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是講運動成長的電影,發生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該片由馬志翔導演,魏德聖監製。據說開始幾天的票房成績還不錯。
有影評人撰文,指這部電影是透過一個勵志運動故事,「帶領」臺灣社會去重新認識日本殖民歷史的一個側面。就戲論戲KANO的內容包含了能夠帶領觀眾入戲的元素,如失意的鐵血教練、受人輕視的隊員、球員從運動鍛鍊中覺醒成長、緊張的比賽、 團結不屈的鬥志等等,都能激起觀眾的情緒。
本片監製魏德聖導演的第一部戲「海角七號」,就是以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懷念寫出的劇本,創造了很好的票房紀錄。KANO雖然不由魏德聖執導,但本片的意識還是魏導演的作品延續,許多人仍舊地把KANO視為「魏德聖的電影」。
從《海角七號》到KANO,魏德聖的創作軌跡,一再是有意識的帶領觀眾回訪「臺日殖民連帶」。《海角七號》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兩段愛情,講當年臺灣易主的大歷史,在小人物身上留下了傷痕與遺憾。貫穿全片的情書,表面上訴說日籍老師對臺灣女生的愛,更深的意思是魏導演痛訴日臺之間被歷史硬生生一刀劃開,他覺得這種分離真是血淋淋的令人眷戀不舍。
觀看《海角七號》的觀眾,是否都能領略到魏導演的深意,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懷戀,沒有人做過這項民意調查。《海角七號》的賣座好,為導演提供了更多拍片的機會。雖然魏導的《賽德克巴萊》賠錢,並沒有阻止魏德聖「臺日殖民連帶」的創作脈絡。
KANO這個故事中的日本人;近藤兵太郎、木瓜先生、八田與一等,都描繪成對臺灣有大貢獻的好人、偉人。片中臺民日人融洽相處,整個社會欣欣向榮。進入日本殖民統治秩序之下的高校棒球甲子園,是孩子們成功與否的奮鬥目標。
本片的核心指導方向:凸顯在日本帝國秩序下的「殖民現代性」。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改變制度、帶來些現代化建設。殖民地區的人民固然會對殖民者的侵略壓迫產生仇恨,有時候也會懷念侵略者帶來的現代化知識、接受他們不同的文化。但是從魏導演的電影創作脈絡中看到,他對大和民族的文化及其他相關種種,充滿了仰慕與愛眷,透過比較間接的電影手法一一道來。KANO這部片子的主要故事情節,在說一群學生的運動經驗,順勢烘託出殖民體制下的日籍專業人員,透過水利工程、農業研究、競技運動等來「啟蒙、建設」落後的臺灣社會。全面肯定了殖民歷史對臺灣現代化的貢獻。所以有人稱這部電影是在「美化」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不算是冤枉魏導演吧!
另有一說,魏導演的觀點屬於「人本主義」,重視個人體驗的主觀意義,他的創作呈現多元性、複雜性、多樣化。他拒絕「以單一視角化約歷史」的扁平敘事。堅持以翔實考證、多種角色交織,去豐富觀眾的歷史想像,對人物表達了溫情的包容。他對歷史真相與記憶複雜性的提醒,與對主要角色溫情的倫理凝視,使得魏德聖的歷史電影富有濃鬱的人本色彩,迥然不同於在國家民族大義下拍攝的,旨在召喚認同、提升同仇敵愾的愛國歷史電影。
這個說法簡直是把魏導演捧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去了!其實魏導演的電影導演造詣,還有待磨練。拍攝歷史故事原本困難度就高,歷史真相只有一個,誰能正確的掌握?一部電影的時間有限,哪裡能包含那麼多意涵?就算是一位悲天憫人的人本主義者、大藝術家,也難將一段倚強欺弱、血腥統治臺灣的日本殖民史翻案,拍出多部電影,歌頌軍國主義者、殖民主義者,消弭遮掩他們在殖民統治時期的惡行。
有人說,KANO侵蝕臺灣主體性。支持魏德聖的人認為它「強化」了臺灣主體性。什麼是臺灣的主體性,其實根本沒有共識。臺灣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地方,有人憧憬日本殖民時代的美好,別人無權幹涉。拍的電影好,大家會去看。
有人愛做文章,把一部電影說成了不起的藝術巨作、只有此人的歷史觀正確、他從關懷人本出發、人本史學、對人物做溫情的倫理凝視等等,別肉麻啦!魏導那兒都不好意思了。 (唐荒 資深政論家)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