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帶分布和100年歷史上中國版圖內主要大地震及危害

2021-01-21 每日經濟新聞

文:黎光壽

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在過去100多年裡,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6級以上地震有600次以上。據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員郭安寧介紹,全世界每年7級以上大地震有很大一部分都出現在中國,因此,現行地震烈度設防標準需進一步全面提高。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官網資料顯示,我國地震活動分布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曾有6級以上強震發生。

我國大陸地區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及華北地區,而東北、華東、華南等地區分布較少。絕大部分地區的地震是淺源地震,東部地區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內,西部地區則在50千米~60千米之內。

自1949年10月1日以來,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35次,平均每年約0.7次;6級以上地震194次,平均每年近4次。

中國大陸地區絕大多數強震主要分布在東經107度以西的我國西部廣大地區,而東部地區則很少。據統計,1949年~1981年間發生的27次7級以上地震中,西部約為20次,佔74%,東部只有7次,佔26%;而6級地震東部佔比更小。

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地震活動最高的是臺灣省,7級以上地震發生率佔全國總數的40%以上,6級以上地震發生率佔全國總數的53%以上;其他省份中,發生6級以上地震次數大於5次的還有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河北等。

研究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絕大多數強震都集中在上述7個省份,其中6級以上地震佔90%以上,7級以上佔87%以上。

中國大陸強震帶有二:青藏高原東部龍門山強震帶和華北強震帶。中國地震局研究員汪成民研究顯示,過去400年以來,龍門山強震帶和華北強震帶的地震具有一定的對應和相關性。

1630年1月16日,龍門山強震帶的四川平武發生了6.5級地震;12年後的1642年6月3日,華北地區山西平陸發生6級地震;再過10年,1652年7月13日安徽霍山又發生6級地震。

1958年2月8日和1960年11月9日,龍門山地震帶的茂縣、汶川南部和松潘東部分別發生6.2級和6.3級地震;而1966年3月8日、3月22日和1967年3月27日,在華北地震帶的河北邢臺、河間兩地分別發生了6.8級、7.2級、6.3級地震。

上述對應關係不僅限於龍門山地震帶先發震,華北地震帶後發震,同時還有顛倒過來的對應規律:1969年7月18日,渤海發生7.4級地震;隨後,1970年2月24日,四川邛崍發生6.2級地震。另一個實例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後,緊接著在當年8月16日和22日,位於龍門山地震帶的松潘和平武之間便接連發生7.2級和6.7級兩次地震。

1976年松潘地震6級以上大震共出現3次,第3次發生於8月23日,震級為7.2級。之後,華北地震帶出現異動,同年9月23日,內蒙巴仁發生6.2級地震,11月15日天津寧河發生6.9級地震。

據汪成民介紹,根據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理論研究,中國大陸陸上地震與菲律賓和中國臺灣外海上所發生的地震具有相關性,一個大型的地震在菲律賓和中國臺灣外海發生後,將沿著印度尼西亞群島、中南半島、橫斷山脈進入中國大陸,隨後從雲南一直北上四川,並西進青藏高原。 四川省地震局原綜合預報組組長李有才認為,龍門山地震帶上,松潘-都江堰-邛崍-雷波斷層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條又大、又粗、又活的斷層,但該斷層尚未引起地震、地質勘查部門足夠重視。

既然地震頻發,那麼防震減災自然應受到高度重視,而地震烈度區劃圖就是各地建築規劃、設計的設防依據。中國第一代地震烈度區劃圖製作於1955年~1956年,中國地震科學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學家李善邦是當時的領導。

四川的汶川以及蘆山、寶興等地,在第一代地震烈度區劃圖中被列入9度和9度以上設防區域,北川被列入8度到9度設防區域,處於華北地震帶的唐山也被列入了9度和9度以上的設防區域。從1966年到1976年期間,中國出現十分強烈的大震高潮,該區劃圖的判斷經受了考驗。

1976年9月,中國地震局出版了第二代地震烈度區劃圖,蘆山被降為6度區,寶興和天全等2013年地震受害嚴重的地區被列入7度區、汶川被列入7度區、北川被列入8度區。而在該區劃圖出版前,發生了唐山大地震。

1990年、2001年,中國地震局分別出版了第三代和第四代地震烈度區劃圖。第三代烈度區劃圖中,蘆山、寶興、天全和汶川、北川等地都被列入7度區,第四代區劃圖儘管採取了新的標記方法,但只是在第三代圖劃法基礎上做了一些微調。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發生的蘆山地震,震中烈度遠超兩代地震烈度區劃圖設防標準。

汶川地震後,四川相關部門調整了一些參數,公布了詳細到鄉鎮一級的數值,汶川地震中的重災區汶川7個鄉鎮、北川18個鄉鎮、都江堰7個鄉鎮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達到0.2g,相當於原地震烈度區劃中的8度區。相比第四代地震烈度區劃圖,設防標準有所提高。

郭安寧認為,要想預防地震給國民造成損失,應當從科學角度進行研究後,全面提升我國的抗震設防標準。

作者為北京公司新聞部記者

相關焦點

  • [地理知識點]中國地震帶分布(中國四大地震帶)
    [地理知識點]中國地震帶分布(中國四大地震帶) 2011-10-31 17:19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中國哪裡最易地震 主要在5個區域和23條地震帶上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較為嚴重的國家。
  • 中國主要地震帶及歷史震中分布圖(組圖)
    圖為中國主要地震帶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第6期)  中國以佔世界7%的國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中國人常為「我們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這7%的國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 讀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圖,尋找我國地震災害風險較低的地區
    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情況地震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地球的板塊運動而造成,由於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地震的發生具有突然性,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是無法預測地震的發生,所以地震經常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最為可怕的自然災害之一。不過,根據地震的成因我們發現,地震多分布在板塊的碰撞邊界,也就是板塊的消亡邊界,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
  • 全球地震帶分布(圖)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 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 我國五大地震帶分布,你家在地震帶上嗎?看完要當心了
    地震的破壞力大,一旦發生就可能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失。你知道,中國哪些地方處於地震帶上嗎?全球有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全球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區。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一路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橫跨歐亞非,影響面積廣泛。
  • 中國地震帶-搜狐新聞
    地震帶就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地球上主要有三處地震帶。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繫。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 地震帶上的國家躲不過地震的宿命嗎?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巖石圈是由6大板塊拼合而成的,好像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板塊邊界不穩定,板塊運動有拉張、走滑和擠壓,造成能量釋放,形成地震和火山噴發,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劉靜研究員介紹說,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區,且呈有規律的帶狀,叫做地震帶。
  • 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地震,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餘震持續了3年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地震,首先進入腦海的一定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國地理位置特殊,幅員遼闊,一些地方更是地質構造活躍,地震頻發。因此,中國古代就已經發生過許多大地震了。早在東漢時期,中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於大地震的記載。《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
  • 資料:我國強震及地震帶分布情況(附圖)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中國地震臺網:2017年中國三級以上地震盤點
    02  2017年中國大陸地震活動的特點  大陸地區地震活動頻度偏低、強度高。  2017年中國大陸5級以上地震年頻次為13次,遠低於年均20次的平均水平。2017年發生3次6.0級以上地震,最大為九寨溝7.0級地震,也是中國2015年以來最高強度地震。
  • 郯廬地震帶歷史上的幾次大地震
    郯廬地震帶形成於中元古代,廣義上分為北、中、南三段,北至黑龍江,南至長江,縱貫中國大陸東部。自古至今,地震帶兩側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從未間斷過,是一條活動狀態的斷裂帶。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1668年7月25日)發生8.5級「莒縣—郯城大地震,這次地震波及至中國東部絕大部分地區,遍及黃河上下,長江南北,其中郯城、莒州(莒縣)、臨沂及江南省淮安等府州受災最為嚴重。各地誌書中均有記載:康熙《郯城縣誌》卷9:「郯城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
  • 由一次破壞性地震揪出背後四大「幫兇」,看中國地震帶...
    了解中國地震帶分布,可以從我國山脈走勢找到關聯。  中國地震帶處在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區域,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
  • 火山地震帶
    火山地震帶主要集中分布與板塊交界地帶,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主要位於亞歐板塊、美洲板塊以及太平洋板塊三者的交接地帶。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 河北唐山4.8級地震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 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
  • 一張圖讓你看懂地震等級和地震帶分布!
    一張圖帶你看懂地震等級和地震帶分布!消防栓8-9級:商鋪遭到破壞,部分道路下陷,地下管道全面破裂,消防栓遭到一定程度破壞,路燈全面損壞,鐵軌彎曲,地面救援難度增加(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芮氏8.0級)10級:高層建築發生傾倒,道路大面積毀壞,消防栓開始噴射水流,(1960年5月22日,智利大地震
  • 全球主要地震帶(圖)
    (1)環太平洋地震帶: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活動帶。此帶主要位於太平洋邊緣地區,沿南北美洲西海岸,從阿拉斯加經阿留申至堪察加,轉向西南沿千島群島至日本,然後分成兩支,其中一支向南經馬裡亞納群島至伊裡安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我國臺灣省、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至伊裡安島,兩支在此匯合,經所羅門、湯加至紐西蘭。全球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差不多所有深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所釋放的地震能量佔全球地震總能量的80%。
  • 斜穿中國的郯廬斷裂帶,發生過最大地震,未來百年內會大地震嗎?
    大陸漂移是板塊運動,繼而引發構造地震的主要原因,整個地球直徑1.27萬千米,大約只有在表面以下不到100千米才是真正的巖層,再往下就是軟流層和熔融態的地幔,因為巖漿會在對流效應下運動與造陸效應(大洋地下的山脊就是運動造就的),會導致覆蓋在表面的地殼移動和錯動,繼而引發構造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