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有一座普通的平房小院,這裡就是深澳燈彩傳承人申屠堂妹家生產製作燈彩的場地。一走進裡面,活靈活現的雙獅戲球燈、喜慶吉祥的大紅燈籠、栩栩如生的龍燈等等紛紛闖入眼帘,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祖輩都是制燈藝人
申屠堂妹家世代做燈,傳到她這裡時已經是第三代。「我們家祖輩在當地就已經是很有名的制燈藝人。」提起彩燈製作技藝,申屠堂妹一臉自豪地說道,她的爺爺就是深澳彩燈創始人之一,他扎的「走馬燈」更是透著喜氣特別漂亮,製作的「高空獅子」隨著繩子的上下抽動會歡騰跳躍,簡直就像活的一樣。
受家學影響,申屠堂妹四兄妹對扎制彩燈從小耳濡目染。而她在十幾歲就迷上了製作彩燈,剪花瓣、看著大人們劈毛竹、繪燈面……在父親手把手的指導下,申屠堂妹開始了持續一生的制燈路。
成家後,申屠堂妹雖然要忙著照看家裡,但對彩燈扎制的熱愛並未因此而結束。每逢喜慶節日,她都會扎制幾個簡單的彩燈給家裡的小孩把玩,而她的丈夫又非常熱愛畫畫,因此也跟著學起扎制彩燈。
「痴心」傳承扎燈技巧
別看有些彩燈不大,但從蒸竹、去皮、裁條、扎燈架、扎圈、糊燈籠、晾乾,工序一個都不能少,著實不容易。「老底子的東西要做得精緻,就要沉得下心。」申屠堂妹坦言,像簡單一點的彩燈,她一天也只能做上個把,一些大彩燈就需要全家老老小小一起協力合作,起碼需要一兩個月時間趕製。
當一些傳統手工藝漸行漸遠時,彩燈這項工藝在深澳卻被保留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花燈藝術也有了創新——將電子、建築、機械、遙控、聲學、光導纖維等新技術、新工藝用於彩燈的設計製作,把形、色、光、聲、動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深澳彩燈藝術。
為了讓這項技能一直延續下去,申屠堂妹從小培養兩個兒子致力於扎制彩燈技藝。「兩個兒子一個愛好畫畫便負責創意設計及扎制框架,一個學習技能負責燈線布置。」申屠堂妹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活她已無法勝任,但框架裝裱及色彩搭配還是由她親自把關。
讓申屠堂妹慶幸的是大兒子申屠飛東從小就有著過人的天賦。手中只要有一張白紙一支筆,就能活靈活現地將各種小動物畫出來。後來經朋友介紹,申屠飛東為一位專門畫「牆體彩繪」的民間畫師打下手,從民間藝人繪出的朵朵祥雲中,悟出不少藝術造型的原理,學到了許多繪畫的知識,不知不覺間,他掌握了「牆體彩繪」的全套技能。
在申屠堂妹的細心教導下,兒子掌握了全部扎燈的技能,並把傳統的制燈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毛竹條和紙糊的『龍燈』和『竹馬』換成了鋼架和綢緞,裡面點燈的蠟燭也變成了燈泡。」她笑著說,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現代化的彩燈一亮相,就吸引了無數人誇讚,還有外來客商特地到他們家下訂單。
絢麗彩燈再放光彩
這些年來,申屠堂妹和家人們一同製作的大型彩燈無數,如《排樓》彩燈高達22米,長近68米,多姿多彩,精美絕倫,一展出便賺足了人們的眼球。此外,每逢過年過節,五彩斑斕的彩燈為深澳老街注入了新鮮「血液」,散發出別樣的韻味。
如今兩個兒子合夥創建了彩燈製作公司。本應到了享受晚年的時候,但申屠堂妹卻總也閒不下來,老是到生產製作基地轉轉,傳授一下技巧,還經常自己動手裝裱。
眼下,深澳彩燈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有著多年彩燈扎制經驗的申屠堂妹,也成了該手藝的傳承人。「老手藝不能丟了,我得趁走得動的時候多為扎彩燈這門手藝奔走,讓更多的人知道,讓更多的人喜歡,也要讓更多的人親手製作。」申屠堂妹說,這幾年,願意學彩燈扎制的人也漸漸多起來了,這讓她很是開心,「有人願學,我就願教。」
接下來,申屠堂妹和家人打算深挖深澳老街文化,將一些「老味道」融入現代彩燈製作中來,讓深澳文化被更多人熟知傳承。(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