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
「君子」和「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對人格類型概念,對後世中國人的做人方式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或者說,在孔子看來,具備哪些素質的人算是「君子」,反之則算是「小人」呢?
綜觀《論語》裡記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及相關儒家經典,可以總結出12條主要的標準:
1.仁
這是君子必須具備的素質,必須堅決、持久地保持,有時甚至要不惜犧牲生命去維護(「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仁」的核心內涵即「愛人」,要以愛心對待所有人;同時還包括:孝悌、恭、寬、信、敏、惠等素質。
具備這些素質的君子,自然願意「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不僅自己要站得住,也要讓別人站得住,不僅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在與他人發生誤解或矛盾時,首先會反省自己言行的不足(「君子求諸己」),而不像小人,只會把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小人求諸人」)。
2.義
做人必然要涉及「義」和「利」的問題,在孔子看來,從一個人處理「義」和「利」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君子優先考慮「義」,小人優先考慮「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當然,並不是說君子就不能考慮「利」,而是要在講「義」的前提下謀「利」,不能見利不見義,更不能唯利是圖。
因此,也只有君子才會以道義來團結人,而小人則會為了一時的私利而互相勾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禮
在孔子看來,與小人常常「無禮」或虛情假意地守禮相反,君子的立身之本在於「禮」。
「禮」在養成君子人格的過程中作用巨大,身為君子者,也須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4.智
身為君子者,須通過努力學習來獲取高超的才能和智慧。
君子的才能往往是多方面的,能勝任多方面的工作,而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君子不器」)。
君子也能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處理自己與外部環境的關係,並能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而小人正相反,只是「半桶水」,就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大自負,感覺良好,不知天高地厚。
5.信
君子說話算話,擲地有聲;小人出爾反爾,言而無信。
當然,孔子將「信」放在了「義」之下,「信」要服從「義」,「義」是更高的原則,在「信」和「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提倡人們犧牲「信」而成就「義」。
6.「忠」與「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別人真心誠意,竭心盡力。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小人則很少考慮別人,只圖自己快活,甚至採取「己所不欲,強施於人」的不道德的待人方式。
7.勇
君子要果敢、剛毅,不能軟弱無能。
8.中庸
君子既能固守中正之道,又敢於打破常規,根據情況的變化而把事情做得恰到好處。
9.文質彬彬
孔子認為,一個人若樸實多過文採,就會顯得粗野;若文採勝過樸實,又有虛浮之嫌。只有文採和樸實互相協調的人,才可稱得上君子。
君子要文質彬彬,既文雅,又樸實。
10.和而不同
孔子認為,在與他人交往、相處時,君子能做到「和而不同」,而小人卻是「同而不和」。
君子尊重人,以「和」待人,但卻不會為了一味求同而放棄自己的個性,放棄獨立的人格。小人則相反。
11.謙虛
儘管孔子沒有明確提出「謙虛」,但子曾經曰過:「君子泰而不驕」。孔子非常推崇的《周易》中也說:「謙謙君子」。謙虛,實際上被孔子視為了君子的必備素質之一。
12.自強
《周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謂踐行「自強」的絕佳榜樣。
-完-
清明雜談:儒家如何超越死亡,實現生命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