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乳山地域文化談

2020-09-06 觀威海

故鄉叫乳山。乳山在哪裡?

看中國地圖,在山東半島的東南部,海岸線長達長199.27公裡。她東鄰文登,北連牟平,西毗海陽,南瀕黃海,是威海地區的縣級市。

20世紀末被稱作「金嶺銀灘」之地,21世紀又有「東方夏威夷」的美譽。


乳山山水相依,風光秀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你要是來乳山,只需抬頭看看那片天,即使是陰天,你看到的也是高清版的流雲,就別說晴日裡的那片湛藍有多美了。

2008年冬月,在新成立的馮德英文學館附近,路遇一年近七十的老鄉。

他吃驚地問:「寫《苦菜花》的馮德英怎麼是乳山人,他不是牟平人嗎?」這一問倒讓我吃驚,乳山成立馮德英文學館之前,我竟也不知道馮德英是乳山人。

時局如棋局,瞬息萬變,因乳山建縣晚,本土文化還沒有來得及梳理和總結。

乳山不缺少文明,自古以來最缺少的是文字證明的文明記錄,這是現代人很難過的事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乳山的地域歸屬仍不穩定,1998年之前,乳山沒有地方志供後人翻閱。

著名作家馮德英


不要提眾多乳山人認為馮德英是牟平人,元代兵部大司馬於仲保、寧海州刺史封天水郡開國侯姜房、授武略將軍孫琪,清代徐州鎮總兵邢洛書、八卦拳第三代傳人宮寶田等,

現代各界名人,如作家宋蕭平、矯健、左平、王敬東、李杭育、於佔德、於仁伯,書法大師姜東舒,化學專家丁健春,表演藝術家宮子丕、趙守凱、倪振華,光學專家李國華,畫家張潭、宋志堅,作曲家于會泳、呂遠、王強、於琴等皆為乳山人,但外界多不知道這些古今名人是乳山人。

時至今日,我在國家及省內一些整合地域文化資料的書籍之中,仍很少看到乳山名勝及風土人情的文字。

1987年之前境內的歷史文化檔案分別歸屬於牟平、海陽,因此眾人把馮德英當成牟平人,把于會泳、呂遠說成海陽人,誰也不能說全錯。

只是時過境遷,當地域歸為完整之後,其歷史文化的確需要溯源梳理。

乳山眾多的文化一直處於迷霧當中。

撥開濃霧,方知物華天寶,絲綢、黃金、秦米、對蝦、小伏蝦、大喜餅、龍角菜、冊梨、蘋果、板慄、大花生……眾多的物產堪稱乳山的「歷史老人」,有水產之鄉、水果之鄉、絲綢之鄉、黃金之鄉等多種美譽。秦米、小伏蝦(寨蝦)、冊梨在清朝成為貢品。

2008年「乳山牡蠣」被國家工商總局批准並公布為地理標誌商標,這是全國現有唯一的一枚貝類「地標」。

千百年來,乳山的物產不僅沒有老態龍鍾,反而更加精神矍鑠地向後代傳承延續飲食文化的歷史,可喜可賀。

西晉崔豹著《古今注》記載:「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東萊郡東牟山有野蠶成繭,繭生蛾,蛾生卵,卵著石,收得萬餘石,民以為蠶絮。」

由此可見晉時乳山北部山區一帶有山蠶的放養歷史。人們用柞繭繅絲織綢自用,之後織綢技術不斷改進。

到了明代,柞蠶繅絲織綢已成為很多家庭的副業。明代孫廷銓所著《山蠶說》概其優點:「色不加染,黯而有章,浣濯雖敝不易色,日御之,上者十年而不敗。」

清代中期,乳山有了最早的織綢工廠——馮家村的「合成義」和「正順昌」。

看來寧海綢並不是那一家絲廠的產品商標,而是因乳山當時隸屬寧海州而得名的。

在寧海綢的盛名影響下,崖子的「和興」、馬石店的「大順德」等廠家生產的乳山白宣綢、生絲綢、20碼綢等綢緞,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量也很大。

乳山境內的奎豐絲綢廠所產的寧海綢,除留作八路軍軍用之外,其餘的銷往香港、南亞各國及歐美20多個國家,換取抗戰資金。

文字記載總是晚於歷史存在。乳山的採金歷史,自人類認識黃金後就開始了。史籍記載,隋代即有人井下開採黃金。

宋代,境內採金業日盛。史書記載:「產金之所,腹裡九處,有濟南、寧海……」 明萬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遣太監陳增來膠東督採黃金。在今下初鎮南東莊的露天採金礦坑至今仍在。

清初,為鞏固統治,朝廷控制採金,採金時斷時續。光緒三年,李宗代在金牛山一帶開礦。

光緒二十四年,清政府與德國籤約,允準德人開登州五礦,銅錫山礦為其一。德國人採金不順利,共開平坑數道,直井3眼,歷時9年的浩大工程,卻也沒有找到主礦,被迫於光緒三十四年停工。

昏庸的清政府竟用白銀32萬兩,贖回了上述的五礦。如今金洲、金華兩大黃金生產集團公司從事金礦作業的人員達4000多人。

乳山民謠:「要想發的玄,不是打魚就是放蠶。」「要想快發家,南河去淘沙(淘沙金)。」


這說明,絲綢和黃金這兩大古老行業,曾長期決定著乳山山區人民的生活走向和精神面貌。


要想知道乳山從整個20世紀上溯到遠古時代的歷史脈絡或框架,對不起,那得像淘金子一樣扒拉一下古書典籍。

即便如此,你查閱到的零星文字,既不能確定源頭,面對的又是岔路口。

這些支離破碎的文字記載,特點是寥寥幾筆,東一棒槌西一榔頭,隨著朝代的更替,夾雜在自有文字以來至新中國成立達四千多年的史籍中。

先輩對文化的不自覺,加上頻繁拆分或聚合的地域歸屬,無人將混沌的歷史文化脈絡和框架料理到清晰和完整。

20世紀末,文化的覺醒已經驅使有良知的文化人開始關注地域文化的濫觴。

幾經披沙求金之後,據境內考古實物證實,域內既有夷人祭祀太陽神的大祭祀坑,又出土過戰國時期不同類型的青銅禮器和兵器、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盆形鼎、新石器時期的石磨盤,還有高規格的大型墓葬群,更有自西漢設置的育犁古城遺址,且育犁地名沿用至今。


但唯獨缺少記載文明的文字,讓乳山從此在文明的門檻外一直徘徊。證物不言,文化自現。

這不啻為封存幾千年前的文化堡壘撕開了一道口子,沉睡幾千年的乳山文明的曙光終於從裡面一點點變亮,直到豁然開朗。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字叫「夷」。

東夷,是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區的居民對以海(渤海)岱(泰山)地區為主體的東方居民的稱謂。

東夷族所創造的史前文化也稱為東夷文化

自西周以來,東夷文化有長達3000多年的「落後論」傳統觀念,被稱為「野蠻落後之邦」,乳山地域的史前文化幾無人知,史前文化研究亦屬空白。


更無境內文人著書立傳,文化進程一度呈缺失斷層期。

乳山考古專家趙鈞波、王錫平等人在考證乳山發現的33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得出結論:

乳山文明大致經歷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三個文化時期。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期的中後期,乳山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爾後各個文化時期的文化遺存均有發現,其中境內南黃鎮南黃莊村的商周文化遺址,被考古界定為南黃莊類型,屬晚期東夷文化遺存。


這在鄰縣及全國其他地方均沒有發現,所以乳山被認定為東夷民族的最後聚落地。

在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碰撞中,東夷民族最後退守到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的乳山境內。

從而,兩種文化在乳山結束了碰撞、實現了徹底交融。可以說,境域文化與中原地區的文化幾乎是同步發展的。


另外,學者趙鈞波的考古整理、道教研究等,對填補和豐富膠東地區的文化史、齊魯文化史乃至華夏文明史,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

春秋以後,乳山的物產漸顯豐饒,特別是西漢育犁置縣之後,採礦冶煉、鐵器、絲綢日益發達。

然而,最具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漢高祖四年(前203年),設青州東萊郡,置育犁等十七縣。這是乳山境內第一次置縣,東漢建武五年(29年),存在了232年的育犁縣併入牟平縣。


紙上的歷史終覺短。

面對令人暈頭轉向的乳山歷史沿革表,人們想像不到朝代如此更替頻繁的情況下,乳山究竟有多少事情發生,對絕大多數乳山人來說,上個世紀之前的歷史基本可用「鮮為人知」概括。

自秦漢開始,戰爭或疫病迫使中原人口不斷遷來,與境內土著居民一起,為躲避戰亂,眾多人落腳不長時間又陸續不斷移走。

來來去去,境內居民就像流通的血液,新陳代謝太快。到北宋時期,村莊情況尚無史籍記載。


元末,有一百多個村莊的記載,延續至今的僅37個村。到1941年建縣時,村莊達到668個,延續到2011年的有601個。這些人口,土著人已經不多了,絕大多數人口都是中原移民。


人們的祖先來自各個朝代,從雲南、河南、湖北、江蘇、河北、安徽、福建、山西、北京及山東內部不同的地區輾轉遷入。


《山東省乳山市地名志》詳細記載了境內一百二十餘姓(現境內實有二百多姓)、二百五十餘支居民的祖籍、遷入時間、遷入地點和分布情況。從育黎村的居民姓氏多達八十多個,可以知道外遷移民之眾。

小小的彈丸之地,居民組成來自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中原不同地區的文化最後在乳山一地融聚匯合。

我在想,移民紛紛而來,人員明顯龐雜,大家相互都不熟悉,生活習慣又存在相當的差異,文化記錄難免滯後,即使有文化自覺的人士,估計一時也如「老山西吃蟹子,不知打哪兒插嘴」。

如此一代又一代,乳山這塊地方,就在居民年年「換血」的狀態之下,由於戰亂和疫病,由於頻繁的歸屬變化,又迫於生計,囿於毫無頭緒,文字記載這件大事,確有困難,難以拾掇。


乳山也就大地圖上巴掌大的一塊。


這塊土地山水相依,風景如畫,婉如人間仙境,歷來被部落首領或統治階級爭來爭去。

其紛繁的歷史沿革,有如地底下的巖漿,沸騰,翻滾。1941年2月中國共產黨劃牟平縣南部、海陽縣東部成立牟海縣。

1945年1月更名乳山縣。

1958年10月撤縣後,境內分屬牟平、海陽、文登三地。

1961年10月復縣。

1993年8月撤縣設市。
從中可以看出,乳山就像一塊大蛋糕被切來切去,境域在稱呼上有牟海縣、乳山縣,其歸屬又分別有牟海行政公署、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煙臺專區、煙臺市、威海市。

  

乳山酷似中國雄雞版圖上的一隻蝶,蝶生蝶滅,雄雞掌握生殺大權。

尤其在信仰方面,興盛幾代的佛教和道教,政府一聲令下,於民國時期大部分一夜間銷聲匿跡。

佛教自晉時傳入境內,盛行於唐、宋。至北宋末年,有較大寺院20餘處。最大的有兩處,乳山民間有「南有洪興院,北有壽聖院」之說。


還有天然石雕園中的岠嵎院和三教合一的嶞崮山,規模也不一般。金、元時期,道教興起。至清嘉慶年間,有寺院50餘處。

民國時期,有半數寺院改充學校,僧侶星散。據1941年調查,境內有寺廟30座,僧尼156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僧侶還俗為農,寺廟全部拆除或充作公用,佛教活動停止。

境內對道教的研究,邑內專家趙鈞波起步較早。

20世紀80年代,他利用節假日踏遍膠東的13座道教名山尋蹤探道,僅考察崑嵛山中的古碑遺蹟就達三十多次。

對金元時期驚動朝野的全真道王玉陽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成為山東省唯一涉足其中的研究者,並專為馮家聖水巖玉虛觀碑寫了一篇史料詳盡的研究論文,闡述了玉虛觀碑文的書法價值及全真道嵛山派是發祥在乳山的史實。

為了考證道教北五祖之一王重陽及全真七子的史料,1990年春夏之交,他自費跑到北京首都圖書館查資料,在任繼愈的特批幫助下,將《道藏經》和《道家金石略》等道教要集成功複印,為豐富乳山地域文化資料作出了貢獻。

山東是孔孟之鄉,歷代來自中原地區的眾多移民一直尊崇儒家思想,到清代,境內人才輩出。

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午極鎮張氏立村500多年的澤上村。據澤上村文化人士張書高、張高等收藏的資料顯示,澤上村是片崇文尚禮、尊師重教的熱土,堪稱乳山書香第一村。

據不完全統計,自明代建村至清朝末年,全村獲庠生以上學位118人,其中明代2人,清代116人,另外還有多人精通醫術、書法、繪畫、文學等。

其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古今名人有張需訥、張崧、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張連珠、著名國畫家張潭。

張氏家族保持「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和平為寶貴,孝友得安祥」的祖訓,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村中先後有近200人考入高等學府。

康熙年間,澤上張氏11世張僴本人及其7個兒子連續考中廩生,其中有兩子升為貢生,一子考中舉人,一子考中進士,因此被譽為「父子八大廩,天下第一家」。


乳山最負盛名的是張僴之孫「東海才子」張崧,1726年中舉,年僅20歲。

第二年春進京參加會試,又考中了貢士。殿試時,雍正問他都讀什麼書,他脫口而出:「我是無書不讀。」結果雍正皇帝十分不喜,疑其狂傲,判他與金榜題名失之交臂,只落得個回鄉「候缺」。

登州知府張勤望仰慕張崧的文才,聘其為瀛洲書院的主要負責人。史載,乾隆二十年(1755年),晚年張崧出任河南滑縣知縣。

管理書院期間,他有《向若新稿》《眼學堂詩集》《山蠶譜》《幼海風土辨證》《旅食賢已錄》《白蠟蟲譜》《北菌譜》《修志管見》等共計26卷著作問世。

這些書,張崧想出版而交不起錢,後來他的曾孫張存素把底稿送到濟南商務書局,結果也因交不足錢而未能出版。但他的著作卻引起了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許多史志引用了他著作的章節。

此手稿現存山東省圖書館。張崧一生所授的弟子,以後多為天下名士。

學生冷泮林,任江西龍南知縣,關心百姓疾苦,善於斷案,政績卓著,獲御賜「半朝鑾駕」、百姓贈送「萬名衣」,升為知府,病卒於上任途中。

乳山民國前的歷史梳理,當歸功於清泮(今乳山市大孤山八裡甸村人)總纂版的《牟平縣誌》。

當時編志困難重重,「訪稿既未繳齊,縣卷又多散失,參考書更左支右絀,在在俱形棘手」。

徵集資料期間,於清泮對乳山故裡一些存有疑義的古城遺址的確定及其沿革,往往事必躬親。

1935年,為確定漢育犁古城遺址的確切方位,並糾正謬說,於清泮曾親臨古城遺址勘校憑弔,並立「育犁故城碑」,撰文記敘育犁古城之沿革,現其碑猶存育黎鎮城陰村,供人瞻仰憑弔。


《牟平縣誌》問世七十餘年,為歷史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文獻,成為現時諸多研究山東航海史、捻軍興衰、全真道教、民族、教育、鹽業、水產、地名、戰事、民俗、方言、藝文等的論著的參考文獻。

這為《乳山市志》編撰,提供了權威的藍本,其中有關乳山地域的歷史及文化全部剝離入志。

「家祭無忘告乃翁。」乳山地域文化的部分史料來源,得益於先賢張崧的學富五車,更得益於清泮方家心系後代的文化自覺。此舉,當是現代文人的楷模。


乳山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清代的張崧、民國的於清泮,多少年來一直缺乏文化人的自覺整理,致使域外不聞乳山事。

這也不能全怪乳山的文人不作為,因乳山境域在整個中華文明的進程中總是不穩定,特別是上個世紀中期前後十幾年內曾經三分天下,一部分歸屬於煙臺牟平縣,一部分歸屬海陽縣,還有一部分歸屬文登縣。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起,乳山地域文化研究整理漸入佳境。

文化與歷史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

由乳山市黨史市志辦公室總編纂、全市各系統參與供稿的《乳山市志》自20世紀80年代初籌劃編纂,後三延下線,從舊方志、歷史檔案、圖書報刊、黨史資料、及各單位提供的史志資料及社會調查中整合編撰,經過17年的不懈努力,於1998年1月最終順利出版。

雖然當屬史志界的事,但客觀上也起到了傳承文化的作用,堪稱乳山地域有史以來第一部百科全書。

有存史資政、益世育人作用的史書出版,也使乳山地域文化得以豐富。

然而,地方志是綜合志書,不能對地域文化進行詳細的記述,域內還有人文民俗等多學科文化門類沒有系統整理。

1990年,辛明路外出參加會議,與外地人交談時,有些山東人竟說不知道還有個乳山縣,有的雖然知道乳山,卻說那是個新縣,沒有什麼文化積澱。

他提到著名作家馮德英,有個人說他是在搶牟平的文化名人。對乳山不敬,令他很氣憤。

回來之後,他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巡迴到各村採訪,結合已有的筆記,加快了對乳山地域文化的整理。

他著手搜集民俗資料,收集了一些民間家傳的慶典、醫療、祭祀、歌謠等筆記資料,做了大量訪談記錄,潛心鑽研地域民俗文化。

經過三十多年的提煉寫作,他對乳山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節慶禮儀、鄉音邑語、民間傳說故事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和整理。

他出版了《大乳山下》《乳山民俗》,編著《乳山鹽志》《乳山市旅遊導遊詞》《母愛溫情大乳山》《母愛無疆》等。

2003年,辛明路、王忠陽、辛戈和我建立了大地飛歌文學網,專門貼發宣傳乳山人文歷史的文章。

無論是出書還是辦網站,我們都是在為研究、整理、傳播、弘揚乳山地域文化而努力地無私奉獻。

其中,2010年我與辛明路合著的《乳山民俗漫談》,綜合介紹了乳山的地域文化,使讀者在短時間內對乳山人文能有個大致了解。

之後,辛明路又出版了綜述性的《乳山民俗》一書,著名作家馮德英作序。全書分生活起居、婚姻習俗、生育習俗等12章,含農俗、漁俗、居俗等66節,31.7萬字,插圖130幅。

該書真實客觀地記錄了乳山境內人民的生產生活、崇尚崇信、傳統傳承等方面的習俗,將淳樸的民風、豐饒的物產、時代的變遷等人文歷史和社會現象物化為能夠永久存檔的文獻,

這是乳山又一部歷史典籍,是地域文化力作,是了解域內風土人情、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書籍。繼往開來,資政育人,其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均為重大。

提到辛明路不能不提他對弘揚乳山母愛文化所作的貢獻,提到母愛文化不能不提《大乳山的傳說》,因文化是要有精神層面的內容的。

大乳山的傳說在乳山世世代代口口相傳,內容是在說妖魔如何兇殘,禍害漁民如何慘烈,屬於鬼怪故事題材。

唯有故事最後倆大膽女子挺身而出戰海怪的情節,引起了辛明路極大的興趣。但對這倆女子的名字,民間卻說法不一,有說是當地民間女子,有說是海神娘娘,有說是九天玄女。

出生在大乳山下的辛明路,20世紀80年代就在工作之餘採訪調查,他所寫的《大乳山的傳說》,摒棄了那些駭人聽聞的血腥描述,把故事主題明確為感恩母愛,故事主線為普救生靈,首先提出了母愛文化的概念。

1993年,《大乳山的傳說》發表在《山東鹽業》上。1997年,宋吉澤等人採寫得《大乳山的故事》主人公採用民女說,說得是姐妹倆戰鱉精,最後化身大乳山、睡美人,文章可讀性強。

2000年,李振華出版了《乳山的傳說》,書中講的是民女姐妹倆在鄉親的幫助下,戰各種妖魔,救百姓,把乳山眾多山川景點串聯起來,其書立意好,文筆也優美。

2005年,大乳山景區尋找當地文史資料,辛明路把上述資料全部推薦給了他們。

景區工作人員認為大乳山傳說主人公的名字在神仙名錄中找不到,難以引起外地遊客的共鳴。

辛明路所寫的《大乳山的傳說》裡充滿母愛文化元素,給予充分肯定,但因主人公也是民女,也沒有被採納這個傳說故事。

2007年,辛明路的文集《大乳山下》出版後,社會上形成收藏該書的熱潮,特別是乳山境內對歷史人文及傳說故事感興趣的人,尤其關注該書的傳說故事。

但令辛明路感到遺憾的是,由於書中大乳山傳說的主人公仍然是未婚民女,遠方一些大學教授,市內的一些有識之士,都提出不同意見。

千百年來,大乳山傳說在乳山的爭論的焦點是,大多數人不同意讓一位女兒身的人或神作化身大乳山聖母山,那樣有褻瀆乳山人的意義。

讓未婚女子化身大乳山,許多人的批評很尖銳,質問難道這裡的人民是大閨女養的嗎?

乳山民間自古對大乳山就有母親山、聖母山等敬稱,聖母應該是有子女的,是人和神都能接受的共仰母親,未為人母,絕對不應該成為一個地方所有的人聖母。

為考證大乳山母愛傳說的起源,辛明路再次串村入戶,深入挖掘收集資料。他發現,唯有站在乳山市區北面的黃山上,所看到的大乳山和睡美人,才最惟妙惟肖。

有一天,他到黃山寺採訪,遇到下初鎮段家村段慶軒等中老年人,聽他們說,黃山寺被拆除前,內裡有華山娘娘姐妹倆大戰海妖的石刻畫,民間所說的華山娘娘就是三聖母。

大乳山東面原來有座稱三聖母廟,「文化大革命」期間坍塌。

既然大乳山不遠處建有三聖母廟,這說明大乳山傳說的主人公身份之爭,古人早就給解決好了,從而也使我們明白了大乳山傳說的主人公為什麼非三聖母莫屬的道理。

豐富翔實的資料加深刻思索,為辛明路的文章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三聖母姐妹戰海妖、救孩子、擋狂浪、普救天下生靈,衍生出大乳山地貌的美麗動人傳說,把母愛的博大無疆、綿延永恆,演繹得感人肺腑。

從此,三聖母和她的義妹靈芝為主人公的新版《大乳山的傳說》,在辛明路筆下閃亮登場,熠熠生輝。

新版《大乳山的傳說》,在新浪、網易、大地飛歌文學網等網站上迅速傳播開來。

2008年4月,相關章節收進《乳山市旅遊導遊詞》。2008年11月28日,以《大乳山三聖景》為題發表於《威海日報》。

2009年3月,發表於《春秋》雜誌第3期。同月,市委宣傳部時任副部長李學兵負責《母愛無疆》一書的組稿,收到辛明路新版《大乳山的傳說》後,大加讚許,並立即向姜翠萍部長匯報,得到姜部長首肯,將這個版本收入書中。

此時,大乳山景區也在出版《母愛溫情大乳山》一書,也將此文收錄其中。

同期,乳山電視臺拍攝了推介大乳山風光的專題片,辛明路在片中對新版《大乳山的傳說》進行了講述。

《乳山時訊》對新版《大乳山的傳說》,也多次進行過推介。

2008年12月4日,《大乳山的傳說》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二批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1年4月23日,乳山市委書記傅廣照親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籤訂《大乳山的傳說》動畫片製作合同;

2012年初製作完成,5月18日,在第八屆中國(深圳)文博會上公演;

9月12日,獲第五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動畫片一等獎;

2013年8月13日,又獲第六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

這是乳山歷史上的第一部動畫影片。

影片用16個場景、200多個分鏡頭,講述三聖母化身大乳山救護百姓的故事,使觀眾記住乳山是一座母愛之城,是母愛庇護下的幸福家園。

影片同時表現了乳山得天獨厚的地理風貌、豐饒多姿的海域風光和生動鮮明的民俗風情。

影片在各主流網站上廣泛傳播。《大乳山的傳說》文字稿被國內十多家出版單位採用,2015年3月,被中國新聞社向海內外介紹我國綜合情況的刊物《中國城市與市長》全文刊發,三聖母救百姓化身大乳山的感人故事,傳遍世界各地。

乳山其他母愛題材的文藝作品也好評如潮。2014年10月,母愛題材的大型呂劇《乳娘》獲第七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

記述乳山婦女含辛茹苦養育維吾爾族孤兒的長篇報告文學《母愛如山》被《中國報告文學》刊發;

《乳山你最親你最好》《母愛天地間》《天堂在這裡》《母愛文化乳聖山》《我的母親山》等母愛歌曲被廣泛傳唱。


豐厚的文化底蘊最能彰顯城市的靈魂。

在母愛文化得到整理的同時,紅色文化的挖掘弘揚也在進行中,成績斐然。

2008年開館的馮德英文學館,陳展設施齊全,功能完備。一樓為主陳列廳、馮德英書房復原室、三花書屋等,陳列和收藏馮德英文學創作生涯中豐富的圖片、作品、影像、實物等文物資料;

二樓為膠東御倭抗日紀念廳、多功能廳等,文物、文字、圖片等載體,展示膠東自宋、元、明、清至抗日戰爭時期乳山七百多年御倭抗日的歷史。

開館至今已接待來自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及港、澳、臺地區和國外觀眾100多萬人次。


長期配合機關、學校、企業、鎮村組織的參觀學習和開展紅色文化進軍營活動,已成為國家幹部反腐倡廉及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成為乳山展現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馮德英文學館被命名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山東省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威海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

乳山對紅色文化的整理有三次大的活動。

第一次是2012年5月至9月,市文廣新局安排辛明路和我等人外出採訪,重點是搶救收集膠東育兒所、八路軍兵工廠、服裝廠、後勤部醫院、製藥廠等紅色歷史資料,

先後採訪了居住在上海、青島等大中城市的當事人和知情人,到煙臺市、牟平區、芝罘區、海陽市、萊陽市、萊西市等檔案館,累計查閱500多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檔案,並通過所到地的檔案局的工作人員,向未到地的檔案館打去徵詢電話80多次;

先後採訪了著名作家峻青、安家正、張豐收等線索提供人20多人次,採訪膠東育兒所在世的當事人於康、知情人張志斌等9人。

收集到的紅色文化資料:紙質材料21份,書籍6冊,錄音20人次,歷史照片40張,電子文字資料60份。

第二次是2013年9月至10月,市民政局許康家副局長領隊,偕市報社記者辛戈、市電視臺記者杜繼熠、姜珍曉等,赴南方的無錫、南京、武漢等地採訪在乳山籍或在乳山戰鬥過的八路軍指戰員辛殿良、王晏、韓琳、江海等;

赴北方的青島、濟南、北京等地採訪在世的八路軍指戰員馬少波等人;南北方,共採訪到了關鍵的親歷者、知情者20多人。

第三次是2016年8月至9月,市委組織部王剛副部長牽頭,抽調市文廣新局、市報社、市電視臺、市黨史辦、市政協文史委等部門的人員參加,組成紅色資料收集專門工作班子,對市內外相關線索進行走訪、收集、整理。

市內部分主要是收集乳娘資料,相關鄉鎮指定專人負責配合,採訪在世乳娘宮元花、保育員王佔梅以及乳娘的後人,部分原來育兒所裡的孩子,共採訪了200多人;

市外部分主要是收集兵工廠、製藥廠的史料,赴淄博、煙臺、招遠等地收集資料、收購革命文物。

這些史料收集活動,為馬石山紅色教育基地、膠東育兒所紅色教育基地等,提供了翔實資料。

2016年11月,高玉山編著了32萬字的《紅色乳山》一書,系統地整理了乳山的紅色革命歷史。


歷經幾千年的光陰荏苒,不斷湧現的乳山民俗文化在歲月的大浪之中披沙揀金;深厚的文化積澱,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乳山民俗文化史中的瑰寶。

優秀的民俗文化,需要乳山人齊心協力,一起發現、挖掘、上報文化部門,需要民俗專家潛心研究、整理、建檔立案,需要文化部門建館展示、傳承、發揚光大。

民俗中的優秀文化,仍然能指導現代人的生產生活。然而,一直以來,有些優良的民俗傳統已瀕臨消亡,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而切實抓好「非遺」保護,走一條傳統文化與現實創新相結合的道路,是乳山弘揚母愛文化的需要,是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為加強「非遺」保護,乳山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

自2008年以來,市財政先後投入專項經費用於「非遺」保護。

市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編輯出版了《乳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彙編》《乳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資料彙編》《乳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實物登記表》四卷書籍,共錄入了185個乳山市級重點「非遺」保護項目,印刷3000冊。

這套書介紹了乳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開展情況和項目,使社會各界對乳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及保護情況有了更好的了解。

由於有了經費保障,使乳山許多瀕臨消失的「非遺」項目得到及時的搶救和保護。

2009年6月,普查境內適合「非遺」保護的項目共歸納為8個大類、229個小項,分別有民間文學155項、民俗41項、民間醫藥2項、民間舞蹈4項、民間曲藝3項、傳統戲劇2項、體育競技20項、民間製作工藝12項。

2014年9月,按保人就是保藝的思路,市文廣新局嘉獎民俗藝人和「非遺」傳承人,公布辛明路、劉方計、鄭華、宮本森、於彬、馮曰成、倪少波、梁豔貴、鍾富強、林有然為首屆乳山市十大民俗藝人,

蕭明魁、張連芝、孫華豐、單麗莎、於淑蘭、秦桂環、姜仁索、潘周、宋維洲、宋文菊為首屆乳山市十大「非遺」傳承人。

至2018年6月,乳山已經成功申報乳山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1項,

其中:牛郎棍、乳山鏤繡、乳山大秧歌、乳山鉤織4項躋身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乳山琴書、大乳山的傳說、寧海綢、岠嵎山的傳說、木頭魚的傳說、聖水宮的傳說、乳山大喜餅、姜家柳編、譚氏燙傷膏、乳山平繡、葫蘆烙畫、打擊樂鳳凰不斷頭、乳山粉條、宮家彩繪葫蘆製作技藝、乳山桿秤製作技藝19項進入威海市級「非遺」項目名錄(含省級4個項目);

乳山剪紙、乳山婚俗、嶞崮山廟會、貢品冊梨的傳說、蒸面兔習俗、寨前生食小伏蝦製作技藝、乳山蘆葦席編織技藝、乳山木版年畫製作技藝、乳山糖畫製作技藝、乳山泥塑製作技藝、乳山砂陶器製作技藝、宮式八卦掌31項列入乳山市級「非遺」項目名錄(含地級以上19個項目)。


乳山申遺工作任重道遠。

至2018年6月,乳山市文廣新局公布乳山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2人(實為24人,有二人身兼多個項目),其中有13人為威海市級傳承人:

蕭明魁(牛郎棍)、劉京青(乳山大秧歌)、姜仁索(姜家柳編製作技藝)、張連芝(乳山鏤繡)、於淑蘭(乳山鉤織)、單麗莎(乳山平繡)、孫華豐(葫蘆烙畫製作技藝)、秦桂環(譚氏燙傷膏)、宋文菊(乳山大秧歌)、於芳(宮家彩繪葫蘆製作技藝)、辛明路(大乳山的傳說)、於彬(乳山大喜餅製作技藝)、段桂波(寧海綢製作工藝);

乳山市級傳承人有:辛明路(乳山婚俗、岠嵎山的傳說、聖水宮的傳說、木頭魚的傳說、貢品冊梨的傳說、蒸面兔習俗)、潘周(乳山剪紙、乳山木版年畫製作技藝)、宋維洲(乳山粉條製作技藝)、王華東(鳳凰不斷頭)、張玉敏(寨前生食小伏蝦製作技藝)、譚新初(乳山桿秤製作技藝)、李培娥(乳山蘆葦席編織技藝)、焉喜德(乳山糖畫製作技藝 )、宋佳民(乳山砂陶器製作技藝)、宋文鳳(乳山泥塑製作技藝 )、宮在平(宮式八卦掌)、李培德(乳山琴書)等。

「非遺」保護項目對提高乳山知名度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動畫片《大乳山的傳說》2012年5月在第八屆中國(深圳)文博會上公演,同年9月獲第五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獲獎動畫片一等獎,2013年8月獲第六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至今仍然在網上熱播。

2017年2月,乳山憑藉對乳山大秧歌的科學傳承推廣發展,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秧歌之鄉」稱號,聞名全國。

時下,乳山市委、市政府在乳山文化的建設上高瞻遠矚,鼎力支持境內文化人士潛心研究整理地域文化的舉措和決心史上前所未有。

21世紀的乳山文化,以地域文化開篇,以母愛文化為升華點,全市人民集思廣益、共同書寫的大文章,也是史無前例。

乳山自上世紀50年代始,文學創作氛圍一直濃厚,以馮德英為代表的紅色革命小說和以蕭平為代表的兒童文學成為境內文學創作人員的標杆。

還有眾多在外工作的一大批乳山遊子,幾十年來一直鼎力支持、關注和宣傳家鄉的文化建設事業。

在他們的感召下,乳山的文學創作隊伍逐年擴大,老作家們一直老驥伏櫪,年輕的作者如雨後春筍,江山代代人才出,衷心盼望乳山的明天能有更多享譽中外的馮德英、蕭平等重量級的作家站在中國的文壇上為乳山爭光。

更盼望眾多的乳山遊子常回家看看,為打造中國一流的母愛之城的健康發展獻計獻策。

古老而又年輕的乳山文化,特別需要各界文化人士抱團,營造見賢思齊的君子之風。若能如此,我們歷代移民而來乳山的先祖們,當含笑九泉。

果真如此,文化的力量定能一統乳山、富強乳山。

作者鄭華

相關焦點

  • 「金秋重逢·相知乳山」,威海乳山秋冬文旅主題發布
    、融媒體採風、專家主題訪談、秋冬文旅惠民季等活動為抓手,邀約行業專家、媒體記者、旅遊達人、網紅大咖和廣大遊客走進乳山,助力乳山文旅產業快速發展,打響「母愛聖地·美好乳山」的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家主流媒體進行強力宣傳,全方位、立體化推介營銷,展示乳山魅力,讓更多的人認識、走入、愛上精緻乳山。
  • 威海乳山旅遊十大招牌菜 大乳山海鮮大鍋位列榜首
    大乳山海鮮大鍋         中國山東網威海12月3日訊 (通訊員 文波) 2017尋味乳山旅遊名吃評選專家認定暨名吃品鑑會於12月2日上午在乳山華璽大酒店舉辦。在前段時間的網絡評選中以絕對優勢名列第一的大乳山海鮮大鍋,得到了專家評委和現場嘉賓的高度認可,再次以明顯的優勢位列榜首,榮獲「乳山旅遊十大招牌菜」的第一名,並獲得「網絡人氣獎」。         山東歷來出美食。作為國內聞名的四大菜系之一「魯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乳山也是美食的故鄉。
  • 「金秋重逢 相知乳山」2020中國•乳山秋冬文旅品牌推介活動盛大啟幕
    此次活動以「金秋重逢·相知乳山」為主題,由乳山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威海眾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針對跨省遊、周邊遊蓬勃發展趨勢,大力開拓秋冬遊市場,以紅色印跡探尋、山海泉漫遊、民俗產品展示、海鮮美食樂享等內容為主體,通過欄目建設、融媒體採風、專家主題訪談、秋冬文旅惠民季等活動為抓手,邀約行業專家、媒體記者、旅遊達人、網紅大咖和廣大遊客走進乳山,助力乳山文旅產業快速發展,打響「母愛聖地·美好乳山」的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 打卡乳山牡蠣歡樂城,邂逅山與海的浪漫
    趁我還年輕,不知天高地厚,去翻山越嶺,去看海聽風,去乳山尋覓世間最美的風景。8月19日,2019中國乳山文旅衍生品創意設計大賽採風實踐團隊打卡乳山牡蠣歡樂城,邂逅山與海的浪漫,盡享母愛聖地、美好乳山的美食、美景、美風情。
  • 來乳山你需要吃的美食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在乳山的資深吃貨, 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幾個乳山美食, 友情提示:請勿在飢餓時觀看此文, 否則需要準備一個盆接著自己的哈喇子…… 乳山喜餅
  • 乳山生蠔為什麼這麼火?它與其它生蠔有啥區別?
    在眾多關於乳山生蠔的關鍵詞中,出現最多的熱搜詞便是「乳山生蠔和普通生蠔區別」,雖然之前有過一些文章區分,如「乳山生蠔與湛江生蠔有什麼區別」,但那些文章好像都不足以表現出乳山生蠔與普通生蠔的區別。
  • 【魯韻】來乳山你需要吃的美食
    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乳山美食, 友情提示:請勿在飢餓時觀看此文... 乳山喜餅 它在乳山地區最突出的作用是婚慶、喜聚、宴會後所發給每個參與人以4個為標準的傳統食品,故稱:「喜餅」。 那乳山喜餅到底是從何朝哪代沿襲下來的呢?沒有一個人敢斷然說出個子醜寅卯。但劉備帶著喜餅去娶孫尚香的故事,卻是眼下最早記載喜餅由來的典故。
  • 乳山的鼠目寸光
    這樣的發洩以全單位人的生命和健康為代價,所以這個乳山人是人中極品,堪稱禽獸。乳山其實是再次出名。過去十年,在免費看房旅遊經濟裡面,乳山曾經是全國數得著的幾個地方。某直轄市過去十年,大街小巷總能看到免費去山東威海乳山旅遊兼看房的廣告:
  • 乳山牡蠣激活海洋經濟新動能
    1月11日,第五屆乳山(國際)牡蠣文化節啟幕,「牡蠣小鎮」海陽所再一次成為焦點,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名遊客以及中外媒體齊聚「打卡」。從名不見經傳的「土產品」到進軍國際市場「生鮮大咖」,乳山牡蠣的步伐愈走愈快。
  • 2020中國·乳山秋冬文旅品牌推介活動盛大啟幕
    美好乳山」的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家主流媒體進行強力宣傳,全方位、立體化推介營銷,展示乳山魅力,讓更多的人認識、走入、愛上精緻乳山。,打造乳山文旅秋冬特色,提升乳山文旅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做好乳山文旅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獻言獻策。
  • 乳山銀灘牡蠣美食節 打響乳山特色農產品品牌
    遊客們為牡蠣拍照  大眾網威海5月3日訊 (通訊員 劉慧欣 見習記者 戚亞玉) 近日,威海市牡蠣協會在濱海新區舉辦「2018銀灘牡蠣美食節」,讓遊客在欣賞靈山秀水的同時,享受乳山特色美食,助推牡蠣、海鴨蛋等特色農產品走出乳山,走向全國。
  • 獨特自然景觀,遠離都市塵囂,乳山銀灘別樣風情
    乳山銀灘因沙灘潔白如銀而聞名,人文自然景觀豐富,山東沿海自駕遊第四天快閃銀灘。青島—乳山銀灘—威海,距離:280公裡,用時約4小時,途徑:S19龍青高速、G1813威青高速、G18榮烏高速。如果路況可以選擇不走高速,用時約6小時,途徑:濱海公路、海濱西路、202省道,這一路風景旖旎。銀灘,似乎廣西北海的很有名。
  • 走進乳山牡蠣文化園:品乳山牡蠣 賞膠東民俗
    乳山是中國牡蠣之鄉,有著悠久的牡蠣養殖歷史。近年來,為發展乳山特色旅遊文化,乳山建起一座牡蠣文化園,既保留了牡蠣的特色文化,又探索出了一條創新之路。這是一處集牡蠣文化體驗、民俗展演、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園區。
  • 乳山牡蠣甲天下!
    牡蠣,還是乳山的好!「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絕不是戲說,乳山眾多百歲老人健康長者最愛開的玩笑話。乳山地區人傑地靈、物產富饒,乳山牡蠣,更是鮮美甲天下!乳山牡蠣已成為知名品牌早就進入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市場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 入選非遺的「乳山喜餅」,乳山特有的美味 幸福從吃開始……
    令人垂涎三尺, 其中最為出名的要數「乳山喜餅」了, 它生於鄉間灶臺,卻揚名四海。 乳山喜餅 伴隨著「乳山喜餅」逐步走出山東,用途也越來越廣泛。
  • 最美大乳山
     大乳山風景區位於山東威海乳山市大乳山周圍風景區位於"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威海乳山市境內的大乳山,被稱為中華母親山和中華母愛之源,不僅因為有大、小乳山美女圖騰,還曾經在歷史上誕生過多位家喻戶曉的英雄母親。大乳山乳起峰隆,宛如窈窕淑女乳房高高聳立,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乳山市及乳山口皆因此而得名。
  • 乳山翔海:走進牡蠣文化園,品乳山牡蠣,賞膠東民俗
    乳山翔海解讀:乳山是中國牡蠣之鄉,有著悠久的牡蠣養殖歷史。近年來,為發展乳山特色旅遊文化,乳山建起一座牡蠣文化園,既保留了牡蠣的特色文化,又探索出了一條創新之路。項目包括10棟牡蠣風情小屋、1棟復原文化名人古居、一座乳山三寶之一的綠茶園和一座乳山三寶之一的大姜園。
  • 乳山牡蠣脫口秀 ▎一隻優質乳山生蠔的自我修養
    乳山牡蠣的自我修養蠔言豪語我是一隻生蠔,外殼很堅強內心很柔軟的一隻生蠔,準確的說我是來自乳山南泓村的生蠔,我的大名叫牡蠣,小名啊,外號呀就更多了,廣東靚仔都稱呼我蠔,福建大哥稱我蠣,浙江兄弟也叫我蠣黃,在乳山的家鄉人一般都叫我海蠣子,其實呢都隸屬一個物種,當然他們都是我的小兄弟!
  • 乳山療養記
    前年有機會和媽媽姐姐一起去乳山生活了一段時間,記憶猶新。 乳山是海濱城市,環境非常優美,也很乾淨,街上整潔看不到垃圾,空氣富含氧離子,非常甜美,水也潔淨好喝,集市上的食品花樣繁多,最好吃的事海鮮,牡蠣,深海魚,草莓和西紅柿。
  • 威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四)——乳山大秧歌、豆面醬
    乳山大秧歌  乳山是膠東秧歌重要的發源地。在乳山大秧歌中,舞龍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秧歌儀式內容豐富,富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對研究膠東文化有著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