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燙了!黃河入晉第一灣全景呈現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

2020-12-25 山西晚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黃河偏關段簡介

黃河流經偏關縣境西側,構成偏關的西界。自此入晉,北起老牛灣,南至寺溝,全長30公裡,流經村莊11個,流域面積2000平方公裡。河道狹窄,河谷深切,呈狹谷地形。河床最寬處可達400米左右,水深5米左右。冰凍期一般在70-80天,結冰厚度為40-50釐米。兩岸石灰巖峭壁高達100-150米。

偏關縣委書記王源的邀請函

黃河偏心,長城偏愛。偏關因黃河而纏綿,因長城而雄健。中華文明的兩大象徵在偏關歷經歲月洗禮,風採依然,純樸壯麗。

這裡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三關首御重鎮。明代偏關有「晉北鎖鑰」「永鎮邊陲」之美譽,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抗倭英雄萬世德的故鄉。偏關是內外長城交匯處,是全國烽臺古堡第一縣。有上千年歷史的古戰場,有126公裡巍峨的長城,有豐厚的歷史積澱和動人的傳說故事。偏關的黃河或溫婉或雄壯或安詳或奔放,偏關的古堡烽臺可賞月可臨風可懷古可追思,黃河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皆令人沉醉。

這裡風光旖旎,精神煥發,是晉北風情之韻。以老牛灣為龍頭的文旅產業將實現東西融通、扇形推進、弧度發展,紅門口「地下長城」見證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紅色行動,積澱了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投資17.1億元總裡程132公裡的黃河1號、長城1號旅遊公路上馬建設,將全面展開黃河風情遊和長城邊塞遊的美麗畫卷。走進偏關,在黃河百裡長峽最美的迴環中感受綠水青山在「偏關綠魂」精神催生下的錦繡和中國最美十大峽谷的壯美,在這裡可以品古關古韻,感受偏關如歌般的甜美。

這裡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是三晉生命之源。偏關作為「三晉水電第一縣」,境內水電、風電、光電資源充沛,「三電」總裝機容量佔忻州市三分之一。亟待開發的油頁巖資源儲量達9億多噸,是轉型升級的硬實力。準朔鐵路全面竣工即將通車,讓處於「晉蒙」相連的偏關在發展物流業上如虎添翼。靈河高速適時貫通,融入全省「大路網」,偏關將「偏而不偏」「關而不閉」,國家扶貧政策更是讓偏關增添了奮鬥的動力,力爭早日讓偏關脫貧奔小康。

今天的偏關緊緊圍繞全省轉型綜改示範區、能源革命排頭兵、對外開放新高地「三大目標」,正在昂首闊步、砥礪前行。我們誠邀四海賓朋,共享偏關盛景,共商偏關大計,共謀偏關發展,共寫偏關轉型升級新篇章,共創新時代偏關發展裡程碑。

老牛灣村:

記者探訪黃河人家

10月10日 13時30分 乾坤灣

乾坤灣裡藏著老牛灣的來歷

今年的秋天來得比往年早一些,氣溫也略低於往年。深秋的天湛藍空曠,與天銜接的黃土高原已經換上褐色的外衣,與土黃色更加接近,邊塞的蒼茫遼闊在秋日更加壯闊。一路溝壑縱橫,車行蜿蜒。下午的光景,一座石砌城門出現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面前,門楣上「天下黃河第一灣」幾個金色的大字在陽光下閃耀。忻州市老牛灣風景區管理中心辦公室副主任何蛟告訴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記者,此地還不是老牛灣,而是「乾坤灣」,是進入老牛灣的必經之處。

「乾坤灣」原來叫「包子塔灣」,改為「乾坤灣」是因為在這裡無須登高或者靠航拍機,就可以直觀地在觀景臺看到蜿蜒成「S」形的黃河,將黃土垣分割成太極圖一般的特別地貌。乾坤灣曾經是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的取石場,後來將這裡改造成了老牛灣風景區的一個景點。景點根據中國的易經文化,建起了一座乾塔,矗立起了三座對易經文化形成起過重要作用的伏羲、周文王和孔子的雕塑。在乾坤灣可以輕易拍到「S」形的黃河,被河道分開的兩部分,一處是山西省的偏關縣,另一處便是內蒙古自治區。

乾坤灣景區出口處,有一老者騎牛的雕塑。何蛟說,這座雕塑講述的便是老牛灣的來歷。「九曲黃河十八彎,神牛犁河到偏關。明燈一亮受驚嚇,轉身犁出個老牛灣。」這是流傳在偏關老牛灣的一首歌謠。講的是上古時期,天降豪雨,世界一片汪洋,人們祈求玉皇大帝拯救蒼生,玉皇大帝便派出了太上老君騎著神牛下界,給人間犁出一條河道,當夜色籠罩大地,玉皇大帝讓天兵點起明燈給老牛照亮方向,神牛不知情,被明燈驚嚇,向東的河道拐了一個彎,於是便有了老牛灣。

距離偏關城25公裡還有一座「明燈山」,據說當年神牛跑得碰了嘴,在萬家寨鎮的牛上咀還有神牛留下的「嘴印」。

10月10日 17時15分 老牛灣村老牛灣村的黃河人家

聽完美好的傳說,車行半小時左右,我們來到了老牛灣風景區,在沒有一絲雲的藍天下,西曬的秋陽讓黃土垣金黃燦爛。老牛灣堡是景區的核心,是明代重要的邊塞堡壘之一,基本保持著原貌,景區裡不少來自外省的遊客在拍照。這座古堡只有東南方設了一個城門,且建有甕城。古堡不大,東西、南北各長500米,高7米,三面環水,一面連山,呈牛頭狀。古堡仍存有觀音閣、關帝廟、禹王廟以及一座講述了康熙六女和碩恪靖公主(史稱四公主)當年將晉蒙沿線近4000畝田地劃為「公主地」供偏關、平魯百姓耕種,並免去賦稅的德政碑。近年來到老牛灣觀光的遊客不斷增多,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中,大約有十萬人來此遊玩。國慶之後,遊客大多是一些退休老人。

黃河和長城握手,全球僅此一處!

在老牛灣堡北不遠處就是老牛灣村,古堡和村中的屋舍都是就地取材,以石板搭建而成,又有石頭民俗博物館之稱。踏進老牛灣村已是夕陽在山,殘陽照在古堡的牆上,對面的黃河靜靜流淌,此刻若有船行過,一派歲月靜好的場面。老牛灣村裡的老住戶呂扣卻說,二十年前的黃河可不是如此嫻靜溫婉,波濤奔湧才是它一貫的面目。

呂扣開了一家農家樂,不僅是偏關的名人,在忻州也小有名氣,原由是呂扣會唱民歌,還唱得不賴。呂扣當即給大家唱了兩首拿手的民歌,隨後聊起了呂家祖輩們在黃河岸邊的生活。呂家在老牛灣村已有500多年,跑船、種地、捕魚,日子就這麼周而復始,一代一代傳承著。呂扣的父親延續著祖輩跑船的生存之道。到上世紀70年代,公路、鐵路興起,黃河河運衰落,呂扣的父親不再跑船,開始趕著騾馬車往返於縣城,為供銷社拉貨。呂扣說,當年從老牛灣村到縣城,父親半夜12點套上毛驢、騾子連夜出發,第二天早晨8點到偏關縣城,拉了貨在日落時分趕回村裡。

呂扣父親跑船時,就有一副好嗓子,當年黃河艄公喊號子,呂扣父親就是那個領號子的人。當河裡的大船靠岸後,需要修補船底縫隙,這時需要大家把整條船翻個底朝天,就需要有人喊號子,這時呂扣的父親就會領唱,說著呂扣給我們學了一句當年的號子——「你姐姐(那)搽油抹粉撩(那)哥哥,呀得呼得嘿……眾人跟著和『呼嘿』。我唱歌就是跟了我父親了。」

呂扣靠耕種來度日,再就是每年春天打二十多天的開河魚。變化是從1998年開始的。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老牛灣的黃河從湍急變得溫順,高峽出平湖讓老牛灣河道裡的魚蝦多了起來,呂扣開始以打魚為生,靠著黃河魚,每年收入三萬餘元,養大了一雙兒女,供他們讀書成家。來老牛灣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十年前,呂扣又辦起了農家樂,收入逐年增加,呂扣說靠著農家樂一年可收入十萬餘元。老牛灣村的農家樂從十幾年前的三兩家發展到現在三十餘家,守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讓這個黃河岸邊小村裡外出謀生的人也開始回望故鄉。老牛灣村的劉彩珍一家早年舉家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打工,四年前看到村裡的旅遊業越來越好,便回到村裡,辦起了農家樂,三個孩子讀書費用全靠此支撐,如今孩子在外地,劉彩珍兩口子卻很堅定地守著老村。

偏關奇觀:

黃河長城並肩而行

10月12日 9時30分 寺溝村寺溝村古寺清幽黃河與長城並行

偏關當地的很多文化學者都提到了位於寺溝村的護寧寺。一座寺廟與黃河的聯繫究竟在哪裡?它們中間又有哪些故事呢?

帶著心中的疑問,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一行順著沿黃公路來到寺溝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旁的一段仿長城的建築,上面寫著「長城與黃河在此結伴同行」,這是進入寺溝村最顯著的地標建築,因為在這裡,長城和黃河是並肩行進的,你能看到一段長約幾百米的夯土城牆的遺存,與黃河「結伴」並行。那麼在仿長城建築的另一側,就是護寧寺的所在地。

黃河在此段與長城並行,牆體高聳,烽臺林立,形成壯觀景象。

護寧寺也叫作寺溝大寺廟,1988年被評為山西省省級文保單位,建築年代不詳,依照廟內現存的三座清代碑刻來看,該寺廟曾經在清代整修過,但據當地文化學者秦再珍的研究,該寺內現存的建築推測為金元時期風格。廟宇內供奉著三世佛、文昌廟、關帝廟、觀音殿、地藏殿、瘟神廟、孤魂廟、龍王廟、山神廟等十座廟堂,在一院之內竟有十座廟堂,這著實罕見。廟內,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偶遇了60歲的董秀連老人,據她介紹,這座廟曾經毀於土改時期,廟中神像被破壞,這些建築之所以能保存下來,是當時的大隊書記急中生智,把騾馬等牲畜放到廟宇中飼養,這才免於廟堂建築被拆毀。

寺溝村依然保存完好的一段長城和烽火臺

坊間傳聞,護寧寺之所以建立起來,是因為古時候的寺溝村太偏僻,老百姓需要供奉諸位神靈來庇護。但在秦再珍的研究裡,早在金代時期寺溝村就已車水馬龍、人聲鼎沸,這裡曾是山西通向內蒙的必經要道,有著輝煌的歷史。秦再珍告訴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金人之所以在這裡建廟,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挨著黃河,是山西通往內蒙古的水路要道,想必來往客商很多,所以為了保佑一方平安,才修建了護寧寺。

黃河和長城並肩而行,算是偏關旅遊的一大奇觀,也是當地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地方。秦再珍依稀記得,早在上世紀50年代,現在目光所及的夯土城牆上還貼有城磚,城樓上還留存有大炮。「為什麼黃河和長城能並行?因為從古至今,偏關和內蒙古都隔河相望,其他地方山勢比較險峻,但寺溝村沿線地勢較低,所以古時候的邊塞遊牧民族總是覬覦中原,冬天黃河結冰,就給外族入侵者提供了有機可乘的機會,所以才要修築一道長城,抵禦外敵入侵。」

順著護寧寺向北,就進入了寺溝景區,一座烽火臺即將竣工,站在此地向遠處望去,你能清晰地看到一段蜿蜒盤旋的長城土牆,緩緩向黃河靠近,還有相鄰守望的幾個烽火臺,不失昔日雄渾風採。

寺溝風景區《巡河》群像,重現戰爭結束後將軍率部巡查河情的場景。

早在明朝時期,偏關縣就是邊關要塞之地,軍事、政治地位顯著,景區內一組名為《巡河》的古代將士雕像,遠眺著黃河,似乎也在繼續著自己戎馬一生、駐守邊關的使命。採訪期間,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恰好遇到了來此地巡查的偏關縣文化局局長薛強。據他介紹,這是偏關縣在縣域旅遊中著重打造的一段景區,就是給遊客提供跟黃河和長城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來欣賞二者結伴而行的壯觀場景。「烽火臺的加固和修復工程是經過省文物部門批准的,我們未來還要對這段保存較完整的長城進行加固,將這些遺存留給後代子孫。將來遊客來到寺溝,站在烽火臺上,這一奇觀就能盡收眼底。」

10月12日 12時15分 關河口村黃河古渡口變成了世外桃源 

你腦海中的世外桃源是什麼樣?如果不是有當地人領路,多數人尤其是遊客,會錯過這一隱藏在黃河岸邊、絕壁之下的黃河文化古村落——關河口村。

站在山上往下望去,周遭懸崖峭壁直立,西邊是寬闊豪邁的黃河,東邊是曲折盤旋的關河,關河口村就坐落在關河匯入黃河的入口處。據說很多美術工作者,行經此處就走不動了,畢竟這樣生動的畫面,是寫生的最佳素材。可以設想一下,東西方向都是河,而南北方向則是陡峭的高150米以上的懸崖絕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體現得淋漓盡致。就拿懸崖來說,當地百姓稱呼南面的崖為「螞蟻崖」,就是說一隻螞蟻從山上跌落到崖底,都沒機會生還,可見其地勢之險峻。

順著只能容一輛車通行的山路,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七拐八繞地進了山腳下的關河口古村落,這裡的村民就住在黃河岸邊,距離近到只要走幾步路,就能下到黃河裡,所以關河口村的村民們,那是家家有漁船,人人會捕魚。如今的關河口村是移民村,因為龍口水電站蓄水,每年的五六月份,黃河水位上漲已經將村內地勢較低的部分淹沒,大部分的村民都搬遷到了新村。

今年75歲的張召樂老人,祖祖輩輩都在關河口村生活,時至今日,在他家的院落裡,還擺著他父親當年下河用的小木船,船簷都散架了,只留下了船身,一如既往地望著黃河。「我們村以前是個重要的水旱碼頭,叫做關河口渡口,這裡離縣城近,是一個回水灣,可自然靠岸,所以說是當時黃河山西段裡最重要的商埠碼頭,從晚清時期就開始了。當時大家從內蒙古運輸糧食、鹹鹽,神池、岢嵐、五寨吃的東西都是我們這運輸過去的。」1953年,火車、汽車運輸漸漸興起,昔日繁華的關河口渡口就逐漸冷清了下來。

世外桃源般的關河口村,現在只生活著十餘戶人家。75歲的張召樂和老伴兒劉改轉正忙著收秋,做粉。

逛遍了整個村,裡面的居民只有十多個,安靜的村落讓人沒辦法感受和體味到它昔日的繁華,但卻有個小故事流傳至今。話說當年關河口渡口繁華之際,當地有個叫張羅羊的財主,商貿生意做得非常好,北到蘭州、包頭,南到洛陽,都有張家的產業。後來渡口停運,張羅羊和家眷們就遷到了內蒙古。直到1980年,張家人又回到了村裡,說是思念故鄉,但是每到夜深人靜之時,張家人就拿著鐵棍在舊宅的窯洞頂上翻來翻去,不知道這個事怎麼傳開了,都說張財主家裡埋著寶貝,村民們就都跑到窯洞頂上「挖寶」,沒承想還真挖到了不少元寶和銀元。崖體後面,還有昔日張羅羊留下的6間窯洞庫房,村民們也在這裡找到了元寶,當年的關河口村民可謂是集體發了財。當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跟張召樂求證時,老人家說,這事是真的,財主是他本家。

如今,張召樂和老伴依然住在舊村裡,地裡種著豌豆、玉米,可以自給自足,老伴就每天靠做土豆澱粉貼補家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為他們拍下了生活中的照片。臨走時,老人家說了,總有人給他們拍照,可沒人給過他們照片,他們也不知道照片中的自己是啥樣。為此,我們相互約定,一定會把今日拍攝的照片,送到他們手中。

10月12日 14時40分 天峰坪村光伏扶貧項目帶給鄉村綠色收入

從寺溝村向北去往萬家寨的路上,一些農田中架起的光伏發電板在午後的陽光下吸引了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的注意。

天峰坪鎮的光伏發電扶貧成為農民新收入

偏關縣天峰坪鎮緊挨黃河岸邊,光照資源充足,荒山荒坡廣闊,全年光照發電的有效時間在1500小時以上,建設光伏發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天峰坪鎮的李彥明鎮長介紹,2016年至2018年,偏關縣開始採取「集中式」「村級聯合式」「戶級分布式」三種方式建設光伏扶貧電站。目前天峰坪鎮有四個村,在八百多畝土地上建起了光伏發電站,今年的6月30日剛剛實現了併網發電。其中一些村採取了「林光互補」的方式,光伏發電板離地3米高,下面種植藥用杏樹,光伏板不僅發電,還有採集雨水的作用,可以為林下植物提供水源。李鎮長說,靠著光伏發電一項,各村裡的集體經濟可以每年收入十餘萬元,這些收入百分之四十會用於幫助那些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脫貧,其餘部分用於村裡的公益事業支出。

目前,光伏發電站的維護由承建企業來承擔,一年之後將聘請專業人員來承擔。地裡種植的杏樹已有5年,明年就將進入盛果期。李鎮長說,這些杏樹現在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春季開花期往往會遭遇寒流,導致不能結果。今年請來了專業技術人員,希望能通過推遲花期,或者其他方法,幫助果樹安全度過花期,順利坐果,讓農民能實現更多收入。

10月11日 17時45分 萬家寨水利樞紐排沙中的黃河氣勢非凡 

偏關,是黃河入晉後的第一縣。一路欣賞過來,它安靜地流淌,緩緩地陪伴著一方百姓,亦如母親般那樣溫柔。但是當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一路北上,到了萬家寨水利樞紐大壩前,正趕上黃河排沙,黃河之水從高處落下,升騰起陣陣水霧,氣勢磅礴的場景,令人嘆為觀止。

萬家寨水利樞紐位於山西省偏關縣的黃河幹流上,壩高90米,壩長438米,是山西省「引黃入晉」水源龍頭工程。據偏關縣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有了萬家寨水利樞紐,黃河水經過調控,滋潤著三晉大地、內蒙古百姓,而黃河與沿線的晉蒙人民產生了更為深刻的交融。當天,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站在萬家寨水利大壩前方的橋上,這座橋是晉蒙兩地深厚友誼的見證,如果從中間劃分的話,東邊隸屬於偏關,西側則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準格爾旗。站在大橋中央,採訪團成員們開玩笑地說,「跨省採訪,只需要一秒鐘。」

每年的7月初到9月底都是黃河的汛期,今年黃河的水流量較大,所以直到現在水庫還每日洩洪排沙。通過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航拍的畫面可以看到,在大壩的東側,綠盈盈的黃河水風平浪靜,而西側通過大壩閘口傾瀉而出的黃河水,裹挾著泥沙奔騰傾瀉,翻騰的白色水霧宛若仙境,兩岸的綠色松樹依然蔥蔥,落日的餘暉為大壩增添了一抹金黃色的色彩,幾個景致渾然一體,就像一幅自然天成的油畫,美不勝收。

黃河入晉第一灣:

大美中裹著滄桑

站在偏關老牛灣古堡內的石窯洞頂上,從高處看黃河從內蒙古境內驟然拐了一道大彎,流進山西省偏關縣境內,這裡便是黃河入晉的第一縣,三晉黃河第一灣。

偏關作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太原鎮總兵就駐紮在此,相當於軍區司令指揮部所在地。

老牛灣風光無限 

不僅可以拍照還能發展冰雪運動

4億多年前泥盆紀形成的石灰巖山體被黃河深切出一條河谷,兩岸壁立萬仞,大河奔湧南下。夕陽晚照的老牛灣堡,石板房裡只有神像端坐,堡外的黃河靜謐安詳,水波泛著如母親般慈祥的目光。然而,20年前這裡的大河卻與此不同,急轉直下的黃河從遼闊草原被擠入狹窄的河道中,低吼著向前奔湧,上萬年皆如此。直到萬家寨水利大壩建成,老牛灣段的黃河才展現出了如此溫順的一面。古堡夯土牆在夕照下泛出紫紅色,與河對岸森然的峭壁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桃花扇》中的一句唱詞瞬時閃現:「一聲叱退黃河浪,兩手推開紫塞煙」。說的便是老牛灣的場景吧。

前來老牛灣村的遊客正在拍照

10月10日,山西晚報記者在偏關老牛灣看到,遊人三五成群在景區尋找著最佳拍照點,擺著最美的姿勢,幾乎每個人都會在寫著「黃河入晉第一灣」的巨石前留下倩影,昭示到此一遊。從上海而來的王大偉先生熱愛攝影,正擺弄著兩位同伴的姿勢,將「黃河入晉第一灣」與夥伴同框,出現在鏡頭裡的照明燈箱被他巧妙避過。王大偉說,他的太太在美國時得知山西也有如美國羚羊谷、馬蹄灣地貌一般的地方,曾來這裡做了考察,回去後極力推薦他也來看看,於是他招呼友人結伴而行,沒想到人喊人,最後竟組成了32人的旅行團。面對眼前的邊塞風光,他十分喜歡。不過,他對景區裡一些富有現代氣息的設施,總是在拍攝時特意迴避掉。他說,更喜歡古樸沒有修飾的景物。聊起旅途中的吃住行,王大偉和同伴的話多了起來,他們說此行最滿意的便是「乾淨」。「不管是住的地方,還是吃的飯菜,住的檔次高低不重要,乾淨就讓人心情舒暢,飯菜合不合胃口不重要,乾淨就好,來了就是要吃有當地特色的食品嘛。昨天吃這裡的蒸南瓜,烤土豆、紅薯,覺得特別好吃,我們準備晚上多要一盤。這邊的人也很樸實,我們感覺都不錯。」

老牛灣,黃河入晉第一灣,圖片下方是懸崖峭壁的山西,蜿蜒如平鏟一樣伸進來的地界屬於內蒙古的清水河縣與準格爾旗。黃河與長城的握手處,試試看,你能找到長城嗎?

這些年來,老牛灣因黃河入晉第一灣、黃河與長城握手處等奇觀大美,吸引了大量旅行團、觀光客、攝影愛好者,也成為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天堂。每逢冬季,冰封河面,冰層厚度達1米左右,河面寬度達500米,是冰雪運動的絕佳場所。2011年起,老牛灣開始舉辦黃河長城國際徒步大會;2015年又舉辦了第二屆國際黃河冰上馬拉松速滑比賽,荷蘭、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的60餘名滑冰愛好者參加;今年1月28日,又舉辦了2017—2018全國大眾速度滑冰馬拉松系列賽;今年9月9日,舉辦了2018忻州旅遊文化嘉年華「看黃河、走長城、穿越太行」越野拉力賽偏關段賽事。不斷舉辦的大賽,也推動了老牛灣的知名度。到2022年,我國將舉辦冬奧會,冰雪運動必然是近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大力發展的產業,偏關縣有著發展冰雪產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不失為發展的好機遇。

民風忠厚淳樸比風景更讓人留戀

短短兩天的走訪中,深感大自然給這座黃土高原上的小城留下了太多值得欣賞的風光。你可以在老牛灣、乾坤灣看黃河深水靜流;在萬家寨聽大河奔騰洶湧;在寺溝村的護寧古寺前看黃河與長城並肩而行;在世外桃源般的關河口村,或泡一杯茶,或燙一壺酒,在遠離嘈雜中將時光凝滯;登上紫金山觀景臺,層巒疊嶂盡在腳下,大河蜿蜒,身心置放於天地間山川中,頓然物我兩忘……更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無限風光,期待值得更多關注。在秋風河浪的拍打中,山西晚報記者強烈地感受到,古老的老牛灣,大美中裹著無限滄桑,滄桑中透著無邊大美。

旅遊中,風景讓人駐足,民風則讓人留戀。

《偏關縣誌》中這樣描述:偏關縣勞動人民老實善良、忠厚淳樸、堅毅剛直、爭勝要強、心地純正。與人相處,寧肯吃虧而不貪佔便宜。辦事謹慎實在、辦則求成。遇事能忍則忍,能讓則讓,忍耐性較大……富不驕奢,窮不嫌鄉。

在老牛灣風景區的一處農家樂,聽到一件發生在老闆身上的真實往事。當年我省一家大型國企老總前往萬家寨時,趕夜路不慎翻車跌入此處深溝,恰好遇到還未開店的這家老闆從此路過,將人救起又做了簡單包紮,幸無大礙。當時那位老總欲掏錢感謝,老闆堅決不要,最後老總將自己的工作證撕下一頁,讓其憑此證明可隨時找他。至今,這張撕下的工作證還在農家樂老闆處珍藏著。也有知道此事的人問過老闆,何不去找老總攀個關係,做些生意,謀個利益。農家樂老闆坦言:咱過得好好的,找人家幹啥。施恩不圖報,受恩記心間。偏關人流傳著一句俗語:「利字底下有個害字呢。」

老牛灣古堡門

70多年造林綠化 

漫山松柏裡有著偏關魂

黃河以及諸多河流侵蝕下的黃土高原確實呈現出諸多奇觀美景,但是對於人們的生存卻無益。「河曲偏關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這句曾經流傳的民諺,反映著這裡生存的艱難。乾旱少雨、土地貧瘠、風沙肆虐,要生存就要有堅毅頑強的精神。

改造自然,讓生存環境變得宜人。從踏入偏關縣開始,植樹造林的話題在每一處都會被提及。「要想黃風住,山上多栽樹。當年富,種莊戶;百年富,多栽樹。樹大林稠,洪水讓路。」在低矮灌木覆蓋的山巒間,每有一處蔥綠盎然的松柏林出現,都會聽到「這是我們義務植樹種下的。」「只要有十棵連在一起的樹,一定都是人工林。」偏關植樹造林的時間持續了70多年,為了讓荒山變綠,在貧瘠的土地上、陡峭的石崖上,他們不懈努力,施展才能,發明了各種種樹的方法。偏關縣黨校校長張俊傑講了一種偏關人特別的種樹方法「炸彈種樹法」。面對五六十度的陡崖,車不能上,人不能攀,除了山羊無人能及,面對這樣的條件,人們發明了一種「炸彈種樹法」——用檁條筐把泥和樹種子和在一起,然後把泥巴團當成「手榴彈」,選那些有山石凸出的地方,把「手榴彈」投擲上去,接下來只能期待上天眷顧了,讓泥巴裡的種子能順利發芽,在崖壁上生根壯大。雖說成長環境惡劣,卻好在松柏堅毅,總能不懼艱難紮下根,頑強生長。松柏之性倒是與偏關人的性格甚是吻合,也是偏關之魂的一種象徵。

曾有人這樣總結「偏關」之魂的內涵:面對貧困落後,較勁不叫窮;面對幹石荒山,較量不叫難;面對責任使命,較真不叫苦。這樣一個有邊塞風光、松柏氣質的地方,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逛偏關街頭

來上一碗酸粥吧

「南堡子的莜麵,天峰坪的糕,中大街的碗託香塌腦,教兒埝的羊肉,關河口的蝦,老牛灣的黃河魚人人誇,寺溝的糜米,禹門福的醋,保健美容又養肚,田峰的香米,水泉的杏,劉三的燒腸子有嚼勁兒。」每個地方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美食圖鑑,這是偏關縣流傳的美食順口溜,我們可以據此尋訪地方風味。

不過,此行我是奔著另一味在當地更為大眾化的風味而來,偏關人覺得那不過是家常飯,不認為是什麼獨特的風味。偏關有三酸——「酸粥、酸飯、酸撈飯」。這種流傳在偏關、河曲、保德一帶的地方風味,早有耳聞,未得親嘗。千裡走黃河第一站進入偏關縣,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嘗一嘗。據說,這道家常便飯街頭也有售賣,不過只有早上能吃到。一大早,在街頭遇到幾個從文筆塔晨練完的女人,給我指引了吃酸粥的方向,便直奔附近菜市場。

早7點鐘的菜市場還空蕩蕩的,一進門一輛人力三輪車上放著保溫桶,猜想應該是酸粥。攤主熱情招呼:「吃酸粥嗎?帶走還是在這兒吃。」果然不錯。鑑於從不曾嘗試,不敢貿然要一大碗,讓攤主少盛了半碗,以免浪費。原以為,酸粥比米湯略稠,會很酸。沒想到酸粥更像燜軟的大米飯,入口一嘗,也沒有想像中「酸」,粥中燜了土豆,軟爛的土豆泥和糜子米混在一起,入口沙糯,搭配酸鹹菜,也還不錯。菜市場陸陸續續有人進來,都是圍著買酸粥的。

趁著客人少些,賣酸粥的赫四祥講起了酸粥的製作過程,幾乎日日吃酸粥的偏關人,一般家裡都保存有酸漿,只需要用酸漿泡上米,第二天就可以做。若沒有酸漿,就需要將糜米或者小米用溫開水泡著,大約兩天左右,米發酵後,就可以做酸粥了。將土豆在鍋裡煮上,米下鍋後一起燜煮,加些酸漿即可。關於這道地方風味的產生,赫四祥講,聽說是當年日本人來了,人們泡好米,來不及下鍋,躲過日本人後,回來發現米酸了,又捨不得倒掉,沒想到做出來之後,味道還不錯,於是就有了酸粥。其實,酸粥產生的歷史久遠得多,相同的都是戰爭導致了這一風味的存在。

偏關,也叫偏頭關,曾經是明代的九邊重鎮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的邊塞地區,黃河岸邊一直戰亂頻發,尤其是宋、遼、金時期,邊塞百姓屢屢受侵擾,時常會出現泡了米下鍋卻突然要躲避鐵騎的情況。等到躲過對岸侵擾的敵兵,泡好的糜米自然已經發酵,戰亂中糧食本就珍貴,誰家捨得丟掉呢,久而久之,酸粥便成了一道地方風味。不僅偏關、河曲、保德三地流傳,在黃河對岸的內蒙古的一些地區也習慣吃酸粥。不過,偏關最東面的南堡子鄉卻不好這一口,這個鄉距離黃河最遠。

任何一種地方飲食的成因,不僅有水土原因,還有歷史原因。如果想知道邊塞是什麼味道,來嘗一碗酸粥吧。詩文裡的邊塞風光在每個人的想像中,而酸粥是實實在在能品到的邊塞滋味。

黃河在偏關拐了個大彎

金戈鐵馬聲猶在,大河邊城撲面來。偏關,偏頭關,從地圖上看,東高西低,以河為界,就像一個人偏著頭看你。再定心觀瞧,這大河自內蒙古呼嘯而至,急轉南下,硬生生在此劈出一冷峻陡峭危巖絕壁大峽谷,成為古中國歷代漢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縱如此,也擋不住鐵蹄踐踏,每至隆冬,大河冰封,北方鐵騎踏河而來,變樂土為戰場。明朝設九邊重鎮,將太原鎮的司令部扎在了這裡,永鎮邊陲,沿大河留下百餘公裡的巍巍長城,烽臺林立。

這裡世世代代生活的人們,習慣叫黃河為河,叫長城為邊城。歲月轉過頭來,靜好年代裡,金戈鐵馬封存在歷史的講述中,只見這大河水流湯湯,這邊城不離不棄。秋日的陽光,給它們包了一層滄桑而雋永的漿。

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的首站只能是這裡,必須是這裡。黃河從這裡入晉,內外長城在這裡交匯,晉陝蒙大峽谷從這裡開端。今日,願以行走的名義,為您打開這千裡黃河的壯闊畫卷。

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在第一站偏關乾坤灣的合影。大型行走體驗式的採訪對每一位成員都是巨大考驗,社長兼總編輯尹長虹親臨一線督戰,激勵士氣。

開閘排沙的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

寺溝村明長城遺址。黃河在此段與長城並行,牆體高聳,烽臺林立,形成壯觀景象。

乾坤灣,半屬晉地,半屬內蒙古,如八卦陰陽魚臥於大河,讓人讚嘆造化之神奇。

夕陽下的清水黃河。

隨著引黃入晉工程和萬家寨水利樞紐的建成,老牛灣曾經的滔滔濁浪變身高峽平湖,被用來種花養魚,休閒旅遊。

關河自東而來,匯入黃河處,關河口村就坐落在這環水靠崖的地方。曾經的水陸碼頭,現在沉寂恬淡,一如平靜的大河。

老牛灣收玉米的老人。山下的玉米就這樣被他一袋一袋,慢慢地背到舊村的老屋裡過冬。

採訪團偶遇「網紅」呂扣。這位在老牛灣土生土長的漢子,靠打漁和開農家樂供出了三個孩子,他最開心的事就是給客人們來段地道民歌助興。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燕 李雅麗 孫軼瓊

拍攝: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王晉飛 趙亮

視頻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永江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曹銳 薛旭傑

相關焦點

  • 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飛越平陸
    黃河入晉第一灣全景呈現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首站——飛越偏關美翻了!!!千裡一曲,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大彎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一一行走河曲美萌了!!!城保於德,景奇於河。黃河在這裡比了個剪刀手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領略保德美紅了!!!
  • ...這裡寬得一望無際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一一解碼臨猗
    黃河入晉第一灣全景呈現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首站——飛越偏關美翻了!!!千裡一曲,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大彎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一一行走河曲美萌了!!!城保於德,景奇於河。黃河在這裡比了個剪刀手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領略保德美紅了!!!拜謁晉綏邊區,黃河在這裡染上「紅色」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放歌興縣美亮了!!!
  • ...黃河在這裡笑起來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巡禮萬榮
    黃河入晉第一灣全景呈現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首站——飛越偏關美翻了!!!千裡一曲,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大彎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一一行走河曲美萌了!!!城保於德,景奇於河。黃河在這裡比了個剪刀手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領略保德美紅了!!!拜謁晉綏邊區,黃河在這裡染上「紅色」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放歌興縣美亮了!!!
  • ...黃河在這裡一口氣拐了七個彎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
    在觀景臺上,採訪團看到,河抱著山,山抱著河,黃河在此處拐出一個320度的大彎,壯觀無比。在乾坤灣表演的孩子們和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一起完成了合影錄製,在孩子們的帶動下,完成得活潑動感。11月4日下午,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來到奇奇裡村,沿黃旅遊公路修到村口了,通向村子的兩側山體都用石板和黃河石做了裝飾,已然有了旅遊風景區的模樣。一進村,居然看到十幾輛摩拜自行車停在村委門口!「奇哩奇哩」!沿黃河走了七八個縣都沒看到一輛共享單車,來到這個黃河岸邊小得幾乎沒人知道的村子,居然有共享單車。
  • 美嗨了!挾崑崙之神威,蕩峽谷之絕響!黃河在這裡躍出龍門丨山西晚報...
    黃河入晉第一灣全景呈現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首站——飛越偏關美翻了!!!千裡一曲,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大彎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一一行走河曲美萌了!!!城保於德,景奇於河。黃河在這裡比了個剪刀手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領略保德美紅了!!!拜謁晉綏邊區,黃河在這裡染上「紅色」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放歌興縣美亮了!!!
  • 美哭了!舜王坪聽舜故事,負夏城看古文明 形如馬蹄,藍如玉石!黃河在...
    ,也是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探訪的最後一站。黃河入晉第一灣全景呈現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首站——飛越偏關美翻了!!!黃河在這裡比了個剪刀手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領略保德美紅了!!!拜謁晉綏邊區,黃河在這裡染上「紅色」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放歌興縣美亮了!!!
  • 美萌了!城保於德,景奇於河 黃河在這裡比了個剪刀手丨山西晚報千裡...
    10月16日一早,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便直奔第三站義門鎮天橋村,探訪這段黃河上曾經雄奇險峻的大峽谷的模樣。車停在一座水泥橋上,橋西是滔滔黃河水,橋東有三座橋高下相疊,與採訪團腳下的這座水泥橋構成了四橋架於同一條黃河東側的溝澗之上的奇觀。
  • 綠色沁源·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大型釆訪活動在沁河源頭啟動!
    山西晚報是我們山西日報報業集團第一大子報,也是全省發行量最大的都市類主流媒體。去年,為配合省裡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重點工作,他們舉辦了「千裡走黃河」大型採訪活動,今天,在沁源,在沁河的源頭,「慶祝新中國成立大型採訪活動——綠色沁源·千裡走沁河」又隆重啟動。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有價值,也非常有必要。
  • 老牛灣,黃河入晉第一灣,山水相逢,黃河與長城在這裡握手
    老牛灣日出 房東帶我們去烽火臺看日出,剛開始埋頭跟著房東走在影影綽綽的路上。天色開始發亮,這才發現這條路和我們昨天下午走的方向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昨天下午走的是谷底,也就是「楊家川」,房東帶我們走的是山脊的線路。遠遠地看到烽火臺,房東讓我們自己繼續往前走,他要回家忙活去。
  • 《直播黃河》即將走進山西……
    黃河之水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入晉,在晉陝兩地的峽谷中一路蜿蜒奔湧,宛若一條飄逸的黃綢帶,到運城市垣曲縣馬蹄窩出晉,幹流總長965公裡,接近黃河全長的五分之一
  • 遊黃河奇灣——「圓滿的"天下黃河第一灣
    9月25日下午我們從壺口瀑布沿黃河北上,計劃住宿石樓縣城,9月26日早晨出發去天下黃河第一灣領略其秀美風景。天下黃河第一灣位於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和陝西清澗縣玉家河鎮峪裡村之間的黃河段。而最佳觀景點是山西境內馬家畔!9月26日早7點,我們從石樓縣城出發,驅車約1小時20分鐘到達最佳觀景點。
  • 黃河入晉第一灣——山西老牛灣
    老牛灣是母親黃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犬牙交錯狀。長城在這裡沿陡峭突兀的山巒延伸,與黃河並行向南,似兩條巨龍攜手飛舞。古時候,長城沿線上的軍事要塞——老牛灣堡就坐落在這裡。跟大家聊聊這裡的景點:山西老牛灣堡:都說內蒙也有個老牛灣,其實也是對的,內蒙老牛灣與山西老牛灣僅有一河之隔,在哪個老牛灣才能看到正宗的古代人文景觀,以及自然奇貌,那肯定是山西老牛灣。
  • 黃河入晉第一村,是長城與黃河交匯處,就在山西的一個村莊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國家的兩條母河和黃河孕育著偉大的中國文明,我們中國在長年累月的歷史中,一共經歷了5000多年的發展,有很多有名的歷史遺蹟,例如,萬裡長城、長城是一座偉大的建築物,體現了中國人民古代智慧,因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但是,今天的編輯會告訴大家的
  • 萬裡黃河入晉的起點,長城與黃河第一次「攜手」的地方——老牛灣
    尊敬的粉絲們,今天帶您遊覽黃河入晉第一灣——老牛灣。前方的偏頭關,明代曾經是「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的「九塞屏藩,三關首鎮」,是山西鎮的總兵府第所在地。偏頭關西距黃河很近,西南又有關河流過,明代就有「半壁孤城水一灣,萬家煙火壯雄關。黃河曲曲濤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環」的讚譽。偏關的萬家寨引黃樞紐工程是國家「九五」重點工程,山西的「引黃入晉」水源工程,主要任務是供水、發電,兼有防洪、防凌作用。
  • 山西黃河怎麼去?山西黃河到哪看?山西黃河玩什麼?
    黃河奔湧在晉陝大峽谷中黃河,是山西獨特的資源優勢,是山西深厚文化底蘊的依託,是山西正在全力塑造的旅遊新品牌2018年印發的《山西省黃河板塊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中指出:要將山西黃河旅遊板塊建設成為「中國·山西黃河精品旅遊帶」和「世界大河文明山西旅遊目的地」。山西黃河,這次真的要你好看!那麼問題來了——山西黃河怎麼去?山西黃河到哪看?
  • 「2019行走黃河」:黃河,揮毫潑墨第一灣
    黃河壺口瀑布。資料圖 再到和華山碰撞出的那個彎鉤,彎出了「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更彎出了中華民族璀璨文明的搖籃…… 這就是黃河。作為「臨帖者」的採訪組一行,亦步亦趨地循著她的筆意,告別巴顏喀拉山最高峰所在的年保玉則,出青海久治、過甘肅瑪曲,來到了四川若爾蓋。在這裡的唐克鎮,採訪組目睹了這位偉大書者第一處巨大筆彎的遒勁蒼渾。
  • 黃河在這裡寬得一望無際 - 山西晚報數字報
    這首歌的景象,我們在黃河邊得到了印證。  一眼望去,這裡的河面看不到邊,吳王古渡的人說,有十幾裡寬咧,最窄處就是2008年建成的浮舟橋,524米。在河邊拍攝時,我們驚訝地看到30裡長灘居然有浪拍岸,它寬闊閒散得都不像一路走來看慣的那條河了。岸邊的稻,更是幾千年來第一回種,去年才開始在黃河灘試種了800畝。  這是臨猗給我的第一個意外。
  • 美跳了!鹽道古古,天鵝翩翩,地窨院靜靜,米湯溝美美.黃河在這裡碧波蕩漾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大型釆訪活動一一結識平陸
    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8日正午時分來到了平陸縣部官鄉西祁村。剛剛建成、尚未完工的小吃街上已有商鋪開張,熱乎乎的羊湯、夾肉餅下肚,頓時渾身暖洋洋的。  部官鄉的鄉長信心滿滿地給我們介紹正在打造的西祁村周倉文化園景區,小吃街只是景區建設中的一部分。目前已經完工的三座大殿分別為周倉殿、關公殿和地藏王殿,三座大殿建設都是由民間人士捐資完成的。
  • 行走黃河最動人曲線 自駕晉陝大峽谷攻略
    「Z」形的老牛灣: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   嚴格地說,老牛灣景區並不屬於晉陝大峽谷,但它與大峽谷的起始位置近在咫尺,有「黃河入晉第一灣」之譽,同時又以兩大奇觀——黃河與長城在此親密交匯而聞名天下,因此被認為是晉陝大峽谷樂章的序曲。
  • 沁河採訪團成員感言希望山西成為中國的爆款
    文字組組長李遇千裡走沁河誕生的第一位男主播  8月26日,綠色沁源·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大型採訪活動在沁河源頭啟動,我作為山西晚報駐長治記者站站長有幸參加了這次採訪,通過在沁源為期一周的採訪使我感觸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