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你知道嗎,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小長假,武漢市共接待遊客1882.46萬人次,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3.21%(數據來源: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武昌區接待遊客數量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8%。
武漢濃濃的煙火氣隨著國慶長假的結束愈發熱烈,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與特色,也將會在未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尋味戶部巷』第三站,讓我們繼續走進戶部巷,用漢味美食打開武昌城,打開大武漢。
才飲長江水
又食武昌魚
武昌魚是湖北地方名菜,1957年,因毛主席詩詞中一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生著華夏,名揚五洲。
其實,追溯歷史,武昌魚由來已久,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墨客毫不吝惜筆墨,用詩句表達對武昌魚的讚許。
北周庚信曾詩曰:「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唐代岑參詩曰:「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宋代蘇軾詩曰:「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據說,只有梁子湖水域的鯿魚,才是正宗的武昌魚,十三根半刺更是武昌魚特徵之一。
武昌魚肉質嫩白,常見的做法有清蒸和紅燒兩種,清蒸的武昌魚肉質細膩嫩滑,清香甜美,紅燒武昌魚色澤金黃,外酥內嫩,汁濃味美。
小小一條武昌魚,遊過老武昌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向每一個來到江城的人展現鄂菜魅力。
▋大中華酒樓開辦於1930年,主打湖北菜,是最早烹飪清蒸武昌魚的酒樓
想吃地道武昌魚,品傳統武漢味?去戶部巷,那裡一定能輕鬆徵服你挑剔的胃,讓你回味無窮。
涼秋何以度
一碗排骨藕湯解鄉愁
武漢煨湯是舌尖上的非遺美食,講究五味三材,九沸九變。
湖北被稱為千湖之省,蓮藕是湖北的特產,於是,一碗蓮藕排骨湯,就成為武漢秋冬季節最治癒也最溫暖的味道。
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比武漢人更愛這一鍋湯,也沒有任何地方,能做出比湖北人更地道更味美的蓮藕排骨湯。
與江西煨湯的陶罐、廣東煲湯的煲都不同,銚子是湖北人煨湯專用的器皿。
九孔粉藕均勻滾刀切塊,搭配筒子骨與肋骨,下鍋給足清水,文武火交替,在老銚子上精心煨制數個小時,湯汁香醇鮮美,蓮藕軟糯細膩,排骨燉得酥爛。
銚子藕湯裡蘊含的是脾胃的熨貼,也是武漢人藏在味覺裡的鄉愁。
武漢入秋,天氣轉涼,想在街頭喝一碗熱氣騰騰的排骨藕湯?去戶部巷,讓鮮味灌醉舌頭。
豆絲裡頭有乾坤
嘗盡地道武漢味
獨屬於武漢秋冬的味道,除了上面說的排骨藕湯,當然還有豆絲。
豆絲是武漢傳統小吃之一,在清朝《漢口竹枝詞》中,就曾出現過豆絲的蹤跡。
「切面豆絲幹線粉,魚滲元子滾雞湯。」切面就是熱乾麵,不難理解,早在道光年間,豆絲就和熱乾麵一樣,是武漢人過早標配。
據說,豆絲誕生是因為冬日農忙,人們有大把時間琢磨怎麼吃。
用大米綠豆黃豆為原料磨成漿,入鍋攤成麵皮,晾乾切成絲條狀,將豆絲晾乾成「幹豆絲」,反之新鮮的就是「溼豆絲」。
豆絲有多種吃法,其中以牛肉枯炒豆絲最為致命,又以戶部巷老謙記豆絲最為正宗。創辦於1918年的百年老鋪老謙記,靠著一手枯炒豆絲的獨創菜品傳承幾代,是武漢人心中無法割捨的非遺美食。
大蒜炒香,放入新鮮的牛肉絲、香菇等配料,勾芡收汁,淋在油炸過的金黃豆絲上,一半是脆焦的口感,一半是浸泡湯汁的綿密,細細品嘗,口感豐富而有層次,美味至極。
豆絲原本是尋常的食材,只是經歷了熱愛生活的武漢人不停琢磨,才演變成現如今各式各樣的吃法,每一口下去,都是武漢人對美食的執著堅持。
///
如果說食物裡有一座城市的氣質和靈魂
那麼武昌的氣質和靈魂
就藏在戶部巷的老字號裡
藏在嘗不完的江湖味道與人間煙火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