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東北看中印孟緬走廊:曾是禁中國進入地區

2020-12-12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走進「禁止中國進入的地區」

在印度東北看中印孟緬走廊

印度東北地區重鎮西隆的街景。 呂鵬飛 攝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呂鵬飛】「中國的製造業發達,緬甸有豐富的資源,印度的服務業和醫療業上有優勢,孟加拉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中印孟緬經濟走廊可以充分發揮各國的優勢,同時將印度東北這一『閉鎖之地』變成『聯結之地』。」印度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東北分會副主任約書亞·託馬斯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興奮地表示。自從中國政府同印方共同提出建設中印孟緬(中國、印度、孟加拉國、緬甸)經濟走廊的倡議後,一些印度學者對這條經濟走廊十分期盼,特別是長期居於印度一角的東北地區。長期以來,這片地區僅通過一條寬約20多公裡的狹長地帶與印度其他地區相連,成了經濟落後與種族暴亂的代名詞,也成為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的瓶頸。由於該地區包括被印度實際控制的中國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印度東北曾被《印度時報》稱為「禁止中國進入的地區」。日前,《環球時報》記者幾經努力,終於走進中印孟緬經濟走廊必經的這片「聯結之地」。

印度「東北人」來自中國?

在新德裡的街頭常會遇到膚色較白、長相酷似東亞人的一群人,這些人大多來自印度東北部地區(也有些是來自不丹、尼泊爾等地),印度人普遍稱之為「東北人」。「東北人」人種上主要是蒙古人種,祖先可能來自緬甸、泰國,也有人稱他們來自中國雲南等地。他們在新德裡多從事服務員等印度本土人認為比較低端的職業。

印度國內所指的東北包括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特裡普拉邦、錫金以及印度目前實際控制的我國藏南地區(印度稱之為阿魯納恰爾邦)。這一地區面積佔印度實際控制面積的8%,佔印度總人口的3.7%。東北地區通過一條狹長的西裡古裡走廊與印度本土連接,走廊最窄處只有約20公裡。印度東北部與中國、不丹、緬甸、孟加拉國接壤。

人種上的差異、社會地位的低下,讓「東北人」成為印度其他地區人們欺凌的對象。今年1月,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學生塔尼亞在新德裡遭當地人毆打致死。此後不久,來自東北曼尼普爾邦的兩名青年也在街頭無故遭毆打。曼尼普爾女作家內普拉姆日前發表博文稱,自己在德裡被人稱為「該死的中國佬」,在德裡接受高等教育的60%的東北學生每天面臨著各種歧視。印度情報部門退休官員拉維曾在媒體上撰文稱,針對「東北人」的狂熱種族主義很大程度上源於政府所激發的對這一地區的歧視和猜疑,印度中央政府應當反省。

在印度東北,生活著約200多個不同民族群體,有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和原始宗教信徒等。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這裡成為印度民族和宗教衝突最激烈的地區。特別是1992年以來,這裡每年幾乎都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民族與種族衝突,已經有1.4萬多名平民、安全人員和「武裝分子」喪生。《環球時報》記者在東北地區梅加拉亞邦採訪期間正趕上當地的大選投票,當地報紙充斥著叛亂武裝抵制選舉或襲擊政府官員的報導,讓人感到緊張。印度政府不久前稱,全印目前共有66個活躍的恐怖組織,其中34個在曼尼普爾邦。鑑於當地的安全形勢,印度政府在東北實施特殊政策,外國人進入均需要申請特別許可。而中國人獲得特別許可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這與印度輿論流傳「東北人」源自中國,並一直炒作的當地「叛亂」組織從中國獲得武器有關係。

本土偏見制約東北發展

「採訪我需要印度外交部的批准。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印度東北部和印度本土的區別,只有一個印度。印度所有地區都一樣繁榮。」甫一交談,印度管理學院位於梅加拉亞邦首府西隆的分校校長阿米塔帕面帶懷疑地中斷了《環球時報》記者進一步採訪的可能。對於外來者,當地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懷疑外來者目的不純,特別是對中國人;而多數人認為東北部地區亟待開放。不久前,印度政府設立了東北地區發展部,並在西隆成立了東北理事會。

東北地區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1萬盧比(100盧比約合14元人民幣),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一半。當地《西隆時報》資深編輯帕特裡夏·慕克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並非一直落後。印巴分治前,它曾是十分繁榮的地區。阿薩姆邦人均收入比全印平均水平高4%。從西隆的城市面貌可以看出這一地區當年的輝煌。記者在當地看到,市內散布殖民時期修建的教堂、民居和辦公樓,城市乾淨整潔,民居大多是三四層小樓,外面塗上各種色彩,儼然一座歐洲城市,讓人看不出是在貧窮的東北。

不過,在距離西隆近百公裡的阿薩姆邦城市高哈蒂則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阿薩姆邦人口佔了印度東北地區人口的68%,高哈蒂是東北地區的商貿中心,瀕臨布拉馬普特拉河,又被稱為東北地區的門戶。混亂、無序、髒是高哈蒂留給記者的最深的印象,這也代表著東北部地區多數城市的面貌。

對於印度東北地區的落後根源,有印度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印巴分治對印度東北地區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它與印度本土的經貿往來和交通幾乎中斷了。與此同時,由於與鄰國的領土爭端等原因,東北地區與中國、緬甸的跨界線路也被荒廢,成為一塊死地。發展機會匱乏等因素導致叛亂武裝的興起,他們的活動又進一步惡化了經濟,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讓「東北人」意見最大的是印度本土的「傲慢與偏見」。在西隆,幾乎所有路標店標都用英文,作為印度官方語言的印地語難覓蹤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情緒。印度馬丁路德基督教大學原校長卡爾貢高爾生於梅加拉亞邦。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地區發展的關鍵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印度政府的態度問題。印度政府應當調整對東北的態度,首先不要歧視,其次要消除對東北地區的猜疑。

「閉鎖之地」能否變成「聯結之地」?

在印度中國學領域,主流觀點是經濟走廊將會給印度東北部的發展帶來機遇。印度中國問題研究所主席莫漢蒂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地區安全形勢不穩,只有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問題,就此而言,印中孟緬經濟走廊不失為好選擇。

印度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東北分會副主任託馬斯說,印度曾同緬甸籤署過邊貿協定,由於它所涉及的商品、地域範圍都較窄,剛開始曾發揮過作用,現在作用也減弱了。印度對緬甸開放了兩處邊貿口岸。2013財年,印緬邊貿額3620萬美元,但與當年19.49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相比,邊貿只佔1.8%。

近年來,印度政府也開始放寬了外國在東北地區的投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1月訪印期間,印度邀日本在東北地區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儘管這看起來只是一項正常的經濟交流意向,但《印度時報》以「日本進入了中國被禁進入的地區——印度東北」為題刊文稱,東北是中國投資或項目禁止進入的地區,但日本公司卻獲得機會在當地修路,並進行農業、林業等領域的援助。

對於印度中央政府的態度,早有印度東北地方官員表示不滿。印度阿薩姆邦商工部長波爾多羅伊去年11月公開呼籲印度重開史迪威公路。波爾多羅伊稱,印度中央政府有人認為如重開史迪威公路,中國商品便會吞噬當地市場,愛滋病、毒品、武器、恐怖主義會沿著這條公路流入,只有關閉它才能阻止它們流入,這種論調「十分可恥和可笑」。

一些印度學者認為,印度對東北地區「閉關」雖然便於管理,但貧窮只能激發當地分離組織更激烈的反抗;開放能帶來繁榮,但政府又擔心所謂的其他國家武器的流入和影響力的擴張。這也導致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的倡議目前仍無多少實質性的進展。西隆當地一名專家直言不諱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一倡議現在只停留在口頭上,結果很可能像印緬邊貿協定一樣無疾而終。這名專家說,在東北地區問題上,印度慣常通過安全視角來審查,這使得正常的經貿活動受到諸多限制。

相關焦點

  • 孟加拉國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
    從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一系列進展情況看,雖然大多數部門之間的合作還尚未在政府層面得到最終確定,但是各成員國在互聯互通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此外,通過人文交流,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有望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在聯合研究工作組會議上,代表孟加拉國立場的報告就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發展方面提出了一些良好的建議。
  • 外媒: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助南亞發展
    中國日報網7月30日電,外媒認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將有望改寫南亞貿易格局,極大程度地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東亞論壇》雜誌網站近日發表印度經濟增長研究所副教授Pravakar Sahoo與研究員Abhirup Bhunia的分析文章稱,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簡稱「BCIM」)將會提高南亞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貿易水平。
  • 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趨勢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社會文化...
    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趨勢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社會文化調查 任 佳 蔣昂妤 摘要: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一條連接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歷史上的南方絲綢之路是同一個走向。
  • 印度對華提出指控,聲稱東北各邦叛軍受中國培訓
    據美國彭博社本月7號發布的報導稱,有來自印度的幾位匿名官員透露稱,印度境內的叛軍組織正在通過緬甸境內的地方武裝,接受來自中國的支持和庇護,並宣稱這種支持將極有可能挑起中印之間的新衝突,對於印度官員的指控,印度內政部拒絕置評,而中國外交部則給予否認。
  • 中印局勢最新消息!印度指責中國協助緬甸邊境反叛組織製造襲擊
    緬甸邊境武裝組織包括今年被指定為恐怖組織的佤邦聯合軍(United Wa State Army)以及若開軍(Arakan Army),彭博社引述印度政府官員所指,他們認為中國通過向這些處在印度東北各州的恐怖組織成員提供武器和藏身處,並抨擊他們都淪為北京政府的代理人。正當印度媒體進一步詢問內容細節時,印度政府官員基於與媒體談話的規則與要求,不願意具體透露相關人士的姓名與資料。
  • 看懂印度在阿克賽欽地區的平衡戰略需求,破解中印衝突
    ,主要是加勒萬河谷和班公湖地區,發生多次交鋒和衝突,嚴重影響了中印兩國關係發展。而近期中印在班公湖南岸發生嚴重衝突以後,印度外長提出中印關係應該保持平衡。那麼什麼是印度的平衡戰略需求?如何從戰略平衡角度看懂中印邊界西部地區的交鋒?筆者結合各方面資料,希望通過該篇文章給你帶來介紹。  首先要說明的是,邊疆地區的交鋒,其主要目的不是每一寸領土的爭奪,而是佔據戰略要地,爭取戰略主動,守護國家安全。
  • 中印藏南地區爭端的由來
    最近一個月以來,中印在洞朗地區對峙引起全國人民的高度關注,同時也想知道被印度佔領的我國領土藏南地區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藏南地區問題的起因是什麼,下面在這裡給大家說一下。藏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東經92度至97度之間,中印邊界東段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內。如果你認為藏南地區是冰天雪地的不毛之地,那就大錯特錯了,藏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球分布最北的熱帶地區。
  • 西藏亞東在中印之間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中國的陸地邊界線很長,其中大部分已明確歸屬,唯有中印邊界的情況較為複雜。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餘公裡,習慣上分為西、中、東三段和錫金段。>和加勒萬河谷就在這裡;中段是由6795.0高地至強拉山口;東段是由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處以東至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即9萬多平方公裡的藏南地區。
  • 印度的「七寸」在哪兒?掐斷西裡古裡走廊,等於打著了印度的七寸
    班公湖,又稱措木昂拉仁波,藏語意為「長脖子天鵝」,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城西北約12公裡處,呈東西走向,全湖面積為604平方公裡。另外,印軍還有個七寸——西裡古裡走廊。它是印度連接其東部的陸上通道,也是印度國土的咽喉要地,就像我國的河西走廊或者遼西走廊一樣。印度國土布局和形勢不佳,主要指的就是這裡。有人將它比喻為蛇的7寸。西裡古裡走廊長約22公裡,東翼寬約33公裡,西翼寬僅21公裡,因其形狀狹長,且戰略地位重要,又被稱為「雞脖子」。
  • 中印戰爭中國大勝迫使印度求救美軍直接接入
    中情局日前解密的文件披露了這一內幕,不僅如此,美印情報機構之後還聯合搜集中國的核信息。進入冷戰之後,美國迫切需要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情報。起初,美國空軍能利用防空漏洞進入蘇聯境內偵察,但隨著蘇聯防空體系日趨完善以及韓戰的爆發讓蘇聯的嚴密防空體系延伸到遠東,美軍軍機進入蘇聯領空變得越來越危險。在美國政府要求下,1955年,洛克希德公司研製出著名的高空偵察機U-2。
  • 中印戰爭,中國到底打到印度哪裡?若繼續挺進,印度離亡國不遠
    當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我國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只是這時候的中國實力衰微,依舊被其他強國盯著,可我國依舊是以和平發展為主,並不想和他國為敵,所謂萬事好商量,唯獨領土主權的問題不可侵犯。當英國結束了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卻在藏南地區留下了一筆糊塗帳,沒有明確的劃分界限,導致印度想要越界將我國的領土佔為己有。在這樣的情況下,1962年爆發了中印戰爭。中國到底打到了印度哪裡?中印戰爭造成了什麼影響?印度在邊境地區鬧事,也是看準了時機,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雖然印度也是半斤八兩,可是有蘇聯和美國的支持,讓印度有些得意忘形了。
  • 印度防長視察中印邊境地區 距中印實控線僅8公裡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印度最高防務官員去如此邊緣的地區視察並不是常規性的,此舉是為凸顯印方對中印邊境地區安全部署的重視。    《印度時報》稱,西塔拉曼3日先飛抵印控克什米爾東部的託爾斯空軍基地,那裡處於什約克河谷地帶,是印中邊境西段印方一側最重要的營地之一。西塔拉曼在此聽取駐地指揮官簡要的部署匯報。
  • 掐住這個20公裡地方,印度不戰而降
    從中國洞到寬度最狹窄段的西裡古裡走廊的距離約80公裡,而尼泊爾與孟加拉國正好夾在西裡古裡走廊最狹窄處,倘若中國出兵控制住西裡古裡走廊最狹窄地段,無異於掐住了印度通往東北六邦的「脖子」。因此,對於印度來說,西裡古裡走廊是印度唯一通往東北六邦的咽喉之地,而東北六邦由於文化、人種和民族等諸多方面與中國較為接近,當地居民對印度的統治極為不滿,分裂勢力一直以來非常活躍。
  • 印度的「7寸」在西裡古裡走廊?其實,還有3條發源於中國的河流
    雅魯藏布江在巴昔卡出中國國境後,在老薩地亞(Sadiya)城西北進入印度阿薩姆邦。該河段稱為迪漢(Diheng)河。藏語寫為གླང་ཆེན་གཙང་པོ,漢語音譯名「朗欽藏布」指象河,流域遍布札達縣,是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最主要的河流,同時該河也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遊。東方是獅泉河。薩特累季河流經印度喜馬偕爾邦,在費羅茲普爾北面進入巴基斯坦,是巴基斯坦印度河左岸支流。全長1,450公裡。流域面積39·5萬平方公裡。河水廣泛用於灌溉。
  • 印度的「七寸」在哪裡?掐斷西裡古裡走廊,就是打著了印度的七寸
    其實在歷史上,這處可是很繁忙的一條商貿通道,曾是中印之間很重要的一條貿易通道。簡單介紹完畢,現在進入正題,乃堆拉山口是西裡古裡走廊的核心區域。若是翻開地圖,就會看到印度的一處地方,同時和四個國家接壤,北中國、南孟加拉國、西尼泊爾、東不丹,這就是西裡古裡走廊。此處地形很「特別」,東翼的寬度大概33公裡,而西翼更窄,只有21公裡。
  • 印度在中印邊境究竟部署了多少部隊?
    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蓄意發動挑釁,造成人員傷亡,引發兩國邊境局勢高度緊張,也讓廣大人民群眾關心起印度具體的兵力部署情況。那麼印度到底在中印邊境部署了多少部隊呢?印度陸軍是南亞最大的陸軍,也是世界第二大陸軍,共有員額110萬人。
  • 洞朗地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可俯視印度,難怪印度虎視眈眈
    洞朗地區位置圖洞朗隸屬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是中國固有領土。洞朗位於亞中縣下亞東鄉南部,面積109平方公裡,西、南與印度(錫金邦)、不丹兩國交界。洞朗主要是一個小盆地,周圍有若干山峰其距離印度東北 西裡古裡-查德瓦走廊不遠,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洞朗境內有6條河流,大小湖泊16個,牧場36處,面積109平方公裡。洞朗交通便利,有多條公路在。沈久拉以南交匯,再翻過沈久拉三山口與鄉政府相連。長期以來,中國邊防部隊和當地牧民長期在這裡展開巡防、放牧。
  • 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就中印衝突作出公開回應,沒提到中國!
    中印邊境地區的人員衝突時有發生,而前段時間在加勒萬河谷地區,兩國邊防官兵出現了肢體衝突,最終造成人員傷亡的後果。此次出現矛盾的原因是印度方面違背了與中國的協定,單方面進入中國控制區,這才導致邊防官兵在邊境線上上演「全武行」。
  • 中印戰爭爆發真相:印度給中國交錯了地圖?
    印前情報官員爆中印戰爭「真相」  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郭西山 本報記者:畢方圓  中印邊界戰爭爆發50周年之際,印度國內再次爭論是否解密總結當年印度戰敗原因的《布魯克斯-巴加特報告》。這導致中國認為,根據我們給他們的一份地圖,我們的軍隊在東北部控制的一個哨所是屬於他們的。」報導稱,哈比布拉所指的就是位於「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的一處哨所。中國軍隊因此在1962年10月20日「越過邊界佔據了這個哨所,使敵對行為公開化」。  印度1963年編撰的《布魯克斯-巴加特報告》概述了印度在1962年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 中印邊界爭議由來:印度繼承英國殖民遺產佔我領土
    中國網:今年5月6日凌晨至6月15日晚,印度邊防部隊在位於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的加勒萬河谷地區,兩次越線進入中國領土,蓄意挑起事端,試圖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場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激烈的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震驚了世界。那麼,加勒萬河谷是個什麼情況,中印邊界爭議的來由及現狀又是怎樣的,相信廣大網友十分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