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輝、汪偉秋10月15日報導:優秀歷史建築喇格納小學今天完成自建成以來的歷史性一刻!記者獲悉,由上海建工一建集團總承包的喇格納小學今天完成了從原址向西北方向弧線形一次旋轉平移,順利「搬遷」至新址地下室頂板上。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平移創造了多項行業第一的新紀錄。
內外因素致使「搬遷」難上加難
記者在現場看到,位於太平洋新天地商業中心項目地塊內的喇格納小學,歷經18天的高難度「行走」已經接近完成。1點27分,伴隨最後12釐米平移到位,該小學成功完成「搬遷」。
據記者了解,總重約7600噸的喇格納小學,完成了從原址向西北方向弧線形一次旋轉平移61.7米,整體旋轉20.97°,順利「搬遷」至新址地下室頂板上。
喇格納小學平移最後12釐米完成「搬遷」。
想要完成看似簡單的閃轉騰挪其實非常不易。據介紹,喇格納小學校舍總體呈T字型,共5層,建築總面寬約42米,總進深約62米。由於建築呈T型不規則結構,相較矩形平面結構,更容易產生扭轉變形和在凹凸變化位置產生較大的集中附加應力,易造成沿徑向的偏位。
另外,外部環境也給本次平移工程帶來較大的困難。據悉,該建築範圍內存在地下人防結構,增加了移位方案設計及施工難度。
為此,項目部根據平移方案的比選,最終確定採用工藝成熟可靠、風險可控的步履式行走器平移裝置,在原址提升70釐米後,一次旋轉平移到位。
上海建工一建集團副總裁花力介紹,「相比常規的拖車平移方案,採用步履行走器平移安全性更高且造價更低。同時本次平移之所以能夠一次旋轉到位,比先旋轉後直線平移至少節省3天工期,還要歸功於像『腳』一樣的步履行走器。」
記者看到, 整個建築下方共布置了198個會跟隨建築物一起移動的行走器,每個行走器可以提供200噸豎向承載力,通過設置AB兩組交替行走實現整體移位,並通過調整步履走行器的角度和行走速度達到旋轉的效果。整個平移過程無人化操作,既提升了速度,節約了人力,又保證了平移的安全性。
科技手段賦予老建築新生命
喇格納小學是一座建於1935年的優秀歷史建築,其整體建築規劃代表了當時的較高水準。70多年來,一直作為學校校舍,教書育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黃浦區一個特別的歷史見證點。
作為城市更新的專業實踐者,上海建工一建集團在打造大量精品工程的同時,先後承建了上海展覽中心(原中蘇友好大廈)、和平飯店、外灘源益豐洋行和漢口路50號等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保護修繕。
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和修舊如故的匠心技藝,這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保護修繕作出探索,同時在城市更新的探索之路上不斷賦予老建築新的生命力。
因此,在即2018年完美實現海南路84號百年老建築複雜平移之後,上海建工一建集團此次再創了多項行業第一的新紀錄:上海首次採用國內最大的步履行走器平移保護建築;上海首棟弧線形一次旋轉到位的大角度平移工程;上海首棟T形平面不規則結構保護建築平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