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文灣區」:文化澳門 風景正好

2020-12-25 海外網

演員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進行澳門國際青年舞蹈節巡遊表演。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攝

澳門是一座文化城市,歷史和文化是澳門的財富。幾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嬗變,賦予澳門獨特的文化魅力。

回歸祖國後,得益於「一國兩制」安排,澳門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交相輝映,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和諧共處。在中央的支持下,澳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助力國際人文交流,促進世界文明互鑑。

中西世界的萬花筒

「我們常說澳門有3張名片:一是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個世界文化遺產;二是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稱號;三是澳門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的文化便蘊含在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中。」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介紹,澳門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優勢。

「漫步在澳門的大街小巷,原汁原味的中西建築隨處可見,許多擁有幾百年歷史。穿梭其中,滄桑的歷史和鮮活的生命力共存,這種感覺很奇妙。」在北京工作的閆先生告訴記者,他去過澳門4次,最大的感受是,澳門城市雖小卻包羅萬象,古今中外各種元素在這小小的萬花筒裡,組合出了各種風景。

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等中式廟宇飽含古老中華神韻,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澳門市政廳廣場等西式建築則色彩明快,熱情洋溢,風情萬種,讓人仿佛置身南歐小城。來自印度、巴基斯坦、葡萄牙、莫三比克等世界各地的人生活於此,多元開放的文化讓他們過得愜意自然。

「你可以在澳門的超市買到葡萄牙各式各樣的食物,我常去的那家超市的老闆還會講葡語。」澳門大學的葡萄牙語教授萊昂諾爾·塞亞布拉已經在澳門待了32個年頭,她的兒子在澳門出生長大,畢業後也選擇了在澳門工作生活。

澳門藝術節、音樂節、國際龍舟賽、格蘭披治大賽車……這些承載著澳門歷史文化的活動,每年吸引數不勝數的遊客到訪並參與其中,向世界展示著澳門的獨特魅力。

既要傳承也要創新

雖說是中西文化交融,但中華文化一直是澳門的主流。「西方文化影響主要體現在建築風格、多元飲食、習俗外貌等表層,澳門人思維、觀念的中庸尚和、忠孝禮義,依然來自中華文化,它才是支撐澳門文化的基石與主流。」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地產業總商會會長鍾小健這樣定義澳門的文化特性。

澳門有「澳門神像雕刻」「澳門哪吒信俗項目」「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澳門媽祖信俗項目」「粵劇」「南音說唱」「魚行醉龍節」和「涼茶製作技藝」等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級名錄,它們是澳門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見證。「保護好它們是我們的使命。在保護的前提下,我們做文化推廣,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穆欣欣說,近年來,澳門不僅每年舉行文化遺產嘉年華,而且從2010年開始,著手將一些文物建築活化,如葉挺將軍故居、孫中山在澳門行醫的中西藥局舊址、冼星海紀念館等。這些展館連同林則徐紀念館、鄭家大屋等,一同訴說著澳門與中華歷史文化的血脈連接。

回歸祖國後,澳門與內地的頻繁交流,為文化澳門注入更新元素。澳門藝術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連續20年合辦的故宮專題文物特展,成為澳門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據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內地與澳門互派優秀藝術團體和藝術家,積極參加各自舉辦的區域性、國際性文化活動,項目年均交流量達180項,交流人數近3000人次,2018年較2012年交流項目增長10%,交流人數增長30%,不僅豐富當地民眾文化生活,更為自身文化發展注入活力。

著力建設「人文灣區」

炫目的色彩、特色的服裝、精彩的表演、多元的文化,這是日前剛剛結束的2019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帶給觀眾的感受。澳門開埠400多年,文化開放而包容。在這裡,你可以聽到教堂的鐘聲與寺廟的鐘鼓聲此起彼伏,也可以看到耶穌聖像出遊活動與媽祖誕辰的祭拜活動同時進行。春節、中秋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十分隆重;聖誕節、復活節等西方節日,活動氛圍也頗有聲勢。

因此,澳門注重利用其文化特色來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澳門的藝文活動都著重突出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徵,推動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互動互鑑,溝通心靈,融合情感。」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會長賀定一表示。

正是得益於多元文化的共融,今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為澳門的發展定位之一。這讓澳門文化界人士備感振奮,既是對澳門歷史上文化功能的肯定,更賦予澳門文化發展新的使命和機遇,讓更多人有機會一睹「文化澳門」風採。

「一直以來,澳門文化局致力於粵港澳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發揮三地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大力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穆欣欣表示,此外,文化局還致力於推進澳門與葡語國家的文化合作,已經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深化和加強,澳門正逐漸把中葡文化交流成果帶進「人文灣區」的建設之中,進行融合和互補。(記者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1月04日 第 04 版)



責編:朱簫

31693856,.建設「人文灣區」:文化澳門 風景正好,.2020-01-04 04:11:43,.204232,.朱簫

相關焦點

  • 中西世界的「萬花筒」 文化澳門風景正好
    文化澳門 風景正好  本報記者 汪靈犀  澳門是一座文化城市,歷史和文化是澳門的財富。幾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嬗變,賦予澳門獨特的文化魅力。  回歸祖國後,得益於「一國兩制」安排,澳門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交相輝映,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和諧共處。
  • 文化澳門 風景正好
    在北京工作的閆先生告訴記者,他去過澳門4次,最大的感受是,澳門城市雖小卻包羅萬象,古今中外各種元素在這小小的萬花筒裡,組合出了各種風景。    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等中式廟宇飽含古老中華神韻,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澳門市政廳廣場等的西式建築則色彩明快,熱情洋溢,風情萬種,讓人仿佛置身南歐小城。
  • 惠州將發揮「新客家」精神 助推「人文灣區」建設
    近日,記者採訪了惠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易康,就惠州如何藉助高端智庫力量發揮創新優勢、灣區建設中如何發揮惠州特色、怎樣創新性發揮客家精神助力「人文灣區」建設等問題,請他進行了深入解答。     記者:除了在創新上發力,惠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還將發揮哪些特色?  易康:惠州在大灣區建設發展中的作用是個大課題,是個值得持續思考並不斷深化認識的大課題,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我重點思考的是經濟與文化相互促進的問題,要堅持發展與經濟水平相配備,建設一流文化強市,甚至在某些項目產業發展上更超前更突出,發揮好文化引領的作用。
  • 文化和旅遊部:內地與澳門文化和旅遊合作持續深化
    張旭介紹說,文化和旅遊部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籤署的《內地與澳門特區深化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促進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聯合工作委員會等工作機製得到全面落實,文化藝術、文化遺產、文化產業、國際文化交流、區域旅遊合作、旅遊市場監管、人才培養等領域合作全面推進,澳門文化機構和人才常態化、機制化參與國家文化工作和活動,旅遊領域已成為對澳門開放程度最高的服務貿易領域之一。
  • 學習中華文化 感悟工匠精神——澳門青年分享故宮博物院實習經歷
    新華社澳門8月31日電(記者郭鑫)「故宮博物院青年實習計劃2019」分享會31日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16名澳門青年在會上分享了實習收穫和感悟。他們之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完成實習,通過深度文化體驗,提升個人知識技能,深入認識中華文化。
  • 澳門文化和旅遊發展得益匪淺 厚積薄發
    兩年間,一系列支持大灣區建設的政策舉措相繼出臺,香港、澳門以及內地的大灣區城市加速融合發展,一個具有強勁上升勢頭和巨大發展潛力的灣區雛形已現。2020年末,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貫徹落實《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
  • 多元文化展「人文灣區」魅力 文明互鑑開「一帶一路」新篇
    近年來,澳門對內重塑歷史城區,對外共襄文化盛事。國際音樂節、媽祖文化旅遊節、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幻彩大巡遊……成為澳門一張張名聞遐邇的「文化名片」,澳門年遊客量也在20年間翻了五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澳門發展定位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 ...廣州發展創意設計產業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並提出到2025年,人文灣區與休閒灣區建設初見成效,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示範項目、示範區;到2035年,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的發展目標。
  •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聚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生活圈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 多元文化展「人文灣區」魅力 文明互鑑開「一帶一路」新篇-國際在線
    近年來,澳門對內重塑歷史城區,對外共襄文化盛事。國際音樂節、媽祖文化旅遊節、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幻彩大巡遊……成為澳門一張張名聞遐邇的「文化名片」,澳門年遊客量也在20年間翻了五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澳門發展定位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 《關於建設「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合作備忘錄》在澳門...
    《關於建設「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合作備忘錄》在澳門籤署 2019-12-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回歸20年,澳門文化發展引人注目
    澳門文化產業基金行政委員會代主席朱妙麗表示,澳門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是促進產業多元,也是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符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和區域合作的總體發展方向。 此外,回歸以來,澳門旅遊業發展十分迅速。
  • 合力建設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
    新華社澳門12月17日電(記者王晨曦)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與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17日在澳門籤署《關於建設「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合作備忘錄》,內地與澳門將合作建設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共同推進文物保護、文創研發和教育推廣工作。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在澳門開幕
    中新社澳門8月12日電 (記者 龍土有)由澳門特區政府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12日在澳門君悅酒店開幕,論壇內容涵蓋歷史、哲學、宗教、政治、法律、語言、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名專家學者提交論文並在會上作主旨演講。
  • 廣州日報數字報-推廣中葡文化精粹 打造文化交流平臺
    鍾情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穆欣欣,曾經在北京居住過10年,是一個地道的「北京通」。早在成為公務員前,穆欣欣在澳門便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她曾在澳門特區政府駐京辦工作十年,從事澳門與內地文化交流工作。穆欣欣自小便跟隨父母到澳門定居,很快展露過人的文學天賦,大學時期為《澳門日報》撰寫專欄,後期還出版多部文學作品,她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2020年「人文灣區少年行」趣遊博物館之旅 來到南越王宮博物館
    8月1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之人文灣區少年行活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熱烈開展,數十名穗港澳青少年來到活動現場,趣遊博物館,品味嶺南歷史文化之美。活動開始前,大家首先參觀了南越國曲流石渠遺蹟。
  • 2020年「人文灣區少年行」趣遊博物館之旅來到南越王宮博物館
    8月1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之人文灣區少年行活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熱烈開展,數十名穗港澳青少年來到活動現場,趣遊博物館,品味嶺南歷史文化之美。活動以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發展為藍圖,建設粵港澳文化遺產遊徑,凝聚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力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融合,激發各城市創新活力,提升青少年才智、才藝和德育水平,以便更有效地同內地搭建文化交流平臺,促進三地交流,和諧共融,並利用血脈同存的文化根基,打造人文價值鏈,增強大灣區文化的競爭力,讓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為國家的建設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動力。
  • 澳門文產恢復活力 顯經濟逐步復甦
    受疫情影響,一年兩季的澳門塔石藝墟今年取消了春季塔石藝墟,不過在良好的防疫環境下,秋季塔石如期舉辦,熱度不遜往年。不少內地的文創攤位通過塔石藝墟廣州報名,走進澳門。澳門的文化產業作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一個版塊,近年來得到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的共建人文灣區、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內容,澳門的許多文化活動都積極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進行聯動。
  • 魅力澳門:中西文化的美妙碰撞
    2019年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為澳門的發展定位之一。  「這是中央對澳門的信任,為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澳門找準自身定位、提升綜合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認為,澳門的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又帶有濃厚的國際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