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廬地震帶形成於中元古代,廣義上分為北、中、南三段,北至黑龍江,南至長江,縱貫中國大陸東部。自古至今,地震帶兩側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從未間斷過,是一條活動狀態的斷裂帶。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1668年7月25日)發生8.5級「莒縣—郯城大地震,這次地震波及至中國東部絕大部分地區,遍及黃河上下,長江南北,其中郯城、莒州(莒縣)、臨沂及江南省淮安等府州受災最為嚴重。各地誌書中均有記載:
康熙《郯城縣誌》卷9:「郯城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婦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時地裂泉湧,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溝澮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
康熙《莒州志》卷2:莒州地大震,城郭廬舍俱壞,壓死人丁在冊三千五百九十餘丁,男女老幼死者共二萬餘人。
康熙《邳州志》中記載:「泉沙湧出,樓房撲地,壓死男婦百人,七月十二日河水決,殘屋剩櫞,蕩然無餘」,「河水泛濫、決堤而入,全城盡壞」。
……
地震遺址(網絡圖片,如侵,私即mmg
1888年6月13日,渤海灣7.5級地震,房屋搖動,人如酒醉,居民多出屋躲避。
1969年7月18日,渤海灣發生7.4級地震,房屋破壞約4萬餘間,經濟損失達5000萬元以上。地震影響地區有煙臺、青島、濰坊、威海、大連、秦皇島、唐山、天津等地。地震有感範圍南至徐州,西達大同,北到瀋陽。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這次地震一般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在正確預測地震的基礎上,由官方組織撤離民眾,明顯降低損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1983年11月7日山東菏澤5.9級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東臨沂市蒼山縣5.2級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