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巴士一公司舉行今年首場公交駕駛員線下招聘諮詢會,100餘名報名者競爭30個駕駛員崗位。
無獨有偶,巴士三公司350餘人投遞簡歷應聘駕駛員崗位,公司錄用50餘人。
上海公交行業緣何「吃香」?80後應聘者宋念念道出了心裡話,公交行業工作穩定,環境改善,在他朋友圈裡被稱為「鐵飯碗」。
招聘諮詢會現場。
剛剛入職的宋念念在5月初的線下招聘會上。
久事公交集團今年計劃招聘駕駛員1000餘人,同時提高了招聘門檻,需持有A1或A3駕駛證、年齡不超過40周歲的駕駛員。
巴士一公司現有駕駛員的平均年齡在44.3歲,較2017年的47.4降低3.1歲,40歲以下青年駕駛員有1145人,佔總數的39.7%,其中90後駕駛員123人。
首場招聘會錄用的30人中80後佔65%,90後35%;在巴士三公司,2017年退休202人,新進338人。2019年退休196人,新進482人,平均年齡在45.9歲,較2017年的47.2歲降低1.3歲。40歲以下青年駕駛員有1685人,佔總數的47%。
公交行業兩年前的退休高峰,讓一線駕駛員出現了人員缺口,2016年50歲以上駕駛員一度高達60%。
24路車隊的朱線長(右)在給職工發工資單。
工資明細,不僅僅是一份收入,也是對自己工作的檢驗,獎勵、違章處罰都在上面了。
用巴士一公司人力資源部主管虞偉的話來說:「撇開疫情因素,我們每個月起碼舉辦兩次招聘會,因為供求雙方都有需求」。
近兩年,經過公交體制改革之後,行業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有所提高,對求職者也有不小的吸引力。
今年初,久事公交公開招聘駕駛員,明確標出「稅前年收入14萬元左右」,加上工作環境改善,讓公交駕駛員的招聘有了轉機,招聘門檻也逐步提高。
經過篩選、考核後錄入的駕駛員,已充實到上海各條公交線路,他們將自己的愛好與公交結合起來,帶著80、90後的「標籤」成為有故事的青年駕駛員。
老乘客上車,總要和杜菊華打招呼。看到年紀大的,她會說,「先拉住,車子要啟動了,刷卡不急」,工作服右邊的口袋已經習慣備著口罩。
下班了,杜菊華整理一下儀容準備拍抖音,她說這是對粉絲的尊重。
拍攝的主題是疫情期間的車廂清潔,小杜還不忘賣盟。
杜菊華也有女漢子的一面,她笑稱這個動作可以舒緩久坐的不適。
80後的杜菊華現在是24路電車的駕駛員,19年2月入職,從辦公室小文員轉行公交,還是「抖友」牽的線。
3年前,小杜開始玩抖音,她覺得這是體現生活方式的一個窗口。第一個與工作結合的抖音,拍的是如何正確投幣,有些乘客分不清紙幣口和硬幣口,每次都要糾正一下,於是小杜做成了教科書式的投幣視頻,加上配音,放上抖音平臺後效果很好,她的抖友中大部分是喜愛公交或是從事公交的人群,這個視頻讓她得到了很多點讚,彼此互粉。
在拍攝抖音視頻這件事上,抖友比小杜更上心:「小姑娘,你怎麼不更新,3天了,還不更新……」,小杜覺得,拍抖音是開心的事,因此沒有必要給自己壓力,心情好或有必要記錄一下的才拍,每周更新一到兩次。
抖友空的時候會在車站等她的車,就為看她一眼或說聲「儂好」。有一次感冒,視頻上的聲音沙啞,抖友特地給她送來胖大海,讓她十分感動,原來工作是那麼精彩。
今年的疫情讓很多人在家上班,但公交駕駛員一直堅守崗位,就算車上沒有一個乘客也要按時按質完成工作。1月底2月初,小杜碰到少許乘客上車不戴口罩,原因是買不到,但公司有規定,在狹小空間裡不戴口罩不能上車,其他乘客也表示這是對別人的不負責。
因為這件事,小杜特別難受,也和線長溝通過,當時駕駛員的口罩採購也很難,上8小時班只能領一個。怎麼辦,只能自備口罩。小杜把媽媽在居委會買的口罩拿來,關照媽媽不要出門,省下口罩給乘客。
現在,工作服的口袋裡常備口罩已成為習慣。四個多月,一共發掉10多隻,雖然沒有乘客還過來,但有一位50歲的中年乘客再次坐上她的車,說道:「上次你給我口罩,我心裡一直記得你,今天終於看到你了,真心感謝。」
中午的調度室就像「戰場」,駕駛員們來不及打招呼,吃兩口就要上車,為了加快吃飯速度有的只能「水泡飯」。
對每輛快到終點站的車都心裡有數,曹雯燕提早15分鐘轉飯,如果冷了再給駕駛員轉一次。
衝出調度室幫著拉辮子,能給駕駛員節約1分鐘時間也好。
一頓午飯分4次吃完,從熱的吃到涼了,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又要做同樣的菜,還得再找視頻。這就是生活中的曹雯燕。
清晨的4次鬧鐘,公交人上班的節奏。
90後的曹雯燕在調度崗位上工作了3年,別看她對著視頻做魚香肉絲,10遍還沒學會。可在調度這個崗位上,思路清晰有條不紊。
每天的車牌號、路牌,以及駕駛員的配置都不一樣,曹雯燕清晨5點到單位看一遍就知道當天的安排,車子到了瑞金路淮海路,小曹開始幫這個車號的駕駛員熱飯,不會弄錯哪個飯盒。
中午的調度室就像個「戰場」,駕駛員只有10多分鐘的吃飯時間,如果遇上路況複雜,扒上幾口飯就走了。幫師傅們打卡,給電車辮子復位,收拾飯盒,記下他們描述的車況,哪怕節約出1分鐘的時間,就是讓駕駛員安心工作。
調度員能碰到每個駕駛員,工資單基本經曹雯燕的手發到個人,老駕駛員熟悉工資單上的每一項,有獎勵自然高興,碰到扣罰心裡明白,但也有委屈要囉嗦幾句,小曹就會學著朱線長的方式引導和化解。對於新駕駛員,小曹會主動告知容易發生違章的要點。
手機上的鬧鐘定了4個時間,4點10分就要起床,小曹的生活很簡單,時間都花上補覺上,她自稱是一個傳統的90後姑娘。
曾經的公交迷陳毅傑,分享自己的收藏。
從公交本票到各類車型都是陳毅傑收集的內容。
14路是上海第一條連續運營的無軌電車線路,這本1975年編印的《分線票價表》記錄了當時公交線路的走向和票價,以及6位數的電話號碼,要知道這上面的字跡都是由老公交人一筆一筆寫出來的,當時的公交從業者都練有一手好字。
這本冊子記錄了當年60路各站點周邊的環境和設施,乘客上車問路猶如見到了「活地圖」。
如果你是一個公交迷,把愛好變成職業是不是夢想成真了。這件事情就發生在陳毅傑身上。
從小喜歡公交車,喜歡坐在公交「八角頭」位置,能看到駕駛員翻排擋、打方向,當時覺得公交駕駛員真厲害,一個人能開動一輛這麼大的車,裝那麼多人。上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電腦城跑業務,出門就坐公交車,時間長了就開始關注公交,把小時候的喜愛化成了行動。
由於工作便利,可以上網搜索公交車的構造、型號,一點一點收集公交的老物件。身邊的朋友都喜歡小轎車,而喜歡公交車的對他們來說是另類。撥號上網的時代,在BBS論壇碰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公交迷,喜歡的也是分門別類,有車型、線路,還有「外貌協會」車身廣告。
2002年,公交公司招聘電車駕駛員,陳毅傑就試著去報名,父母也鼓勵他找個能交金的工作。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面試,當被問到「戴眼鏡」和住得遠的問題,陳毅傑都巧妙的「化解」了,沒想到成為200名報名者中的五分之一。
經過一年帶客實習,2004年他作為一名電車駕駛員獨立開車。凌晨3點,從寶山的家換3部頭班車到單位,說不後悔是假的,但入職第一堂課,老師就說公交行業不輕鬆,採取半軍事化管理,為確保市民正常出行,只能早不能晚。
獨立駕駛8路電車,第一次師傅不在旁邊,他連變道都不敢,等旁邊車輛走乾淨了再變道,車上的乘客悄悄議論:「年紀輕輕開得這麼慢」。
現在,他已是巴士一公司的管理人員,在他的影響下,兒子也成了公交迷,而且興趣更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