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家庭並不富裕(《史記》好不委婉說他家「貧」),簡簡單單活著就不錯了,可他偏偏愛讀書。
窮孩子讀書,那時候和現在不能比,父母早就不在,只有他和哥哥兩人,他不工作,家裡就少了一個勞動力。
他哥哥也很「任性」,少就少唄,沒關係,只要弟弟願意,他就鼎力支持,所以,田由哥哥耕,弟弟到處遊學。
明明屬於貧窮家庭,陳平長得可一點也不貧窮,他嫂子都看不慣,說他好吃不做,有他這個小叔,不如沒有。
於是,任性的哥哥完成了妻子願望,休了她,不用再有陳平這個小叔了~~
可能是因為嫂子無故被休,周遭人說閒話,傳得多了,內容就變了。
然而,無論如何,讓哥哥一個人辛苦勞作,自己「遊手好閒」,在外人看來道德是不怎麼的。
後來幾經轉折,來到漢王劉邦帳下。
也不知怎回事,劉邦一眼就看中了陳平,給他高官厚祿。
只是,他好像並不滿足,在軍中接受將領們的賄賂。
於是,積怨已久的將軍們以周勃和灌嬰為代表向劉邦「揭發」陳平的小人嘴臉(多年以後,這兩人後來又成功詆毀了賈誼~~)。
劉邦當時就不痛快了,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用?第一時間找來推薦陳平的人,好好說了一番,哪知道那人好不介意,張口就是說法——還真有道理。
他說他為劉邦推薦的是能夠幫助劉邦成就事業的能人,行為道德什麼的有那麼重要嗎?
有嗎?沒有嗎?
劉邦已經有了決定,不過,還是得說說陳平,他還是有分寸,有些話還是不能當面說。周勃、灌嬰說了好些壞話,他只挑了陳平「輕去就」。
「盜嫂受金」他絕口不提,「盜嫂」不好說也不好聽,「受金」可涉及到其他問題。
陳平可能也知道了周勃等人說的話,除了「盜嫂」一事(沒有的事情不需要說什麼),都表明立場。
最後,劉邦不再懷疑他,他也沒有辜負劉邦,後來獻了許多計策,結果:成功削弱項羽;不費一兵一卒奪取了當時是楚王的韓信的兵權;誅殺諸呂,迎立漢文帝……
陳平的能力很強,品行上也真有些問題,「盜嫂」一事真假不定,「受金」卻是自己承認的。
漢高祖選擇了他的能力,所以得到了很多好處。
那麼選人才時德行與能力哪個更優先呢?
德才兼備就更好了,只可惜這樣的人不夠用(還浪費了許多)。
重要的是如何用?誰來用?
如何用很重要。
姜太公有平天下的才能,如果用他去釣魚,也就是個直鉤釣魚的「傻老頭」。
見利忘義卻又勇猛無敵的人,沒有用在戰場一線,而是讓其和敵對方談判,無論戰場還是談判場都不會好過~~
要用對地方,根據「崗位」需要再衡量德與才的輕重。
同樣,誰來用也很重要。
曹操是個大能人,可是,「用」他的人是漢獻帝,結果反為所害。
司馬懿在曹丕和曹睿時幫助良多,到了曹芳卻是心腹大患。
一朝天子一朝臣,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歷史人物故事有很多
值得後人反思學習,可以幫助後人少走許多冤枉路。
通史演義類書籍形象生動描繪了許多歷史人物和故事,讀起來也更加易懂,很合適培養對歷史的興趣,如果有需要的朋友,大力推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