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走進「禁止中國進入的地區」
在印度東北看中印孟緬走廊
印度東北地區重鎮西隆的街景。 呂鵬飛 攝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呂鵬飛】「中國的製造業發達,緬甸有豐富的資源,印度的服務業和醫療業上有優勢,孟加拉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中印孟緬經濟走廊可以充分發揮各國的優勢,同時將印度東北這一『閉鎖之地』變成『聯結之地』。」印度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東北分會副主任約書亞·託馬斯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興奮地表示。自從中國政府同印方共同提出建設中印孟緬(中國、印度、孟加拉國、緬甸)經濟走廊的倡議後,一些印度學者對這條經濟走廊十分期盼,特別是長期居於印度一角的東北地區。長期以來,這片地區僅通過一條寬約20多公裡的狹長地帶與印度其他地區相連,成了經濟落後與種族暴亂的代名詞,也成為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的瓶頸。由於該地區包括被印度實際控制的中國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印度東北曾被《印度時報》稱為「禁止中國進入的地區」。日前,《環球時報》記者幾經努力,終於走進中印孟緬經濟走廊必經的這片「聯結之地」。
印度「東北人」來自中國?
在新德裡的街頭常會遇到膚色較白、長相酷似東亞人的一群人,這些人大多來自印度東北部地區(也有些是來自不丹、尼泊爾等地),印度人普遍稱之為「東北人」。「東北人」人種上主要是蒙古人種,祖先可能來自緬甸、泰國,也有人稱他們來自中國雲南等地。他們在新德裡多從事服務員等印度本土人認為比較低端的職業。
印度國內所指的東北包括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特裡普拉邦、錫金以及印度目前實際控制的我國藏南地區(印度稱之為阿魯納恰爾邦)。這一地區面積佔印度實際控制面積的8%,佔印度總人口的3.7%。東北地區通過一條狹長的西裡古裡走廊與印度本土連接,走廊最窄處只有約20公裡。印度東北部與中國、不丹、緬甸、孟加拉國接壤。
人種上的差異、社會地位的低下,讓「東北人」成為印度其他地區人們欺凌的對象。今年1月,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學生塔尼亞在新德裡遭當地人毆打致死。此後不久,來自東北曼尼普爾邦的兩名青年也在街頭無故遭毆打。曼尼普爾女作家內普拉姆日前發表博文稱,自己在德裡被人稱為「該死的中國佬」,在德裡接受高等教育的60%的東北學生每天面臨著各種歧視。印度情報部門退休官員拉維曾在媒體上撰文稱,針對「東北人」的狂熱種族主義很大程度上源於政府所激發的對這一地區的歧視和猜疑,印度中央政府應當反省。
在印度東北,生活著約200多個不同民族群體,有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和原始宗教信徒等。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這裡成為印度民族和宗教衝突最激烈的地區。特別是1992年以來,這裡每年幾乎都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民族與種族衝突,已經有1.4萬多名平民、安全人員和「武裝分子」喪生。《環球時報》記者在東北地區梅加拉亞邦採訪期間正趕上當地的大選投票,當地報紙充斥著叛亂武裝抵制選舉或襲擊政府官員的報導,讓人感到緊張。印度政府不久前稱,全印目前共有66個活躍的恐怖組織,其中34個在曼尼普爾邦。鑑於當地的安全形勢,印度政府在東北實施特殊政策,外國人進入均需要申請特別許可。而中國人獲得特別許可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這與印度輿論流傳「東北人」源自中國,並一直炒作的當地「叛亂」組織從中國獲得武器有關係。
本土偏見制約東北發展
「採訪我需要印度外交部的批准。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印度東北部和印度本土的區別,只有一個印度。印度所有地區都一樣繁榮。」甫一交談,印度管理學院位於梅加拉亞邦首府西隆的分校校長阿米塔帕面帶懷疑地中斷了《環球時報》記者進一步採訪的可能。對於外來者,當地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懷疑外來者目的不純,特別是對中國人;而多數人認為東北部地區亟待開放。不久前,印度政府設立了東北地區發展部,並在西隆成立了東北理事會。
東北地區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1萬盧比(100盧比約合14元人民幣),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一半。當地《西隆時報》資深編輯帕特裡夏·慕克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並非一直落後。印巴分治前,它曾是十分繁榮的地區。阿薩姆邦人均收入比全印平均水平高4%。從西隆的城市面貌可以看出這一地區當年的輝煌。記者在當地看到,市內散布殖民時期修建的教堂、民居和辦公樓,城市乾淨整潔,民居大多是三四層小樓,外面塗上各種色彩,儼然一座歐洲城市,讓人看不出是在貧窮的東北。
不過,在距離西隆近百公裡的阿薩姆邦城市高哈蒂則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阿薩姆邦人口佔了印度東北地區人口的68%,高哈蒂是東北地區的商貿中心,瀕臨布拉馬普特拉河,又被稱為東北地區的門戶。混亂、無序、髒是高哈蒂留給記者的最深的印象,這也代表著東北部地區多數城市的面貌。
對於印度東北地區的落後根源,有印度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印巴分治對印度東北地區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它與印度本土的經貿往來和交通幾乎中斷了。與此同時,由於與鄰國的領土爭端等原因,東北地區與中國、緬甸的跨界線路也被荒廢,成為一塊死地。發展機會匱乏等因素導致叛亂武裝的興起,他們的活動又進一步惡化了經濟,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讓「東北人」意見最大的是印度本土的「傲慢與偏見」。在西隆,幾乎所有路標店標都用英文,作為印度官方語言的印地語難覓蹤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情緒。印度馬丁路德基督教大學原校長卡爾貢高爾生於梅加拉亞邦。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地區發展的關鍵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印度政府的態度問題。印度政府應當調整對東北的態度,首先不要歧視,其次要消除對東北地區的猜疑。
「閉鎖之地」能否變成「聯結之地」?
在印度中國學領域,主流觀點是經濟走廊將會給印度東北部的發展帶來機遇。印度中國問題研究所主席莫漢蒂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地區安全形勢不穩,只有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問題,就此而言,印中孟緬經濟走廊不失為好選擇。
印度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東北分會副主任託馬斯說,印度曾同緬甸籤署過邊貿協定,由於它所涉及的商品、地域範圍都較窄,剛開始曾發揮過作用,現在作用也減弱了。印度對緬甸開放了兩處邊貿口岸。2013財年,印緬邊貿額3620萬美元,但與當年19.49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相比,邊貿只佔1.8%。
近年來,印度政府也開始放寬了外國在東北地區的投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1月訪印期間,印度邀日本在東北地區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儘管這看起來只是一項正常的經濟交流意向,但《印度時報》以「日本進入了中國被禁進入的地區——印度東北」為題刊文稱,東北是中國投資或項目禁止進入的地區,但日本公司卻獲得機會在當地修路,並進行農業、林業等領域的援助。
對於印度中央政府的態度,早有印度東北地方官員表示不滿。印度阿薩姆邦商工部長波爾多羅伊去年11月公開呼籲印度重開史迪威公路。波爾多羅伊稱,印度中央政府有人認為如重開史迪威公路,中國商品便會吞噬當地市場,愛滋病、毒品、武器、恐怖主義會沿著這條公路流入,只有關閉它才能阻止它們流入,這種論調「十分可恥和可笑」。
一些印度學者認為,印度對東北地區「閉關」雖然便於管理,但貧窮只能激發當地分離組織更激烈的反抗;開放能帶來繁榮,但政府又擔心所謂的其他國家武器的流入和影響力的擴張。這也導致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的倡議目前仍無多少實質性的進展。西隆當地一名專家直言不諱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一倡議現在只停留在口頭上,結果很可能像印緬邊貿協定一樣無疾而終。這名專家說,在東北地區問題上,印度慣常通過安全視角來審查,這使得正常的經貿活動受到諸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