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北故宮博物院禮品店的「朕知道了」膠帶賣得正酣,每卷60元左右,卻阻止不了發燒友的瘋狂採購,就算預訂也要一個月以後才能到貨。在這裡以典藏文物為創意的商品還有2400多種,像「翠玉白菜」「冰山一腳襪」等同樣賣得很火。
早在2005年,臺北故宮就策劃了「知道了:硃批奏摺展」,當時的導覽手冊封面即印有康熙皇帝滿漢文硃批真跡「知道了」。隨後,臺北故宮研發出「朕知道了」後續產品,從文化出發,以創意為謀,目標是產品鏈,當時開發出了便籤紙、書籤、掛曆、摺扇等,今年又將其與膠帶結合起來,大火了一把。
為何膠帶能大火?康熙是中華乃至世界歷史上的英主之一,他辦公愛在奏摺尾硃批「朕知道了」;用有「朕知道了」之霸氣字樣的膠帶來封箱子、袋子之口,在行李傳送帶上飄過,那真是「酷斃了!」
但隨之也出現了尷尬一幕:在淘寶網上,山寨版「朕知道了」不但引發淘友搶購熱潮,各種版本的賣萌膠帶也應運而生。這些山寨版膠帶包括有「朕就是這樣漢子」「賤人就是矯情」「臣妾做不到」「本宮乏了」等甄嬛體膠帶紙,怎麼看都是將創意變成了惡搞,充滿低級趣味。
「創意產業其實是窮人的行業。」這是英國人說的,作為創意產業的先行之國,英國人首先體味出這個行業只要一臺電腦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即可,但必不可少的則是活躍的大腦和滿腔的激情。J·K·羅琳坐火車穿越英格蘭冒出了「小魔法師」的點子,一路寫下來,如今《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已經風靡全球,電影、遊戲、玩具、服裝等相關產業獲利甚巨,讓這位昔日靠補貼為生的單身媽媽成了坐擁10億美元的巨富。
一個不可不說的事實是,在不少城市裡,政府主導型的文化產業園很常見。固然,這彰顯出地方政府城市轉型升級的決心和魄力,但我們要問的是:設「園」之前,文化產業的內涵弄清沒有,創意人才有著落沒有,創意到產業的鏈條有對接之策沒有?如果沒有因應之策,此園最後很可能就會變成餐飲、小賣部充斥的一座園,有的乾脆成了「山寨」世界創意的園。
創意至少要深諳兩樣東西:一是文化傳統,二是世態人心。有了深厚的文化傳統,創意就會成為大文化中的一棵健康的「樹」;懂人心,並點化誘發,就有了「朕知道了」的熱銷。所以,創意是慢工細活,是「孵」靈氣的活,我們的決策者們要學會等待,學會順勢而為。(劉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