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經濟文化交流新觀察

2020-12-12 中國西藏網

[摘要]文章立足當前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的主流形勢,分析了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對中國和南亞國家尤其是中印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所帶來的重要機遇,認為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對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文化交流及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將會進一步促進兩國的友好往來、進一步促進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和諧發展。

 

  [關鍵詞]中國;印度;經濟文化交流;新觀察;青藏鐵路

 

  [中圖分類號]F5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003(2007)01-001-07

 

  一、國家根本利益和大戰略是研究南亞及中印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研究我國與南亞地區特別是與南亞大國印度的關係,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關係的實質首先是國家根本利益的關係,這種利益關係往往直接體現為經濟文化關係,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文化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在不斷加大。冷戰期間,在國際關係中政治和軍事因素佔突出地位,而現在經濟文化因素佔突出地位。這是因為冷戰結束後,國家或民族的根本利益往往成為國家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制約著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對抗,使它們的關係一般不致脫離和平與發展這一主流。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1)科技革命、經濟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國家文化,將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從而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的改變和發展。(2)加快經濟發展和造就本國文化的領先地位,成為各大國、強國追求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結果極可能影響政權的更迭,從而對世界政治發展產生影響。(3)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聯繫更為密切,相互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於經濟交往,使得世界政治發展更趨複雜,但大的方向是和解、交流、合作。(4)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當今世界各國的外交,首先是經濟文化外交,即為經濟文化服務的外交,經濟文化成為外交的主要內容。基於以上觀察,當今世界國家與地區的交往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倡導和平多於鼓吹戰爭、廣泛交流優於閉關自守、普遍合作勝於經常對抗、建設和諧秩序的主流大於製造矛盾摩擦的支流。筆者認為,對這個階段特徵的基本判斷符合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創新理論成果指導的觀點,與我黨我國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主張相吻合,是認識國家根本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出發點。

  當前,在南亞地區各國與我國關係中,印度越來越舉足輕重。自上世紀中葉,中印兩國進入了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儘管兩國所選政治道路不同,但兩個國家在上個世紀中葉確立自己的主權之後,都歷經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轉換,並且由計劃到市場的轉換也造就了兩國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中國的迅速發展舉世矚目,在世界媒體形成「中國熱」,而印度的經濟增長同樣不可小覷。在亞洲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印關係格外引人注目。中國和印度被形象地比喻成「龍」和「象」,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亞洲乃至世界格局中重要的國家力量。兩國是有著漫長陸上邊界的相鄰大國,中國處於東亞經濟一體化的中心,而且擁有龐大的需求市場,印度則是南亞重要的地區大國,中印關係的發展將對連接東亞和南亞的亞洲一體化進程,以及世界格局的變化產生重大影響。

  有人說,21世紀重要的主題之一就是中印兩個大國的崛起。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和兩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中印關係的重塑提供了條件。展望未來,中印合作並建立更為緊密的經濟文化關係,對兩國意味著廣泛的共同利益。

  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意味著政治的強大。中印兩國都面臨著在世界上經濟政治地位進一步提高的戰略機遇期。從這一角度認識兩國關係,得出的結論就是兩國應該也可以共同發展,兩國共同發展的重要條件就是兩國不斷深化互利合作,這也是兩國政界當前和今後的共同重大課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中印關係雖然經歷了風風雨雨,但基本上是處於一種「冷和平」狀態。兩國在歷史文化、社會制度,以及地緣戰略上存在著差異和競爭,但這與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爭奪世界霰權顯然不同,除短暫時期之外,謀求關係正常化始終是我國政府的願望,也成為促使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的主導戰略意識。中印關係既不是對抗的關係,也不會是結盟的關係,競爭與合作並存,加深接觸與謀求關係正常化將是兩國關係的主流。決定中印關係這種發展大勢的最根本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兩國在國內和國際戰略上的共同利益;二是兩國就對方政治、經濟、安全等方面的不可選擇性。這兩大方面使兩國只能採取現實主義的政策,這就是互相尊重、和平共處與共同發展。我國政府提出的「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奉行的「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其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二、中國與印度交往交流的歷史與現狀

  (一)中印兩國在歷史上的友好往來源遠流長

  中國和印度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譜寫過人類文明史上的燦爛篇章。中印兩國是近鄰、友邦,兩國交往源遠流長,2000多年以來這種友好往來一直沒有中斷,其中的一些交流活動影響深遠、永載史冊。如,中國東晉高僧法顯(339~414年)於402年訪問印度,5世紀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成了中國少林寺的第一位禪師,玄奘於7世紀訪問印度,研究探尋佛經文稿。明代鄭和(1371~1435年)七下西洋更使兩國進入了歷史上關係最密切的時期。面對殖民主義的侵略擴張,兩國人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著名改良派思想家康有為於19世紀90年代在印度考察;譚雲山教授於1937年在泰戈爾指導下在印度國際大學創立了中國學院;印度國會於1938年派遣醫療隊來中國幫助中國人民(柯棣華大夫就在該醫療隊中),等等。上世紀50年代早期及「中印兄弟」年代見證了兩國加強的聯繫。歷史證明,兩國的友好往來對雙方都是有益的,是符合兩國根本和長遠利益的。

  (二)獨立後的印度選擇國家戰略——「北上、東進」戰略阻礙了兩國關係的良性發展

  1950年,印度獨立。剛剛擺脫殖民統治的印度卻繼承了英國統治時期的思想、體制、政治觀點、疆土觀念和國家戰略選擇。在相當長時間內,在政治軍事戰略上選擇「北上」,儘可能地繼承英帝國的遺產。冷戰時期,中國被敵對勢力隔絕在世界經濟政治體系之外,而印度積極實施「北上、東進」戰略。1959年,達賴集團叛逃到印度,中印兩國關係惡化;1962年,印度挑起中印邊境衝突,這一事件使中印矛盾上升到了頂點;1971年,在印巴戰爭期間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中尼關係改善期間,印度對尼泊爾實行全面封鎖,積極打壓尼泊爾,等等。以上不難看出,印度完全把往北、往東發展作為其戰略目標。

  (三)冷戰結束後,中國的發展使印度的國家戰略發生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冷戰結束後,中國擴大同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妥善處理分歧,推進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和開展多邊外交,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國際地位明顯提升。面對中國的大發展,尤其是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地向印度發出了「好鄰居、好朋友」這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友好信號後,印度政治家也逐漸認識到「北上、東進」戰略的不明智。印度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如果龍象相爭,印度的付出很多,收益不多。提出印度要拋棄英國殖民主義在西藏問題上的兩面派政策,消除印度在西藏問題上的盲點,並通過有意義的行動向中國保證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來,印度國家戰略改「北上、東進」為「南下、西進」,實施以「古傑拉爾主義」為標誌的睦鄰政策,改善同周邊國家的關係;開展注重經貿往來的「東向」外交;戰略重點發生了重大轉折,中印關係逐步緩和並得到改善。中國領導人曾多次強調,中印關係史中99.9%的時間內都是友好的,事實證明,中印之間互不構成威脅,兩國的共同點遠遠超過分歧,中印有一千個理由加強合作,而沒有一個理由分開。印度領導人也表示,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印中都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人民生活的艱巨任務,兩國在許多問題上持一致或類似的看法。印度高層近年來政策的變化引起了政界、學界和新聞界的廣泛注意。印度媒體在近年流行起一個新的詞語Chindia(China+India,即中國+印度),也表達了印度許多有識之士改善中印兩國關係的呼聲。印度越來越強烈地認為,中國是機遇而不是威脅。

  三、從青藏鐵路通車後印度態度的改變中得到的幾點啟示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建成通車,這為進一步改善中印關係、加強兩國經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契機。

  青藏鐵路從論證、開工到建成,都是世界各國關注的一個焦點。在各國中印度對青藏鐵路的關心異乎尋常,印度媒體對青藏鐵路的報導很多;政府部門及智囊機構也多次召開專家會議,討論青藏鐵路對印度乃至整個南亞次大陸的影響。印度對青藏鐵路的反應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四種類型:感嘆中國建設高難度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預期中印雙邊貿易將由此大幅受惠;擔心鐵路建成會「對西藏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宣稱印度未來可能會面II缶嚴峻的戰略威脅。總體而言,起初印度的主流媒體一致反對,但隨著鐵路開通,慢慢地出現了一些贊同的聲音,發展到現在贊同的聲音多了起來。

  印度起初對青藏鐵路的攻擊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印度造成軍事威脅;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破壞;可能對青藏高原的民族文化帶來的破壞,等等。《今日印度》曾發表文章表示,青藏鐵路的建成運行「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軍事機動及後勤供給能力」,「它可以使中國政府每年向西藏運送500萬噸物資,也可以在一個月內運送多達12個陸軍步兵師」。印度知名智囊庫「觀察研究基金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級研究員則表示,青藏鐵路的建成使得中國西藏與中國內地的聯繫更緊密,由此而產生的連鎖反應很可能是尼泊爾和孟加拉國「進一步向中國靠攏」,整個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戰略形勢屆時都將受到深刻影響。這些言論,是對中國國家戰略不了解的表現。眾所周知,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本國經濟是重中之重,而對相對落後地區的加快發展,更是提高國家整體綜合實力所必需的。西藏作為中國相對貧困的地區之一,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不拖中國整體發展的後腿。在一個沒有鐵路的地區,要建設發達的市場經濟是不可想像的。青藏鐵路的開通對西藏的改革開放、吸引投資、加強物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西部地區包括公路和鐵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政府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過一系列資金、技術、人力的投入,促進該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青藏鐵路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加快發展西藏。同時,青藏鐵路是一條世界一流的生態環保鐵路,中國在環保方面投入資金高達1.4億美元。鐵路對地區的河流水質、凍土環境等沒有造成影響,沿線野生動物遷徙條件和自然景觀沒有受到破壞,沼澤溼地得到有效保護。世界上相鄰國家之間建設交通設施的核心目的是加強交往,中印既是友好鄰邦,又是戰略合作夥伴。中國加強西部地區的基本建設,只會更便利中印友好交往與合作,不會對印度造成任何損害。中國領導人已經預見到與南亞各國發展經貿往來的重要性。建立南亞大通道是發展南亞區域合作的基礎。有了這一基礎,中國與南亞各國的經貿往來就有一個堅實的硬體保障。應該說青藏鐵路的開通是對南亞經濟合作的一大貢獻,是一條加強中國與南亞各國包括印度友好往來的「天路」。

  隨著中國領導人多次在不同場合的友好表示。也出於印度實際利益的考慮,印度一些有識之士認為,青藏鐵路對中印文化交流會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將會給印度帶來經濟、文化交流上的好處。印度報業託拉斯在青藏鐵路開通之際的一篇報導中說,這條鐵路的開通將是中國民族團結和諧的象徵。錫金邦首席部長查姆林表示,印中雙方在邊界線兩側加強鐵路及公路網建設,可以有效地促進兩國邊境貿易的繁榮發展,因此他「曾多次向中央政府提出在印方一側同樣修建高質量的鐵路及公路」,以便使印中兩國真正有鄰居的感覺。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所的資深國際問題專家杜達長期以來一直在關注青藏鐵路的建設。他認為,青藏鐵路的開通將使中國西藏變得更加開放,現在中印發展關係的氛圍很好,青藏鐵路的開通將使西藏與印度、尼泊爾的聯繫、交流能力大大增強。印度發展中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阿爾文德博士表示,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算得上是個奇蹟。他認為,青藏鐵路的影響註定是跨國境的,青藏鐵路將把中國內地、西藏和印度的加爾各答聯繫起來。對整個南亞地區甚至更廣大的地區產生積極影響,提高這一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創造就業機會。一些印度國內的媒體也把那些指責青藏鐵路威脅印度安全的人稱作「新德裡失眠的偏執狂」。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學者胡仕勝指出,青藏鐵路要解決的是中國國內的發展問題,根本就不是針對印度的。這條鐵路最大的受益者是西藏人民,真正關心西藏的人都會為它慶祝。據了解。印度在其中印邊境的東部實控區內將很快開始修建7條公路,此前,印度考慮到中印之間的邊境爭議,一直不願意上馬這些基礎建設項目。胡仕勝認為,現在,印度政府顯然意識到中國的發展會給印度帶來很多的經貿機會,印方需要為把握好這樣的機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印度對於青藏鐵路的態度出現變化的原因之一在於,印度明智的政治家認識到,在新的國際背景下,印度的戰略選擇只能是響應中國的睦鄰政策。這就給了我們從中央到地方按照睦鄰要求,進一步做好中印經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機遇。可以相信,青藏鐵路傳遞的是友好和諧的聲音,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回應。

  四、青藏鐵路將成為中國通向南亞的一條經濟文化大動脈

  (一)青藏鐵路是中國與南亞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青藏鐵路通車後,乃堆拉山口在關閉44年之後也得以重新開放。中國南亞陸路大通道開始由夢想變為現實。青藏鐵路向西南可連接尼泊爾,向南可通向印度港口加爾各答,這將是中國西藏與尼泊爾、印度之間的重要貿易通道。青藏鐵路與乃堆拉古通道、中尼公路以及其他邊貿通道密切配合,可構建一張中國通往南亞國家的交通和貿易網。青藏鐵路通車使中國內地主要城市與尼泊爾貿易的陸路運輸時間從12~18天縮短到一周以內,今後也可以實現與印度的直接貿易。

  20世紀早期,英屬印度和中國西藏之間80%的貿易額通過乃堆拉山口進行。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後,乃堆拉山口被迫關閉。目前,西藏的外貿大部分通過數千公裡之遙的天津、廣州港口進行,極為不便。乃堆拉山口開放後,拉薩經亞東至印度加爾各答等的距離就可縮短至約1200公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後凱指出,青藏鐵路既可加強西藏與內地經濟一體化,還可打通與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的經貿通路,長遠而言將成為中國西北聯繫南亞的陸路大通道,促進南亞經貿大通道的形成。

  根據西藏自治區「十一五」規劃,日喀則地區的鐵路將很快動工,不久就能修通拉薩一日喀則一林芝線路,從而接近尼泊爾的鐵路對接點。在西藏有關部門的規劃中,從拉薩到亞東將會建設一條鐵路線,從而使拉薩至印度加爾各答等的距離比現在從海路繞道天津、廣州大幅縮短。這樣,從中國上海到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會形成歐亞鐵路幹線上一個新的現代化的「絲綢之路」或交通線,這會為經濟交往帶來很大的機會和方便。藏族學者旦增倫珠認為,青藏鐵路通過日喀則延伸到亞東口岸,這裡是西藏人口、經濟密集的地區,是距離南亞最近的地區,也是最有可能的一條支線。如果把中國東部和西部整個經濟作為大後方通過青藏鐵路經亞東關同印度進行交流,貨運成本將會大大降低,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05年上海在西藏自治區設立了辦事處,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印度商貿代表團到了西藏,雙邊交流已經在進行。這一切有助於在中國廣袤的西部開發出另一個對外商貿通道,這也將是從西藏通過南亞國家的一個大型物流中心,整個西北、西南的經濟將會因此出現一個新的繁榮。

  一個世紀以前,孫中山在《制國方略》中的設想是,鐵路不僅要修到拉薩,而且要修往更遠的地方,直至與印度和尼泊爾對接。這個天才的構想與100多年後尼泊爾人龐大的「喜馬拉雅鐵路計劃」不謀而合。據後者的規劃,這條鐵路將從中國西藏境內的樟木口岸附近與尼泊爾境內鐵路對接,從而將拉薩、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和印度新德裡連接在一起,成為一條貫穿南亞一東亞的「新絲綢之路」。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在幾次國際會議期間都表示,希望青藏鐵路能夠鋪到尼泊爾境內,最終與印度、孟加拉國等鐵路網連接,成為其兩大鄰國——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交通運輸紐帶和中轉站。鑑於此,印度開始謀劃並積極與中方接觸,提議共同修建拉薩至印度工業重鎮加爾各答的跨國鐵路。正如2006年7月5日《香港文匯報》的一篇文章中所說的:拉薩應不是青藏鐵路的終點,而是未來貫穿喜馬拉雅山區鐵路的起點,也是中國加強與南亞各國聯繫的交通保障。

  (二)青藏鐵路的開通將促進中印經濟文化交流交往

  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在印度的華僑數量很少。1962年邊境衝突發生後,旅印華僑數量銳減。目前,到印度旅遊的中國人數量也很少。近年來,每年來華的印度人不下20萬人次,而到印度的中國人卻只有5、6萬人次。以2004年為例,當年獲準來華的印度人為32萬人,而同年印度只對中國遊客發放24,000個籤證。

  由於民間互動的缺乏,普通印度人對中國的了解很少,提到中國也就是知道中餐、功夫片等,對於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一無所知。印度報紙上很少見到有關中國的報導,偶爾冒出的幾篇,基本上是轉載西方媒體的「舶來品」,其中也包括一些西方記者拍攝的中國「老少邊窮」地區的照片。

  採取種種措施,吸引一國遊客到對方國家去旅遊,是增信釋疑、加強交流的一個重要舉措。青藏鐵路的開通,為促進中印之間的人員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所的資深國際問題專家杜達認為,青藏鐵路的通車將使西藏的交通條件大大改善,來西藏旅遊的人數會大幅增加。乃堆拉山口開放後,印度錫金邦商務部部長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大陸每年赴藏旅遊的人數大約為300萬人。如果印度一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的話,其中很大數量的遊客將樂意訪問錫金邦和印度的其他地方。我們希望能夠吸引中國的30萬人到錫金邦旅遊。」該報告還指出,到2011年,印度和斯裡蘭卡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將經由乃堆拉山口到中國西藏去朝聖。屆時,「每年進出錫金邦的遊客數量將達到90萬人。」而目前,錫金邦每年吸引的遊客數量僅為30萬人。兩國間人員的雙向流動,將極大地促進中印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中印文化古老而有生命力,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有著深遠的意義。第一,相互借鑑,取長補短。中印兩國文化底蘊深厚,印度人過簡樸生活、追求高尚精神的人生哲學,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觀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很有借鑑意義。同樣,很多印度人也認為中國人刻苦勤奮和持之以恆的精神也是他們建設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第二,增信釋疑,加強合作。信任的缺乏緣於不了解。中國人不了解印度的歷史和正在發生的變化,同樣,許多印度人也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和現在。這種文化上的隔膜和交往的不暢不僅影響兩國經貿活動的開展,還影響到潛力的挖掘。增進中印了解需要多方努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要重視和推動,學界要加大研究力度,媒體要進行客觀報導,企業要贊助,人民之間要尊重、學習對方人民及其文化,後者尤為重要。看看中印文化交往史,那些有名的文化使者多為民間人士,如中國玄奘、印度的鳩摩羅什等,他們都是自發、主動地到對方國家學習或傳播文化。隨著兩國航班的開通和旅遊市場的開放,民間接觸會越來越多,相信新一代的「玄奘」和「鳩摩羅什」也會逐漸湧現。第三,復興東方文化,創造亞洲世紀。正如譚雲山先生上世紀30年代在印度創辦中國學院時所提倡的那樣:溝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聯合中印民族、創造人類和平、促進世界大同。

  五、面對新形勢,中印交往交流要盡力開創新局面

  (一)加強兩國間的政治軍事互信

  要創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周邊安全。加快有關邊界問題的談判進程,為兩國間的友好往來創造一個良好、寬鬆的環境。兩國高層領導人保持接觸是保證兩國關係穩步前進的動力,由於中印兩國領導層的觀點很接近,在中印高層互訪中達成了許多共識,現在這種互動交流的良好勢頭是能夠保持下去的。正如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時所提出的「明確政治定位,提升兩國關係水平。雙方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一步深化和加強中印長期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使中印兩個發展中大國的友好關係更加緊密。」印度前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在會見我國國防部長曹剛川時也表示,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共同點越來越多,遠遠超過雙方分歧,共同的利益要求兩國保持密切的關係與接觸。這些表述都說明兩國已經認識到加強政治軍事互信的重要性。2006年6月,印度國防部長慕克吉在第五屆亞洲安全會議上表示,印度希望未來兩年裡對華貿易額達到200億美元(2005年已超過80億美元)。他還稱,發展與中國的友好合作關係是印度外交政策優先考慮的重點之一。這些是加強兩國互信的重要信號,有待於以合作實踐證明和加強。

  (二)積極啟動中印自由貿易區談判,為對方國家商品進入本國市場提供便利和優惠。

  溫家寶總理在訪問印度時的六點建議中指出,要「深化經貿合作,尋求互利雙贏。雙方需要進一步努力,加強兩國在科技、能源、礦產、農業、環保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

  第一,營造更好的貿易環境,擴大市場規模,實現更為廣泛的貿易收益。雖然近年來中印貿易和投資增長迅速,但是相對於兩國的經濟規模而言,還顯得微不足道,按照印方的統計,2004年對華貿易佔印度貨物貿易總額的5%,對華出口佔印度總出口的4.6%,從中國進口佔總進口的5.2%。中印兩國的相互投資規模也很小。對印投資尚不足中國全部對外投資的1%。相比之下,雖然對華投資佔印度總投資的比例要高一些,在3~6%之間,但從總額上看依然很小。

  第二,營造好的制度環境,要根據兩國企業的實際需要,充實雙方投資機構的工作內容。舉辦各種類型的投資貿易促進活動,幫助雙方企業增進了解,開展實質性的經貿合作。

  第三,繼續擴大中印企業家層面的交流,營造好的創業環境。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經貿合作的主體。要鼓勵更多有條件的中資企業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加強與印度企業的聯繫。

  第四,深化分工,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儘管中印兩國經濟發展水平都還不高,但是經濟結構還是顯示出了相對較強的互補性。加強分工既是擴大市場的需要,也是推動合作的需要。

  (三)廣泛地進行官方和民間的合作交流,特別是要儘快放開民間來往

  在中印兩國高層已經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印度方面應儘快消除對華籤證「壁壘」,簡化籤證手續,提高辦事效率,以吸引更多的中國人到印度,改變當前籤證不對等的狀況。同時,強化互派留學生機制,促進人才的雙向流動,實現人才、技術的交流與合作。

  (四)在學術領域廣泛交流合作,加大對對方國家的研究力度

  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史上,曾經有過3個高潮:唐宋時期以佛教為主要載體的文化交流;20世紀上半期,兩國人民在民族解放鬥爭中的患難之交;上世紀50年代,以兩國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標誌的友好合作。但由於上世紀60年代邊界衝突、達賴集團的叛亂以及邊界爭議等曾使兩國關係陷入了低潮,以致於兩國人民交流減少,不能充分了解對方的國情。但是經過雙方多年共同努力,兩國關係逐步回暖。特別是近年來,兩國高層訪問連續不斷,經貿、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合作發展迅速,去年舉辦的「2006中印友好年」就是一個突出的信號。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印兩國人民會以客觀的態度了解對方、互通有無、互相學習、增進交流。青藏鐵路的開通和乃堆拉山口的開放,將會促進中印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從而把中印關係推向第4個高潮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目前,對兩國學界的緊迫任務是加強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對對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加大研究力度,使兩國學界建立深交、深知、深入合作的關係,為共同促進中印兩國長遠友好做應該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蘇布拉馬尼亞姆·斯瓦密.印度的中國觀[EB/OL].http://www.tyfo.com/life/life-xa/block/html/20030612000 57.html

  [2][6]青藏鐵路吸引世界目光[N].環球時報,2006-06-26(1).

  [3]外國媒體高度關注我青藏鐵路通車[N].光明日報,2006-07-02.

  [4]青藏鐵路向邊境延伸[N].環球時報,2006-08-29(1).

  [5][12]催生新的經貿合作機制,印度人看好青藏鐵路[EB/OL].http://forum.techweb.COrn.cn/archiver/tid-24996.html

  [7]中國擬建4條國際大通道,青藏鐵路將與印度連接[EB/OL].http://bbsl8.xilu.com/cgi-bin/hbs/view? forum=thjs&message=139921

  [8]何亮亮.青藏鐵路:連接中國與南亞的動脈[N].香港文匯報,2006-07-05.

  [9]籤證成中印交流路障,印學者呼籲消除對華籤證壁壘[EB/OL].http://news.163.com,2006-07-25.

  [10]印度遊客體驗新中國[N].參考消息,2005-08-16.

  [11]鄧常春.無形的壁壘:印度文化傳統與民族心理對中印經貿關係發展的影響[J].南亞研究季刊,2004,(1).

  [13]到2011年30萬中國遊客穿越乃堆拉[EB/OL].http://www.sourhasianews.com,2006-09-21.

  [收稿日期]2006-12-19

  [作者簡介]孫勇(1956-),河北邢臺人,曾在西藏自治區經濟研究中心、西藏金珠集團、西藏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現任西藏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西藏經濟研究。(西藏社會科學院,西藏拉薩 850000)

(責編: 張素勤)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印尼泗水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慶首屆中印尼文化交流日
    印尼泗水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慶首屆中印尼文化交流日
  • 文化碰撞花火中印攜手探索電影新未來
    中國和印度都是四大文明古國,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有著數千年交流互鑑的歷史。進入新時代,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中印雙方正在越來越多的方面加強合作。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一直有一股印度熱,從《摔跤吧!
  • 從亞洲世紀到全球治理:文化視角下的中印關係
    閒庭信步時,兩國領導人就「中印關係未來發展的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在近期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現存國際體系遭遇危機的背景下審視中印關係,我們需要「不畏浮雲遮望眼」,超越地緣政治、經濟競爭,以一個廣義的文化視角,從中印共建「世界新文化」的大局著眼,對40年來的中印關係展開分析和總結。
  • 泰戈爾與中國的文化淵源:崇拜中國文化,促進中印交流
    但1924年的中國,正處在社會文化與政治歷史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正經歷意識形態的巨變,中國人正見證著一場偉大的變革。過去,這個古老而僵化的傳統社會一直受儒家文化價值系統所掌控,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爆發,政治訴求轉向激進,人們不再想停留在過去,轉而尋求變革當時的中國。
  • 「中印文化論壇」在南京南山湖風景區星空城堡開幕
    7月2日上午,由中國社會藝術協會聯合多家文化企業、知名藝術家及相關文化團體所舉辦的「中印民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南京南山湖風景區星空城堡隆重開幕。開幕式現場,中國社會藝術協會主席邱新建先生以及印度駐上海總領事Anil Kumar Rai先生先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此次「中印民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表達了美好祝願的同時,也對明年舉辦的「中印文化論壇」展現出了極高的重視及期待之情,並指出,中印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更將帶來無法估量的豐收之喜。
  • 中印文化交流新篇章:印度菩提伽耶正覺塔展出中國唐卡
    桑傑本在菩提樹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2019年1月17日,傳統文化海外行·青海熱貢藝術桑傑本唐卡展在印度菩提伽耶正覺塔開展。此次藝術展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傳統文化委員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國際交流中心、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印度工商業聯合會(FICCI)聯合主辦,北京乘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青海熱貢藝術桑傑本唐卡展是傳統文化海外行——印度站的一大亮點。
  • 特別策劃:當前中印經濟比較十大關鍵點
    知識經濟競賽中,中印誰將勝出呢?    關鍵點七:教育體系與文化差異     窮國也能辦大教育 印度如何讓窮人上得起大學     文化差異導致中印都認為各自文明優於對方另外,印度精英階層都掌握英語,而中國只能依靠少數學生來與西方交流,很多中國企業家都缺乏國際知識結構。
  • 中印兩國經濟軟實力比較研究
    (三)文化中印兩國同為世界文明古國,兩國文化均具有較強的包容性。隨著「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新一輪高校建設方案的全面展開,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勢必上升一個新臺階。在文化對外傳播方面,中印兩國均設立專門機構來進行推廣。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在全球130個國家建立了512 所孔子學院,而當前,印度在全球各地重要城市設立的文化中心為36家,數量遠低於中國,可見中國對文化對外傳播的力度遠強於印度。
  • 孟加拉國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
    雖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仍然是一個鬆散的次區域合作框架,但是聯合研究工作組的深入研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框架內籤署的雙邊或三邊協議都表明區域合作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聯合研究組在貿易、投資和融資、互聯互通、社會及人類發展、減貧、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文交流等事務方面成立了一系列機構部門,確定了包括「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制度安排在內的合作形式。
  • 龍象之爭:中印兩國經濟發展對比及前景展望
    中印兩國在區位上各有優勢,中國是歐亞大陸上唯一與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及俄羅斯直接為鄰的國家,是亞太各地區間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紐帶;印度則位於歐亞大陸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處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東西方溝通的橋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線的樞紐。
  • 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趨勢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社會文化...
    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趨勢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社會文化調查 任 佳 蔣昂妤 摘要: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一條連接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歷史上的南方絲綢之路是同一個走向。
  • 西安大興善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見證者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年),號「開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到此傳授佛教密宗,大興善寺因此成為當時長安翻譯佛經的三大譯場之一,成為中國佛教密宗的發源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地方。
  • 外媒: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助南亞發展
    中國日報網7月30日電,外媒認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將有望改寫南亞貿易格局,極大程度地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東亞論壇》雜誌網站近日發表印度經濟增長研究所副教授Pravakar Sahoo與研究員Abhirup Bhunia的分析文章稱,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簡稱「BCIM」)將會提高南亞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貿易水平。
  • 加勒萬河谷事件後中印能再次握手言和嗎?
    目前來看,中印關係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到一種相對良好的狀態,但如果雙方能夠有一個好的心態,彼此釋放積極信號,並採取行動加強邊境地區信任措施建設,相信這對重要的鄰居關係依然有機會和解。但除了邊境問題,中印關係還面臨諸多其他挑戰,未來雙邊互動能否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有待觀察。
  • 中印比較不為爭論輸贏
    原標題:中印比較不為爭論輸贏   經過反覆協商,印度終於迎來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訪。這是印度新總理莫迪今年5月上臺以來,兩國最高首腦的第一次專門互訪。   毋庸置疑,中印在國際舞臺的全面崛起,是21世紀初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
  • 加勒萬河谷事件:中印關係的大轉折?
    加勒萬河谷事件對中印雙邊關係的負面影響還很難全面評估,但中印關係的確又一次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甚至不少專家認為事件已經讓這對雙邊關係發生根本性改變,可能再也回不到過去。中印關係能否回到過去並不重要,當務之急是雙方要避免此次邊境事件的負面影響無限擴大,進而陷入「敵意螺旋」上升,導致悲劇性後果。
  • 中印教育交流團到訪北京十八中
    10月8日,北京十八中迎來了由30餘名校長、教授和學者組成的中印教育交流訪問團。 這是北京十八中第一次與印度方面的教育交流,市、區及學校領導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
  • 改變世界電影版圖的中印電影及其合作路徑
    (一)中印電影合作是雙方文化交流的先導1.兩國交流合作大局的宏觀需求       作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兩個國家,發展前景都比較良性。但作為後起之秀,必然面臨著世界現有經濟、政治格局的束縛,必然面臨著現有大國及西方世界的戰略掣肘。
  • 推進中印產能合作潛力巨大
    印度果阿金磚峰會剛剛落幕,中印領導人再次強調發展健康穩定的中印關係,不僅有利於中印各自發展,也有利於維護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和國際體系中的合理利益。印度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國家,兩國又是金磚國家中重要成員,在西方媒體張揚「金磚褪色」的背景下,推動中印互利共贏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中外專家研討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
    6月10日由湘潭大學主辦的首屆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湘潭召開。來自印度、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專家學者,就中印社會治理問題展開研討與交流。   同時,湘潭大學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中心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