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君子固窮」就是說:
想做君子就得安於貧窮,賺錢的過程充滿罪惡,所以謙謙君子就不屑於整個罪惡的賺錢的過程,所以,想作君子就自然賺不到錢,自然就是要受窮,引申而得就是「頑固不通於世事的人,肯定窮!」
對於這個觀點,我不知道是帶有褒義還是貶義的。
如果「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真正是自己的選擇,就應該沒有什麼可指責的。
因為,道德只能保證我們成為一個君子,而並不能保證我們成為一個有錢人。
在我個人看來,這就像「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一樣。
如果一個人想維持較高的道德水平,而且這個作君子本身就是自己內心的追求,那「窮」,「不窮」,就根本不是一個討論的話題了。
出處
」君子固窮,小人窮則斯濫矣。「
孔子說這句話是「絕糧於陳蔡」的時候,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
55歲的孔子,看到自己的政治抱負在魯國已經無法實現,於是辭官,帶著弟子們開始周遊列國。
他先去了衛國,然後去了曹、宋、鄭、陳,在陳國呆了三年之久。
這時陳國受到吳國、楚國爭霸的影響,馬上要興起戰事,孔子帶著弟子們決定前往楚國,在經過陳國、蔡國交接之地的時候,孔子一行人受到了陳、蔡兩國大夫們的阻擾。
這些大人們擔心孔子去楚國會給他們的權利帶來威脅,於是指使人搶走了孔子一行人的糧食,孔子一行人於是就困在了荒蕪之野。
糧食都吃完了,眾人都陷入了絕望之中,隨從的弟子們都餓得不行了,但是孔子卻仍舊在撫琴唱歌。
暴脾氣的子路受不了了,跑到孔子面前來說: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則斯濫矣。」
君子就應該窮嗎?
子路一直追隨孔子,是一個內心很單純、充滿光明的性子急躁的人,儘管他對孔子以及孔子的學說,有著非常虔誠的信仰,但是這時候他難免會想:
按理說德行高尚、理想純潔、充滿博愛之心的人,應該到處都受歡迎啊,怎麼會陷入這樣的窘境之中呢?
這是子路在這種為難時刻,對於道德、對於自己的信仰所產生的一種質疑。
而在這裡,孔子的回答非常簡潔精準:君子固窮。
君子本來就是應該常常陷於窘困之境的。
他的意思是說,不要以為道德水平高,就會好人好報。
事實上,因為君子道德水平高、講究原則、做事有底線,追求精神世界,所以在現實中常常被掣肘。
但是,君子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卻能夠堅持自己的道義,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理想。
我想,真正的君子,也許就是按照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行事,至於「窮」也罷,「富」也罷,這都是一種環境而已,「窮」和「富」本來就是相對的,也是因人而異的。
對於君子自己來說,「窮」和「富」也許都不存在,無論在哪個狀態裡,他就該幹嘛幹嘛就好了。
就像孔子說的另外一句:「貧而樂,富而好禮。」
安貧樂道,心裡根本沒有窮不窮這個事,欣然的接受現實,超越貧富之外。
君子,也是有所追求的,也追求成功。
但是,如果以犧牲道德或者說喪失人格作為代價,那麼君子肯定會做出他自己的選擇的。
就像平時總聽見大人教育說,做人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做事堂堂正正,無愧於心就好了。
無愧於什麼「心」,這個「心」就是自己的良知,就是自己的信仰吧。
小人窮則斯濫矣
「小人」,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小人,指的是,相對於道德水平高的君子而言,道德水平比較低的市井百姓。
孔子說了,君子固窮,後面還有「小人窮則斯濫矣。」
這個「濫」,就是泛濫。
是說,普通人如果在欲望不能實現的時候,就控制不了自己了,會沒有原則、沒有方向,什麼事情都敢做,毫無底線可言了。
當然,也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生存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但是,在這兩句話中,我們是否也可以反思一下:
在我們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或者在我們陷於窘困之境的時候,什麼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