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了」膠帶兩岸爆紅 臺灣把生意做成文化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創意紙膠帶「朕知道了」兩岸爆紅

  臺灣把生意做成了文化

  臺北故宮日前推出的創意紙膠帶「朕知道了」,最近在海峽兩岸爆紅,簡單四字霸氣十足讓許多民眾掀起收藏熱。作品兩次推出,瞬間被搶購一空,臺灣的文創產品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相信每個去過臺灣的大陸遊客都沒空手而回,鳳梨酥、烏龍茶、仿製畫、翠玉白菜掛墜、懷素書法絲巾,還有各款創意T恤、帆布背包、手工肥皂、美濃油紙傘……您都興高採烈帶回來不少,對牛肉麵、珍珠奶茶也津津樂道。無非就是糕餅、麵條和一些帶圖案的旅遊紀念品,細想想這些東西大陸都有,但人們樂此不疲地慷慨解囊,除了出門就要買點東西的旅遊心態,還有就是,這些東西真的不同,不同在於有故事,有文化,有氣氛,賣家賣給你的不僅僅是一件T恤一個布包,而是加了點驚喜、加了點新奇、加了點你認為很高級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文化,當產品融入了文化,這件產品就成了文創品。

  臺灣,真的很擅長把生意做成文化。

  臺北故宮

  一年賣貨近5億

  把生意做成文化最成功的當數臺北故宮,去年銷售總額達4.8億元新臺幣。進了故宮的紀念品店,你幾乎不可能不花錢就出來,如果你嫌《富春山居圖》、《鵲華秋色》圖的原件複製太貴了,那絲巾、背包、T恤、傘、錢包、名片夾、開瓶器、滑鼠墊這些你生活中用得著的東西應有盡有,而且,絲巾上是懷素的書法,名片夾是孝經的紋樣、開瓶器是那棵著名的翠玉白菜、布包上是青花瓷的蓮花紋……一些你剛看過的國寶級展品的造型紋樣盡可把玩,花個幾百上千臺幣就能擁有,而且還實用,你能不動心嗎?

  臺北故宮的每件商品,都有文物的出處。記者在商店看到一個可愛的梟形瓷罐,圓眼大睜、長鼻到嘴的貓頭鷹臉盤兒,卻有企鵝一般圓滾滾的身體,小尾巴平貼著地做支撐,有著現代卡通設計逗趣討喜的特點。原以為這只是一個好設計,沒想到某日在臺北故宮瓷器常設展中看到了它的本尊,原來這是只漢代的梟形罐,幾次看展都忽略了它,這次是因為商店的仿品才與它相遇,我只能一邊感慨漢代設計者不可思議的才華,一邊感慨真是看不盡的臺北故宮。

  雖然是國寶級文物的仿製或再創作,但如果光有好的設計,卻做工粗糙、包裝簡陋,就算是毛公鼎、汝窯碗也會馬上被定位於地攤貨,被砍成地攤價。臺北故宮的商品真不便宜,但買者都不手軟,是因為除了國寶的元素外,每件商品都精緻、包裝完整、說明詳細。你買的每幅複製書畫,都有作者和作品的文字介紹,無論是自己學習還是送人時向人講解,你都會認真看看,看的過程就是一節書畫課。

  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加上有創意的設計、精緻的做工,想不賺錢都難。

  創意無限

  紙膠帶賣瘋了

  如何把生意做成文化?如果賣紙膠帶是日雜店就能做的小生意,但把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印在紙膠帶上,就把這筆小生意做成了文化。結果是,臺北故宮的這個新產品賣斷了貨,記者了解到,現在是你有錢買不到,得排隊預購,現在已經排到了9月份。臺北故宮以宋朝官窯名瓷的收藏為自豪,這些瓷器如何和時尚女士的長筒襪連接起來?炎炎夏日,臺北故宮把宋瓷上冰裂紋的紋樣織在長筒襪上,襪子也以宋瓷的青、粉為主調,以「冰山一腳」命名,誰看了都會為這樣的想像力叫絕!還有,臺北故宮的明星文物翠玉白菜,雖然已經被發開了N多種產品,佔故宮銷售額的32%,但今年又有新品推出——雨傘。合起來是白幫綠葉的一棵白菜,打開來綠葉田田,遮陽擋雨,可謂古菜新綠。

  臺灣的創意可不只因為他們有臺北故宮的收藏,記者在餐廳、茶館、咖啡館、小店鋪、民宿(家庭旅館),處處都能與創意相遇。在一家餐廳用餐,老闆遞上的紙巾上印著四個字:「酒國暈熊」,有說不盡的酒桌的故事和感慨;投宿阿里山腳下的民宿,上床關燈,突然發現天花板上流動著螢光彩繪的圖案,海水、遊魚、星空,令你置身童話世界。第二天早晨謝老闆,他告訴我:「那個魚叫櫻花鉤吻鮭,是臺灣的特有魚種,生活在中央山脈的溪流裡……」,原來這樣的天花板不只為客人帶來驚喜,還帶來物種知識,這位鄉下店主也把生意做成了文化。就衝著這個文化,我離開後,又介紹其他朋友落腳他的店。

  要說創意,珍珠奶茶、牛肉麵、鳳梨酥都是成功者。珍珠奶茶就是臺灣人把愛吃的芋圓和愛喝的奶茶混在一起,起了個響亮的名字。牛肉麵是以眷村文化為起點,先吸引懷舊思鄉的人熱捧,再加上清燉、紅燒、半筋半肉等各種口味口感的開發,把牛肉麵做成臺灣的美食,給外人以「沒吃牛肉麵就沒到過臺灣」的印象,令一碗源自大陸的牛肉麵成了臺灣的招牌。鳳梨酥也就是水果餡的點心,但各店家都有賣點,政府舉辦評比活動,市長提著盒子四處吆喝,結果就把這塊點心做成了臺灣的形象,到了臺灣,不由得你不買不吃,鳳梨酥成了一大產業。

  文創水平

  社會進步標尺

  文創不是憑空產生的,他是整個社會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反映,是人民有更高的生活品質要求的體現,也是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尺。臺灣進入2000年後大力提倡文創概念,政府視文創為新興的產業。2002年,臺灣引進英國的「創意產業」政策,提出了五大文化創意園區等計劃,把文化創意產業與生物科技、綠色能源、醫療、精緻農業、旅遊觀光並列為臺灣六大新興產業。

  但再好的計劃和政策也要有人來執行與實施,此時,臺灣社會已積累了文創發展的各種條件。首先,臺灣1979年開放出境旅遊,掀起赴美、日的留學潮和觀光潮,多年下來,大批學成返臺的學人和見多識廣的民眾對於生活和文化品位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熟悉了文創的概念;其次,臺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中華傳統、日本元素、歐美風尚都有深刻影響,文化的多元和碰撞是文創的最佳土壤;最後,臺灣在近40年裡產生了由「戒嚴」到「民主」的巨大的社會轉型與變革,來自製度轉變的刺激也激蕩了文創的腦力,給文創提供了豐厚的素材。

  但臺灣文創產業面臨著「淺碟」的危機,即資源少、市場小,臺灣一位文化工作者曾經向記者坦露他的憂慮:「我們除了故宮,除了一點小清新小溫情,還有什麼?大陸遊客來了要看翠玉白菜,日本遊客來了說這裡那裡真像日本,真正屬於臺灣的文化符號在哪裡?」至於市場,就連文創大戶臺北故宮,也是在2008年開放大陸遊客赴臺後業績才年年上升,而鳳梨酥、牛肉麵的紅火更是拜大陸遊客所賜。

  「大陸真是遍地文化資源,而我們臺灣已經挖地3尺了」,那位文化工作者說。挖掘到了什麼程度?臺灣的桃園縣和《三國》不沾邊,但就因為有2個字和「桃園三結義」相同,就發行了劉、關、張三結義的郵票,吸引不少人一大早去桃園排隊買郵票,因為會蓋上「桃園」的郵戳。

  關於文創,臺灣的經驗與困境都是大陸的機會。把生意做成文化,既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也提升了社會的發展水平與形象。

  本報特約記者 小星 

相關焦點

  • 「朕知道了」霸氣十足 臺北故宮紙膠帶兩岸爆紅
    「朕知道了」霸氣十足 臺北故宮紙膠帶兩岸爆紅 Taipei Palace Museum’s 'emperor tape' becomes a hit
  • 臺「朕知道了」紙膠帶風迷兩岸 特色文創抗日韓
    中新網6月2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日、韓創意小文具大軍壓境,臺灣文具品牌也不甘示弱。結合中華文化與臺灣創意元素的「朕知道了」紙膠帶,風迷兩岸收藏迷,更為臺北故宮帶來千萬元(新臺幣,下同)商機。
  • 從「朕知道了」紙膠帶 看臺灣文創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
    (原標題:從「朕知道了」紙膠帶 看臺灣文創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
  • "朕知道了"膠帶火兩岸 江寧織造府康熙批折遭圍觀
    本周,臺北故宮推出的、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設計的紙膠帶爆紅網絡。霸氣的墨寶黏貼在紙張或禮盒之上,網友頓覺因皇上的「一筆參與」,禮品「身價倍增」。這股「皇帝墨寶」膠帶引發的文化熱潮也刮到了南京,在與康熙頗有淵源的江寧織造府(如今的江寧織造博物館)裡,記者看到,往日乏人關注的康熙批閱奏摺,如今被年輕遊客點名要看。
  • 「朕」來洛陽了,臺灣霓光創意走進洛陽恒生科技園!
    除了出門就要買點東西的旅遊心態,還有就是,這些東西真的不同,不同在於有故事,有文化,有氣氛,賣家賣給你的不僅僅是一件T恤、一個布包,而是加了點驚喜、加了點新奇、加了點你認為很高級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文化,當產品融入了文化,這件產品就成了文創品。  臺灣,真的很擅長把生意做成文化。
  • 「朕知道了」紙膠帶淘寶網被仿 臺北故宮:沒錢告大陸
    康熙皇帝一定想不到,數百年後的21世紀,他的硃批「朕知道了」會在「民間」如此火爆。這股熱銷風暴最近從臺灣刮到了對岸,爆款「朕知道了」紙膠帶在大陸淘寶網上出現仿冒品。原產地臺北故宮準備跨海提告,卻因沒錢只能作罷。
  • 臺北故宮推出"朕知道了"膠帶 源自康熙真跡
    臺北故宮推出"朕知道了"膠帶 源自康熙真跡   日前,臺北故宮推出的、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設計的紙膠帶,引起兩岸網友瘋狂討論及購買。
  • 臺北故宮新款紀念品:「朕知道了」膠帶火速走紅
    [導讀]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頗令各方有志之人嘆息與焦急。臺北故宮的「朕知道了」的走紅,足以讓人們知道中國的古老文化與年輕人之間並非遠隔光陰的兩岸難以跨越,文化的傳承要從打動人心開始。日前,臺北故宮推出的、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設計的紙膠帶,引起兩岸網友瘋狂討論及購買。泱泱故宮能有如此新奇而頑皮的創意,怕是當年稟告給康熙,他也會略有遲疑地沉吟一聲:「朕知道了」。不管康熙會怎麼想,反正臺北故宮的此舉成功地接上了現代人的地氣,舊朝奏摺裡那沉埋的文字突然間就被喚醒了生命,這樣的「穿越」對於頻頻告危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是一件好事,只是,其中的接引頗要費一番巧思。
  • 臺北故宮「文創」生意巧思:「朕知道了」走紅
    一款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設計的紙膠帶,在兩岸引發了銷售熱潮。隱藏其後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對於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的巧思   撰文 九歌  今年7月4日,臺北故宮的粉絲團在某社交網站上貼出了一款寫著康熙硃批「朕知道了」的紙膠帶的照片,引發兩岸網友瘋轉,並很快激起了一輪銷售熱潮。
  • "朕知道了"設計者:兩岸文創應合作光大中華文化
    "朕知道了"設計者:兩岸文創應合作光大中華文化 2014-10-11 11:26:28臺灣的文化創意也繽紛亮相,用一個個會說故事的產品展現臺灣創意之光。(中國臺灣網 發)   2014年10月10日上海展覽中心內,「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正如火如荼。臺灣的文化創意也繽紛亮相,用一個個會說故事的產品展現臺灣創意之光。  玉米做的杯子、紙制的錢包、咖啡渣和可樂瓶做的衣服....。。
  • 「朕知道了」膠帶亮相北京 康熙真跡受熱捧
    「朕知道了」膠帶亮相北京 康熙真跡受熱捧 (1/3) "← →"翻頁
  • 臺北故宮文創產業生意:脫銷的「膠帶」商機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銷,僅僅是臺北故宮文化創意產業的冰山一角,臺北故宮僅依靠其文化創意商品,去年就獲得逾7億元新臺幣的收入。這裡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附設的商店,店員剛從箱子裡把紙膠帶商品上架,立刻就被買走,遊客們都衝著膠帶上的「朕知道了」四個字而來。 以虛構的雍正皇帝後宮后妃爭寵為背景,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一句「朕知道了」臺詞紅遍海峽兩岸。臺北故宮博物院7月推出同款的創意紙膠帶,三卷一盒要價新臺幣200元,受到兩岸年輕人熱烈追捧。
  • 臺北故宮再賣萌 繼「朕知道了」新推「朕又來了」
    [摘要]拿皇帝調侃,如今已成兩岸故宮行之有效的親民策略。繼2013年推出風靡一時的「朕知道了」紙膠帶之後,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再創新意,推出「朕又來了」系列傲嬌霸氣的文創商品。「朕知道了」紙膠帶(圖片來源於網絡)拿皇帝調侃,如今已成兩岸故宮行之有效的親民策略。
  • 網店賣「朕知道了」膠帶紙仿冒品 臺北故宮擬追究
    原標題:網店賣「朕知道了」膠帶紙仿冒品 臺北故宮擬追究   「朕知道了」四字是康熙皇帝真跡的複製品,因康熙在批閱奏則時,愛在文末硃批「朕知道了」、「知道了」。臺北故宮推出此產品後,深受消費者喜愛。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中新網4月22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22日在臺北表示,針對淘寶網上有店家出售許多如「『朕知道了』紙膠帶」等臺北故宮原創文創商品,正研擬委託律師直接在大陸訴訟。   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表示,已成立智慧財產權維護小組加強網絡巡邏,目前淘寶網上的侵權商品皆已下架。
  • 文創產品如何傳播傳統文化?"朕知道了"
    臺北故宮介紹說,「朕知道了」的創意來自於院長馮明珠2005年策劃的「知道了:硃批奏摺展」,「展覽導覽手冊由當時任研究員的馮明珠執筆主編,目前已再版9次,封面即印有康熙滿漢文硃批真跡『知道了』。」
  • 「朕知道了」讓藝術衍生品更親民
    7月初,臺北「故宮」推出的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設計的紙膠帶,引起兩岸網友的瘋狂討論及購買。這款皇帝硃批紙膠帶「穩準狠」地抓住了年輕人的心理,既有文化歷史感,又能在實用的基礎上幽人一默。那些買了紙膠帶的人,也許是個愛打動漫、對歷史文化不感興趣的青少年,但耳濡目染康熙手跡後,說不定他們會對書法產生興趣,又或者被吸引去參觀臺北「故宮」的奏摺展,從而對康熙這位皇帝的生平、性情感到好奇,繼而研究起清史……我覺得,這才是「朕知道了」創意者的真正目的,寓教於樂值得北京故宮借鑑。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銷,僅僅是臺北故宮文化創意產業的冰山一角,臺北故宮僅依靠其文化創意商品,去年就獲得逾7億元新臺幣的收入。這裡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附設的商店,店員剛從箱子裡把紙膠帶商品上架,立刻就被買走,遊客們都衝著膠帶上的「朕知道了」四個字而來。  以虛構的雍正皇帝後宮后妃爭寵為背景,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一句「朕知道了」臺詞紅遍海峽兩岸。臺北故宮博物院7月推出同款的創意紙膠帶,三卷一盒要價新臺幣200元,受到兩岸年輕人熱烈追捧。
  • 朕知道了、朕就是這樣漢子(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一款以康熙硃批真跡為原型設計的紙膠帶,上書「朕知道了」,引起兩岸網友熱烈討論和購買,本月5日,臺北故宮禮品部的該款紙膠帶被搶購一空。有此物伴身,實在霸氣。@愛娜娜的小轟紙則覺得:還是皇上辛苦,還要寫四個字,我們老師只批一個閱或日期就完事了……@數控卡帶機則進一步揣摩皇上的四字真意:「知道了」三個字表達的是:不同意奏摺的意見,但為了尊重進言者而不追究他的責任,是一種委婉的拒絕,也就是「冷處理」。真是這樣嗎?也許只有皇上才知道。@埃迪特嘉看到膠帶的反應是:先清皇帝都改文風了,為啥現在八股文章還那多呢?
  • 故宮否認抄襲臺灣創意:紀念品文字源自雍正
    參考消息網10月23日報導 港媒稱,北京故宮博物院日前推出一系列文化紀念品商品,包括寫有「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而臺灣方面認為,「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是北京抄襲臺灣方面的創意。  據香港《新報》網站10月23日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早前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紅遍兩岸。此後,又推出三款夜光運動手環,上面分別寫有「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就是這樣的皇帝」、「戒急用忍」 。臺灣方面認為,北京故宮的創意便是抄襲於此。  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則否認抄襲一說。工作人員稱,該摺扇是自出身各大美術學院的設計人員設計出來的,「做了8年了」。
  • 北京故宮否認抄襲臺灣創意:紀念品文字源自雍正
    參考消息網10月23日報導 港媒稱,北京故宮博物院日前推出一系列文化紀念品商品,包括寫有「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而臺灣方面認為,「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是北京抄襲臺灣方面的創意。據香港《新報》網站10月23日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早前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紅遍兩岸。此後,又推出三款夜光運動手環,上面分別寫有「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就是這樣的皇帝」、「戒急用忍」 。臺灣方面認為,北京故宮的創意便是抄襲於此。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則否認抄襲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