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趨勢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社會文化調查
任 佳 蔣昂妤
摘要: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一條連接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歷史上的南方絲綢之路是同一個走向。這條走廊從中國雲南出境,經過緬甸與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東部相連。因而,印度東北部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必經之地和重要的沿線地區。印度東北部與中國、緬甸、孟加拉國、不丹等多國接壤,集邊疆、民族、貧困於一體,社會結構複雜,經濟發展滯後,與印度本土其他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基於印度東北部調研和基本社會經濟指標,分析該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特點和狀況、發展滯後的問題與原因、發展的前景,可填補印度東北部地區基礎研究的空白。
關鍵詞: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印度東北部;「一帶一路」;社會經濟
印度東北部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必經之地,北部與中國西藏自治區毗鄰,東部、東南部與緬甸接壤,南部與孟加拉國接壤,是印度的陸地邊疆地區,因長期封閉落後,至今仍屬於印度發展最落後的地區。自1999年中國雲南和印度智庫發起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倡議以來,以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為代表的印度東北部通過參與孟中印緬地區合作論壇、昆明-加爾各答汽車集結賽,舉辦「孟中印緬次區域合作與周邊地區發展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CIM: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ipheral Areas)」、開展問卷調查等形式積極推動中央政府和印度東北部參與孟中印緬地區合作;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等邦在對外開放方面逐步走出去、請進來,其與中國雲南省等西南省區有了交往,舉辦的商品展也邀請雲南省商會企業等參展。在莫迪新政府上臺後實施的「東向行動」政策背景下,印度東北部迎來了較大的發展機遇。鑑於這一地區歷史上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走廊,又是「一帶一路」陸路連接印度、孟加拉國、緬甸等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推進地區,對印度東北部地區的研究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一、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狀況及其特點
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梅加拉亞邦、特裡普拉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阿魯納恰爾邦*,面積26萬平方公裡。這個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是印度森林密度和降雨量最大的地區;大小河流眾多,也是動植物的寶庫;以文化、習俗、傳統和語言的多樣性為標誌,是印度多樣化社會、民族和語言的代表地之一。
該地區150年前處於印度發展的前列,豐富的自然資源支持了重大經濟活動。其地理區位靠近大嶼山港口,通過公路和鐵路進行的內陸水路和陸路運輸網絡為貨物和人員的流轉提供了支撐網絡。迪布魯格爾和吉大港之間的鐵路網絡是19世紀後期殖民統治者最早實施的項目之一,其通過東孟加拉地區的自然交通路線縮短了物理距離,同時增進了各邦情感。1835年在阿薩姆地區建立第一個茶園後,茶園得到迅速擴張,1838年第一批茶葉出口到倫敦。1890年,在馬庫姆(Makum)發現石油並在迪格博依(Digboi)建立煉油廠為阿薩姆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之後殖民統治者發現了開發自然資源的巨大潛力並對該地區的基礎設施進行投資。1947年的印巴分治改變了該地區的經濟格局,印度東北部幾乎與國內的其他地區脫鉤,剩下的唯一連接是狹窄的西裡古裡(Siliguri)走廊,該走廊長為27公裡。印巴分治斷絕了進入吉大港的通道,使印度東北部成為陸地封閉地區,也切斷了連接市場的自然交通線(Prof.Joshua Thomas,2015)。*
(一) 印度東北部人口主要集中於阿薩姆邦,大部分邦人口稀疏,少數民族部落人口居多,表列種姓人口集中在少數邦
印度東北部約有4548.2萬人口*,佔全國人口總數的3.75%,與雲南省人口相當,其中68.6%的人口居住在阿薩姆邦。除了特裡普拉邦外,東北部各邦的人口增長都以快於整個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增長。在2011年,阿薩姆邦人口數為3120.5萬,曼尼普爾邦人口數為257萬,梅加拉亞邦人口數為296.6萬,米佐拉姆邦人口數為109.7萬,那加蘭邦人口數為197.8萬,錫金人口數為61萬,特裡普拉邦人口數為367.3萬,阿魯納恰爾邦人口數為138.3萬(見表1)。除了阿薩姆邦和特裡普拉邦外,大部分邦人口稀疏,阿魯納恰爾邦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裡13人。其中,移民是各邦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
表1 印度東北部地區人口分布表 單位:千人
來源:2011年人口普查。注釋:*表示1961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表示 1981年阿薩姆邦無法進行人口普查,故1981年阿薩姆邦的人口指數通過插值計算。**表示1991年查謨和克什米爾無法進行人口普查,故查謨和克什米爾的人口指數通過插值計算。#表示印度和曼尼普爾的指數包括三個細分的預估數據,即曼尼普爾的毛馬萊姆(Maram)以及森納帕緹(Senapati)區,由於技術和行政原因,2001年人口普查在這三個區取消的結果。
從種姓等級看,表列種姓人口*主要集中在阿薩姆邦和特裡普拉邦,且以農村居多。就表列種姓人口數而言,阿薩姆邦有223.13萬,其中農村有182.58萬,城鎮有40.56萬;曼尼普爾邦有9.7萬,其中農村4.75萬,城鎮4.95萬;梅加拉亞邦1.74萬,其中農村1.16萬,城鎮0.58萬;米佐拉姆邦0.13萬,其中農村298人,城鎮920人;錫金2.83萬,其中農村2.03萬,城鎮0.79萬;特裡普拉邦65.49萬,其中農村43.80萬,城鎮21.70萬(見表2)。
阿薩姆邦有表列部落人口*388.4萬,佔該邦人口總數12.4%,其中農村366.5萬,城鎮21.9萬。曼尼普爾邦表列部落人口90.27萬,佔該邦人口總數35.1%,其中農村79.11萬,城鎮11.16萬。梅加拉亞邦表列部落人口255.6萬,佔該邦人口總數86.1%,其中農村213.7萬,城鎮41.9萬。米佐拉姆邦表列部落人口103.61萬,佔該邦人口總數94.4%,其中農村50.75萬,城鎮52.86萬。那加蘭邦表列部落人口171.10萬,佔該邦人口總數86.5%,其中農村130.68萬,城鎮40.41萬。錫金表列部落人口20.64萬,佔該邦人口總數33.8%,其中農村16.71萬,城鎮3.92萬。特裡普拉邦表列部落人口116.68萬,佔該邦人口總數31.8%,其中農村111.76萬,城鎮4.92萬。阿魯納恰爾邦表列部落人口95.18萬,佔該邦人口總數68.8%,其中農村78.98萬,城鎮16.20萬。從表列部落人口分布可看出,印度東北部是少數民族人口聚集地,表列部落人口總數為1241.48萬,佔總人口的比例為27.2%。比例最高的邦依次是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梅加拉亞邦、阿魯納恰爾邦、曼尼普爾邦、錫金、特裡普拉邦、阿薩姆邦(見表2)
表2 表列種姓、表列部落、性別比及其佔印度東北部地區總人口的比例 單位:人、%
續表
來源: 根據Basic Statics of North Eastern Region 2015,p5 table 1-10,Government of India,North Eastern Council Secretariat.匯總得出。
(二)印度東北部地區各邦城市地區識字率均高於農村地區,男性識字率均高於女性,人口數量較多地區文盲人數也相對較多
1971-2011年是該地區識字率顯著提升的階段。按照2011年人口統計數據看,8個邦中,除了阿魯納恰爾邦和阿薩姆邦以外,有6個邦的人口識字率高於國家平均水平。識字率最高地區是米佐拉姆邦(91.3%),其中農村和城市的識字率分別為84.1%和97.6%;其後為特裡普拉邦,該邦人口識字率為87.2%,其中農村和城市的識字率分別為84.9%和93.5%;錫金人口識字率為81.4%,其中農村和城市的識字率分別為78.9%和88.7%;曼尼普爾邦的人口識字率為79.21%,其中農村和城市的識字率分別為76.2%和85.4%;那加蘭邦的人口識字率為79.6%,其中農村和城市的識字率分別為75.3%和89.6%;梅加拉亞邦的人口識字率為74.4%,其中農村和城市的識字率分別為69.6%和 90.8%;阿薩姆邦的人口識字率為72.2%,其中農村和城市的識字率分別為69.3%和88.5%;阿魯納恰爾邦的人口識字率為65.4%,其中農村和城市的識字率分別為59.9%和82.9%。阿魯納恰爾邦農村地區的識字率性別差值*最大(15.4),梅加拉亞邦農村地區的識字率性別差值最小(3.1)。這說明,在推動掃盲過程中,或在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前者受教育的性別歧視較大,後者則性別差距不大。
(三)印度東北部地區各邦的城市就業率均低於農村就業率,城市就業人口也低於農村就業人口
印度東北部除了阿魯納恰爾邦和錫金以外,其他各邦的就業人數均多於未就業人數。就農村與城市就業情況來看,農村就業率最高的地區是那加蘭邦(54%),最低的是阿薩姆邦(38.7%);城市就業率最高的是錫金(41.9%),最低的是梅加拉亞邦(35.6%)。從男女就業比例而言,錫金農村地區的男性就業率最高(61%),而那加蘭邦的女性農村就業率最高(52.3%)。城市女性就業率最高的是曼尼普爾邦(33.2%),阿薩姆邦城市地區女性就業率最低(14.9%)。城市男性就業率最高的是特裡普拉邦(57%),那加蘭邦的城市地區男性就業率最低(47.9%)。
表3 印度東北部地區就業人數、未就業人數及就業率 單位:人、%
續表
來源:數據根據Basic Statics of North Eastern Region 2015,p8 table 1-12,Government of India,North Eastern Council Secretariat.匯總得出。
就經濟活動及就業情況看,印度東北部地區勞動種類主要有:耕種者、農業勞動者、家庭手工業者以及其他勞動者。由於阿薩姆邦勞動者人口數量最多,該地耕種者、農業勞動者、家庭手工業者以及其他勞動者分別為406萬、184.5萬、49.1萬、557.1萬;錫金的上述各種類勞動者數量分別為11.7萬、2.6萬、0.5萬和16萬。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阿魯納恰爾邦、米佐拉姆邦和那加蘭邦的耕種者人數分別達到了為406萬、49.5萬、30.3萬、23萬和53.8萬;其他勞動者人數最多的地區在阿薩姆邦、特裡普拉邦、曼尼普爾邦以及錫金,分別達到了557萬、77.8萬、50萬、16萬,說明在上述各邦,非農勞動者佔較大比重。
各類經濟活動中男女人數均不同。在印度東北部地區,除了那加蘭邦的農村和城市地區,男性耕種者人數均多於女性;就農業勞動者而言,除了曼尼普爾的城市地區、錫金的農村地區,其他地區的男性人數均多於女性;家庭手工業勞動者除了在阿薩姆邦的城市地區、錫金的城市和農村地區以外,男性勞動者數量均多於女性;其他職業的勞動者,所有地區的男性勞動者數量均多於女性。
表4 印度東北部地區經濟活動就業類別及性別分布 單位:人
續表
來源:Basic Statics of North Eastern Region 2015,p10 table 1-14,Government of India,North Eastern Council Secretariat.
(四)印度東北部生計及經濟狀況與國家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印度東北部經濟總體呈現下述狀況:第一,該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明顯低於該國的平均水平。 第二,多年來該地區人均收入與國家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第三,不同各邦之間、城鄉居民之間以及該地區平原和山區人口之間的生活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第四,該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總體慢於該國平均增速。
1.生計狀況。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也高於該國的平均水平,但是在80年代出現逆轉趨勢,其後的差異也繼續擴大。人均收入大體上代表了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整個東北部地區1993 - 1994年度的人均收入(6,890盧比)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9,804盧比)。2004-2005年,隨著全國人均收入增加到14,031盧比,該地區的收入只增加到8,869盧比,佔全國平均水平的62%左右。換句話說,雖然全國的人均收入實際上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長,但該地區的人均收入僅增長了3%。事實上,像阿魯納恰爾邦、阿薩姆邦、米佐拉姆邦和那加蘭邦這樣的地區在1995 - 2000年期間的人均收入有所下降。
2.經濟增長狀況。各邦生產總值(GSDP Gross State Domestic Product)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2004-2013年數據顯示,該地區的生產總值呈現增長趨勢。但是,其增長仍然低於國家平均水平。自 2004 年5月至 2011 年,印度東北部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 7.80%,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 10.73%*。印度東北部地區的經濟總量佔印度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呈下降趨勢。2006-2007年到預計的2019-2020年,印度東北部地區各邦生產總值增長低於政府要求的生產總值增長率(12.95%)。印度東北部地區的實際增長率只有5.34%,兩者差距為7.61%。其中阿魯納恰爾邦所要求的增長率為11.18%,實際增長率為7.27%,相差3.91%;阿薩姆邦所要求的增長率為14.75%,實際增長率為8.84%,兩者相差5.91%;曼尼普爾邦所要求的增長率為13.08%,實際增長率為7.58%,相差5.5%;梅加拉亞邦所要求的增長率為10.96%,實際增長率為9.34%,相差1.62%;米佐拉姆邦所要求的增長率為9.5%,實際增長率為5.77%;那加蘭邦所要求的增長率為8.5%,實際增長率為9.35%,該邦是印度東北部地區唯一一個實際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預期要求的地區;錫金所要求的增長率為8.9%,實際增長率為4.12%,相差4.78%;特裡普拉邦所要求的增長率為9.02%,實際增長率為4.05%,相差4.97%*。印度東北部的主要產業有:林業和採伐業、礦業和採石業、建築業、竹藤產業、漁業、酒店和餐飲業。
3.印度政府對印度東北部的財政支持及其收支情況。印度東北部地區計劃類撥款佔全印撥款比例很低*。2013-2014年東北部地區佔全印度計劃類撥款的4.95%,2012-2013年佔全印度的5.6%。印度東北部在國稅收入中佔比很少,2013-2014的比例僅為3.87%(阿薩姆邦除外)。東北部地區的自收自支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開發性支出比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非開發性總支出比例均高於全國水平。在社會板塊的支出中,東北部地區所佔全國支出的總值也非常低,只佔到20%,2012-2013年,印度在社會板塊的支出為65,229億盧比,東北部地區的支出總額為3,221億盧比*。
(五)教育機構數量較少,男性入學率高於女性
1.印度東北部的教育機構從小學到高級中學階段學校數量呈減少趨勢。印度學校分為學前學校、小學、小學高年級、初中、高級中學。東北部地區上述教育機構總數為80,720所,佔全國的比重為5.78%。小學機構數佔全國的比重為6.51%,初中佔全國的比重為6.71%,高中佔全國的比重為2.80%。各邦政府學校數量多於私立學校。就入學率而言,東北部地區的入學率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而減少,普遍男生入學率高於女生。
2.印度東北部地區缺乏職業教育,高等院校缺少實用專業。幾乎所有東北部各邦在中等職業教育方面都很差,東北部地區的職業教育錄取率佔全印度總錄取率的1.19%,其中女性錄取率只佔全印度總錄取率的1.07%,梅加拉亞邦和那加蘭邦的職業教育錄取率均為零。在職業培訓方面,東北部地區只有31個科技專科學校,只佔全印度的0.82%,遠遠落後於該國的其他地區。東北部地區沒有一所大學有科學、語言、農村發展、漁業以及體育教育專業*,這些專業對於當地發展十分重要。雖然現在在東北部地區有9個工程專業,13個農學專業以及12個醫療學院,但商科、管理、技術、新聞等專業十分不足。此外,儘管能夠授予學位的學校在過去20年增長迅速,但是依舊低於國家的增長速度*,東北部地區獲得學位的比例是1∶100000*。教育機構分布學校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曼尼普爾邦,每10萬人有26所,高於全印度的平均值25所,東北部的其餘邦均低於全印度平均值。
(六) 印度東北部地區衛生和健康服務機構分布不均
醫療機構的次中心、初級衛生保健中心、社區健康中心等分布不均*。雖然連鎖醫院的私有衛生機構在過去幾十年得到了大範圍的擴張,但是由於其費用較為昂貴且難以到達偏遠地區,因此未得到普遍使用。來自印度東北部邊境地區的病人有的需要到高哈蒂、加爾各答或者德裡等三級醫院接受治療。由於欠缺醫療設備,加之傳染病負擔較重,大多數人只能採取傳統的醫療手段。東北部地區的公共健康指數及健康基礎設施均落後於本國的其他地區。阿薩姆邦的產婦死亡率每10萬人中就有390人,高於全國每10萬中212人的平均值。印度東北部其他地區都在該平均值徘徊。阿薩姆邦和梅加拉亞邦的新生嬰兒死亡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東北部地區的阿魯納恰爾、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那加蘭邦的兒童免疫力依然較低*。
(七)印度東北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和比例均高於城市地區,貧困人口數量有所減少,但大部分依然處於貧困線下
總體上看,印度東北部地區將近2/3的勞動力都參與到了只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農業生產中去,許多農村勞動力是自主創業或從事非正式僱傭工作。儘管東北部地區也在當地引入了許多扶貧項目,但從許多研究和數據中可以看出該地區的貧困原因是多方面且程度不均勻的。2000年9月由聯合國大會提出的一系列八個相關的千年發展計劃,該計劃目標的第一個任務便是減少收入/消費低於每天1美元的人口數量到原來的一半。據相關數據顯示,2004-2005年至2011-2012年間印度東北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明顯減少,有大概3230.3萬人超過了貧困線。儘管如此,印度東北部地區處於貧困線以下人口的佔比(29.98%)仍高於全印度貧困線以下人口的佔比(21.92%)。全印度農村貧困人口比例為25.7%,城市貧困人口佔比為13.7%;印度東北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比例為31.28%,城市貧困人口佔比為18.4%。根據貧困線以下的人口調查數據,阿魯納恰爾邦(藏南)的農村地區是貧困人口佔比最高的地區,達到了38.93%;曼尼普爾邦的城市是貧困人口最高的地區,為32.59%。
表5 2011-2012年印度東北部地區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數量及所佔當地人口比重 單位:%、 十萬人
來源:Computed from Table 2,Press Note on Poverty Estimates,2011-12,at http://planningcommission.nic.in/news/pre_pov2307.pdf.註:西孟加拉邦位於印度恆河平原東部,西與尼泊爾相連,東部毗鄰阿薩姆邦和孟加拉國,北部鄰錫金邦和不丹,南部瀕孟加拉灣。一般劃在印度東部地區,有時也列在東北部統計表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許多地方特別是與孟加拉國和緬甸邊境接壤的「邊境節點」,成為印度與其他跨國連接項目發展以及印度東北部地區減少貧困的主要阻礙。東北部地區的交通設施(道路密度和質量)、能源基礎設施(村莊電氣化)、水供應設施(水龍頭)、教育設施(小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健康設施、通訊設施(郵政、電報局、電話局)以及銀行設施等方面,僅在各邦政府所在地相對較好,但在邊境地區發展尤為滯後。
二、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及原因(一)長期的孤立和封閉導致落後
由於1947年的印巴分治和1965年的印巴戰爭嚴重地影響了印度東北部地區的交通網絡,使得該地區在地理上和經濟上孤立於所謂的「大陸」。由此帶來的歷史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不僅使得這個地區至少落後印度發展25年,而且對未來經濟社會的進步也影響深遠。如前所述,東北部地區通往印度其他地區被一條僅寬27公裡的西裡古裡走廊所限,使其成為「偏遠之地」,貨物和人員的流動也受限。東北部96%的邊界為國際邊界,由於印度與大多數鄰國的關係不穩定,這也成為該地區發展的不利因素,私人投資也因此避開這個地區。儘管該地區有較好的自然資源稟賦,中央政府也致力於促進東北部地區的發展,但由於上述原因,東北部地區的欠發展程度仍在不斷增加。
(二) 政府投入不足和治理的薄弱導致社會不穩定
這一地區對中央政府資源嚴重依賴,落後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較低的生產率和較高的市場準入,使得該區域的公共投資生產率不佳,無法控制的洪水災害及河岸侵蝕,導致該地區每年有數百萬人的生命財產蒙受嚴重損失。該地區本就存在民族和文化認同的問題,人們對於隔離、落後、邊緣化以及治理問題的失望、不滿,給武裝叛亂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三) 社會經濟發展差距巨大
印度東北部地區在國內生產總值、人口素質、勞動生產率等各方面與全國相比差距巨大。由於印度早期固有的種姓制度使當地社會等級分層嚴重,加之不斷的經濟發展導致當地人均收入水平不平等以及東北部地區的內陸封鎖,當地居民大多數只能依靠固有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生活,因而與全國的差距拉大。就東北部地區而言,各邦的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條件不同,即使在同地區內部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特別是在居住在山區和平原地區的居民之間,居住在城鎮和鄉村的居民之間也同樣存在巨大差異。
(四) 國家支持政策與現實需要存在差距,邊境地區困難重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政府對東北部地區支持不足,七八十年代採取加大財政流入和私營部門投資等相應措施,但是由於東北部邊境地區的地理較為封閉、基礎設施建設缺乏、人口數量稀少等,使得其較難確保全面公共服務的有效性。同時,由於武裝衝突、經濟壓力以及自然災害迫使人們遷移到邊境地區,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從而增加了政策與實施的難度。國家的計劃和政策往往忽略了居住於印度邊境地區民眾的狀況,如健康問題頻繁發生於印度和鄰國接壤的地區。另外,由於邊境地區緊鄰不同國家和地區,所處環境較為複雜,增加了傳染疾病的風險。
(五) 地區邊緣化以及行政管理多樣性導致資源配置流動困難
印度東北部地區除了阿薩姆邦,其他許多邦的部落數量都超過了國家平均數。由於許多歷史和政治原因,印度東北部地區的立法和行政結構都不同,一些地區由憲法第六章管轄,而大部分地區都是實行部落自主權。一些小型的部落群體由於處於邊緣化地帶,因此導致這些地區行政管理呈現多樣性。這些地區地理(山丘、平原、河流盆地)的特殊性,使得土地制度極端複雜,私有和社區業主的財產轉移在不同程度上都被禁止或被極度限制。
(六) 邊境地區缺乏合作
印度東北部地區存在治安、叛亂、走私、非法移民,以及健康和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問題。因此,一方面,印度政府引入了內部許可證制度(ILP),限制了外來人員/移民者進入阿魯納恰爾邦、那加蘭邦、米佐拉姆等地區。另一方面,在當地市場設立邊境節點/站(邊民交易點),給邊境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服務,這也受到那些依賴於跨境生存供給的邊境社區的歡迎,部分小鎮距離陸地海關站/綜合檢查站更近。但由於缺乏與鄰國的合作,生活在邊境兩岸的社區無法作為積極的參與者參與到跨境生產網絡和價值鏈中,使得邊境地區的發展和生活在邊境地區的居民較難受益。
三、印度東北部地區的發展前景
印度政府已經認識到,緩解該地區的貧困狀況需要轉變發展戰略和模式,因此,提出了實現「以人為本的利用該地區自然資源的方案」。《東北部地區2020年願景》報告認為,投資將創造機會,機會將衍生就業機會,就業將培育出一個和平的環境,並指出東北部地區是印度最後一個「待開發」的國內市場。聯邦政府的「東北地區工業和投資促進政策」(NEIIPP)已將整個東北地區轉變為經濟特區。莫迪政府對東北部的發展較為重視,他就任總理後的一年內就到訪東北部,他把東北部描繪為自然經濟區,並宣布要使東北部成為一個教育中心,並改善區域內鐵路、公路等交通的連通狀況。
(一) 印度東北部地區已制定發展目標
根據印度東北部地區發展部出臺的《東北部地區2020年願景》,如果人均GDP以6.65%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人均GDP水平將達到87,459盧比,相當於人民幣8979元。為了實現這一收入目標,「十二五計劃」(2013-2017年)的增長率為12.35%,「十三五計劃」的增長率為15.16%。在「十一五計劃」中,該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為8.64%。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加快製造業和非政府的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吸納農業勞動力,以緩解該地區對農業的依賴。*
(二) 基礎設施建設正在不斷推進,政府將在印度東北部投資建設地區交通樞紐
印度政府已在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很多國際金融機構和捐助國正在提供必要的資金幫助改造現存公路,建設新公路以發展區域貿易和互聯互通。印度工商聯盟在《通向東協的門戶:印度東北部前沿」報告》*提出,在東北部區域不同地方建立10個邊境城鎮,發展繁榮國際貿易,並呼籲建設4000公裡環線連接整個東北部各邦。
公路方面,第一階段計劃建設1800公裡長的跨阿魯納恰爾邦的高速公路項目,它將是印度歷史上最大的單一基礎設施項目,預計費用超過4000億盧比。在梅加拉亞邦和那加蘭邦發展200億盧比的公路工程。公路建設包括耗資125億盧比的長達126公裡的NH-39科希瑪(Kohima)—英帕爾(Imphal)道路;耗資36.4億盧比的長達63公裡的佩倫(Peren)—迪馬普爾(Dimapur)道路;以及耗資55億盧比的長達61公裡的科希瑪(Kohima)—迪馬普爾(Dimapur)繞城公路。第二階段實施國家公路東西走廊計劃,即從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博爾本德爾(Porbandar)到東北部,全長678公裡,四車道公路,連接錫爾恰爾(Silchar)到斯裡拉姆普爾(Srirampur),這條路經過阿薩姆的盧姆丁格(Lumding)—達伯卡(Daboka)—那根(Nagaon)—高哈蒂(Guwahati)。 *
鐵路方面,在梅加拉亞邦的阿茲拉(Azra)——布雷尼亥(Byrnihat)、杜多尼(Dudnoi)——梅亨迪帕德(Mehendipather)和布雷尼亥特(Byrnihat)——西隆(Shillong)的新鐵路線正在建設中;連接百拉比(Bairabi),以米佐拉姆邦和阿薩姆邦邊界以及賽朗格(sairang)[艾雜茲瓦爾(Aizawl)向西20公裡的村莊]為終點的火車軌道正在建設中;連接錫金的蘭根普(Rangpoo)以及西孟加拉邦西裡古裡(Siliguri)之間的鐵路正在建立。還將建設連接阿加爾塔拉(Agartala)和孟加拉國阿卡華(Akhaura)的軌道。*
航空方面,印度正在錫金帕克永(pakyong)建立機場,直接與內陸邦連接推動旅遊業發展。這也是印度五大最高的機場之一,花費30億盧比,機場佔地200英畝,高度為4700英尺。目前,距離錫金的最近的機場位於124公裡之外西孟加拉邦的巴格多格拉(Bagdogra)。*
(三)印度政府正在有序推進農業計劃,尤其是發展有機農業
印度政府確保公共投資於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力和非農副業就業的農村發展、發展農業加工業優勢部門、引入優勢部門參與規劃、擴大地區內外的雙向流動,以及人民參與式發展。印度政府已將香料產業從喀拉拉邦轉移到東北部,同時宣布在有機農業領域設立六所農業學院。同時,東北各邦可以種植各種水果和蔬菜、塊莖作物、木薯和香料。可以開發其他種植園和香料作物,如姜、薑黃、咖啡、腰果、大豆蔻、胡椒、菠蘿蜜、檸檬草、香茅以及一系列非常有價值的草藥和藥用植物,以及蘭花等一系列花卉。生產於印度的大豆蔻有80%是錫金出產的,其在中東享有高價值的出口市場。根據東北開發金融公司(NEDFI)編制的報告,農業加工部門確定的重點領域包括罐頭或瓶裝產品、包裝產品、冷凍產品以及脫水產品。
(四)發展具有當地特色和潛力的旅遊業
印度東北部具有潛力的旅遊類型及路線有:以野生動植物為主的大自然旅遊;集中在西南部的原生態旅遊;以錫金為目的地的探險旅遊、高爾夫旅遊;以錫金、西孟加拉邦北部、阿薩姆為目的地的茶葉旅遊;以曼尼普爾豐收慶典、那加蘭邦犀鳥節為代表的文化旅遊、戰爭遺產旅遊;與孟加拉國、緬甸合作的跨境醫療旅遊、農村旅遊;冬季不影響農作物前提下的家庭旅遊等。印度東北部遊客到達數量不到印度總旅客到達數量的1%。因此印度東北部正在設計並落實特色旅遊及旅遊線路,包括發展錫金的探險遊、那加蘭邦發展生態旅遊、梅加拉邦發展神聖叢林祭壇旅遊等,以發揮全面旅遊戰略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連接孟中印緬次區域國家。
(五)發揮私營部門的主體作用,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收入
印度東北部地區將通過重大的結構性改革,改變政府在經濟活動中佔主導地位的趨勢,擴大市場和私營部門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擴大就業機會,吸收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從而帶動社會就業、增加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六)通過加強民主化管理、賦予人民政治權利,實行參與式治理來提升人民福祉
除了提高人均收入外,政府還提出賦予人民政治權利來保證人民的參與式治理,這也是確保社會參與式發展以及獲得經濟和社會權力的手段。政府目標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和平與和諧。印度東北部地區的許多內部矛盾都以和平安全的形式進行了和解,因此相互尊重是該地區和平與和諧的核心,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也是增強人民民主化權利的表現之一。
(七) 以人文交流帶動與地區外和鄰國的合作,通過合作實現印度東北部地區的發展
印度東北部提出通過人文交流,促進邊境地區的人文合作,其中包括鼓勵交換教師和學生,促進跨境教育交流。積極發展包括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在內的信息通訊技術保障學習項目,服務於偏遠地區及貧困的社會團體。印度東北部地區的各邦以及西孟加拉邦都有著相對較好的英語語言教育,因此可以建立研究孟中印緬地區人文傳統知識體系、語言、文化以及藝術的網絡;建立關於傳統手工織布機及手工藝品復興及全球營銷的經驗分享網絡,整合手工藝品聚集發展的地區經驗,實施「一村一品」品牌模式,形成手工藝品集聚發展區。
(八)政府鼓勵私人投資印度東北部地區開發資源,同時藉助跨境合作的機遇參與到跨境生產中,從而為更多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
印度東北地區被認為是未被開發的處女地,政府正採取措施為新投資和擴大現有投資提供激勵,大部分措施可持續10年以上,包括免稅,最多可達100%的免稅、30%的資本補貼。實施促進出口資本貨物計劃,以及對服務部門、生物技術和發電的特殊激勵措施等。在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中,印度在其方案中還強調了培育跨境價值鏈,通過跨國邊界地區的生產過程細分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這就意味著跨境生產節點需要合作發展,未來將廣泛動員利益相關者——省邦和地方政府、私營部門,特別是商會以及各種社會組織投身到地方發展的活動中。在這個新的區域發展走廊構想中,邊陲地區將在最初的交通走廊沿線參與到創造跨境生產網絡的價值鏈當中*。
印度東北部是與印度其他地區相對分離的一個邊遠地區。由於與多國接壤,歷史上曾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也是與周邊鄰國民間商貿、文化交流的走廊。因此,一方面其社會呈現出多樣性、異質性和複雜性,另一方面東北部又與鄰國有著相似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由於少數民族、跨境民族聚集,貧困人口眾多,社會經濟發展滯後,長期的落後導致分離主義滋生蔓延,產生了一些反政府武裝和恐怖事件。東北部人民渴望發展,希望通過開放實現與鄰國的合作和交流。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在東北部有較高的共識,在四國共商中就已針對印度提出很多好建議,主要是通過合作加強東北部的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包括醫療、教育、基礎設施、邊境經濟合作、旅遊文化交流合作、農業合作等;通過跨國邊界地區的生產過程的分工合作,培育跨境價值鏈,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要廣泛動員利益相關者——省邦和地方政府、私營部門,特別是商會,以及各種社會組織投身到這一地區的發展中,使邊境地區在交通走廊沿線參與到創造跨境生產網絡的價值鏈當中。
中圖分類號:B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691(2018)03—0015—11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社會文化調查研究」(項目號:15ZDA06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任 佳,女,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南亞研究。蔣昂妤,女,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南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