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大代志,陳規陋習著脫離。鋪張浪費破財氣,勤儉節約偆紙字……」如今,走在臺商投資區洛陽鎮街頭巷尾,不時能看到有孩童們嘴中念著各種閩南新童謠,朗朗上口,富有童真童趣。這些童謠很多來自鎮裡年已七旬的「童謠爺爺」楊安東。
16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安東創作了一首閩南方言新童謠《惠安女 水茫茫》,之後廣為傳唱,自此開始他潛心童謠創作,並堅持義務到幼兒園和小學向師生們教授閩南童謠。他希望借閩南新童謠,向少年兒童更好地推廣閩南文化,讓後輩們不忘鄉音。如今,他創作的閩南童謠視頻在網上吸引了眾多粉絲,還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
楊安東出版的《閩南新童謠》匯集了他的50首作品
楊安東在教幼兒園的學生學閩南童謠
「童謠爺爺」童年裡 最難忘母親口中童謠
「是母親,給了我閩南童謠的啟蒙,讓我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臺商投資區洛陽鎮文化活動中心,70歲的楊老每天都會花時間在閱覽室的電腦前創作閩南新童謠。
楊老是土生土長的洛陽鎮人,他94歲的老母親王超英是退休小學老師,擁有一副「金嗓子」,歌唱得好。她育有5男2女,早年的孩子沒有玩具,楊老記憶中童年最幸福的事,就是母親閒暇時,給他們唱各種民間流傳的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句式整齊,韻律明顯,內容包羅萬象,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楊老在母親的教導下,一一學進了心裡,並一直念念不忘。
新童謠《破舊俗 立新風》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
基於傳統進行創新 百首新童謠傳唱不斷
2003年,楊老第一次參加閩南童謠的創作。他梳理了腦海裡眾多的閩南童謠後發現,當時口口相傳的童謠多不完整,文字俚語也差別很多,他想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文化內涵,對閩南童謠進行創新。
《惠安女 水茫茫》是楊老閩南童謠的處女作,也算成名作。其中指代惠安女漂亮的「水茫茫」一詞是楊老的創新想法,這個靈感,就來源於他小時候就聽過的一句「崇武阿嬸水茫茫」。創作過程中,他通過對閩南方言、俚語、俗語的多方研究,從而熟練掌握運用,再對收集整理的傳統閩南童謠和方言四句進行提煉和加工,賦予童謠新的時代氣息和內涵。
楊老說,他創作童謠不是隨手拈來,而是潛心研究,講究「一韻到底」。比如他創作的閩南四句「百善孝為先」:「十月懷胎阿母身,共咱飼大情最真。羊子跪拜食母奶。烏鴉尋食報母恩。」句句押韻的同時,用詞通俗又富有深意。
多年來,他先後創作上百首新童謠,涉及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文明禮儀、歷史故事等多方面。每有新作總是廣為傳播,多次獲得閩南地區各類閩南童謠比賽獎項,他也被評為閩南童謠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安東作品《惠安女》
義務教授師生傳唱與時俱進傳承童謠
「接觸閩南童謠,對孩子們學習閩南文化,是很好的載體。」楊老說,在創作中他發現,如今很多孩子不懂得念童謠,連閩南語都不太會說,因此他也努力把創新的童謠帶進校園。
2015年,一本匯集了楊老創作的50首新童謠《閩南新童謠》出版,助推閩南童謠進校園,如今他還準備再出新書。時至今日,他已培訓了惠安、臺商區近300名幼教老師,並不定期到臺商區僑鄉幼兒園、新城幼兒園、臺商區第七實驗小學等多所學校授課,念童謠,講童謠故事,成為孩子們喜愛的「童謠爺爺」。
雖年已七旬,楊老還自學了很多技能,比如攝影和後期製作,電腦打字、微信聊天等。日前,他結合攝影剪輯出描寫洛陽古街的新作《我愛阮厝迄條街》,上傳到騰訊視頻贏得眾多網友關注。去年他創作的移風易俗新童謠《破舊俗 立新風》也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
「童謠爺爺」現在很忙,不時都有老師和家長來找他請教童謠,他沒時間一一當面教,多會通過微信「線上教學」,再讓他們回去教孩子。
楊老說,有人想學閩南童謠他很開心,但他也盼著能有人傳承這個技藝。如今他也在一點點教授自己的小女兒和感興趣的老師們進行閩南童謠的創作,希望更多年輕人接力童謠創作,賦予童謠更多新意,與時俱進,讓閩南童謠「永葆活力」。(■記者 許奕梅 王盼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