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我們不應該同情她,應該為她高興,其實是匈奴人挽救了她

2020-12-23 騰訊網

縱觀中國的歷史,自古以來,女子的地位就很卑微,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將一個女子的一生都禁錮在了牢籠之中。對於普通人家的女孩來說,到了一定年紀找一個如意郎君,相夫教子,如果不遭遇意外,那麼一生也就平平淡淡的度過了。

可是對於長在深宮中的女子來說,嫁人也是一件身不由己的事情。這些公主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可是她們一出生,就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她們中的許多人為了國家的安寧和人民的幸福,被遠嫁到少數民族進行聯姻,一輩子都見不到自己的家人。在後人看來,她們是偉大的,但這其中的心酸又有誰能知道呢?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奇女子,她就為了民族的利益,為了人民免受戰爭之苦,自願遠嫁到匈奴去和親。她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王昭君

一. 一代美人的貢獻

自從王昭君遠嫁到匈奴和親後,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漢朝與匈奴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有歷史學家認為,昭君出塞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

它不僅結束了匈奴多年以來的分裂和戰亂狀態,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原地區實現統一。

不過,很多人都為王昭君的命運感到惋惜。那麼,我們到底該不該為昭君遠嫁感到惋惜呢?

二. 不起眼的宮女

王昭君作為一代美人,本是作為皇上的妃子被送進宮裡的,但是,由於王昭君性格正直,不願意做賄賂畫師這種不齒之事,所以畫師在為昭君作畫時動了手腳,將王昭君的形象進行了醜化,這樣一來,皇上自然就不會寵幸她。

於是在進宮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宮女。沒有機會侍奉皇上不說,每天與她相伴的只有漫漫長夜和一眼望不到頭的宮牆。

這是一個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就這樣在皇宮中垂垂老去,才是最大的遺憾。

三.命運的轉折

於是上天派人來改變昭君的命運。這個人就是匈奴的呼韓邪單于。當時的匈奴各個部落之間戰爭不斷,呼韓邪單于希望藉助漢朝的力量來平定匈奴的內戰。於是來到漢朝,對漢朝俯首稱臣,表示願意與漢朝友好結盟,同時,漢朝也出兵幫助呼韓邪單于穩定了局面。

這樣一來二去,為了加強與漢朝的聯繫,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提出來和親的請求。當時的漢元帝自然不捨得讓自己的公主遠嫁匈奴,於是便想到挑選一個樣貌出眾的宮女,再加封公主的稱號送去匈奴和親。

這時,王昭君毛遂自薦,主動向皇上請旨嫁到匈奴去。

皇上當即同意了昭君的請求,並吩咐大臣挑選一個吉日讓呼韓邪單于和昭君在長安成親。當昭君要跟隨呼韓邪單于回匈奴時,特意來向漢元帝告別,這是漢元帝第一次見到王昭君,他頓時驚呆了,昭君的美是攝人心魄的,讓人移不開眼。

漢元帝心裡後悔極了,但是作為君主,豈能出爾反爾,於是只好忍痛割愛,讓昭君嫁去了匈奴。

此後,昭君的命運也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四. 歸宿

其實,對於王昭君來說,或許嫁到匈奴才是她最好的歸宿。因為不管留在宮中做宮女還是成為皇上的妃子,最終都免不了孤苦伶仃的下場。據史料記載,漢元帝在昭君出塞後兩年就駕崩了,試想一下,如果漢帝看上了王昭君並立她為妃子,那在漢帝死後,王昭君就逃不了陪葬的命運;如果她還是一名宮女,那在漢帝死後,她也不能逃脫成為守陵宮女的命運。

這樣一想,似乎前去和親,才是對她最好的選擇。

儘管遠離自己的家鄉,但比起在宮中做一個小宮女來說,成為匈奴的王后,最起碼在地位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她和單于結婚後,深受單于的喜愛,兩人生活的十分幸福。不過,因為單于年紀本來就比王昭君大,兩年之後便去世了。

按照胡人的習俗,丈夫死後,就要嫁給自己的兒子。作為中原人的王昭君,無法忍受這樣的習俗,於是向當時的漢成帝表達了想要歸漢的願望,但是漢成帝卻下旨人王昭君"從胡俗"。萬般無奈之下,王昭君只好嫁給了自己的長子。

不過兩人並沒有血緣關係,在婚後也過得很幸福,一起生活了十一年,生下了兩個女兒。

之後,單于的兒子也去世了。按照習俗,王昭君要再次嫁給搜諧若鞮單于。不過,歷史並沒有太多關於王昭君第三次嫁人的記載。

隨著漢朝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婚喪嫁娶制度也變得自由起來。很多女子在喪夫之後都可以選擇改嫁。因此,即使王昭君三嫁匈奴,在當時也是能被世人接受的。

自古紅顏多薄命,昭君在年僅33歲時就去世了,這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紀。

我們已無從得知昭君當年遠嫁時的心情,也無從推斷在邊塞寒冷的夜裡,她有多少次望著故鄉的方向流下眼淚。自古以來,就有無數的文人墨客歌頌王昭君,有人同情她,有人讚美她。但不管怎麼樣,嫁去匈奴,遠比一輩子待在皇宮中耗費青春年華要好的多。最起碼她不用參與到後宮裡的勾心鬥角中去,也不用在漢宮中如履薄冰,卑微的活著。

她以一己之力維護了漢朝與匈奴多年來的友好關係

,在匈奴也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榮譽,在她死後這漫長的歲月長河裡,依舊有無數人紀念她,歌頌她。

所以,我們不應該同情王昭君,而是應該為她高興,她在匈奴期間,一直勸誡單于不要發動戰爭,讓我國的西北地區保持了長久的和平與穩定。而且,她還把中原地區許多先進的制度帶到了匈奴當中,加快了少數民族的進步,在整個歷史中,她都作為和平使者的形象存在著。

而如果她一直待在深宮中,又怎麼會名垂青史呢?

文/林伯南

相關焦點

  • 昭君出塞我們不應該同情她,應該為她高興,其實是匈奴人挽救了她
    一代美人的貢獻 自從王昭君遠嫁到匈奴和親後,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漢朝與匈奴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有歷史學家認為,昭君出塞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 它不僅結束了匈奴多年以來的分裂和戰亂狀態,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原地區實現統一。 不過,很多人都為王昭君的命運感到惋惜。
  • 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她的美貌吸引了許多人,然而,人們在同情昭君的同時,是否也設身處地為昭君想過,這也許是她最想要的呢?比在孤獨寒冷的深宮裡孤獨地老吧。大沙漠至少還能與外界聯繫,所以不必為自己的命運哀嘆,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吧。昭君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選入宮中後,憑姿色便可衣食無憂,為何還要遠走高飛?
  • 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是被迫的還是自願的?
    王昭君生於湖北興山縣,自小就因美貌而聲名遠揚。西漢元帝年間,她被選入宮作宮女。那時昭君還不滿20歲,年輕貌美的昭君期盼著哪天可以飛上枝頭變鳳凰。 主動求見掖庭令,主動要求嫁給呼韓邪單于,也就是說,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完全出於自願,並沒有人逼迫。
  • 王昭君雖然為中原帶來了和平,但她嫁到匈奴後,並沒有過上好日子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出名的典故。世人都記住了王昭君出嫁時的美麗,可很少有人知道,王昭君嫁到匈奴後,並沒有過上好日子。 手中拮据的,就竭力在畫師面前搔首弄姿,以此來討好這個能主宰她們命運的人。但是,與那些想盡辦法來展現自己的秀女們不同。王昭君進宮之後泰然自若,一點也沒有爭寵的心思。在畫師面前,她也是不卑不亢,一份銀子也沒有出。 王昭君如此行事,自然令畫師很是不快。因此,畫師有意報復,將天生麗質的王昭君畫的普普通通。這樣的王昭君,肯定引起不了漢元帝的注意。
  • 王昭君豔絕人寰卻遠嫁塞北,她真的是自願「出塞」嗎?
    中國歷史上有所謂「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貴妃,除貂蟬幾乎沒有史料佐證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之外,其他三人都有一段悽婉的故事,尤其是王昭君,豔絕人寰,美麗至極,卻遠嫁塞北,讓後人一再為之嘆息。
  • 王昭君去世後,匈奴人對她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看了讓人心疼
    文/阿聞標題:王昭君去世後,匈奴人對她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看了讓人心疼眾人皆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說的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而王昭君就是四大美人中的落雁,且傳聞王昭君彈得一手好琵琶。但是相貌出眾且才藝俱佳的她為什麼並沒有在後宮脫穎而出得到漢元帝寵幸,而是被派到遙遠的邊塞與匈奴和親呢?
  • 歷史上寫昭君出塞的詩數不勝數,但只有這一首對她評價最高
    對於王昭君,大家都不陌生,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戶曉,歷史上以此為主題所寫的詩詞歌賦更是數不勝數,如杜甫的「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李白的「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等等,不過這些詩大都是對昭君出塞感到無限的憐惜與感嘆,但是明初詩人孫蕡的這首詩卻另創新意
  • 還在為「王昭君」感到惋惜嗎?也許,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悽涼
    我們先看一下歷史資料記載公元前198年,漢高祖劉邦以「家人子」封「公主」嫁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192年,漢惠帝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176年,漢文帝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冒頓單于;
  • 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她的美貌吸引了許多人,然而,人們在同情昭君的同時,是否也設身處地為昭君想過,這也許是她最想要的呢?比在孤獨寒冷的深宮裡孤獨地老吧。大沙漠至少還能與外界聯繫,所以不必為自己的命運哀嘆,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吧。昭君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選入宮中後,憑姿色便可衣食無憂,為何還要遠走高飛?
  • 王昭君被計算機還原長相,拋開她的功績談顏值,有些過於狹隘!
    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按理說應該被皇上選中,但她為何被派去和親?和親之後幸福嗎?為何會有三嫁單于服毒自盡的說法?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揭開王昭君的神秘面紗。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事有待商榷,有人懷疑毛延壽不是這樣的人,懷疑是葛洪杜撰出來的故事,後世也有詩云「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旨在為毛延壽證明,當時他沒有醜化王昭君。
  • 昭君出塞對她本人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她一別漢宮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只有昭君的魂能夠月夜歸來。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怨恨。這首詩是杜甫的《詠懷古蹟(三)》是借寫昭君的怨恨來抒發自己一生顛沛流離,遭逢動亂,功業無成等身世家國之情,而對王昭君人則只是表達了自己的同情。但王昭君出塞對她本人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是福還是禍?
  • 李彩樺版《昭君出塞》美化出塞情節的做法,你們覺得對嗎?
    剛剛恰巧看到了《母儀天下》中,昭君出塞的情節,讓我一下就想起來了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若說最美昭君,李彩樺的昭君扮相,在我心裡一直是最美的。有事沒事,就喜歡去回顧一下她那一版《昭君出塞》。一個為擺脫宮中束縛,自願請嫁。都是不情不願,卻又那麼巧合的,在大殿相見。兩人突破重重難關,攜手離開大漢,回到匈奴,平定匈奴的內亂之後,從此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一起。小時候就覺得他們倆的昭君跟單于非常相配,他們倆的這個故事,是那麼的美好。就算是長大後,以前也從未改變過這個想法。
  • 昭君出塞是國家之幸,但卻是昭君的不幸,守了一方安定卻苦了自己
    昭君出塞是國家之幸,但卻是昭君的不幸,守了一方安定卻苦了自己王嬙,也就是王昭君,今湖北宜昌市人,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我們也都或多或少的聽過他們的故事,比如說東施效顰,這是關於表現西施美貌的一個小故事,還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也是形容她們的,還有就是昭君出塞
  • 王昭君出塞名留千世,如果她不出塞,結局會不會是另一番景象
    昭君出塞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也因為她的美貌和西施、貂蟬、楊玉環她們被後人稱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但是王昭君除了,因為她的美貌出名以外,還以為當時她為了和平的出塞,讓詩人都很是欽佩這個女子。因為,在當時,和親之人一般都是在當時的公主裡面來選的,和親無非就是為了能不打戰,不讓自己的國家處在戰亂之中。這和親之事在古代來說差不多已經是歷朝歷代都有的。但是,按理來說,王昭君這等美貌之人應該是會被選進後宮的呀。在古代,基本美貌的女子當時都是會被納入宮裡當妃子的呀,王昭君這麼美豔有才,那肯定是首選啊。
  • 丈夫死後她被迫嫁給新任單于,王昭君出塞後在匈奴過的到底有多慘?
    關於昭君出塞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王昭君是怎麼出塞的嗎?昭君出塞後在匈奴過得又如何呢? 與匈奴和親是自高祖開始就有的慣例,所以認為此事百利而無一害的漢元帝也非常爽快地答應了。 但是要讓自己的親生女兒去塞外苦寒之地受苦是元帝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讓人從宮女中選出幾人供呼韓邪挑選,呼韓邪選中誰就認誰為義女的方法。王昭君聽說這件事後毛遂自薦加入了備選人員之中,沒想到呼韓邪一眼就看中了她。
  • 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一嫁呼韓邪,二嫁其子,三嫁其子之弟
    由此可見,王昭君是當之無愧的"和平使者"。後人為表感激,也在多地都為她修建了"青冢"以作紀念。不過,關於王昭君當時出塞的真相卻有所爭議。匈奴的婚嫁制度十分不符合倫理據《漢書》中記載,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漢元帝劉奭(shì)將她賜給呼韓邪單于,是"皇命難違",不得不背井離鄉;而《後漢書》中則說,是王昭君沒有得到寵愛,心生悲怨,自願遠嫁匈奴。
  • 真實的昭君出塞,遠沒大家想像的那麼美好,不然她也不會抑鬱而終
    「昭君出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說的是西漢有位美麗的女子王昭君,嫁給了匈奴的呼韓邪單于,由此,讓不良畫師遭殃,皇帝的內心也是非常懊悔。其實,「昭君出塞」不過是歷史上「和親」故事中的一個,但不同的是,當時雙方的身份背景都有了變化。
  • 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是歷史上昭君出塞記載中的女主
    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是歷史上昭君出塞記載中的女主今天發生一件特別好笑的事情,小編問朋友你知道王昭君嗎?他非常痛快的告訴我知道,不就是王者榮耀裡的那個女法師麼。那一瞬間我覺得又碰到一個被遊戲荼毒掉的傻孩子,連歷史上有名的王昭君都不了解。
  • 昭君出塞:對歷史有何貢獻,後人又是怎麼描述她的呢?
    昭君出塞:對歷史有何貢獻,後人又是怎麼描述她的呢?古往今來,對王昭君的描寫數不勝數,從詩詞,傳奇,小說,散曲來看。人們對她的喜愛與讚賞是連綿不絕的。光形容她的古詩,便有將近六百多首,涉及到的詩人有四百餘人。
  • 「昭君出塞」:一代美人魂歸匈奴,王昭君墓地為何叫做「青冢」?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南岸,中國歷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陵墓便建立在此。史籍和歷代名人,都將王昭君墓稱作是「青冢」。王昭君墓始建於公元前的西漢時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