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銘 文/圖
從克孜爾尕哈石窟回來,我們來到克孜爾尕哈烽燧。它位於庫車縣城西北13公裡處的卻勒塔格山南麓鹽水溝溝口的衝擊臺地上,是建於漢宣帝年間,即西域都護府移設烏壘之後的軍事設施。
烽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底長6米,南北寬4.5米。現高16米。上建望樓,木柵殘跡尚存。由於長期風化,端部區呈凹陷狀,形成一大槽。
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記載,夜間舉火稱「烽」,白天放煙稱「燧」。古代用烽煙傳遞消息,沿用至清。烽火臺十裡相間,臺臺相連,烽烽相傳,燧燧相接,一日即可到達,信息傳遞可達幾千裡的距離。比當今的火車、汽車還要快。克孜爾尕哈烽燧是目前古絲綢之路北道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遺址。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21日 16版)
[責任編輯: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