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是一部美化日本殖民臺灣的電影?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KANO是講運動成長的電影,發生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該片由馬志翔導演,魏德聖監製。據說開始幾天的票房成績還不錯。

    有影評人撰文,指這部電影是透過一個勵志運動故事,「帶領」臺灣社會去重新認識日本殖民歷史的一個側面。就戲論戲KANO的內容包含了能夠帶領觀眾入戲的元素,如失意的鐵血教練、受人輕視的隊員、球員從運動鍛鍊中覺醒成長、緊張的比賽、 團結不屈的鬥志等等,都能激起觀眾的情緒。

    本片監製魏德聖導演的第一部戲「海角七號」,就是以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懷念寫出的劇本,創造了很好的票房紀錄。KANO雖然不由魏德聖執導,但本片的意識還是魏導演的作品延續,許多人仍舊地把KANO視為「魏德聖的電影」。

    從《海角七號》到KANO,魏德聖的創作軌跡,一再是有意識的帶領觀眾回訪「臺日殖民連帶」。《海角七號》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兩段愛情,講當年臺灣易主的大歷史,在小人物身上留下了傷痕與遺憾。貫穿全片的情書,表面上訴說日籍老師對臺灣女生的愛,更深的意思是魏導演痛訴日臺之間被歷史硬生生一刀劃開,他覺得這種分離真是血淋淋的令人眷戀不舍。

    觀看《海角七號》的觀眾,是否都能領略到魏導演的深意,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懷戀,沒有人做過這項民意調查。《海角七號》的賣座好,為導演提供了更多拍片的機會。雖然魏導的《賽德克巴萊》賠錢,並沒有阻止魏德聖「臺日殖民連帶」的創作脈絡。

    KANO這個故事中的日本人;近藤兵太郎、木瓜先生、八田與一等,都描繪成對臺灣有大貢獻的好人、偉人。片中臺民日人融洽相處,整個社會欣欣向榮。進入日本殖民統治秩序之下的高校棒球甲子園,是孩子們成功與否的奮鬥目標。

    本片的核心指導方向:凸顯在日本帝國秩序下的「殖民現代性」。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改變制度、帶來些現代化建設。殖民地區的人民固然會對殖民者的侵略壓迫產生仇恨,有時候也會懷念侵略者帶來的現代化知識、接受他們不同的文化。但是從魏導演的電影創作脈絡中看到,他對大和民族的文化及其他相關種種,充滿了仰慕與愛眷,透過比較間接的電影手法一一道來。KANO這部片子的主要故事情節,在說一群學生的運動經驗,順勢烘託出殖民體制下的日籍專業人員,透過水利工程、農業研究、競技運動等來「啟蒙、建設」落後的臺灣社會。全面肯定了殖民歷史對臺灣現代化的貢獻。所以有人稱這部電影是在「美化」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不算是冤枉魏導演吧!

    另有一說,魏導演的觀點屬於「人本主義」,重視個人體驗的主觀意義,他的創作呈現多元性、複雜性、多樣化。他拒絕「以單一視角化約歷史」的扁平敘事。堅持以翔實考證、多種角色交織,去豐富觀眾的歷史想像,對人物表達了溫情的包容。他對歷史真相與記憶複雜性的提醒,與對主要角色溫情的倫理凝視,使得魏德聖的歷史電影富有濃鬱的人本色彩,迥然不同於在國家民族大義下拍攝的,旨在召喚認同、提升同仇敵愾的愛國歷史電影。

    這個說法簡直是把魏導演捧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去了!其實魏導演的電影導演造詣,還有待磨練。拍攝歷史故事原本困難度就高,歷史真相只有一個,誰能正確的掌握?一部電影的時間有限,哪裡能包含那麼多意涵?就算是一位悲天憫人的人本主義者、大藝術家,也難將一段倚強欺弱、血腥統治臺灣的日本殖民史翻案,拍出多部電影,歌頌軍國主義者、殖民主義者,消弭遮掩他們在殖民統治時期的惡行。

    有人說,KANO侵蝕臺灣主體性。支持魏德聖的人認為它「強化」了臺灣主體性。什麼是臺灣的主體性,其實根本沒有共識。臺灣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地方,有人憧憬日本殖民時代的美好,別人無權幹涉。拍的電影好,大家會去看。

    有人愛做文章,把一部電影說成了不起的藝術巨作、只有此人的歷史觀正確、他從關懷人本出發、人本史學、對人物做溫情的倫理凝視等等,別肉麻啦!魏導那兒都不好意思了。 (唐荒 資深政論家)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美化殖民?臺灣日本合拍電視劇臺詞稱:「臺灣曾經也是日本」
    「臺灣也曾經是日本啊。」最近,炎亞綸和許光漢參演的臺劇中,這句臺詞引發巨大網絡爭議。不少網友表示,這句臺詞企圖模糊臺灣的歸屬,疑美化日軍殖民臺灣的歷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部分劇情和臺詞在網絡上引發巨大爭議,臺灣作為我國固有領土,突然在一部中日合拍的劇裡變成了「曾經是日本的」?很多網友都表示不能接受。但是有粉絲為自家愛豆辯解,表示馬關條約時的確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這話沒毛病:那照這麼說,臺灣這是在明目張胆地懷念被日本殖民的時候嗎???
  • 讓李登輝熱淚盈眶的電影《KANO》究竟是部什麼樣的電影?
    這個曾在二戰時加入日軍、對靖國神社充滿感激、提出釣魚島主權屬於日本,到死之前都把自己當做日本皇民的李登輝,究竟為何會對日本以及日據時代那麼嚮往?讓我們從一部曾讓李登輝看完後熱淚盈眶的、以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為背景的臺灣棒球電影《KANO》說起。
  • 電影《KANO》臺灣大賣 引發「媚日」討論
    參與互動(0)   眼下,臺灣電影的票房冠軍是一部日語名字的本土電影
  • 讓李登輝熱淚盈眶的臺灣電影《KANO》,究竟該如何評價?
    這個曾在二戰時加入日軍、對靖國神社充滿感激、提出釣魚島主權屬於日本,到死之前都把自己當做日本皇民的李登輝,究竟為何會對日本以及日據時代那麼嚮往?讓我們從一部曾讓李登輝看完後熱淚盈眶的、以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為背景的臺灣棒球電影《KANO》說起。銀幕外的故事
  • 國臺辦:美化日本對臺殖民統治必遭譴責,臺籍日本兵是受害者
    國臺辦:美化日本對臺殖民統治必遭譴責,臺籍日本兵是受害者 澎湃新聞記者 郭琛 2016-11-16 12:49 來源:
  • 臺灣一部電視劇美化日據時代遭下架 國臺辦回應
    資料圖:安峰山 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中新網5月16日電 在今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安峰山就臺灣一部電視劇美化日據時代遭下架一事表示,任何美化侵略戰爭,為殖民統治張目的做法,理所應當會受到兩岸同胞的共同反對。
  • 曾健民:臺灣電影裡的自我「再殖民」
    臺灣教科書「微調」的紛擾還未平息,又來了一部名為「KANO」的電影,挾著魏德聖導演的盛名掀起了一波票房熱潮,同時也攪動了贊否兩方的批評浪潮。《KANO》與「微調」一樣,都和日據歷史的認識有關,亦即,聯繫著以誰為主體、以怎樣的眼光去詮譯日據歷史的問題。不管是「微調」反對者或《KANO》,都顯現擬日本主體的歷史敘事,呈現了今天台灣在歷史意識上陷入嚴重的自我「再殖民」現象。
  • 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歷史
    實際上,論戰的實質是怎樣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這五十年的歷史。        如何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這段歷史?可以藉助歷史研究中,關於主觀動因和客觀效果的關係來分析。主觀動因方面,日本佔據臺灣的目的是為了掠奪臺灣的資源,以促進日本國內的發展,這點是毫無疑問的。絕不像「獨派」宣稱的那樣,日本統治臺灣的目的是為了建設臺灣、為臺灣人民創造幸福。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二)
    瘋狂掠奪   日本佔領臺灣,是為了把它作為剝削和掠奪的對象。作為日本殖民當局法西斯統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進行瘋狂掠奪。1895年通過實施「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強佔全臺94.15%的山林原野。  殖民當局強佔了絕大部分土地和山林後,對廣大農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就土地稅一項,1905年收取地稅300萬元,1933年高達570餘萬元。就糧食來說,1900年稻米年輸往日本1400公噸,佔當年臺灣米生產總量的0.46%;到1934年,年輸入日本51.5萬公噸,佔當年生產總量的40%以上。
  •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真相
    作者李谷城)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日前大放厥詞,美化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推行的殖民教育。老一輩的臺灣人都是在日本的奴化教育下生長的,絕大多數改用過日本姓名。他們的思想意識行為基本上已日本化。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不論是從商、從政大都與日本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在臺灣舉辦抗日研討會或其他抗日活動,很難找到機構贊助。
  • 涉臺專家: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歷史
    由臺灣克毅等出版社新編訂的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所引發的「日據」、「日治」之爭,延燒多日。華廣網今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張迎來的評論文章指出,要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歷史。這不僅僅關係著歷史教科書中的用詞,更為重要的是,直接影響了臺灣民眾,特別是臺灣的下一代,對日本的認知。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一)
    對臺灣民眾來說,永遠忘不了日寇在臺灣實行殘酷統治的歷史。日本在臺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悲慘的一頁。  日本在臺灣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總督府於1896年發布了「關於施行臺灣之法律」。這一文件編號為第63號法律,所以稱為「六三法」。「六三法」總共6條,它成為日本統治臺灣的基本法。此法確定臺灣特殊化,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總督的獨裁權力;主要內容是鎮壓抗日義軍和剝奪臺灣人民的基本權利。
  • 《八佰》美化國民黨?還能感動臺灣人嗎
    在新冠疫情、南方水災、中美新冷戰的陰霾下,大陸輿論似乎對這個話題提不起多大興趣,直到抗戰題材電影《八佰》的驚豔亮相。雖然影片公映一波三折,爭議鋪天蓋地,但一路高歌猛進的票房,證明成功打動了大陸觀眾的愛國心。抗戰曾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紐帶,只是《八佰》還能感動今天的臺灣人嗎?
  • 日本侵佔臺灣50年-日本在臺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主要靠軍隊、憲兵、警察維持,更多的是靠權大無邊的警察管制社會和民眾。1897年,日本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制訂了「三段警備法」。規定山澤地帶的治安由軍隊及憲兵負責;村落的治安,由警察擔當;山澤和村落之間,則由憲兵和警察共同戒備。這是一部由軍隊、憲兵、警察三者協力鎮壓統治臺灣人民的殖民法。在日據時期,臺灣民間嚇唬孩兒有一句慣語:「大人來啦!」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三)
    殖民同化   日本佔領臺灣,除搜刮和掠奪之外,就是圖謀永久統治臺灣,就是想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從侵佔臺灣的第一天起,日本殖民當局就開始做起永久霸佔臺灣的美夢,大力推行殖民強制同化政策。   殖民同化政策之一是推行奴化教育。
  • 這部臺灣電視劇如此美化日本侵略者
    1944年,臺灣正處於被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時期。女主角林智惠是臺灣的千金小姐,卻有著那個時代女孩子少有的抱負光看下面這些對話,差點被女主角的家國情懷感動哭。女主母親:女孩子不學女紅刺繡,知道這些國家大事做什麼!女主:現在我們國家正在戰爭,不分男女都應該關心才對!
  • 兩岸歷史學者揭露日本殖民統治者對臺灣經濟殘酷壓榨
    兩岸歷史學者揭露日本殖民統治者對臺灣經濟殘酷壓榨 2015-10-27 09:12:217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兩岸多位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說明,日本殖民統治者在經濟上對臺灣民眾進行了殘酷壓榨,日本資本的大舉進入與臺灣本土資本的凋敝是日據時期的重要特徵。
  • 【批判「臺獨史觀」筆談之二】程朝雲:駁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有功...
    媚日的「皇民史觀」是「臺獨史觀」的一種變態,在臺灣島內始終陰魂不散,並不時沉渣泛起。2017年4月17日,為抗議臺灣部分官員與「臺獨」人士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臺北市前民意代表李承龍將位於臺灣烏山頭水庫的日本技師八田與一銅像「斷頭」。
  • ——評魏德聖電影《KANO》
    而相同導演的另一部電影,描述臺灣原住民與日本殖民者戰鬥故事的《賽德克·巴萊》,即便有「日本是臺灣的養母」這樣的臺詞,仍是票房慘澹。近日,臺灣導演魏德聖再次回歸「臺日情」,這一次以監製身份帶來的是日據時期臺灣「嘉農棒球隊」的故事。影片用九成的日文念白和一群純淨的陽光大男孩編織了一段溫情脈脈的鄉愁,頗有「寫給30年代臺灣的情書」之意味。
  • 讀《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史》
    他們的研究有幾個特點:(1)對歷史事件和歷史問題的微觀研究,如經濟史中的對某一企業集團的研究,對某一特定領域的探討;(2)從日本人的視角審視日據時期臺灣與日本的關係,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同時還分析了殖民統治者的內部矛盾及其對臺灣的影響,如中央與臺灣地方當局的關係,臺灣殖民當局內部總督府與臺灣軍之間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