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2020-12-17 大大大紅袍子

為鞏固統治,中原王朝經常與少數民族首領實行政治聯姻,這類民族政策歷朝歷代都有,產生過很多重要影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漢代就發展成熟了,以後多數王朝利用並親穩邊疆,再強大的唐朝也會送公主遠嫁沙漠。

史書上最有名的與親事件大概是王昭君出獄,王昭君出身貧寒,漢元帝時期,以民間女子身份入宮,成為宮女,史書上記載王昭君長得非常漂亮,但在宮裡,王昭君卻一直得不到皇帝賞識,甚至根本沒有機會認識他。

西域單于公元前34年,入朝請求與匈奴聯姻,為了安撫匈奴,漢朝統治者答應了這一請求,就是為了讓昭君成為漢朝的犧牲品,昭君之後,無數文人騷客哀嘆昭君的無私行為,不但給漢匈兩朝帶來了長久的安寧,也為大一統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每當想起遠嫁大漠的美女,就會流露出悲嘆之情。

她的美貌吸引了許多人,然而,人們在同情昭君的同時,是否也設身處地為昭君想過,這也許是她最想要的呢?比在孤獨寒冷的深宮裡孤獨地老吧。大沙漠至少還能與外界聯繫,所以不必為自己的命運哀嘆,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吧。

昭君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選入宮中後,憑姿色便可衣食無憂,為何還要遠走高飛?根據目前一致認為,漢元帝時期後宮美女眾多,皇帝沒有時間一一去觀察每一位女子的樣子,於是就命畫師將新入宮的女子畫出來供皇帝觀賞。

很多人都趁機賄賂畫師讓自己畫得更好一些,昭君因為天資出眾,人品清高,不願做這樣的事,所以得罪了畫師,故意把她畫得很醜,等到皇帝看見後自然就提不起興趣,所以就失去了見君王的機會,從此獨守清宮漫漫長夜。

儘管說皇帝不知道後宮裡有這樣一個美人,但民間早已流傳開來,後來呼韓邪單于俯首稱臣,向漢朝請求和親,漢元帝捨不得公主,便在後宮裡找人代替,昭君自願遠嫁,等到皇帝見到她之後,立即心生悔意,但君沒有戲言,已答應好的事無法改變,只好任昭君遠嫁。

被選入宮中後,王昭君的一生充滿戲劇性,只是一個普通的宮女,以最卑微的身份度過了整整6年,最美好的年華被浪費在宮中,無權無勢的後宮,想要活下去就得小心,當然,即使沒有皇帝寵幸,也不能私自出宮嫁娶。

看起來昭君就要在宮裡孤零零地死去了,直到呼韓邪單于到來,三番兩次要求迎娶大漢公主,當時匈奴內部動蕩不安,分崩離析,呼韓邪單于為自保,不得已投降漢朝,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領兵擊敗郅支單于,成為大漠新主宰。

呼韓邪單于知道漢朝的厲害,所以三番兩次請求和漢朝結盟,鞏固地位,漢朝以前也有女子遠嫁,但她們都是養尊處優的公主,只有王昭君是不知名的宮女。在十九歲那年,一切都有了轉機,昭君搖身一變,成為地位顯赫的「公主」,與一位和親士兵結婚,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從此為他生下了兒子右日逐王,漢匈關係大大加強。

漢朝時期,在大漠她是漢朝的公主,是至高無上的皇后,但在漢朝,她只是一個卑微的宮女,遠嫁對她來說是一種重逢。王昭君遠嫁西域後,單于不久便去世,在其死後,昭君希望自己能回到自己的家鄉,但此時當權的漢成帝已經換成了漢成帝,漢成帝沒有見過昭君,讓她「從頭再來」,不允許再回來,這裡要說的是「胡俗」。

匈奴的婚姻制度與中原不同,遵行「嫂婚制」,甚至有人說昭君被迫嫁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小在中原長大,無法接受這種「違背倫理」的習俗,羞愧之下服毒自盡,但事實是,老單死後,昭君娶了單于長子,二人生活了十年,並生下兩個孩子。新單于死後,昭君不久便病逝,享年33歲,漢代雖然婚俗已開放不少,丈夫死後也允許女子改嫁,因此,即使沒有匈奴的「兄弟姊妹婚制」,昭君改嫁也很正常,而且史書上說昭君的年齡與單于的兒子更接近,老單于死後,兩人照常生活在一起。

如今,相對於在深宮裡孤零零地死去,遠嫁後的昭君似乎更幸福些,昭君出塞後數十年,漢匈親家,可以說是漢朝歷史上最成功的親族,兩國交往的加強,對維護統一多民族王朝產生了積極影響。

昭君出塞後,時時勸呼韓邪單于穩定生產,不發動戰爭,並把中原先進文化、歷史記載的地方富庶、人民安居樂業等,都帶到昭君身上,這就是昭君所做的貢獻。

不僅僅是一個人,更重要的是她所帶來的中原文化,影響了整個匈奴社會,兩黨在近60年間相安無事,促進了民族團結,這不僅對漢朝,也對匈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針對這些傑出的貢獻,歷史給了昭君很高的評價,昭君出塞也成了千古佳話。

相關焦點

  • 王昭君與匈奴和親,卻先後嫁給了父子二人,自己女兒要叫兒子叔叔
    在我國的歷史上,是有著不少女性長得特別美麗的。要說古代哪些女性長得特別美麗,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四大美女了。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其中的一位,也是在漢朝時能夠稱得上第一美女的王昭君。她的一生真的是充滿了坎坷和傳奇,我們也知道她是被和親所迫害的一個女性。
  • 昭君出塞我們不應該同情她,應該為她高興,其實是匈奴人挽救了她
    一代美人的貢獻 自從王昭君遠嫁到匈奴和親後,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漢朝與匈奴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有歷史學家認為,昭君出塞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 它不僅結束了匈奴多年以來的分裂和戰亂狀態,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原地區實現統一。 不過,很多人都為王昭君的命運感到惋惜。
  • 王昭君嫁匈奴和親,先後嫁給父子三人,女兒被太后接回宮中做宮女
    很多人以為,她遠嫁匈奴過上了上等生活,但實際上,王昭君過得並不如意。王昭君本名王薔,出生於一般家庭,父親是老來得女,對她非常寵愛。王昭君從小就貌美,父親對她寄予厚望,培養她琴棋書畫。在她16歲那年,以南郡首選的民間女子身份,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王昭君及父親送她入宮,是奔著得寵的目標去的。奈何,王昭君一介平民女子,沒有機會面見皇帝,是沒有機會得寵的。
  • 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是被迫的還是自願的?
    世事無常,匈奴呼韓邪單于來大漢求親,皇帝就挑選了王昭君去和親,誰也不願離開故土,但沒有辦法,昭君只得奉命嫁到匈奴荒涼之地。 主動求見掖庭令,主動要求嫁給呼韓邪單于,也就是說,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完全出於自願,並沒有人逼迫。
  • 說說你所不知道的王昭君,先後嫁父子三人,生育了不同輩分的孩子
    而她是否死於馬嵬坡又是千古迷案。相對來說,履歷比較簡單,史跡斑斑可考的就是王昭君了。王昭君華容絕代,命運卻非常不好。王昭君原本是南郡(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一個普通民女,日子雖然貧寒,但完全有能力過「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但漢元帝貪財好色,廣選美女入宮。
  • 王昭君嫁到匈奴後,過著怎麼樣生活?丈夫死後改嫁兒子,育有兩女
    王昭君作為四大美女之一,相比較其她三位結局無疑是幸福的。西施沉溺於江中,貂蟬生死不明,楊玉環死於心愛之人(唐玄宗)面前,只有貂蟬嫁到塞外,成為匈奴單于王后(寧胡閼氏)。只是嫁到塞外的王昭君真的幸福嗎?
  • 王昭君去世後,匈奴人對她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看了讓人心疼
    文/阿聞標題:王昭君去世後,匈奴人對她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看了讓人心疼眾人皆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說的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而王昭君就是四大美人中的落雁,且傳聞王昭君彈得一手好琵琶。但是相貌出眾且才藝俱佳的她為什麼並沒有在後宮脫穎而出得到漢元帝寵幸,而是被派到遙遠的邊塞與匈奴和親呢?
  • 四大美女之王昭君,嫁匈奴父子三人,為大漢換來數十年的和平
    就在劉奭為難之際,一位女子挺身而出,她願意犧牲自己,遠嫁匈奴,為大漢王朝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位就是歷史上被譽為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傳奇故事至今廣為後世之人稱讚。王昭君劇照王昭君主動請纓,外嫁匈奴自漢朝開國以來,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漢朝的勁敵,由於漢初軍事不及匈奴,統治者也只能採取和親的屈辱政策來換取邊疆和平,直到漢武帝即位以後,發生了變化。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這一次和親對象留下了姓名。細君公主也是宗室女,是因為和親才冊封為公主。第六次是公元前101年,在細君公主去世後,漢武帝又選中解憂公主聯姻烏孫。解憂公主為宗室女,父輩叛亂後未受牽連,最後以和親的方式為國家做出貢獻。以上列出的和親並沒有算上王昭君。王昭君的和親,有更加積極主動的意義。
  • 和親的公主嫁到匈奴後,為何很少留下子嗣?都因匈奴這一奇葩習俗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去和親的公主並不在少數,尤其是漢朝時,和親公主下嫁匈奴更為頻繁。然而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性格剽悍,那些錦衣玉食的公主們,到了大草原就意味著她們悲慘命運的開始。在眾多和親的公主中,幾乎沒有探望父母的機會,既然一輩子都要待在匈奴,那麼究竟是為何和親公主下嫁匈奴都沒有子嗣呢?事實上,當時下嫁匈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當時公主都很漂亮,所以會受到匈奴王的青睞,所以兩國自然會成為親戚,而親戚又怎麼能打仗呢?當然是要和平相處了。
  • 還在為「王昭君」感到惋惜嗎?也許,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悽涼
    元前101年,漢武帝以「宗室女」解憂公主嫁烏孫王翁歸靡;公元前66年,漢宣帝以「宮女」嫁鄯善國王;公元前60年,漢宣帝以「相夫公主」嫁烏孫王儲元貴靡,「相夫公主」到敦煌後,烏孫發生內亂,漢遂取消婚約;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
  • 王昭君空有落雁之容,卻得不到皇帝寵愛:我要遠嫁匈奴
    王昭君不僅樣貌超凡脫俗,性格也是比較清冷,畫師向其索賄,王昭君堅決不給,這樣一來畫師當然要給王昭君穿小鞋兒。所以王昭君的那張畫必定是進行了醜化,那麼自然漢元帝就不會去寵幸她。以王昭君的美貌,在後宮絕對可以排個第一,而偏偏她受到皇帝的冷落,當時恰巧匈奴單于想做漢朝的女婿,王昭君下定決心,主動報名。史料記載「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
  • 衛、霍已滅掉匈奴主力,為何到漢元帝時期,還要派昭君出塞和親?
    在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因與匈奴作戰有功而聲名大噪,二人聯手消滅了匈奴主力。更因為「封狼居胥」,一直被後世視為一代戰神。但是,當時的匈奴,實際上並沒有被衛霍二人「消滅」。漢武帝死後不久,匈奴又開始南下,對漢朝進行試探性的騷擾。
  • 漢朝和親公主嫁到此地,因無法接受此奇葩習俗而死,生前留下名詩
    和親作為一種富有政治意圖的聯姻手段,它存在於國與國之間,不僅中國古代長期的存在過,在歐洲也大範圍的出現過。說起和親公主,我們熟悉的人有很多,比如說唐代的文成公主,漢代的王昭君,《康熙王朝》中的藍齊兒格格等。
  • 王昭君雖然為中原帶來了和平,但她嫁到匈奴後,並沒有過上好日子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出名的典故。世人都記住了王昭君出嫁時的美麗,可很少有人知道,王昭君嫁到匈奴後,並沒有過上好日子。 手中拮据的,就竭力在畫師面前搔首弄姿,以此來討好這個能主宰她們命運的人。但是,與那些想盡辦法來展現自己的秀女們不同。王昭君進宮之後泰然自若,一點也沒有爭寵的心思。在畫師面前,她也是不卑不亢,一份銀子也沒有出。 王昭君如此行事,自然令畫師很是不快。因此,畫師有意報復,將天生麗質的王昭君畫的普普通通。這樣的王昭君,肯定引起不了漢元帝的注意。
  • 王昭君被計算機還原長相,拋開她的功績談顏值,有些過於狹隘!
    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按理說應該被皇上選中,但她為何被派去和親?和親之後幸福嗎?為何會有三嫁單于服毒自盡的說法?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揭開王昭君的神秘面紗。,很多秀女得知這個消息後,死活不肯當,她們覺得匈奴生活條件太艱苦,去了之後指不定會受什麼苦。
  • 議我對王昭君的崇拜與敬仰
    王昭君(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約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 [1] (一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 王昭君17歲還不肯嫁,如果生活在宋朝,結局會怎樣?
    「早知身被丹青誤,但嫁巫山百姓家」,這是明代一位詩人黃幼澡寫的兩句詩。這首詩的作者是在推測,當時遠嫁匈奴的王嬙內心的感慨。古人都有很多個名字,這裡王嬙就是我們大名鼎鼎的大美人王昭君的名字。王昭君之所以那麼有才呢,全靠她的父親從小培養她。但也因此讓王昭君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昭君從六歲時開始讀書練字,特別愛好學習,在父親的幫助下,進步神速,不到十歲就能夠吟詩作文。但是王昭君的個性,不像她父親那樣喜歡平淡的生活。她曾經感慨自己並不是男子,否則的話一定要成為國家社稷棟梁之才。
  • 青冢和親越千年,走進昭君故裡,感受傳統文化
    王昭君仿佛就在人們身邊,未曾走遠……王昭君未曾走遠有的人死了,她還活著。王昭君就是這樣的人。臨行時,昭君說這一帶青草長勢很好,就吩咐隨行人員將舊堡村改為青莊村。後來王昭君把她的大半生都給了草原,在臨死前對單于說「希望死後能埋回大漢國與匈奴的交界地帶、雁門關外第一村青莊村。」單于依照昭君的遺願就把她埋葬在離青莊村北1公裡處,取名青疙瘩。
  • 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一嫁呼韓邪,二嫁其子,三嫁其子之弟
    匈奴的婚嫁制度十分不符合倫理據《漢書》中記載,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漢元帝劉奭(shì)將她賜給呼韓邪單于,是"皇命難違",不得不背井離鄉;而《後漢書》中則說,是王昭君沒有得到寵愛,心生悲怨,自願遠嫁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