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很多大臣都招募夷丁,並且很多夷丁,也成為了明軍的高級軍官

2020-12-11 史終如壹

明朝很多大臣都招募夷丁,並且很多夷丁,也成為了明軍的高級軍官明中後期的主力已經是營兵了,倭寇禍害東南沿海衛所軍已經糜爛了,要不然戚繼光為何募兵?在這個時期營兵開始走向歷史的舞臺,而且發揮了很強的作用。當然很多人會抬槓說是明末內地很多地區還有很多的衛所軍,但在九邊以及與流寇作戰的主力部隊,卻是營兵,哪怕在內陸地區,營兵仍是最有戰鬥力部隊。

至於家丁,最早出現的一個職能確實是彈壓兵變!但不能過分強調家丁的作用。

因為這幫人是武將的私人部曲。

一是為何而戰?

二是人數太少了。

第三,如同墨舞強調的一樣,督撫總兵麾下的主力其實是正兵營或標營,不管是正兵營還是標營可不是家丁!也不是某位官員的私兵!自從倭寇之亂後,明朝的營兵制一直在改良,哪怕至明末時營兵之仍在不斷的完善中。許多人沒注意明亡的主因,過分強調名將和家丁的作用,這是本末倒置的。

其次,明朝前期也有大量韃官,也就是蒙古、女真軍官和士兵。沒有兀良哈三衛的蒙古人支持,朱棣就打不贏靖難之役。

事實上明朝從頭到尾,蒙古、女真、高麗、葡萄牙用錢買來的兵、貴州土司等族武士都在明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明朝類似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名義上是波斯正統復興伊朗,實際上打仗主要靠亞塞拜然紅頭人,伊朗南部的法爾斯行省波斯正統打仗是靠不住的。

戚家軍得以招募大量漢朝百姓農民當兵,靠的就是胡宗憲支持的高額軍餉,年薪高達43兩白銀。當時北方邊軍募兵一個月軍餉才1兩4錢,按當時的購買力已經不低了,但跟戚家軍比起來還是寒酸得要命。

所以戚家軍戰鬥力極強,往往在戰鬥中可以創造驚人的交換比。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一個,那是因為漢朝百姓的貧富差距在明朝中後期已經極其懸殊,兵員來源枯竭。

具體情況可以參考金瓶梅。貧富差距極其懸殊,這造成了一種可怕的情況,富者阡陌縱橫,妻妾成群。窮者成為債務奴隸,沒有老婆,後代,房子,田地,儲蓄,只能靠借貸為生。大凌河之戰吳襄率部逃跑時就有桑昂和那木氣兩營,祖大壽數次入關也都帶著這兩營,包括己巳之變。

最後到松錦之戰,那木氣聯絡皇太極投降,被祖大壽發覺逃跑,桑昂所部數千蒙古人在祖大壽投降時因不肯投降被屠。吳三桂那三千夷丁記載比較模糊,除了明季北略,始終沒找到有用的記載。因為夷丁便宜。其撫恤費用遠低於省鎮營兵,換了你你用誰?

而且明朝又不搞狹隘的種族主義,夷丁只要得力就好。馬芳縱橫宣大,手下三百親兵全是蒙古人,並不耽誤他作戰。明朝大臣的意見是,光靠夷丁不是辦法,他們不是經制力量,我們不能只要外包工作人員,就放任正規軍廢弛。

而不是說夷丁本身有問題,是比重失衡了。廣渠門主力部隊正是這幫漢朝百姓騎兵。皇帝說過,新關寧騎兵是人上挑人,馬上挑馬選出來的。三個遊擊都司想改名,都要打報告給皇帝批准。一年時間從無到有花了100-200萬兩從營制來看,與傳統營制還有不少區別。

廣渠門前戲,誘敵久戰,消耗後金四旗騎兵的馬力。後備關寧騎兵按計劃整隊加速密集衝擊,將倉促應戰的二千蒙古騎兵衝散。二名追殺後金蒙古騎兵到通惠河的遊擊都是關寧漢兵。漢騎兵紀律性更好,適合執行更嚴密的陣型計劃。蒙古騎兵個人技藝更強,適合於遊鬥。

赴遼明軍,給後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川軍隊,以其多土司兵,作戰驍勇。招募夷丁,其人剽悍、作戰勇猛是主要原因。另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其人身處異域,言語不通則難為他人誘惑,而衣食仰賴其主,稍加厚待,易於役使。明朝最大問題是信不過漢朝百姓,害怕漢朝百姓支持將軍作亂,夷人是外人爭,爭地位可以作亂很難獲得支持。

也就因為這個明朝不開團練,蒙古人女真人居地惡劣,自小善於騎射,作戰勇猛。邊的族群在古代就是很好的兵員。養十幾萬漢軍成本更高,養幾千夷丁更划算,降人夷丁在內地沒權沒勢,更容易忠誠於主將。用夷丁用來鎮壓內部土司作亂,農民起義更好。

相關焦點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那麼我們從這100年的時間中分析一下明軍與倭寇勢力的變化,來看看到底是倭寇厲害了,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明軍方面明朝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有著200多萬的常備軍,鑑於明朝北方邊境長期的不穩定性,這麼多的常備軍確實也應該。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土木堡之戰,明軍20萬大軍土崩瓦解,明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從明英宗宣布親徵到上路,只用了兩天,不僅糧草沒有備齊,就連明軍編制都十分混亂,一路上軍紀鬆弛,明英宗甚至被迫下詔要求文武百官整頓軍紀。這樣的軍隊,如何是蒙古人的對手? 而更致命的是,明英宗不僅沒有指揮能力,還剛愎自用。明朝文官集團勢大,明英宗希望用這場戰爭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時進行權力清洗,從官員們手中奪回實權,為此明英宗將權力全部交給自己的心腹太監王振。
  • 射死公沙的西勞:導致明朝走向毀滅的一次歷史事件
    徐光啟,很多人都從歷史教科書上獲知,他是明朝的一位科學家、農學家,以一部《農政全書》蜚聲中外。實際上,搞科研只是他的副業,他的正式身份是明朝晚期的朝廷大臣,歷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河南道御史、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要職,是一位對晚明朝局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
  • 藍山起義:越南黎朝崛起與擊敗永樂大帝的明軍入侵
    他們一面大量招募流民來擴充軍隊,一面按照光榮傳統在各水道內安插木樁。當明軍抵達地勢險要的支稜隘時,遭到皇子胡漢蒼率領的部隊伏擊。明軍不僅損失慘重,還把最重要的「人肉盾牌」陳天平也丟給了對手。這位復國貴族便被胡朝以謀反罪執行了凌遲處死。
  • 三晉史話:明朝大同之戰
    明朝初年,為了防止蒙古貴族的進攻,明朝政府在北方設立了九個邊防重鎮,大同為九邊重鎮之一。由於大同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朱元璋封他的第十三太子朱桂為代王,坐鎮大同,在大同一帶駐守著十五個衛戍兵力,軍隊人數達八萬四千多人,又在大同設置山西行都指揮司,管理山西一切軍政事務。
  • 明軍頹弱,還是明帝昏聵?英宗的膨脹幻想與土木堡的荒唐慘敗
    按理說,他的下一個目標自然只剩下南方的明朝。但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也先至少在初期並沒有打算入侵中原。 對於也先的擴張勢頭,明廷方面並非沒有覺察。早在1444年,就有不少失勢的蒙古人投向了明朝,並且向北京方面警告了也先正在大肆擴張。
  • 明朝時期朱棣徵討越南後的一系列殘暴統治
    明朝還特意招募了舊官吏或讀書人,到南京接受培訓。以便日後以大明官員的身份回家鄉任職。當然,以上這些政策的成本還是來自明軍在戰爭中的劫掠所得。包括了完整繳獲的前胡朝府庫。等到這些資源迅速用完,明朝的統治便不再溫情脈脈。
  • 薩爾滸之戰中,敗得那麼慘烈,明軍最正確的打法應該是怎樣的?
    薩爾滸之戰發生於公元16 19年,這場大明和後金具有決定歷史意義的一戰,這場戰役徹底扭轉了雙方戰略態勢,使得大明由戰略進攻成為戰略守勢。而後金則有戰略守勢成為戰略進攻。為日後努爾哈赤定鼎天下打下了戰略基礎。
  • 讀了軍校就能成為「軍官」嗎?別理解錯了,這裡面有很多學問
    讀了軍校就能成為「軍官」嗎?別理解錯了,這裡面有很多學問現在很多學生會選擇走上軍校這條路,同時,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讀了軍校出來就可以成為軍官,現實真是如此嗎?相信大多人都理解錯了,這裡面有很多的誤解。首先,軍校還被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士官學校,一種是軍官學校,不同學校畢業的學生,身份自然也就不一樣了,士官學校畢業出的學生叫士官,軍官學校畢業出的學生叫軍官,兩者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大家不要再錯誤地理解為讀了軍校就是軍官,具體還要看上的學校是什麼。
  • 澳門之光:曾一本海盜叛亂與葡萄牙人加入明朝番兵體系
    相應的,各種番兵番將在明軍中的地位就得到了鞏固。縱觀明軍在那一個世紀中的大部分行動,無不需要仰仗番兵部隊來給大而無當的主力軍壓陣。其中又以招募自北方邊境兩頭的蒙古人是最為突出。哪怕出徵目標位於非常不適合騎兵活動的西南山林地帶,幾萬人的招募步兵身後也必須有至少千人級別的蒙古騎兵協助。在軍隊長期陷入南方戰區後,又接著大量徵集本地土司武裝助陣。
  • 明軍為什麼放棄統治20年的越南?1427年12月29日明朝從河內撤軍
    :  本文章為,謝絕任何媒體  明軍為什麼放棄統治20年的越南?1427年12月29日明朝開始從河內撤軍,結束對大越國的佔領。    而胡朝篡位上臺,民心不服,大臣狐疑,軍心浮動,局勢混亂。  這種情況下,大明派遣5000士兵,試圖護送陳天平返回越南。  然而,這5000人遭遇胡朝軍隊伏擊,陳天平被俘。  隨後,胡朝謊稱陳天平是假冒的皇族,將其凌遲處死。
  • 最強戰士大比拼之明朝邊塞將門之家的興起
    沐英的子子孫孫都鎮守雲南,一直到明亡為止,前後總共十四代。 軍事貴族與高級將領們重新掌握了邊陲要地的軍權後,很快便發展成為世代鎮守邊塞的軍功集團,並紛紛擁有了自己的私人武裝。
  • 越南是如何成為明朝一個省的?
    但中華朝貢體系之下,作為藩屬的安南內政卻不得不與明朝產生聯繫。甚至因為這次動亂,安南在明朝初期還成為了明朝領土的一部分,但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戰事起因篡權成功的黎季犛(lí),也採用了古代東亞地區特有的「勸進模式」,授意群臣聯名上表建議其稱帝(當然對中原是稱王的)。
  • 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歷史上但凡英明的皇帝,都不會對出徵在外的將士進行過多的幹涉,並且賦予統軍將領於更多的指揮決策權,皇帝只是另外採取一種預防措施,防止他們擁兵自重,藉此機會謀反罷了。老祖宗留下的謀略之三:背水一戰與背山一戰的區別。背水一戰是楚漢爭霸時漢高祖劉邦的手下大將韓信與趙國之間的一戰。
  • 從朱棣到朱祁鎮僅30年,明朝怎麼由盛而衰?土木堡之變是其轉折點
    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明朝的轉折點,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戰爭,究竟是怎樣的影響才讓明朝在這場戰爭後就逐漸走向衰落,又是為何原本是明軍手下敗將的瓦刺反而擊敗了明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場對明朝產生深遠影響的戰爭。
  • 明朝火器這麼先進,為什麼打不過遊牧民族?
    很多人在讀明清歷史的時候,經常會感到奇怪,明朝火器是出了名的厲害和先進,為什麼總是打不過遊牧民族滿清呢?首先明朝的火器生產,不管是研發力量還是生產規模,在前期確實都是非常強大的,可是從張居正去世,萬曆後期,明朝造的火器就越來越水了,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明朝體制腐敗,因此財政崩潰,導致軍隊軍餉都發不出來,武器裝備更是低劣。比如說當時有一種火器叫做魯密銃,號稱又遠又毒,這是萬曆皇帝親自拍板爆款要求生產的。
  • 土木堡之變發生前,明朝和瓦剌都發生了什麼
    明太祖、明成祖時都曾多次北上打擊蒙古殘餘力量。其中,韃靼部因為有黃金家族的血統,且實力相對雄厚,所以一直都是明軍重點打擊的對象。相比身居正統的韃靼,瓦剌部實力稍弱,而且主動向明廷獻馬稱臣。所以它在明朝的「忽視」下一度悄然崛起。永樂年間,明成祖敏銳地覺察到瓦剌的威脅,於是帥軍親徵瓦剌。此時的瓦剌雖然兵強馬壯,但是和明軍一交手,仍然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