,對孩子們學習閩南文化,是很好的載體。」楊老說,在創作中他發現,如今很多孩子不懂得念童謠,連閩南語都不太會說,因此他也努力把創新的童謠帶進校園。

2015年,一本匯集了楊老創作的50首新童謠《閩南新童謠》出版,助推閩南童謠進校園,如今他還準備再出新書。時至今日,他已培訓了惠安、臺商區近300名幼教老師,並不定期到臺商區僑鄉幼兒園、新城幼兒園、臺商區第七實驗小學等多所學校授課,念童謠,講童謠故事,成為孩子們喜愛的「童謠爺爺」。

雖年已七旬,楊老還自學了很多技能,比如攝影和後期製作,電腦打字、微信聊天等。日前,他結合攝影剪輯出描寫洛陽古街的新作《我愛阮厝迄條街》,上傳到騰訊視頻贏得眾多網友關注。去年他創作的移風易俗新童謠《破舊俗 立新風》也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

「童謠爺爺」現在很忙,不時都有老師和家長來找他請教童謠,他沒時間一一當面教,多會通過微信「線上教學」,再讓他們回去教孩子。

楊老說,有人想學閩南童謠他很開心,但他也盼著能有人傳承這個技藝。如今他也在一點點教授自己的小女兒和感興趣的老師們進行閩南童謠的創作,希望更多年輕人接力童謠創作,賦予童謠更多新意,與時俱進,讓閩南童謠「永葆活力」。(■記者 許奕梅 王盼琛 文圖)

相關焦點

  • 廣西上萬人次投入「新童謠 新兒歌」創作表演大賽
    於9月20日拉開序幕的廣西「新童謠 新兒歌」創作表演大賽,吸引了全區社會各界上萬人次參與創作活動,推出了一批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新童謠、新兒歌,並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在全區推廣傳唱。  童年有多美   童謠、兒歌唱你聽  1  廣西「新童謠 新兒歌」創作表演大賽旨在以童謠、兒歌這一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培養廣大少年兒童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強少年兒童的德育、美育教育,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為了讓孩子們能進一步深切感受閩南童謠的藝術魅力,弘揚民族精神,近年來,在翔安區政府部門的倡議、支持下,在翔安區,有不少像馬巷中心小學這樣的學校一直致力於引導更多的孩子學習閩南童謠,讓閩南童謠在校園中唱響。不僅如此,閩南語童謠大賽、閩南語童謠專場演出等在翔安區時常舉辦。
  • [廣西] 「新童謠、新兒歌」創作表演大賽結果揭曉
    柳州市青少年宮表演的大合唱《童謠唱給太陽聽》   經專家按照思想性與藝術性並重的原則評審,40首作品初步入選創作獎,並被指定為創作表演大賽活動的演出曲目最終《廣西各民族新兒歌16首》作品獲得創作作品特金獎,《童謠唱給太陽聽》、《七彩長廊程陽橋》、《手機》3首作品獲得金獎,《陽光真好》等6首作品獲銀獎,《總理爺爺到我家》等9首作品獲銅獎,《我和螃蟹握握手》等9首作品獲優秀獎;《七彩長廊程陽橋》等11部作品獲得創作表演金獎,《盟啊盟》等17部作品獲得創作表演銀獎;李一笑等21名編導獲得金獎,南寧市等10家單位獲大賽優秀組織獎。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作為民間口傳文學、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和繼承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福建地方典籍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民間有人傳授和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並記下該首童謠:「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
  • 六一思考:「綠色童謠」斷代 兒童歌曲值得關注
    唱來唱去還是《小燕子》 南京幼師徵集新童謠  新童謠怎麼這麼少,孩子們唱來唱去還是《小燕子》、《小兒郎》!六一前夕,南師大幼教發展中心發起了一個面向南京市的「原創新童謠大賽」,最後徵集到130多篇新童謠作品,而能夠稱之為精品的卻不多。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童謠為民間口傳文學,它是歷代勞動人民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並繼承下來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 「吟唱閩南童謠 歡喜來逗陣」系列主題活動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為進一步傳承閩南文化,讓閩南童謠文化重煥生機,7月20日起,北星社區「同心圓」兒童之家開展「吟唱閩南童謠 歡喜來逗陣」系列主題活社區志願者吟誦的充滿童趣的閩南童謠把小朋友們吸引住了,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沉浸在閩南童謠的美妙世界之中。
  • 從創作童謠到講故事,深受孩子們喜愛的這些活動又啟動啦
    如何利用好這個暑假,挖掘孩子興趣,培養他們的創作力,從童謠到故事會,這兩個徵稿活動可以幫到你。將童謠創作交給孩子「提倡好兒歌,抵制壞兒歌!」「兒歌並不是小兒科,名師大家都曾為好兒歌和新童謠鼓與呼。」「生肖系列兒歌大賽」緣起於1986年,在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大會上,由《少先隊活動》雜誌牽頭髮起,旨在「弘揚民族文化,繁榮兒歌創作,豐富少兒課餘生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文壇泰鬥巴金以及冰心、臧克家、金近、包蕾、陳伯吹、洪汛濤等文學大家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 世界兒歌日 我們話童謠
    經過進修,他的眼界開闊了,讀書多了,文化底蘊更加深厚了。這對他的創作來說,猶如插上了翅膀,他的創作進入高潮期。 1956年出版了童話詩《兔子尾巴的故事》榮獲1957年全國少兒作品一等獎,1957年出版了童話詩 《種瓜少年》,1958年出版了兒童寓言詩《迎春花和小黃鶯》、兒歌集 《天上星連星》《含羞草》,1959年出版了《兒歌一百首》等。截止到1966年,他共出版了30多本兒歌、兒童詩集。
  • 第三屆閩南童謠大賽 小導遊閩南語講述開元寺傳說
    豐澤區閩南童謠大賽中,幼兒園的小朋友的表演萌態百生  閩南網5月28日訊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開元寺,傳說這裡原來是一片桑林,由黃守恭所有……」舞臺上,小導遊聲情並茂地講述黃守恭獻地建開元寺的傳說。
  • 閩南夜話|童謠裡的慢生活
    童謠裡的慢生活作者/ 天敏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了花甲之年的閩南人,肚子裡都會存幾首童謠。吟唱童謠,是他們兒時消遣時光的一項遊戲。彼時,文化生活貧乏,可供小孩子們玩耍的物件(玩具)也很少。於是,哼唱童謠,也是兒時愛做的「嘴上」遊戲。我家屋後有一個沙場地,是孩子們玩鬧的好去處。沙場地的邊上,放著好幾塊長石條,夏秋夜晚,不少鄰家老人和小孩,都喜歡來這休閒。一彎明月下,老人家也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哼唱童謠。
  • 學唱閩南童謠 練習刣獅表演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王麗虹 通訊員蘇毓茹 文/圖)為了讓轄區內的青少年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近日,鯉城區常泰街道錦田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今後,社區裡的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學閩南童謠、刣獅等傳統文化。 據介紹,錦田刣獅傳承已有80多年,在傳承室中,有一張發黃的老照片無言見證著曾經的輝煌。這張照片拍攝於1937年,當時社區刣獅隊有成員上百人,常常參加各類演出,頗有名氣。上世紀70年代末,錦田刣獅開始沒落,村刣獅隊解散,直到2016年常泰街道連續舉辦兩屆「對山風」民間文化藝術節才得以重組。
  • 讓孩子傳承「紅色基因」!重慶舉行「童謠裡的11·27」傳唱活動...
    七十米長卷上「書畫童謠」「爺爺是個老紅軍,走上電視去尋親,不尋兒來不尋女,只尋救命大恩人。」「小弟弟捏泥巴,捏個鬼子沒腦瓜,他的腦瓜哪去了,八路給他搬了家」……在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的進門處,一幅七十米的長卷一字鋪開,十幾個孩子在上面寫童謠、畫國畫。
  • 廣西:「童心向黨」童謠兒歌在桂林市校園傳唱
    童謠唱給太陽聽,我跟太陽親又親,歌海浪花就是我,燦爛陽關歡我心……伴著一首簡潔輕快的新童謠《童謠唱給太陽聽》,5月20日下午,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婦聯、團市委和七星區共同主辦的我市「童心向黨——中華優秀童謠兒歌推廣傳唱校園行
  • 兩名77歲老人收集整理成都童謠百餘首
    原標題:兩名77歲老人 收集整理成都童謠百餘首   ……   童謠百餘首   兩位77歲老人 收集整理了兩個月   拉開窗簾,端好小板凳,戴上老花鏡,執筆。就這樣,77歲的馬穠華有時候一坐就是一天。「這裡敞亮,老了眼睛不好使了欸。」馬穠華說。
  • 廈門首辦青少年閩南話講古大賽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媽媽陳紅梅說,以前只是覺得女兒喜歡念閩南童謠,自從參加了比賽後,女兒開始喜歡上講古,常常為左鄰右舍表演,大家都誇她講得有模有樣。    「在學校裡,老師總是讓我帶領大家學習閩南話,同學們也喜歡跟著我說閩南話。」林靜芸笑著說,自從開始學習講古後,她就成了同學學習閩南話的小老師,「我很自豪」。
  • 童謠口中唱,閩韻心中留
    《咱的童謠》閩南童謠創編教學課上,張萍老師用一首自己原創的閩南童謠《囝子嬰》作為導入,讓孩子在哼唱的同時,感受旋律音高的變化,通過有趣的聽辨幫助學生建立音高的概念,把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滲透到課堂教學環節中。    童謠創編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 常泰街道積極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 特色課程促傳承
    鯉城區常泰街道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藝活躍,非遺項目繁多。近年來,常泰街道積極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非遺項目課程、泉州歌訣比賽等活動在轄區各中小學內隨處可見;舉辦「對山風」民間文化節、閩南文化假期活動營等,開展閩南文化傳承工作,讓閩南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 蒼南首獲文化類國字號金名片 背後是一個關於童謠的傳承故事
    這裡會不定期開展文藝演出活動,而蠻話童謠則是長期保留的演出節目。2009年,蒼南縣蠻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邀請了眾多老教師和民間藝人,對蠻話童謠進行深入挖掘、收藏、調研。經過兩年時間努力,最終編纂成了《蠻話童謠》一書,其中有搖籃歌、遊戲歌、歲時歌等十多個種類,共70多首蠻話童謠。
  • 詞作家張松兩首抗疫歌曲榮登「學習強國」
    懷化新聞網訊 3月5日,漵浦詞作家張松的歌曲《最美紅手印》榮登中宣部「學習強國」,這是他繼2月28日《大愛無疆》榮登「學習強國」後的第二首歌曲,也是全市首次有兩首原創歌曲登上「學習強國」的詞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