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傳統村落之泉港誠峰:漁航峰尾 書香半島

2021-02-08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觀海樓」因初建之時洋樓正面看海而得名。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臺海網1月10日訊 據東南網報導 冬季的海風呼嘯,濛濛細雨中,多艘漁船陸續靠岸,岸邊的漁市上人聲鼎沸,誠峰村的清晨,從這裡開始。

這個位於泉港區 中心的傳統漁村因海而生,也向海而生。在流淌的歲月中,包容的海洋文化與深厚的書香歷史,交織成了獨一無二的半島文化,滋養了村落所在的峰尾半島,哺育了一代代峰尾人。

峰尾古城入口處的人造景觀。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古街古城 傳承書香文化脈絡

峰尾半島地處湄洲灣南畔,三面臨海一面環山,擁有長達13公裡的海岸線,這裡的人們世代以海為田,耕海牧漁。誠峰村兼具城鎮的繁華與鄉村的淳樸,書香文化與海洋文明並蓄。村中的峰尾古城因海防而建,至今仍可在城內看到殘留的古城牆。建城六百餘年來,城外滄海桑田,城內歲月靜好。

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時光變得悠長,浸染了風霜的古宅與開得正豔的紅花相映成畫,美得動人心魄;數百年的古井依然清澈見底,井水清冽甘甜;閩南紅磚厝、南洋番仔樓與當地特色的石頭房錯落有致,各自綻放著魅力;古街兩側的書院、醫館、商鋪帶著濃濃的年代感,沒有街區的喧囂,更多的是古老的詩意。

誠峰村村委會主任劉雪蘭就出生在古城,雖然兒時的記憶不再清晰,但對家鄉的熱愛卻是與生俱來的。「吃了嗎?」「回來了呀!」……城中還居住著不少本地村民,在一聲聲家長裡短中,古城變得親切了起來。村中大部分村民都姓劉,隨著繁衍分支,祖廟宗祠已多達30幾間,宗族文化氛圍十分濃厚。此外,還有留存數百年的東嶽廟、姑媽廟、永全社等多座宮廟,承載著村民代代相傳的民間信仰,如今仍然香火旺盛。

東嶽廟內的戲臺。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供奉「正順尊王」的東嶽廟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清代。正順尊王又稱「本官爺」,他潔已奉公、體察民情,受到民眾敬仰。東嶽廟的大殿上懸掛著「天理良心」「此地難瞞」等牌匾,彰顯人們追求社會公平公正和褒揚廉文化精神的內涵。值得一提的是,廟中至今仍保留著數百年前的雄雌龍石柱和戲臺。龍柱上雕刻有五子登科、鯉魚躍龍門等故事,精美絕倫,寓意豐富。戲臺面對著宮廟的大廳,傳承了民間「請神看戲」的傳統,處處展現閩南文化特色。

民間的信仰多來源於當時為民請命的名人、英雄。其中,反清女首領邱二娘就是一名受到村民愛戴的巾幗英雄。邱二娘是清代誠峰村一戶人家的童養媳,受其表哥影響參加太平天國運動,抗糧毆差,開倉濟民,被捕後英勇就義,民眾塑像奉祀。無論是正直的「本官爺」,還是正義的邱二娘,這些民間信仰都賦予了村民向上的力量。

劉培琪進士第內,「進士第」的牌匾熠熠生輝。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古城如同一塊未經雕飾的璞玉,沒有太多商業氣息,「見人見物見生活」。當地著名的劉培琪進士第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閩南古厝,至今仍有後人居住。歷經年歲侵蝕,古宅稍顯破舊,但庭院被主人打理得井井有條,花草點綴,整潔清新,屋內,寫著「進士第」的牌匾熠熠生輝。

解元府、廻瀾書院……在峰尾半島上,這樣的「門第」還有許多,峰尾先賢劉鏡就是朱熹的得意門生之一。除了追隨朱熹在八閩各地勸學採風,籌建書院外,劉鏡還經常在家鄉各祠堂、家塾中點燃燭光,傾盡心力傳教「朱子讀法」。緣於此,峰尾半島儒風興盛,眾多後代子孫崇尚經學及儒術。如相鄰的誠平村中,著名詩人盧琦就就是元代泉州府唯一中進士又步入仕途的人。盧琦在永春為官之時推行一系列勤政愛民措施,深受百姓愛戴,甚至為其建立生祠,位列元代「十八良吏」第三位,其著作《圭峰十集》其中二卷被收編進《四庫全書》,成為泉港文化的標杆之一。

誠平村還是蔡襄母親的故鄉。蔡襄的外祖父盧仁是峰尾出名的讀書人,通經史,精古文,才華橫溢,一生從事教育,治家嚴謹。受外公的嚴格課讀和訓導,蔡襄從小與舅父盧錫潛心苦讀,高登進士後,主持建造「海內第一橋」洛陽橋,而具體負責建橋事務的就是其舅父盧錫。深厚的文化積澱讓峰尾歷代人才輩出,書香浸潤了整個半島。

廻瀾書院舊址。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胸懷大海的格局讓半島人看得更高,也走得更遠。許多村民遠渡重洋到外面的世界拼搏,讓峰尾半島成為有名的僑鄉。位於古城入口處的兩層番仔樓,就是村裡的鄉賢從新加坡寄錢回鄉所建,初建之時,洋樓正面看海,因此名為「觀海樓」。房屋主體為花崗巖結構,部分牆面使用胭脂磚與綠色琉璃磚,色彩豔麗。屋簷處,抬眼可見幾隻惟妙惟肖的琉璃獅,雨天時,雨水從獅子口中流下,精美逗趣,是當時閩南一帶常見的中西合璧建築。

86歲的老人劉榮潔是土生土長的誠峰村人,年輕時曾參與過「觀海樓」的修建,見證了古城跨世紀的變化。「那時候,街上很多商鋪,很多人來做生意,路還不是石板的,是鵝卵石鋪成的,不寬,大多人都沒有開車,都是走路或騎自行車……」據老人回憶,因為近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峰尾古城到處是走南闖北的商人,十分繁華,是當地有名的「小上海」。四通商行、大成商行、寶興商行……至今,城內仍留有許多商行商號,融合中外風格的商行建築現在看來依舊十分大氣。

如果說,古城是歷史的象徵和見證,那麼文化則是古城內在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追求。峰尾古城是泉港歷史上唯一的一座古城,為守護古城文脈,傳承初心,泉港專門成立區級峰尾鎮誠峰村傳統村落保護管理工作領導小組,邀請上海、福州等團隊共同編制高水平規劃,對峰尾古城實行「修舊如舊」、突出「活態傳承」,並以「歷史文化保護」為核心,與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進行黨建共建,為古城保護與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當地一所老房子的欄杆上刻著精美的磚雕。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地處泉港人口第一大村的誠峰村,這座佔地11公頃的古城與國家一級漁港緊緊相鄰,古城保護和漁港經濟區兩個規劃空間相互交織,兩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功能配套用地和發展空間,然而周邊僅有100多畝填海的可利用土地,遠不能滿足二者的需求,成為發展一大瓶頸,拓展新村,勢在必行。

圍繞古城保護重點工作,鎮村集中力量,於2020至2021年在摸底建檔、完善保護規劃、修繕傳統建築、綜合整治、數字管理、規範新村建設等六大方面生成了20多個項目、計劃投資4000多萬元,僅2020年就完成投資2061萬元,推動古城古街整治、保護規劃、古城基礎配套以及一批民生基礎設施項目落地,讓古城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根據規劃,在科學的保護與開發下,古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俗得以保留,同時,不斷發掘的文化精髓與更加清新的環境將讓古城煥發新的生命,讓保護「城」的價值與滿足「人」的需求相統一。

漁港漁業是以海為生的古城先民遷徙繁衍至此賴以生存的基礎。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漁港漁市 堅守海味原鄉記憶

作為閩南四大漁業重鎮之一,漁港漁業是以海為生的古城先民遷徙繁衍至此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峰尾半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之根本。

在誠峰村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1萬多名村民,其中,一半以上為漁民,目前擁有45艘漁船和150多艘小型船舶。除了外海捕撈,漁民還在內海養殖著海蠣、紫菜、海帶等海產品。在碼頭的漁市上,漁民們的攤位前擺滿了各種新鮮的魚蝦蟹,這是半島居民餐桌上必備的佳餚。漁市在一聲聲吆喝聲與討價還價聲中啟幕,在洗洗刷刷中收攤,這份獨屬於濱海漁村的「煙火氣」,正是許多討海人記憶中的「海味」原鄉。

四季的海風從這裡吹過,數百年的歲月匆匆流淌,勤勞的漁民們用一條條牢固的線編織出一張張堅不可摧的漁網和一個個關於遠航的夢想。

「我們這裡的漁民普遍信仰姑媽娘娘,出海前都會到廟裡祈求一帆風順。」劉雪蘭說,對於漁民而言,和媽祖信仰相似的姑媽娘娘是這片土地、這片海洋的守護神。姑媽娘娘是生於明代的劉益娘,因她生前一直致力於觀察天時氣象,點火為號為漁民引航,消災御難,短短一生,樂於助人,深得村民愛戴。

隨著時代發展與科學進步,漁民們已能準確獲取天氣信息,但卻面臨著傳統漁業的發展瓶頸。立足經濟和民生之根本,誠峰村將「建設漁港經濟區」作為規劃布局的基礎和重點,投入6000萬元資金全力推動國家一級漁港建設,同時把古城的保護、建設和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以港興城」的發展格局。

誠峰村大半部分村民向海而生。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目前,峰尾鎮已完成12個碼頭泊位、防波堤、攔沙堤及相應配套設施建設,誠平二級漁港項目和峰尾臨時漁貨市場也已啟動建設。漁港項目集漁船避風和補給、水產品集散和加工、休閒漁業和海洋旅遊、集鎮建設和漁民轉產轉業等於一體,建成投產後,將帶動漁港、城鎮、產業的聯動發展,創新文、產、旅結合路徑,有效推動傳統漁業的轉型升級和古城保護發展,對泉港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海洋文化產業也是海洋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峰尾半島擁有內涵豐富的海洋信仰和傳承有序的漁航文化。水密隔艙技藝、福船「拔落令」、古船模製作、漁網技藝、姑媽信俗文化……為不斷豐富海港文化的內涵,峰尾鎮通過引導古船模製作技藝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鼓勵傳承人利用網絡社交媒體和電商推廣非遺項目及文創品,以產業的興起促進福船傳統技藝和文化傳承。如今,峰尾結合文化節和各類活動以及本地特色海產品,已開發了旅遊伴手禮雷射內雕木帆船模、峰尾手信·海鮮乾貨系列、益娘文創系列禮品,並進入泉州市第六批伴手禮備選名錄預備名錄。

在岸邊的漁市上,漁民們的攤位前擺滿了各種新鮮的魚蝦蟹。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此外,峰尾半島也積極開展「淨岸」專項行動,推進海岸線整治,拆除違法建設以及違法佔地的臨時設施、臨時搭蓋,並將「海岸修復」納入自然資源部門的整體修復項目,守護半島美麗的海岸線。

圍繞「體驗型漁港經濟區」的發展定位,峰尾漁港經濟區的產業布局正加快推進,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一個集漁港作業、休閒漁業、古城旅遊、濱海文化旅遊等為一體的體驗型漁港經濟區正逐漸形成。

這幅將產業發展、古城保護與居民生活相融合的規劃藍圖,如同一座燈塔,為誠峰村的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必將讓這艘「福船」駛向屬於它的幸福港灣。(記者 謝玉妹 林婕)

古宅與三角梅相映成畫。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閩南紅磚厝、南洋番仔樓與當地特色的石頭房錯落有致。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龍柱上雕刻有五子登科、鯉魚躍龍門等故事,精美絕倫,寓意豐富。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嶽廟的大殿上懸掛著「天理良心」「此地難瞞」等牌匾。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進士第庭院一角。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古城中攙扶行走的老夫妻。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數百年的前厝古井依然清澈見底。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誠峰村內的姑媽廟香火旺盛。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漁貨市場 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供圖

海螺做成的風鈴裝飾頗具特色。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相關焦點

  • 泉州泉港小吃:真正的民間美食藏匿在峰尾小鎮
    泉州泉港峰尾的風味小吃品種多、源流長、味質好,換言之,古早味既好吃又實惠。舊時街面上的蚵粥、鱟肉、蚵餅、油佛茹、餛飩店等比比皆是;走街串巷的時候,時不時有賣蚵餅、賣碗糕、賣糯米梭、賣豆花的吆喝聲,不絕於耳,但現在的情景已不同往日,原因有:一是傳統風味做法耗工利少;二是美食品種越來越多,消費者可多種選擇;三是消費觀念趨高檔攀比,宴席式取代大眾化的小吃;四是西式食品的衝擊等。但是,「鄉情鄉思」的峰尾風味總讓人懷念綿綿。
  • 泉州泉港小吃:幾十年堅持傳統做法 只為復活記憶裡的味道
    泉州泉港,背山面海,地形多樣。追溯歷史的變遷,這是一片集中原文化、閩越文化、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為一體的神奇土地,盛產各種農副產品、水產品及林業產品。泉州泉港當地人民勤勞能幹,運用智慧巧妙地採用本土食材,烹製出一道道別具當地特色的經典小吃美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品鑑體驗。
  • 【故鄉峰尾之一】船聲帆影 耕海牧漁
    泉港好,大家會更好!吉祥泉港,故鄉峰尾,這裡有海、有古城、還有親人。本期開始,《海城峰尾》公眾號特推出「故鄉峰尾」專題,帶您共同感悟故鄉,讓故鄉永遠珍藏在心中,不再遙遠!峰尾半島峰尾半島,三面臨海,一面環山。
  • 【泉港人文】峰尾--六百餘年古鎮的原鄉記憶
    東海之濱,湄洲南隅,矗立著一座歷經600餘年風雨滄桑的古鎮——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峰尾鎮位於泉港區東南沿海突出部(俗稱峰尾半島),是閩南著名的僑鄉,漁鄉之一,可利用淺海灘涂面積600公頃。峰尾鎮地居要衝,海陸交通四通八達,港闊水深,歷史上的峰尾曾是一個集海洋捕撈,碼頭航運和海上貿易於一體的重要港口,被稱為閩南四大漁業重鎮之一。
  • 泉港景點大全、美食地圖
    1997年,陸地面積25平方千米,海域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8.5萬,其中回族1萬,轄後龍、上西、峰前、許厝、塗坑、後田、後墘、東山、割山、田裡、坑仔底、郭厝、誠峰、誠平、前亭、上樓、崢嶸、聯巖、奎壁19個村委會。1999年從後龍鎮分出設立峰尾鎮。截止至2003年末,該鎮總人口為人口41089人。轄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礁頭。陸域面積15.6平方公裡,海域面積35平方公裡。
  • 【泉港旅遊攻略】到泉港看什麼,吃什麼,玩什麼......這裡給你準備了最全攻略
    許多人印象當中,泉港是一座石化之城,港口之城,卻不知,位於東南沿海湄洲灣南岸的泉州市泉港區,還是一處人文匯集、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地方。今天文旅君就推薦遊泉港必去的景點,也是泉港的攝影聖地,千萬不能錯過!
  • 泉港區部分旅遊景點路線圖~~
    許多人印象當中,泉港是一座石化之城,港口之城,卻不知,位於東南沿海湄洲灣南岸的泉州市泉港區,還是一處人文匯集、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地方。現在我就推薦遊泉港必去的景點,也是泉港的攝影聖地,千萬不能錯過!2、 動車:乘坐動車到仙遊站,坐9路公交車到柯厝路口,換5路車到終點站下車,再步行到肖厝碼頭,然後乘坐「閩泉州惠嶼渡1號」和「泉港號」到惠嶼島;乘坐動車到惠安站,坐「泉州—峰尾」的班車到泉港汽車站,再乘坐5路公交車到終點站,然後乘坐「閩泉州惠嶼渡1號」和「泉港號」到惠嶼島。
  • 泉州:揭秘地道口碑泉港浮粿店鋪吃貨必看
    泉港名小吃,大家首先想到就是炸浮粿,香香酥酥的炸浮粿,美味誘人。頂著大太陽、陰雨天、狂風暴雨為大家尋找好吃的地道好口碑泉港浮粿店,今天為大家先推薦一家,這家的浮粿和蚵餅都是一級棒!別墨跡,啥別說了哈!眾多網友表示,沒吃過泉港浮粿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泉港人了。下面要為大家揭秘一家在泉港峰尾公開的、地道的泉港浮粿和海蠣餅(蚵餅),沒吃過泉港峰尾這家「魯娘蚵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泉港峰尾人。泉港炸浮粿又稱「泉港普粿」、「泉港普甲」、「泉港炸糕」。小編來到這家「魯娘蚵餅」店的時候,早已很多在排隊購買。
  • 泉州人家門口的「北戴河」:五裏海沙,沙灘潔淨,漁港迷人
    鮮明的時代感、深邃的歷史感、遼闊的宇宙感和豐富的美學容量,隨著北戴河雄渾壯闊的的海濱夏秋之景一一展現,有多少人因《浪淘沙·北戴河》,而對北戴河迷戀不已。好在被眷顧的千年文化古城泉州,家門口就有「北戴河」——泉港五裏海沙。
  • 泉港峰尾:開漁第一網 碼頭搶「鮮」忙
    8月20日,泉港區峰尾鎮誠峰國家一級漁港碼頭迎來休漁3個多月以來最繁忙的一天。一大早,15艘出海的漁船滿載而歸,整齊停靠在碼頭,帶回開漁後的第一批海鮮。來源:海城峰尾
  • 第六批「泉州伴手禮」出爐 28種產品入選正式名錄
    泉港塗嶺豬腳、小岞野生乾貨特產、金煜煌豆豉禮盒、惠安蓮坑山房毛筆……昨日上午,第六批泉州伴手禮認定活動舉行,現場116種特色伴手禮經層層把關、嚴格篩選後,28種(類、系列)產品入選第六批泉州伴手禮正式名錄。(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陳耕拓 文/圖)
  • 泉州這個海邊小鎮,藏著一個國家級的非遺技藝,傳承人多是老人
    今天的行程繼續北上泉港區,惠安到泉港非常近,不一會就按照導航標註的地點來到了國家非遺海絲福船博物館,咦!怎麼是塊空地,趕緊到邊上加油站問詢,加油站的小姑娘用已經近乎聽不懂的閩南話告訴我們,「還沒建呢」,並且指點我們到峰尾古城的打銀村,「那邊可以看到造船」,小姑娘說。
  • 探尋泉港神密古山寨:這座「土匪寨」曾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滅村慘案
    泉港地處泉州與興化(今莆田市)交界處,西北跨大霧山脈,東南臨湄洲海灣,為福建省南北水陸交通要衝,如此險要地帶,軍事防備抵禦設施必不可少。古代封建統治者在泉港區域內建有防禦城池一處,即峰尾古城;建有煙墩(即烽火臺)據傳共有19處,目前可考證的僅九峰山、龜石山、天湖巖、肖厝、槐山、峰尾、峰前和後張等八處。
  • 峰尾東嶽廟,心果滿枝頭
    對於泉港人來說,峰尾是一座古城,因為他真的夠古老,從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那會起,630多年來,峰尾城就穩穩地守護在東海之濱,福蔭著一代又一代走海人。始建於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的東嶽廟應該說是峰尾古城的根,雖然一次又一次被歲月的烽火所湮滅,但總會被虔誠的心點燃,就如廟裡響個不停的「信杯」聲和低聲細語的祈願一樣,只要心在,希望的種子就會萌芽。
  • 泉港各個村的名字原來是這麼來的!你們村是什麼..
    太白峰:原名蓮花峰,北宋名臣蔡襄曾在寺中讀書,有一天山上聖善寺內飼養的白雞不見了一隻,和尚硬說是為蔡襄所偷,使之含冤離此到虎巖寺中讀書,後其功成名就,任泉州知府,為表明清白,他出錢重修寺院,並在山峰上摩刻「太白峰」三字,於是眾人皆稱此山為太白峰,寺也被稱為太白峰寺。
  • 2017年過年泉港最好玩的地方,史上最全攻略!
    無需捨近求遠,旅遊攝影首選泉港山腰鹽場,這裡更有海鮮大排檔,讓你攝影加美食不亦樂乎!提起崇武古城,遐邇聞名,而與其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泉港區峰尾古城,卻鮮為人知。峰尾本是個半島,峰尾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年間,距今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 泉港:誠峰國家一級漁港將迎新魚市
    海鮮攤販「搬家」 賣魚買魚難便利泉港區峰尾鎮地處沿海,海上捕撈是當地的傳統產業,目前擁有漁船45艘,其他小型船舶150多艘。誠峰國家一級漁港碼頭所在的位置是一處天然避風港,每遇颱風時,船隻會選擇此地避風和補給。為保障大型船舶停靠,更好地保障船舶安全以及漁民的安全生產,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誠峰國家一級漁港項目於2016年8月全面啟動建設,目前已基本完工。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記者 謝玉妹 林傑 實習生 林晶穎 文/圖)古村落,因深厚的歷史積澱而唯美,因靈動的現代規劃而鮮活。有別於閩南沿海村莊,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的千年古村——西頭村地靈人傑,民風淳樸,濃厚的書卷味讓這座傳統村落自帶文化氣韻。
  • 誠峰國家一級漁港將迎新魚市 泉州泉港環境整治和民生便利獲雙贏
    海鮮攤販「搬家」 賣魚買魚難便利泉港區峰尾鎮地處沿海,海上捕撈是當地的傳統產業,目前擁有漁船45艘,其他小型船舶150多艘。誠峰國家一級漁港碼頭所在的位置是一處天然避風港,每遇颱風時,船隻會選擇此地避風和補給。為保障大型船舶停靠,更好地保障船舶安全以及漁民的安全生產,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誠峰國家一級漁港項目於2016年8月全面啟動建設,目前已基本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