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尕哈烽燧位於阿克蘇地區庫車市西北12公裡的鹽水溝東岸的戈壁平臺上,其所在的庫車市境內現有烽燧遺址多處,主要位於卻勒塔格山南部,大體呈東西走向帶狀分布,克孜爾尕哈烽燧是其中,也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極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烽燧。2001年,克孜爾尕哈烽燧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克孜爾尕哈烽燧作為申報項目的組成部分,成為新疆的世界文化遺產。
烽燧是我國古代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維護西域地區的社會穩定,加強對西域的經營開發,歷代中央政府在西域戰略要地修築城池,堡壘,烽火臺,駐軍屯墾,形成了重要的軍事防禦系統。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以城池為重心,建構烽火臺、戊堡、驛站等設施的軍事防禦體系,是新疆境內長城資源的主要特徵。
早在漢武帝時期,為了抵禦北部匈奴的侵襲,烽燧亭障已從敦煌延至鹽澤(羅布泊)。克孜爾尕哈烽燧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漢朝設立在天山南麓交通沿線的軍事警戒保障設施。
克孜爾尕哈烽燧所處的鹽水溝東岸隔壁臺地視野開闊,位於漢代玉門關西行通往古龜茲、疏勒及天山北麓烏孫的交通要道。其選址將烽燧的警戒功能與開闊的戈壁自然地理環境相結合,體現了人類為保障和控制長距離交通對自然環境的依託、利用。烽燧高13米,底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6.5米、南北寬4.5米。自下而上漸收,頂部殘缺。南側由於剝蝕,呈現自上而下的凹面。北側尚保存附屬建築坍塌後的土包堆積,原或可從此登臨烽頂。烽燧的構築方式是庫車古代土木建築壘築的最為古老的方法:四周以圍板夾之,然後層層夯築,每層厚10~20釐米不等,每層中再夾以縱橫的樹杆、枝杈以之為筋骨。
漢朝長城防禦體系在玉門關以西以系列烽燧設施延續,克孜爾尕哈烽燧以保存至今的沿交通路線設置的烽燧遺存,揭示了漢代天山南麓交通路線的走向。克孜爾尕哈烽燧是西域絲路古道上倖存下來的極為罕見的實物遺存,作為目前新疆境內保存最好、年代最早、位置最靠西部的古代烽燧,是古代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見證,是研究考察古代歷史、絲路交通、軍事通訊、文化、建築等學科的重要文化遺產。
- End -
編輯:阿毛
審核:葛建監審:司元勳
新疆是個好地方
文物新疆 | 玉關西去火州城:新疆世界文化遺產高昌故城
點擊「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此文
1
【來源:新疆是個好地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