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了」讓藝術衍生品更親民

2020-12-24 中國文明網

 

  7月初,臺北「故宮」推出的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設計的紙膠帶,引起兩岸網友的瘋狂討論及購買。這款皇帝硃批紙膠帶「穩準狠」地抓住了年輕人的心理,既有文化歷史感,又能在實用的基礎上幽人一默。此舉成功地接上了現代人的地氣,舊朝奏摺裡那沉埋的文字突然間變成被喚醒的生命,這樣的「穿越」對於頻頻告危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是一件好事。臺北「故宮」抓住了區區幾個字中流露出的霸氣,當做文化產品進行開發,這種做法是否也值得北京故宮借鑑呢?

  @ljvthqt:臺北「故宮」真正的生意經還是傳播文化。那些買了紙膠帶的人,也許是個愛打動漫、對歷史文化不感興趣的青少年,但耳濡目染康熙手跡後,說不定他們會對書法產生興趣,又或者被吸引去參觀臺北「故宮」的奏摺展,從而對康熙這位皇帝的生平、性情感到好奇,繼而研究起清史……我覺得,這才是「朕知道了」創意者的真正目的,寓教於樂值得北京故宮借鑑。

  @xzhydcs4022:北京的故宮真的應該放下身段,儘量拉近與民眾的距離,與北京故宮的「嚴肅端莊」相比,臺北「故宮」就活潑多了,「朕知道了」新款紙膠帶的面世,透著親和與主動,臺北「故宮」仿佛是一個穿越時空的老頑童,這些藝術衍生品讓他們不僅有前世,還擁有了今生,能夠去更廣泛地結交四方朋友,而不只是對昔日繁華念念不忘的刻板遺老。

  @G友95910872:我以為,這個禮物最適合下屬買來送給上司拍馬屁,想想上司每天豪情萬丈地以一段「朕知道了」批覆各類文件,三分言簡意賅,三分高深莫測,三分意味深長,再加一分調侃惡搞的真趣味——上司玩得龍顏大悅之餘,下屬可就升官有望啦!

  @-慕容琉月:我們的創意比較千人一面,但臺灣地區則不同,他們的創意附加在設計之上,非常重視對設計人才的培養,所以這樣的創意是有著落的。相比較而言,內地的設計目前可能進入了五星級酒店,卻遠沒有走入我們普通人的生活。

  @大水中永121:縱觀內地的文化紀念品,僅僅有著「到此一遊」的短視功能,帽子、T恤、絹人、扇子、刺繡、鑰匙扣、圖冊,多年來千篇一律、做工粗糙,而且從形式到內容都缺少地域特色和藝術魅力。說小了,這是缺少創意,敷衍了事;往大了說,這是在糟蹋傳統文化,毀掉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品味。

  @Muiuum:用什麼滿足普通人對歷史的重溫很重要,以前是說書唱戲和演義,現在則是「朕知道了」紙膠帶。紙膠帶貼在哪裡,哪裡就有了一個歷史碎片,可以為人們搭建現實與歷史的橋梁。毋庸置疑,把歷史濃縮在紙膠帶裡遠遠不夠,一部鮮活生動、充滿個性的中華民族歷史,不能僅僅讓「朕知道了」,還需要所有人都知道。

相關焦點

  • 乾隆來了,朕知道了!
    乾隆來了,朕知道了!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1.18 星期三 主辦方透露,臺北故宮人氣最高的文創衍生品也將在周五正式發售,包括拳頭產品「朕知道了」膠帶等正版授權產品將掀起時尚潮人的搶購潮。
  • 「朕知道了」紙膠帶風靡背後
    像「朕知道了」這樣的授權商品,就需要以數位化的康熙奏章圖片作為基礎 ]  去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在知名社交網站貼出一款「朕知道了」的紙膠帶,異常簡單的四個字,是清康熙皇帝真跡的複製品,霸氣十足,幾乎滿足了網絡傳播的所有元素,引發了網友的瘋傳和熱烈討論。  不時以新奇、有趣的授權商品讓遊客頗有耳目一新感覺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又一次被人們驚呼「時尚」。
  • 臺北故宮再賣萌 繼「朕知道了」新推「朕又來了」
    [摘要]拿皇帝調侃,如今已成兩岸故宮行之有效的親民策略。繼2013年推出風靡一時的「朕知道了」紙膠帶之後,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再創新意,推出「朕又來了」系列傲嬌霸氣的文創商品。「朕知道了」紙膠帶(圖片來源於網絡)拿皇帝調侃,如今已成兩岸故宮行之有效的親民策略。
  • 朕知道了、朕就是這樣漢子(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一款以康熙硃批真跡為原型設計的紙膠帶,上書「朕知道了」,引起兩岸網友熱烈討論和購買,本月5日,臺北故宮禮品部的該款紙膠帶被搶購一空。有此物伴身,實在霸氣。@愛娜娜的小轟紙則覺得:還是皇上辛苦,還要寫四個字,我們老師只批一個閱或日期就完事了……@數控卡帶機則進一步揣摩皇上的四字真意:「知道了」三個字表達的是:不同意奏摺的意見,但為了尊重進言者而不追究他的責任,是一種委婉的拒絕,也就是「冷處理」。真是這樣嗎?也許只有皇上才知道。@埃迪特嘉看到膠帶的反應是:先清皇帝都改文風了,為啥現在八股文章還那多呢?
  • 朕知道了"
    臺北故宮介紹說,「朕知道了」的創意來自於院長馮明珠2005年策劃的「知道了:硃批奏摺展」,「展覽導覽手冊由當時任研究員的馮明珠執筆主編,目前已再版9次,封面即印有康熙滿漢文硃批真跡『知道了』。」
  • 這些有趣的創意讓藝術衍生品產生新價值!
    對於藝術,很多人總是敬而遠之,並不是他們不懂藝術或不願意欣賞,而是藝術作品高昂的價格已經把多數受眾拒之門外。美術館與畫廊也知道你會有這樣的困擾。於是,為了讓更多欣賞藝術的觀眾有機會消費得起,眾多藝術機構都會紛紛設計與展覽相關的周邊商品,琳琅滿目的藝術衍生品就這樣誕生了。 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藝術與各種商品相結合,形成「藝術衍生品」,藝術衍生品將藝術與尋常百姓聯繫起來,從這種意義上說,藝術衍生品也可稱為「買得起的藝術品」,讓藝術真回歸到我們的生活。
  • 藝術衍生品開發:挑戰與機遇並存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介紹,北京畫院每年都會開發藝術衍生品,自主設計,再委託外面生產,但是數量很少,主要用於對外交流和宣傳,「北京畫院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北京畫院美術館隸屬於畫院,人手少、空間小、客戶群小都是制約衍生品開發的因素。我們有自己的小書店,也會賣少量的藝術衍生品,對我們而言,藝術衍生品的意義主要還在於推廣宣傳。」
  • "朕知道了"誕生記:15.8萬件康熙硃批中挑四字
    如今,「朕知道了」已經成為網絡流行詞彙,引來謝娜等明星在微博中引用,同時也誕生了把「朕略萌」和「朕知道了」串起來的若干段子;購買這般「冷豔高貴」的膠帶,也被小夥伴們羨慕不已。倘若康熙皇帝再見奏摺,說皇上御筆已經出宮,大受當代青年歡迎,估計會欣然提筆,「朕知道了」。  「朕知道了」這款創意文化產品是如何誕生的?近日,成都商報獨家專訪臺北故宮。
  • 雍正皇帝手跡,朕知道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暢銷過一段創意品「朕知道了」膠帶,極其受大眾喜愛。「朕知道了」四字是康熙皇帝真跡的複製品,因康熙在批閱奏則時,愛在文末硃批「朕知道了」, 簡單4字,霸氣十足!日今河工事已少緩,朕另斟著<酌>。該部知道。此人因原記不真,所以有旨令王景顥(灝)到來,再著張保去。今爾奏明,甚是。
  • 從「朕知道了」紙膠帶 看臺灣文創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
    (原標題:從「朕知道了」紙膠帶 看臺灣文創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
  • 臺「朕知道了」紙膠帶風迷兩岸 特色文創抗日韓
    結合中華文化與臺灣創意元素的「朕知道了」紙膠帶,風迷兩岸收藏迷,更為臺北故宮帶來千萬元(新臺幣,下同)商機。  「兒子昨晚特地從廣州打電話回家,要我今早一定要來幫他買『朕知道了』紙膠帶」從北京到臺灣旅遊的梁小姐說,這款紙膠帶有趣味,在北京皇城都找不到,北京故宮應該學學臺灣的創意,她要多買幾份回去送朋友。  一捲紙膠帶能為臺北故宮帶來多少商機?
  • 臺北故宮推出"朕知道了"膠帶 源自康熙真跡
    臺北故宮推出"朕知道了"膠帶 源自康熙真跡   日前,臺北故宮推出的、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設計的紙膠帶,引起兩岸網友瘋狂討論及購買。
  • 除了火爆的「朕知道了」膠帶,臺北故宮還有什麼有趣的作品(一)
    ——周功鑫 2013年,當「朕知道了」膠帶一問世,立馬火便海峽兩岸,但凡到臺北故宮旅遊的遊客,幾乎都會帶上這個膠帶做為紀念品。據統計,膠帶推出僅8個月就賺了2660萬元新臺幣,甚至一度賣到斷貨,購買還得排隊預約。
  • 臺北故宮新款紀念品:「朕知道了」膠帶火速走紅
    臺北故宮的「朕知道了」的走紅,足以讓人們知道中國的古老文化與年輕人之間並非遠隔光陰的兩岸難以跨越,文化的傳承要從打動人心開始。日前,臺北故宮推出的、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設計的紙膠帶,引起兩岸網友瘋狂討論及購買。泱泱故宮能有如此新奇而頑皮的創意,怕是當年稟告給康熙,他也會略有遲疑地沉吟一聲:「朕知道了」。
  • 「朕知道了」火爆的冷思考
    「朕知道了」火爆的冷思考   最近,臺北故宮博物院禮品店的「朕知道了」膠帶賣得正酣,每卷60元左右,卻阻止不了發燒友的瘋狂採購,就算預訂也要一個月以後才能到貨。
  • 從「朕知道了」看博物館賣萌
    博物館也「賣萌」,文化創意是塊寶  提起博物館「賣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案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一款「朕知道了」的膠帶紙在文博系統內可謂是家喻戶曉。這款膠帶紙上的四個漢字來自臺北故宮館藏的康熙硃批奏摺,一經推出便賣斷貨。據媒體報導,僅2013年臺北故宮文創產品銷售收入就近9億元新臺幣。
  • 路易威登藝術大展免費開放,LV版《上海旅遊指南》親民價受歡迎
    即日起至明年2月1日,路易威登在上海展覽中心推出《飛行、航行、旅行》藝術大展,回顧了路易威登從1854年創立至今的旅程。開幕當天,吳亦凡、劉昊然、以及朱一龍等明星現場助陣,展覽中心已然成為人氣打卡地。圖說:路易威登展覽宣傳圖 官方圖從入門開始的石庫門擺件和懸掛著的暗紅色紅燈籠,昭示著路易威登的藝術展覽從一開始就向上海風情致敬。
  • 朕知道了
    康熙批閱:「知道了。因芒果為一次未見過之物,原想看看,看來甚是無用之物。再也無庸送來也。」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閩浙總督上了一個奏摺:皇上,這是臺灣的芒果和武夷山的茶葉,獻給您。康熙回覆:知道了。之前沒見過芒果,本來想看看什麼樣,原來是個沒什麼用的東西,以後不用再送了。據資料,芒果是明朝嘉靖初年才傳進我國的,清初時期,主要在福建、臺灣、廣東一帶種植。
  • 「朕知道了」,紙賣瘋了
    原標題:「朕知道了」,紙賣瘋了 普普通通的膠帶紙,只因印上了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就霸氣十足到在臺北故宮紀念品店賣斷貨,據說排隊預購已排到了9月份。通過文化創意,將大白菜賣出黃金價在臺灣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紙文創在寶島行之有年,其間風景屢屢令人驚豔。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