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歷史遺蹟
等於收藏了上海曾經的珍貴歲月。
在城市發展變化中,
不少老建築,
依靠「平移」這個大招,
保留下來,
並且煥發了新生。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上海那些移動過的建築吧!
上海第一個平移的老建築:
外灘天文臺
坐落於中山東一路和延安東路口的「外灘天文臺」,追溯到130年前,絕對是外灘最著名的建築之一。
1843年以後,黃浦江上往來船隻成倍增長。為了方便了解天文水情,1884年9月建成外灘信號臺,1908年改建為鋼筋水泥塔身。
1923年,這座天文臺又制定了附房擴建計劃,工程於1926年動工,1927年8月完工。這就是現存的外灘信號臺全貌。
1993年,外灘的道路要進行改擴建,而天文臺正處於規劃後中山東一路中央,為了保護這座當時已近150歲的國寶級老建築,相關部門決定將它整體東移動。
當時還沒有成熟的老建築平移技術,天文臺一天也只能移動幾釐米。即便如此,最後這個重達450噸的天文臺還是成功移動了24.5米,而且沒有絲毫損壞。
地址:黃浦區中山東二路1號(甲)
現狀:暫不對外開放
平移時間:1993年,至今27年
存世220餘年的公所門樓:
四明公所
人民路上的四明公所門樓,是繼外灘天文臺之後,上海第二個移動的建築。
四名公所又叫寧波會館,是1797年寧波旅滬同鄉集資建成的。最早的時候佔地達到30多畝。
1959年,四明公所原址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公所的紅磚門樓,上面刻下定海賀師章書「四明公所」,並立碑說明。
1998年,因籌建中國人壽大廈,四明公所門樓整體平移了23米,西側用新設計建造的屏風玻璃跟相接的高樓相隔離。
地址:黃浦區人民路582號
現狀:僅存門樓和紀念碑,可參觀
平移時間:1998年,至今22年
紅色革命聖地的兩次平移:
劉長勝故居
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愚園路81號「劉長勝故居」也許很多人都去參觀過。不過這座建築原本也不在這裡。
2001年,靜安規劃開發九百城市廣場,當時已經有著80多歲的劉長勝故居需要被保護性平移。這個時候建築平移技術已經相對成熟。採用採用轉角平移法,只用了30多個小時就完成了33米的平移。
劉長勝故居的整個平移工程分為兩期進行,而二期工程整整讓建築移動了100米。
2004年,劉長勝故居作為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地址:靜安區愚園路81號
現狀:周二至周日免費對外開放
平移時間:2001年,距今19年
平移和「長高」並行:
上海音樂廳
建於1930年的上海音樂廳是全國第一座音樂廳。最早的時候,這裡曾是南京大戲院,後來還做過電影院,1959年改為上海音樂廳。
2003年,為了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寬建設,上海音樂廳開始了平移工程。而這次的平移與以往不同的是,上海音樂廳是一邊升級改造,一邊平移的。
工程過程中,先在原地頂部加高了1.7米,然後開始向南平移,平移66.46米以後,又在新地址上,又往上頂升了1.68米,音樂廳面積足足增加了4倍。
平移期間,上海音樂廳還同時完成了內部整修,建築外觀未變,內部設施卻修繕一新。音樂廳裡大理石立柱、漢白玉石階、羅馬式吊燈、鏡框式舞臺及浮雕裝飾都「修舊如舊」。
地址:黃浦區延安東路523號
現狀:對外開放,不定期音樂藝術演出完成
平移時間:2003年,距今約17年
中國第一家崑曲傳習所重生:
瑞華樟園
矗立於曹家渡以西的蘇州河畔的瑞華樟園,最早的時候名字很詩意,叫「水雲鄉」,也叫」小蘭亭」,是為了研習和傳承崑曲藝術而建的老洋樓。
平移前的老洋房
隨著周邊「復興村」舊村改造工程的立項,老洋樓因年久失修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尷尬境地。2008年,為了留住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決定將老洋樓「平移保護」。
當年7月,老洋樓不僅成功「平移」了95米,同時還頂升2米,旋轉了35度。重生後的老洋樓正式冠名為「瑞華樟園"。
地址:普陀區凱旋北路1555弄66號
現狀:餐廳
平移時間:2008年,距今約12年
第一個爬坡升高的歷史建築:
查公館
民立中學校舍樓原本不屬於民立中學,而是上海灘的豪宅,而且是兩棟。如今所存的一棟,還位移了50多米。
民立中學校舍樓老照片
這是中西合璧的花園洋房:清水紅磚牆,人字形屋面,紅色平瓦鋪蓋。正面為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巴洛克式山牆、歐式外廊;北立面則有江南水鄉建築的特色。
2010年2月,因地鐵13號線以及大中裡(今興業太古匯)項目的規劃建造,這棟近百年歷史,面積1780㎡的大宅整體東南方向整體平移了57.6米,同時還升高了0.4米。這也是上海第一例採用爬坡升高的建築物平移。
平移後的大宅由興業太古匯項目方修繕維護,修繕後被重新命名為「查公館」。內部「修舊如舊」,花磚地板,老式的電梯,紅木大門和樓梯,都一如百年前的模樣。
地址:靜安區威海路420號
現狀:不定期舉辦各類展覽
平移時間:2010年,距今約10年
大樓平移:
大洋房
浦東東方路有個叫大洋房的假四層(三層+閣樓)老建築,名為「上海市江海北關驗貨場辦公樓」。1906年,因為通商貨物多,為了對檢驗工作進行管理而建成的,如今大洋房已經110多歲。
2010年,為了配合世博配套工程、浦東濱江大道的建設,這棟104歲的浦東大洋房開始了「平移」歷程。
因大洋房二三樓內部幾乎沒有支撐牆(內部是木隔假牆,不是磚牆),而一樓的房間縱向牆體又不在一條直線上,結構出乎意料的脆弱。為加固而交錯架設的鋼桁架讓大樓看上去猶如一座盤絲洞。五花大綁後的建築推進力仍然很難平衡。
大洋房的平移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向南平移36.1米,第二階段再向東平移3米,並整體頂升0.9米。雖然這時候的建築平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但大洋房當時平均每天只能移動4米左右。
地址:浦東新區東方路9號
現狀:辦公樓,不對外開放
平移時間:2010年,距今約10年
上海最大老建築平移工程:
梅林正廣和大樓
1935年,原英商正廣和集資建造了正廣和大樓。這棟6層,總面積達到7000㎡的龐然大物,據說當時總共花費了1.5萬兩白銀,主要作為公司的汽水倉庫使用(1996年被改造為梅林正廣和集團辦公大樓)。
1999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2010年左右,大樓所處的地塊面臨整體開發,而正廣和大樓正處在地塊中央位置,一度成為地塊開發的一大難題。經過兩年多的研究討論,最終還是決定將將老建築保護性平移至濟寧路路口。
2014年11月,這棟建築啟用了了近30臺200噸的平移千斤頂,最終順利平移了38米。
地址:楊浦區通北路400號
現狀:辦公樓,不對外開放
平移時間:2014年,距今約6年
除了以上提到的老建築,還有啟秀實驗中學東樓洋房2014年平移了49米,上海百年民居沈宅2016平移了100米,虹口區海南路84號百年老建築2018年完成了平移旋轉平移的複雜移位……這些先人珍貴的留存,不僅讓城市充滿土地的厚載感和文脈傳承,也會給後人留下追溯歷史的永恆記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