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2020-12-13 中華神秘文化

#儒家文化#

「君子」和「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對人格類型概念,對後世中國人的做人方式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或者說,在孔子看來,具備哪些素質的人算是「君子」,反之則算是「小人」呢?

綜觀《論語》裡記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及相關儒家經典,可以總結出12條主要的標準:

1.仁

這是君子必須具備的素質,必須堅決、持久地保持,有時甚至要不惜犧牲生命去維護(「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仁」的核心內涵即「愛人」,要以愛心對待所有人;同時還包括:孝悌、恭、寬、信、敏、惠等素質。

具備這些素質的君子,自然願意「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不僅自己要站得住,也要讓別人站得住,不僅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在與他人發生誤解或矛盾時,首先會反省自己言行的不足(「君子求諸己」),而不像小人,只會把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小人求諸人」)。

2.義

做人必然要涉及「義」和「利」的問題,在孔子看來,從一個人處理「義」和「利」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君子優先考慮「義」,小人優先考慮「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當然,並不是說君子就不能考慮「利」,而是要在講「義」的前提下謀「利」,不能見利不見義,更不能唯利是圖。

因此,也只有君子才會以道義來團結人,而小人則會為了一時的私利而互相勾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禮

在孔子看來,與小人常常「無禮」或虛情假意地守禮相反,君子的立身之本在於「禮」

「禮」在養成君子人格的過程中作用巨大,身為君子者,也須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4.智

身為君子者,須通過努力學習來獲取高超的才能和智慧。

君子的才能往往是多方面的,能勝任多方面的工作,而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君子不器」)。

君子也能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處理自己與外部環境的關係,並能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而小人正相反,只是「半桶水」,就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大自負,感覺良好,不知天高地厚。

5.信

君子說話算話,擲地有聲;小人出爾反爾,言而無信。

當然,孔子將「信」放在了「義」之下,「信」要服從「義」,「義」是更高的原則,在「信」和「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提倡人們犧牲「信」而成就「義」。

6.「忠」與「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別人真心誠意,竭心盡力。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小人則很少考慮別人,只圖自己快活,甚至採取「己所不欲,強施於人」的不道德的待人方式。

7.勇

君子要果敢、剛毅,不能軟弱無能。

8.中庸

君子既能固守中正之道,又敢於打破常規,根據情況的變化而把事情做得恰到好處

9.文質彬彬

孔子認為,一個人若樸實多過文採,就會顯得粗野;若文採勝過樸實,又有虛浮之嫌。只有文採和樸實互相協調的人,才可稱得上君子。

君子要文質彬彬,既文雅,又樸實。

10.和而不同

孔子認為,在與他人交往、相處時,君子能做到「和而不同」,而小人卻是「同而不和」。

君子尊重人,以「和」待人,但卻不會為了一味求同而放棄自己的個性,放棄獨立的人格。小人則相反。

11.謙虛

儘管孔子沒有明確提出「謙虛」,但子曾經曰過:「君子泰而不驕」。孔子非常推崇的《周易》中也說:「謙謙君子」。謙虛,實際上被孔子視為了君子的必備素質之一。

12.自強

《周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謂踐行「自強」的絕佳榜樣。

-完-

清明雜談:儒家如何超越死亡,實現生命的永恆?

相關焦點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在古代,真正的貴族,不僅要擁有地位和財富,還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把自己進化成有修養、有抱負的人,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感,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社會的公俗良序。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
  • 如何區別君子與小人?老祖宗的這2句識人口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文章作者:琢磨君《論語》裡「君子」共出現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由此可見,孔子是非常喜歡從道德層面來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但是,到底該如何區分呢?曾國藩的識人標準也和這差不多,他說:「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所以說,我們不能憑藉自己的喜好來給人貼標籤,感情上先入為主,而是要客觀理性分析利益得失、是非對錯。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什麼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處世為人方面,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處世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來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小人則不同,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盲目附和從眾,絲毫沒有自己的原則,與他人也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於「同」。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君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孔子認為是仁義道德,老子卻認為是厚重沉靜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孔子和老子對君子的相關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君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出自《論語·學而》)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不會得到鞏固。重視忠誠和守信兩種道德。交的朋友沒有不如自己的。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孔子區別君子與小人的第四個方面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孔子忙了一輩子,死前才想出對付小人的絕招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出自孔子,孔子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孔子指明德者具有榜樣作用,可以以德服人;第二層含義是,孔子強調為上者想要管控好手下,就一定要保證自己擁有好的品性。擁有好德行的為上者就如風一般,可以為如草一般的為下者樹立好的榜樣,亦如風吹草必跟著倒一樣,為上者有德行,為下者亦重德行。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理解的難點在於對「君子」、「小人」的理解從這段話之語境來看,如風一般的「君子」指的是「君主」,而「小人」指的是「老百姓」。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如果說到歷史上最功成名就的人有哪些?那麼「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一定排得上號,他在識人方面確實有極高的造化。古往今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也就是兩種:君子,小人。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憂鬱的眼神戚有多重意思,一種是兵器之斧子的意思;一種是表示親屬關係,比如親戚。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孔子說這番話,當然是一種說教。意思是說,君子心胸開闊,神安氣定;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表面上,小人也可以表現得光鮮亮麗,不過,其內心,無論如何都脫不開各種算計。無需羨慕這種人,由於戚戚造成的長期抑鬱,其實,一點也不好受。可見,做人還是光明正大一點好。
  • 鬼谷子教你:小人與君子的區分,如何擺脫小人(建議收藏)
    一、區分小人有兩招1、酒後吐真言喝酒後的狀態,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本性,要想要徹底看清一個人最真實的面目,只有在喝醉酒後,才能發現。俗話說得好,「酒後吐真言」。二、辨別清楚後,如何擺脫小人1、君子遠小人,不惡而言如果在生活中可以避免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我們當然是選擇不接觸的好。但是,如果他與你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又想避免他們對我們生活造成麻煩,該怎麼做呢?
  •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難道君子就必須窮嗎?
    如果「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真正是自己的選擇,就應該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因為,道德只能保證我們成為一個君子,而並不能保證我們成為一個有錢人。在我個人看來,這就像「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一樣。糧食都吃完了,眾人都陷入了絕望之中,隨從的弟子們都餓得不行了,但是孔子卻仍舊在撫琴唱歌。暴脾氣的子路受不了了,跑到孔子面前來說: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則斯濫矣。」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這句話到底該怎麼解釋,「懷土」的「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先看原文。德與土「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懷德懷,懷著、想著。什麼又叫「德」呢?道之得於心謂之德,道從內心感發,就叫做德,道在內心,德在行為。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什麼人稱得上君子?什麼人稱得上君子?一般而言,君子講道義,講正理,胸懷坦蕩,踏實做事,老實做人,待人以誠。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
  • 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君子是修自身的,通過自然的規律去約束要求自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小人因不修自己,而是向外求名逐利,不斷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以滿足自己的私慾。
  • 《倫語》為政篇14:從做事的角度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關鍵詞:周:團結多數人;比:勾結;直接翻譯:君子做事的時候考慮得比較周全,不僅要將事情做成,同時也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事情的效果,能夠團結身邊的人而不是勾結私黨的方式;小人只會因私立而勾結同黨
  • 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