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KANO》臺灣大賣 引發「媚日」討論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電影《KANO》臺灣大賣 引發「媚日」討論

2014年03月14日 08:2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眼下,臺灣電影的票房冠軍是一部日語名字的本土電影《KANO》,意為「嘉農(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電影由上世紀30年代的真實故事改編,敘述1931年由日本人和臺灣人共組的嘉農棒球隊,在日本教練的帶領下過關斬將、勵志求勝的過程。該片在宣傳詞中強調「族群融合」、「找回臺灣的美好年代」,雖然在臺灣票房大勝,卻引發是否媚日的尖銳討論——

  有必要把殖民統治美化到有如天堂樂園的境界嗎?KANO球隊根本就是一支日本球隊,該片整個是在封閉與極權的日帝統治格局裡,所有的歡呼與喝彩都屬於日本帝國。我反對媚日但不仇日,畢竟日本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原諒歷史錯誤但不表示你就要去歌頌日本殖民當皇民啊!

  ——網友Kelly Zeng留言網站引發熱烈討論

  臺灣在政治惡鬥下,民眾每件事都要選邊站才有安全感,親日等於反中,親中等於反日,大家一起交個朋友不行嗎?我拍《賽德克巴萊》有巴結原住民嗎?說我賣臺?請問臺灣現在還有什麼好賣的?臺灣的歷史有不好、有矛盾、有遺憾,但也有值得驕傲的,臺灣已經長大,我們要讓自己更強壯,不要一直帶著刺,花開了,蝴蝶自然就會來。

  ——《KANO》監製、《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

  上網瀏覽魏德聖的專訪,他說《KANO》還原過去的年代,強調永不放棄的運動員精神以及不同族群間合作的價值觀。主持人還說:「在1930年代,日本曾經瘋臺灣。」關了電腦我釋放了沉重,心想,還原歷史的《KANO》原來是給日本人看的啊!而且還只是片段還原。

  ——觀眾嚴子林投書《聯合報》:《你KANO了嗎?我沉默了……》

  魏導拍《KANO》,忘了《賽德克巴萊》,嘉農棒球隊奪得甲子園亞軍前1年,日本政府才用飛機大炮毒氣彈殘酷鎮壓了霧社,該片表面上歌頌嘉農棒球隊奮戰不懈的運動精神,骨子裡巧妙從事置入性營銷,有意無意為日本殖民統治搽脂抹粉。

  ——文字工作者黃榮志

  魏導說1931年「是臺灣最漂亮的年代」:工農業成熟,社會穩定,藝文與體育才能發展……未獲魏導青睞的重要史實是,日本設立嘉義農專的目的,除了提升農產增進殖民母國利益,另一任務是改良臺米品種,育出日本人喜歡的蓬萊米。日本在臺灣的所有建設,皆有自利動機,臺灣順便沾帶一點好處。稍具尊嚴的臺灣人,都不會以日本人的角度,看待嘉義農專和嘉農棒球隊。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

  電影刻意安排嘉農球隊與八田與一(日本工程師)在嘉南大圳(日據時期的水利工程)作美好的相遇,但當時卻是臺灣殖民地時期悲慘的時候,臺灣政治反抗運動都在這年遭到撲滅,如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農民組合、臺灣民眾黨、臺灣共產黨等都被強制解散;領導農民運動的領袖簡吉這年被逮捕入獄。從史料可以發現,當時農業現代化成功時,也是臺灣農民遭受最不公平的待遇時。那種剝削與凌虐的實況,都寫進賴和的小說《豐作》裡。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陳芳明

  原標題:一九三一·臺灣 美好的年代?

相關焦點

  • 9成對白是日語 臺灣《海角七號》導演新片「媚日」?
    今天,魏德聖監製的電影《KANO》將在臺灣島內上映,預售票房已超3300萬(新臺幣),但是因大量起用日本演員、日語對白高達九成,在臺灣引起「媚日」的不小爭議。有人撰文指出「KANO腐蝕臺灣主體性」;還有網友表示,該片充斥日語對白,連金馬獎都報不了。魏德聖是臺灣知名導演,第45屆金馬獎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因2008年在內地公映的《海角七號》為大陸觀眾所熟識。
  • ——評魏德聖電影《KANO》
    而相同導演的另一部電影,描述臺灣原住民與日本殖民者戰鬥故事的《賽德克·巴萊》,即便有「日本是臺灣的養母」這樣的臺詞,仍是票房慘澹。近日,臺灣導演魏德聖再次回歸「臺日情」,這一次以監製身份帶來的是日據時期臺灣「嘉農棒球隊」的故事。影片用九成的日文念白和一群純淨的陽光大男孩編織了一段溫情脈脈的鄉愁,頗有「寫給30年代臺灣的情書」之意味。
  • 九成對白是日語 魏德聖新片惹「媚日」爭議
    據海峽導報報導,本月27日,臺灣知名導演魏德聖監製的電影《KANO》將在島內上映,預售票房已超3300萬(新臺幣,下同)。不過,這部反映日據時期臺灣「嘉農棒球隊」故事的電影,因大量起用日本演員,並且日語對白高達九成,未上映就在臺灣引發不小爭議。有臺灣觀眾認為,這部電影充滿「媚日情結」;有人撰文指出「KANO腐蝕臺灣主體性」;還有網友表示,該片充斥日語對白,連金馬獎都報不了。臺觀眾誤以為是日本電影電影《KANO》因何引發爭議?這還得從劇情說起。
  • 臺灣政壇颳起媚日歪風,兩綠營執政縣市打算重修日本神社
    臺中、桃園等綠營執政縣市忙著重建神社,而蔡英文當局也屢出媚日言論。今年8月初,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嘉全在訪日期間,一席「臺日關係如夫妻,臺灣哭、日本哭,臺灣笑、日本笑」的談話,被批「噁心至極」。此前,「臺灣民政府」洪素珠侮辱老榮民事件,曾在島內引發公憤;這幫人赴日「拜鬼」的行徑,再次挑戰外界的忍耐極限。臺政壇之所以屢出媚日鬧劇,林金源認為,臺灣先被日本皇民思想箝制50年。1949年之後,臺灣人民又先後被反共和「反中」教育綁架60多年。臺灣統治者基於己利,不斷撕裂、分化兩岸人民的正常連結,這造成了臺灣人的認同錯亂。
  • 李登輝媚日之行醜態百出 日語回答臺灣記者提問
    1月2日,李登輝攜妻子、兒媳和孫女結束了為期一周的媚日之旅。  眾所周知,李登輝有強烈的媚日情結,自稱22歲前是日本人,那時的日本名字叫巖裡政男。2004年,李登輝還拍了身穿日本劍道武士服的宣傳畫,為其領導的政黨——「臺灣團結聯盟」的「立委」候選人拉票。  雖然日本政府稱李登輝此行是「私人旅行」,不允許李登輝在日本搞政治活動,然而,李登輝抵日伊始便開始宣揚「臺獨」言論,到處賣弄他的媚日情結。
  • 臺灣某些政客如此「媚日」為哪般
    近來,臺灣政壇又颳起了「媚日」歪風。據臺媒報導,民進黨籍桃園市長鄭文燦打算將桃園市的忠烈祠恢復為「桃園神社」;也是綠營執政的臺中市已經把重建「臺中神社鳥居」(鳥居:類似牌坊,具有標示入口意象與區分內外之用)提上日程。「桃園神社」和「臺中神社」到底是什麼鬼?
  • 臺大教授:臺灣「媚日」為何如此嚴重?
    日本救援隊撤離花蓮地震災區前雙方共同合影留念  日據初期,的確有不少臺灣英烈為了抗日而犧牲,由於日本人仇恨這些人,在日據期間是不被允許談論的。例如霧峰林家的林朝棟、林祖密,北部的簡大獅、中部的柯鐵虎、南部的林少貓。而同時,不少臺灣新興權貴家族和精英,由於享受到日本殖民者的利益,成為日本皇軍的「同路人」。
  • 聽安倍施政演說提臺灣 蔡英文又露媚日嘴臉
    (原標題:聽安倍施政演說提臺灣 蔡英文立馬又露媚日嘴臉了)海外網1月21日電 向來以各種手段表現「媚日」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又故技重施了。20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施政演說時提到了臺灣,同日晚上,蔡英文立刻用日文更新推特,盛讚此事,並連用四個驚嘆號稱「真是太開心了!」據日本《每日新聞》21日報導,20日,安倍在日本眾議院全體會議上發表施政方針演說,期間提到臺灣,介紹稱東京奧運期間,由巖手縣野田村負責接待來自臺灣的選手。
  • 臺灣人「媚日」換來日本人徹底鄙視
    香港《大公報》今日針對臺南八田與一銅像被「砍首」事件發表評論說,八田與一其實是曾淪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的悲痛記憶,蔡英文、賴清德等綠營政客竟然對之頂禮膜拜,如何對得起當年為抗日英勇犧牲的臺灣同胞?臺灣人「媚日」換來的是日本人徹底的鄙視。「臺獨」分子積極做日本右派的幫兇,卻不知自己不過是右派反華的棋子罷了。
  • 評論:臺灣人媚日,換來的是日本人徹底的鄙視!
    評論:臺灣人媚日,換來的是日本人徹底的鄙視!這種哈日,就像某位旅日華僑的書名一樣:「哈,日本」。  然而,一些臺灣人「哈日」的實質是媚日。最近從朋友處聽來一段經歷,讓我感覺有些異樣。朋友出差住在某個旅館,遇到一隊臺灣人入住。裡邊有幾個人操著結結巴巴的日語激動不已地對服務員說自己是臺灣人,最喜歡日本,日本是「第二故鄉」……朋友開玩笑對我說:「還以為那幾個臺灣人在日本找到失散多年的親生骨肉呢」。
  • 臺灣媚日神劇提前下架 臺當局卻要強迫電視臺重新上架
    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昨天主動「加戲」,討論大愛電視臺停播《智子之心》,並要求大愛主管下周到NCC報告。NCC發言人翁柏宗稱"希望外來政治力幹預,也希望幕後人員辛苦的心血能公開播出,大愛應說明停播原因,還威脅稱,未來更會將避免「政治力影響的因素」作為電視牌照換照審查考量項目。有臺媒評論「在民進黨統治下,人民也沒有不說話的自由。」
  • 觀點丨一位留學生對臺灣社會媚日情愫的觀察與思考
    因「媚日」之嫌而廣受爭議的臺灣電影《Kano》中,還原了日本殖民時期的一些真實場景。包括原住民在內的不少臺灣人將本名改為日本名,平時在學校內用日語交流,學校經營者、校董和教師大多為日本人。大量日本人移居臺灣,例如電影《Kano》中「嘉農」棒球隊的教練近藤兵太郎一家、學校裡的日本學生、教師以及日本人校長等等。
  • 為何臺灣現在有不少人媚日?和日本侵華時期在臺灣的一項措施有關
    前兩天台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過世了,網上有很多人一提起李登輝,恨得牙根痒痒,為什麼,主要原因就是大家覺得他太媚日了。說實話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講,你說你如果羨慕美國經濟發達,羨慕法國風景優美,甚至羨慕德國人的嚴謹踏實,這都沒大問題。
  • 民進黨反核卻要解禁核食 蔡當局「媚日」成性頻打臉
    「臺灣包袱鋪,媚日有套路。」
  • 羅鼎鈞:日本嘲笑臺灣媚日,臺灣青年怎麼看?
    近日,日本富士電視臺製作了一檔節目,探討臺灣盜版日本商標等等問題,譏諷臺灣對於日本的抄襲。全程冷嘲熱諷,即便是平時「哈日」的臺灣朋友也笑不出來。而那一邊,臺灣民進黨籍立法院長蘇嘉全率團訪日,一如既往,又大談臺日關係有如「夫妻關係」。 這兩者雖然是發生在不同層面的事件,對臺日關係多少又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多少反映出臺日看待對方的心態。為何臺灣人如此友日?
  • 臺灣歷史課本媚日去中 國民黨要蔡英文道歉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針對新學期教材開記者會,痛斥蔡當局、臺灣教育部門不僅違背教育的啟發性本旨,也違反民主的多元價值觀,新歷史課本媚日還舔日,為了掌權而毒害下一代,國民黨團要求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道歉、教育部門主管潘文忠下臺。
  • KANO是一部美化日本殖民臺灣的電影?
    KANO是講運動成長的電影,發生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該片由馬志翔導演,魏德聖監製。據說開始幾天的票房成績還不錯。    有影評人撰文,指這部電影是透過一個勵志運動故事,「帶領」臺灣社會去重新認識日本殖民歷史的一個側面。
  • 「臺獨」教父李登輝,曾因「媚日」被票選為臺灣發展的歷史罪人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當天繼任「總統」,旋即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總「十三大」上正式當選主席。李登輝自稱是經國學校的學生,可他的所作所為完全違背了蔣經國的精神,其最重要背叛,莫過於他與「臺獨分子」的勾結。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一方面科幻小說必然受到科學發展的影響,如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誕生於18世紀,當時醫學對生命本質的大討論和電療法的流行是其誕生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源泉(見Sharon Ruston《The Science of Life and Death in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新法螺先生譚》則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受到西方磁性學說的影響(見欒偉平《
  • 在臺「日本神社」首度由臺籍神官主持例祭 網友痛批「媚日」!
    【環球網綜合報導】位於臺灣屏東野牡丹公園內的「高士神社」,3年多來均由捐贈的日本宮司佐藤健一主持祭典,5日,有臺媒爆料稱,今年的例行祭典首度由臺灣人主持,引發不小爭議。據臺灣《自由時報》5日報導,主持例行祭典的臺灣人名叫黃俊瑜(佐藤冬木),對於自己首次主持祭典,黃俊瑜稱,自己從初中就夢想成為神社的日本神官,雖然過程中有些波折,但在養父佐藤健一協助下,終於主持人生第一次神社例祭,還是在家鄉臺灣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