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剛過了沒幾天,北京就颳起了大風,天兒也一下子涼了許多。沒轍,想吃飯就得上班掙嚼穀,刮多大風,下多大雨,您也得定點兒上下班。早晨5:30,我便迎著風踏上了上班的徵途。甭說,今兒這風還真不小,馬路邊兒的樹在這一夜之間好像接到了上級的通知,統一換了髮型。被這大風包裹著的我,現在是真後悔前兩天為什麼和它們一樣剪短了頭髮,和樹們一同接受著冬日的洗禮。唉,這會兒要是找地方,來碗雜碎湯該多美呀!
雜碎,咱北京的一樣小吃。說其小,是因為他的製作方法太過平常,並不需要什麼山珍海味的原料,也不需名廚親自料理。只需找些新鮮價廉的羊下水,洗淨切塊,放入沸水中焯熟。吃雜碎有涼拌和雜碎湯兩種。其一就是把熟雜碎拌上三合油和香蔥、香菜之類的調味品做下酒好菜。其二也只不過是把焯過後的雜碎放到沸水中加入蔥、姜、花椒、八角等調味之物同煮,過不了多久這香氣四溢的羊雜湯就能出鍋,翹上點碧綠的香菜末兒,再來上二兩「二鍋頭」,一頓挺地道的美餐便撂在了您面前。
因為物美價廉,它成為了百姓解饞的一道好菜。因為製作簡單,它又充分的被北京百姓所接受。早點來上一碗羊雜湯就燒餅,算是夠份兒了。老北京,一過立秋,賣羊雜湯的更是多了起來,有時候看完夜場電影,或是下晚班回家,路上在賣羊雜兒湯的小鋪子裡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羊雜湯,那被煮得爛熟的羊雜兒完全入了味兒,在口中肆意著鮮香。喝上一口熱湯,全身暖暖的,大街上的寒意早就沒影兒了!
用時下最火的說法,我也是個「雜碎」的「粉絲」。吃了這麼多年雜碎,多少有些感觸,深深的感到,咱這北京咱這可愛的北京百姓生活,仿佛正如這滋味豐富的雜碎一樣,展現在旁人的眼中。
原來寫東西,一直在為倡導北京舊城保護,和保留北京人生活氣息吶喊著,不過還真是沒有把視線落在北京的這撥外地哥們姐們身上。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北京人排外,北京人欺生的說法。對於這樣的說法我並不敢苟同。其實,北京自古以來就是個好客與包容的城市,前兩天和一位編輯喝酒時聊起了這事。
老北京的各種行業都有外來的影子,比如澡堂子裡修腳的師父,大多是江蘇揚州人;胡同中送水的爺們大多是山東人;就連北京最著名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是以經營魯菜為特色的。這些外來人口在北京通過自己的奮鬥,幾代之後成為了北京的主體,正如現如今這北京一樣,他們在北京通過自己的雙手奮鬥著,各方的精英匯聚在這北京城中,共同製作著這碗「雜碎湯」,味道好壞全靠大家了。
北京百姓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便是:「有多少錢過多少日子,人什麼時候一定不能跟自己較勁!一句話,活個精神頭兒!」是呀,北京人的生活趣味仿佛又和這雜碎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最喜歡早晨起來逛天壇公園的長廊,那裡是北京最具精神頭兒的地方。未到長廊,您就可先聞其聲,往往是悠揚的交誼舞曲和票友們的京戲以及京胡聲、聊天聲、民樂齊名聲魚貫於耳,讓你產生一種清晨的興奮與加快腳步的衝動。
進入長廊,置身於人群之中,幾個中年人在林陰路上踢毽子,那翻飛的毛毽仿佛長在了他們的腳上,控制自如;輪椅上的阿姨「奶奶,您聽我說!」唱得正帶勁,遠處大爺的「我站在城樓上,觀山景,」佔了頭排;長椅成了大媽們的展櫃,毛線織的各色拖鞋,小包擺了堆;玩骨牌,甩撲克,下象棋,邊看孫子邊娛樂,兩不耽誤……。看著旁邊的老外們那一雙雙看得入神的眼睛,一種莫名的自豪油然而生。
在這裡沒有大款,沒有高官。在這裡的人們可能每日還要為吃飯忙活著。但在這裡的人們是快活的,這裡的人們用那最為鮮活的生活氣息感染著世界,共同烹製著那最有味道的「雜碎湯」。
來源:皇城根兒胡同串子
責任編輯: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