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鞏固統治,中原王朝經常與少數民族首領實行政治聯姻,這類民族政策歷朝歷代都有,產生過很多重要影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漢代就發展成熟了,以後多數王朝利用並親穩邊疆,再強大的唐朝也會送公主遠嫁沙漠。
史書上最有名的與親事件大概是王昭君出獄,王昭君出身貧寒,漢元帝時期,以民間女子身份入宮,成為宮女,史書上記載王昭君長得非常漂亮,但在宮裡,王昭君卻一直得不到皇帝賞識,甚至根本沒有機會認識他。
西域單于公元前34年,入朝請求與匈奴聯姻,為了安撫匈奴,漢朝統治者答應了這一請求,就是為了讓昭君成為漢朝的犧牲品,昭君之後,無數文人騷客哀嘆昭君的無私行為,不但給漢匈兩朝帶來了長久的安寧,也為大一統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每當想起遠嫁大漠的美女,就會流露出悲嘆之情。
她的美貌吸引了許多人,然而,人們在同情昭君的同時,是否也設身處地為昭君想過,這也許是她最想要的呢?比在孤獨寒冷的深宮裡孤獨地老吧。大沙漠至少還能與外界聯繫,所以不必為自己的命運哀嘆,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吧。
昭君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選入宮中後,憑姿色便可衣食無憂,為何還要遠走高飛?根據目前一致認為,漢元帝時期後宮美女眾多,皇帝沒有時間一一去觀察每一位女子的樣子,於是就命畫師將新入宮的女子畫出來供皇帝觀賞。
很多人都趁機賄賂畫師讓自己畫得更好一些,昭君因為天資出眾,人品清高,不願做這樣的事,所以得罪了畫師,故意把她畫得很醜,等到皇帝看見後自然就提不起興趣,所以就失去了見君王的機會,從此獨守清宮漫漫長夜。
儘管說皇帝不知道後宮裡有這樣一個美人,但民間早已流傳開來,後來呼韓邪單于俯首稱臣,向漢朝請求和親,漢元帝捨不得公主,便在後宮裡找人代替,昭君自願遠嫁,等到皇帝見到她之後,立即心生悔意,但君沒有戲言,已答應好的事無法改變,只好任昭君遠嫁。
被選入宮中後,王昭君的一生充滿戲劇性,只是一個普通的宮女,以最卑微的身份度過了整整6年,最美好的年華被浪費在宮中,無權無勢的後宮,想要活下去就得小心,當然,即使沒有皇帝寵幸,也不能私自出宮嫁娶。
看起來昭君就要在宮裡孤零零地死去了,直到呼韓邪單于到來,三番兩次要求迎娶大漢公主,當時匈奴內部動蕩不安,分崩離析,呼韓邪單于為自保,不得已投降漢朝,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領兵擊敗郅支單于,成為大漠新主宰。
呼韓邪單于知道漢朝的厲害,所以三番兩次請求和漢朝結盟,鞏固地位,漢朝以前也有女子遠嫁,但她們都是養尊處優的公主,只有王昭君是不知名的宮女。在十九歲那年,一切都有了轉機,昭君搖身一變,成為地位顯赫的「公主」,與一位和親士兵結婚,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從此為他生下了兒子右日逐王,漢匈關係大大加強。
漢朝時期,在大漠她是漢朝的公主,是至高無上的皇后,但在漢朝,她只是一個卑微的宮女,遠嫁對她來說是一種重逢。王昭君遠嫁西域後,單于不久便去世,在其死後,昭君希望自己能回到自己的家鄉,但此時當權的漢成帝已經換成了漢成帝,漢成帝沒有見過昭君,讓她「從頭再來」,不允許再回來,這裡要說的是「胡俗」。
匈奴的婚姻制度與中原不同,遵行「嫂婚制」,甚至有人說昭君被迫嫁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小在中原長大,無法接受這種「違背倫理」的習俗,羞愧之下服毒自盡,但事實是,老單死後,昭君娶了單于長子,二人生活了十年,並生下兩個孩子。新單于死後,昭君不久便病逝,享年33歲,漢代雖然婚俗已開放不少,丈夫死後也允許女子改嫁,因此,即使沒有匈奴的「兄弟姊妹婚制」,昭君改嫁也很正常,而且史書上說昭君的年齡與單于的兒子更接近,老單于死後,兩人照常生活在一起。
如今,相對於在深宮裡孤零零地死去,遠嫁後的昭君似乎更幸福些,昭君出塞後數十年,漢匈親家,可以說是漢朝歷史上最成功的親族,兩國交往的加強,對維護統一多民族王朝產生了積極影響。
昭君出塞後,時時勸呼韓邪單于穩定生產,不發動戰爭,並把中原先進文化、歷史記載的地方富庶、人民安居樂業等,都帶到昭君身上,這就是昭君所做的貢獻。
不僅僅是一個人,更重要的是她所帶來的中原文化,影響了整個匈奴社會,兩黨在近60年間相安無事,促進了民族團結,這不僅對漢朝,也對匈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針對這些傑出的貢獻,歷史給了昭君很高的評價,昭君出塞也成了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