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被說成「盜嫂受金」,依然是漢初重臣——用人重在德還是才?

2020-12-25 盤石為之開

陳平家庭並不富裕(《史記》好不委婉說他家「貧」),簡簡單單活著就不錯了,可他偏偏愛讀書。

窮孩子讀書,那時候和現在不能比,父母早就不在,只有他和哥哥兩人,他不工作,家裡就少了一個勞動力。

他哥哥也很「任性」,少就少唄,沒關係,只要弟弟願意,他就鼎力支持,所以,田由哥哥耕,弟弟到處遊學。

明明屬於貧窮家庭,陳平長得可一點也不貧窮,他嫂子都看不慣,說他好吃不做,有他這個小叔,不如沒有。

於是,任性的哥哥完成了妻子願望,休了她,不用再有陳平這個小叔了~~

可能是因為嫂子無故被休,周遭人說閒話,傳得多了,內容就變了。

然而,無論如何,讓哥哥一個人辛苦勞作,自己「遊手好閒」,在外人看來道德是不怎麼的。

後來幾經轉折,來到漢王劉邦帳下。

也不知怎回事,劉邦一眼就看中了陳平,給他高官厚祿。

只是,他好像並不滿足,在軍中接受將領們的賄賂。

於是,積怨已久的將軍們以周勃和灌嬰為代表向劉邦「揭發」陳平的小人嘴臉(多年以後,這兩人後來又成功詆毀了賈誼~~)。

劉邦當時就不痛快了,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用?第一時間找來推薦陳平的人,好好說了一番,哪知道那人好不介意,張口就是說法——還真有道理。

他說他為劉邦推薦的是能夠幫助劉邦成就事業的能人,行為道德什麼的有那麼重要嗎?

有嗎?沒有嗎?

劉邦已經有了決定,不過,還是得說說陳平,他還是有分寸,有些話還是不能當面說。周勃、灌嬰說了好些壞話,他只挑了陳平「輕去就」。

「盜嫂受金」他絕口不提,「盜嫂」不好說也不好聽,「受金」可涉及到其他問題。

陳平可能也知道了周勃等人說的話,除了「盜嫂」一事(沒有的事情不需要說什麼),都表明立場。

最後,劉邦不再懷疑他,他也沒有辜負劉邦,後來獻了許多計策,結果:成功削弱項羽;不費一兵一卒奪取了當時是楚王的韓信的兵權;誅殺諸呂,迎立漢文帝……

陳平的能力很強,品行上也真有些問題,「盜嫂」一事真假不定,「受金」卻是自己承認的。

漢高祖選擇了他的能力,所以得到了很多好處。

那麼選人才時德行與能力哪個更優先呢?

德才兼備就更好了,只可惜這樣的人不夠用(還浪費了許多)。

重要的是如何用?誰來用?

如何用很重要。

姜太公有平天下的才能,如果用他去釣魚,也就是個直鉤釣魚的「傻老頭」。

見利忘義卻又勇猛無敵的人,沒有用在戰場一線,而是讓其和敵對方談判,無論戰場還是談判場都不會好過~~

要用對地方,根據「崗位」需要再衡量德與才的輕重。

同樣,誰來用也很重要。

曹操是個大能人,可是,「用」他的人是漢獻帝,結果反為所害。

司馬懿在曹丕和曹睿時幫助良多,到了曹芳卻是心腹大患。

一朝天子一朝臣,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歷史人物故事有很多

值得後人反思學習,可以幫助後人少走許多冤枉路。

通史演義類書籍形象生動描繪了許多歷史人物和故事,讀起來也更加易懂,很合適培養對歷史的興趣,如果有需要的朋友,大力推薦哦!

相關焦點

  • 不吹不黑,陳平和張良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
    沒錢怎麼出遊交友,史書上沒說,但陳平必定對錢財善於鑽營。直到陳平娶了剋死五個丈夫的富家女兒,他的交友的範圍才廣泛。張良和陳平的出身不同,決定了二者對待問題的方法和角度會有所不同,所求回報自然也不盡相同。劉邦對待二人的感覺也不相同,對於張良,劉邦一向是敬重。因為劉邦也是農民出身,對於貴族出身的張良,有著距離。
  • 漢初宰相陳平: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
    陳平在戰亂時期能擇明主而侍,運籌帷幄立下赫赫功勞,在和平時期能獨善其身左右逢源,最終壽終正寢,他跳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規律,歷任惠帝、呂后、文帝三朝宰相,比漢初三傑的蕭何、韓信、張良等任何大臣的結局都完美,可稱為人生大贏家。那麼陳平是怎樣走向人生巔峰的呢?
  • 「破鴻門,解白登,鏟諸呂」,陳平不輸張良,為何不是漢初三傑
    漢初三傑,是劉邦建立西漢以後,論功行賞評出的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酇侯蕭何」「淮陰侯韓信」「留侯張良」。此三人對於劉邦在秦末和楚漢戰爭中,卓越的表現不絕於史書。項羽手下頭號謀士範增不以為然,認定劉邦絕非昏庸之輩,手下又有一幫能臣幹將,將來勢必會成大患,便想借楚漢鴻門宴之際除掉劉邦。劉邦明知鴻門宴有去無回,故意推脫逃避又顯得沒有骨氣,只好帶著張良與樊噲赴宴。宴會之中,陳平一眼看出劉邦的不凡之處,便萌生「身在楚營心在漢」的想法。
  • 漢初宰相陳平是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
    漢初宰相陳平是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陳平在戰亂時期,能夠選賢任能的主公為他效力,運籌帷幄,功不可沒;在和平時期,他能夠左右逢源,最終在睡夢中死去。所有的大臣都有完美的結局,可謂是人生的大贏家。那麼陳平是如何達到人生巔峰的呢?
  • 「名人百科」六出奇計定社稷的謀臣良相——陳平
    【歷史典故】盜嫂受金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釋義:後以「盜嫂受金」為因小過失而遭讒被疑的典故。漢丞相陳平自幼胸懷大志,足智多謀。他初投漢王時,有人在劉邦面前進讒言,說陳平在家時私通其嫂,後又貪財受人賄金。劉邦聽後責怪引薦人魏無知。魏無知力保陳平是「奇謀之士」,不必因其盜嫂受金這些小過失而懷疑不用。《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陳平席門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
  • 呂后臨朝稱制後,陳平送500萬錢給陸賈,八年後才知陳平深意
    在漢高祖劉邦的謀士中,最有名的就是留侯張良。而張良除了陽謀,不會替劉邦出陰謀。而這些陰謀,多由陳平這位謀士獻上,因此劉邦對陳平多有倚重。陳平的四大計謀,分別是滎陽用兩千女子救劉邦,雲夢澤擒楚王韓信,白登山解匈奴之圍,誅滅諸呂之亂。
  • 貴為漢初三傑之首,卻在西漢開國後迅速隱退,究竟是誰頂掉了張良
    本期話題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終於戰勝項羽,統一了天下。在群臣慶功的宴會上,劉邦將西漢帝業的成就歸功於以張良為首的三位重臣,並因此給予張良極其豐厚的賞賜。——《史記·留侯世家》為什麼才過去了短短數年,那個曾經讓劉邦言聽計從的張良就失去了轉日回天的魔力?留侯在漢初政壇上的迅速邊緣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要解釋這一點,我們的話題還得回到一開篇時劉邦所提出的那個問題上。當劉邦遍問列侯功臣自己成就帝業的原因時,王陵的回答並非全無道理。
  • 陳平為何被稱為第一毒士?他的後人結局如何?
    陳平是劉邦身邊的重要謀士之一,在劉邦平定天下的進程中,他為劉邦屢出奇計。雖然陳平並沒有被劉邦列為漢初三傑,但他也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由於陳平之計策多為陰險毒辣之計,導致他與三國的謀士賈詡一樣,被世人稱為史上最擅陰謀的陰人。
  • 漢初最「陰損」的謀士 犧牲2000婦女救劉邦 最後家族滅於「陰禍」
    歷來的開國皇帝之所以能夠建立起一番功業,一般都有賴於身邊一群謀士為其獻言獻策,助其成事。劉邦身邊除了有漢初三傑外,還有一位叫陳平的謀士也屢出奇招,曾「六出奇計」助劉邦一統天下。張良專擅謀略,蕭何主事治國,韓信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將領,劉邦自己也說這三個人是人傑,自己都不如他們。
  • 計謀不在張良之下,處事強於蕭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陳平
    橫遭此禍的陳平也是醉了,殷王降漢又不是我讓他去投降的,這火怎麼能牽連到我身上?於是趕忙拔馬西向,投奔漢王去了。並且在漢營中也有陳平的好友魏無知擔任官職,經過魏無知的引薦,劉邦直接將投奔而來的陳平授命為都尉,與之前在項羽營中的職位相同,甚至令陳平隨行參乘、典護軍。也就是伴隨其人一同乘車,監管諸軍。
  • 劉邦臨死前為何派陳平殺掉樊噲?陳平又是怎麼做的
    樊噲追隨劉邦起兵反秦,南徵北戰,他作戰勇猛,為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在鴻門宴上獨身闖帳救劉邦,深得漢高祖劉邦的信任,作為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承相,是劉邦的心腹猛將。而且和劉邦是連襟關係,是呂后的妹夫,他們是親人。但是劉邦在臨死前卻密旨陳平處死樊噲,這是什麼原因呢?陳平又是怎麼做的?且看下文解說。
  • 如何識人用人?從一個人生辰八字中就可以看出
    一個創業者,如果成天事無巨細忙上忙下,說明他要麼是無可用之才,要麼是無用人之才。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自己格局不行。格局好的人,自然會讓人才為他所用。馬雲現在大運破格,整個人變成一個自私的資本家,所以媒體都開始罵他,把他說得一無是處。但要客觀地說,二十年前的馬雲,絕對是一個有前瞻性的大格局的人。否則,蔡崇信不會為他所用。
  • 史海遺珠:陳平和王陵誰更具智慧
    陳平和王陵誰更具智慧陳平和王陵都是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人。西漢建立,二人都是朝廷重臣。劉邦死後,大權落入呂后手中。呂后欲封諸呂為王,便找陳王二人詢問意見。王陵說不能封。陳平說可以封。後來王陵被呂后迫害,而陳平則得以重用。呂后死後,陳平立即組織人員誅殺諸呂。
  • 陳平為劉邦立大功,死前說自己雖能善終,但一生出盡陰謀詭計後代定...
    可以說,如果不是有陳平在,劉邦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劉邦問計張良,張良也一籌莫展,這時,張良決定孤注一擲,暗中去找此時在項羽手下任職的陳平。結果陳平向張良提出了調虎離山之計,第二天陳平就建議項羽給楚懷王上義帝的尊號,送他到郴州去養老,這樣項羽就可以號令天下了。當項羽把這件事說給範增聽後,範增果然答應,並且決定親自去辦這件事,但範增臨走前還是建議項羽不要放走劉邦。但範增走後,項羽分分鐘就被張良忽悠了,結果劉邦輕鬆的跑到了漢中。
  • 大事業要由人才來成就,領導者應知人善任,用人之長,容人之短
    這時項羽派使者來到漢王處,陳平置備了豐盛的宴席,命人端上去款待楚國的使者,一見到使者,就假裝驚詫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呢,原來竟是項王的使者啊!」隨即將酒菜又端了出去,改換粗劣的飯菜送給楚使食用。使者回去以後,把情況如實匯報給了項羽,項羽果然又加大了對範增的猜疑,越發不肯聽從他加緊攻城的意見。範增聽說項羽懷疑他,便怒氣衝衝地說:「天下事已成定局,您愛咋幹咋幹吧,請準許我辭職回家!」
  •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張良與陳平的貢獻不可或缺。他們兩人如果少了任何一個,只怕秦末漢初的歷史走向都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逆轉。
  • 曹操唯才是舉讓魏國人才濟濟,曹丕為何不學,反而看家庭背景用人
    無論是對於當下,還是對於歷史,這句話都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所以,當我們從另一個視角來審視三國這段歷史時會發現,這段群雄逐鹿的精彩大戲,實際上也是一場激烈的人才爭奪戰。誰掌握了最優秀的人才資源,誰就能最終擁有天下。而說起用人,就不得不提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