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鏖戰在即,在線票務市場迎來了一場看不見的「硝煙」。
近日媒體曝出,貓眼電影與微影時代即將合併。雖然微影時代CEO林寧「火速」闢謠,但在線票務市場似乎在影市持續降溫的影響下「密謀」著一次重大的市場變革。今年年初,阿里影業的財報中率先披露了淘票票將在市場投入上的費用不會少於10億,這讓今年宣稱不會投入太多「票補」的貓眼和微影感到了壓力。在線票務市場經過了幾輪競爭,仍然沒有擺脫對「巨額」票補的依賴。雖然林寧第一時間否認了「合併」傳聞,但報導稱貓眼電影與微影時代雙方確實已經進行談判,幕後的推手就是騰訊。在今年國產電影票房嚴重下滑、票補減少的「失落期」,「抱團取暖」的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如今,傳出貓眼和微影的合併,「三強鼎立」的局面或許仍有可能打破,最終走向「三進二」後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誰會是笑到最後的那個贏家?兩大票務平臺遇「瓶頸」,聯合是為「抱團取暖」?近期,貓眼傳言要獨立上市,微影時代也因為和派拉蒙的多次合作,深入參與《變形金剛5》的投資,並且享有全球票房分帳。貓眼和微影合併的消息傳出還是迅速吸引了業內的關注。而在隨後的發酵中可以看出,兩家公司似乎並非完全沒有合併的可能,無論是雙方共同的股東騰訊,還是兩大公司如今在各自主打領域的發展「瓶頸」,都給了外界無限的想像空間。成立於2012年的貓眼一度是在線票務市場的「龍頭老大」,牢牢佔據著在線票務行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隨著微影、淘票票、百度糯米等相繼入局,讓貓眼的市場份額逐步被稀釋。
2016年5月,貓眼電影被光線傳媒併購。如今的貓眼雖然打出了「獨立上市」的旗號,但似乎不得不面對微影時代和淘票票從不同方向對其造成的強烈衝擊。銳減的市場份額讓貓眼不免過於「擔憂」,「抱團」和上市自然成為了貓眼不得不面對的重要選擇。微影時代的前身是微信電影票,成立於2013年。隨後從騰訊獨立,經過幾輪融資和收購格瓦拉已然成為了市場中最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微影時代似乎對於市場的「嗅覺」一直十分敏銳。在線票務平臺還在持續「票補」的時候,微影時代於2015年開始向產業鏈上下遊發展,嘗試全產業鏈競爭的新模式。微影時代兩年間投資了40多家公司,累計融資規模達50億,參與了多部國產大片的保底發行,但最終的盈利卻不得而知。今年相繼參投了派拉蒙影業引進國內的幾部進口片,除了《極限特工3》實現了票房「奇蹟」外,《攻殼機動隊》和《變形金剛5》顯然難以達到外界預期,而微影時代在這兩部電影中都通過旗下的微影銀河參與投資。很顯然,微影時代期望從全產業鏈開啟新的競爭時代起碼在現在並沒有完全到來,在線票務平臺依舊免不了在黃金檔期開啟「票補大戰」。而微影時代在發行和投資領域必然少不了「補交學費」的必然程序,所以縱容微影時代長期保持高調,但在發展上顯然並非完美無缺。
此前有媒體爆料,早在2015年底,微影時代和貓眼關於合併事宜就進行過多次談判。今年年初,林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進一步表示,微影一直在考慮收購貓眼。而倘若兩家在線票務平臺真正聯手,將合力拿下在線票務市場過半的份額,無論是對自身還是對其他競爭對手,一定程度上都有望達成自己的目的。受益於阿里生態「全線助攻」,「淘票票」彎道超車?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高峰論壇上,阿里影業新任CEO俞永福宣稱阿里影業未來要做電影行業的「水電煤」,聚焦用戶觸達、商業化和內容產業化三大「新基礎設施」。起碼在阿里影業CEO俞永福的戰略構想裡,阿里影業的未來重心不在上遊與影視公司競爭,而轉做行業服務型企業。由此一來,聯合上遊和下遊的在線票務平臺淘票票其戰略地位就尤為關鍵。這或許也是為何阿里影業重金「火線馳援」淘票票的原因所在。淘票票背靠阿里,本身就獲得了支付寶與淘寶等阿里體系中強大的流量入口,而豐富的商家資源和網際網路渠道,也便於淘票票實現整個產業鏈的整合營銷。而且隨著淘票票和阿里大文娛板塊的聯繫日益緊密,無論是數據分析還是資金投入亦或者技術、人才等方面都可以讓淘票票在爭奪市場份額中擁有相對穩定的優勢。如今,基於阿里巴巴大文娛的生態優勢,淘票票已經先後接入了高德地圖、優酷視頻、UC頭條等移動端App,進一步打造成了一個覆蓋支付、社交、資訊、視頻、地圖等應用場景的全方位購票平臺,在入口矩陣上顯然和競爭對手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再加上淘票票與大麥網在今年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後臺售票服務已全面打通。
所以,在貓眼和微影合併傳聞出現後,不少人戲稱兩家平臺「抱團」是受淘票票倒逼所致。顯然,淘票票如今全速進攻的強勁態勢的確給市場造成不小的壓力。但也不得不承認,現階段,在線票務市場仍然是一個無法盈利的市場。逐步擴充自己的版圖,增大市場份額意味著可能會有更多票補的出現。影市「拐點」出現,「三進二」誰將笑到最後?根據公開數據,2016年貓眼收入10.53億元,虧損5.11億元。而阿里影業也因為助攻淘票票增大市場份額淨虧損近10億。這種巨額虧損伴隨著的是整個在線票務市場逐步觸達「天花板」,去年全國電影在線票務市場收入規模約336.4億元人民幣,佔整體票房73.6%。今年上半年電影市場在扣除服務費後,增幅為3%左右。而根據1905獨家策劃的2017上半年電影票房大數據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網售佔比上升到了83.66%。這意味著在未來,在線票務平臺已經不再具備初期的增長紅利,轉而進入到了產業的發展階段。其實從早期的單一票補,到後來的全產業鏈布局,在線票務平臺都希望將在線票務市場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貓眼、微影、淘票票都已經深入產業鏈上遊,但似乎依舊無法避免用「票補」來結束戰鬥。在電影市場逐步回歸「理性」的時候,伴隨著電影市場「野蠻生長」崛起的在線票務平臺必將迎來新一輪的衝擊。而目前最主流的貓眼、淘票票、微影似乎也無法避免進入開啟一場「三進二」的殘酷生存遊戲。對於貓眼而言,其「裁判員和參賽員」集一身的雙重身份在頭部資源的爭奪上優勢並不明顯,而光線影業今年在幾大重要檔期也不再如去年那麼強勢。其第二大股東美團則受困於多線作戰的壓力,自身麻煩不斷。
微影在傳統的票務方面,隨著大眾點評獲得了微信錢包入口,讓微影迅速崛起的「獨家入口」優勢不復存在。而在轉型中微影似乎也沒有完全成功,無論是保底發行還是加入到進口片市場,高回報的背後代表的永遠是高風險。據悉從2016年底開始,一部分微影時代的老股東在股權交易平臺,以C輪融資估值出讓股權,尋求退出。反而淘票票在阿里影業的助攻下,其進攻態勢較為穩定。在最新的票務平臺專業版APP對比中,淘票票的票房價值及影片庫方面表現亮眼。與微影和貓眼紛紛走上泛娛樂化布局不同,俞永福明確了淘票票未來的產品方向,那就是通過內容化和數據化,把淘票票加速成為一個電影領域的媒體平臺,能夠通過大數據幫助更多的內容方通過這樣的平臺進行營銷。
如今幾大在線票務平臺都已經基本完成了全產業鏈布局,各自的競爭優勢都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無論貓眼和淘票票併購與否,在線票務平臺未來依舊會面臨殘酷的競爭環境。只是從票補到產業鏈,未來的競爭重點或許會在「質量轉型」上出現機會。所以在影市出現「拐點」時,在線票務平臺告別了「野蠻生長」,進入了新一輪的升級:未來在資源儲備、資金投入以及入口矩陣上,能依靠生態矩陣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的在線票務平臺或許會脫穎而出。從目前來看,相比貓眼和微影面對的現實「瓶頸」,淘票票或許會在這一市場「亂戰」中有了更大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