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歐洲國家,有一地慶祝中國春節百餘年,每年選一位皇帝開後宮

2020-09-05 天天趣世界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出國旅遊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體驗到當地的一些文化風俗,偶爾也會入鄉隨俗在當地過一些洋節。體驗不同的文化也是旅遊的意義所在,而節日又往往是當地文化風俗的一個集中表現,很多人還特意挑選過節的時候,去到國外旅遊。


而很多去到國外旅遊的人,也許不會想到,他們去到國外竟然過了一把春節?而且還是在歐洲的這個大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這是歐洲大國——德國一個小鎮的獨特風俗,這個小鎮叫做迪特福特,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州,每年都會隆重的慶祝一把中國春節。


在春節的這天,小鎮上的人都會打扮成中國人的樣子——當然,是很久以前的中國人了,因為這個節日起源於1860,也就是百年餘前,那個時候清朝還沒滅亡——然後互相用中文說「恭喜」,發紅包,在街上敲鑼打鼓舞獅放煙花踩高蹺,比唐人街的年味還濃。


而在春節的五天狂歡中,當地人還會隨機抽取一位幸運鎮民,擔任皇帝。還會安排各自宮女、皇后、妃子、大臣等職務,把皇帝的後宮開得明明白白的。而這位幸運鎮民在這五天結束之後,就會用隨機扔金蛋的方式,誰拿到誰就是明年的幸運兒。


為什麼這個小鎮的人,會如此鍾愛中國的春節呢?難道說這是個華裔小鎮?其實並非如此,據說這裡的中國文化,還是在歐洲中世紀發源的(比美國歷史還長),傳說中世紀的時候迪特福特為了反抗苛稅,在城牆裡據守。


(上面寫,這裡離北京天安門廣場有7698公裡)

而城外的士兵久攻不下,就罵道迪特福特只會躲在長城(城牆)裡面,還叫罵道「躲在中國城牆的迪特福特人」。而迪特福特人一聽,那敢情好,四捨五入這是在誇我是中國人?於是,乾脆就每年都舉辦一次春節,慶祝起了中國文化。


如今這個小鎮上還有許多的中文學校和中國博物館,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此有什麼看法呢?你們覺得如果有機會,你們會去德國旅遊,體驗一下這個特別的春節嗎?請在評論區裡說說你們的觀點吧。

相關焦點

  • 歐洲的「中國城」,當地人自稱是中國人,還有自己的皇帝!
    中國如今的發展是越來越好,加上中國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原因,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歐洲的一個小鎮中,生活著6000多個居民,他們都是歐洲人,但他們卻自稱是「巴伐利亞的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下。
  • 非洲這一國家也過春節,不僅有法定假日,還舉辦春晚慶祝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隨著剛剛過去的臘八節,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春節每年全球華人最重視的節日,不管離家多遠,都要在這一天來之前趕回家吃個年夜飯,世界上不止是中國過春節,一些距離中國比較近的亞洲國家,像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越南等國家,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比較深,也會慶祝中國的農曆新年
  • 這個德國小鎮自稱「中國人」,過春節,選皇帝,官方語言還是中文
    迪特福特位於德國的巴伐利亞州,這裡的人們有著白皮膚高鼻梁,是典型的歐洲人模樣,但是他們卻自稱為「中國人」,還說著中國話,他們的小鎮也被稱為中國鎮。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呢,為什麼這些地地道道的歐洲人會自稱為中國人?沒錯,很多人都會這樣發問,也有人做出了解答,這些答案各不相同。
  • 歐洲最荒誕的一位皇帝,迎娶一位男孩為妻,封為皇后,寵冠後宮
    若是評選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很多史學家都會推舉奧古斯都大帝(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公元前27年,屋大維結束了羅馬共和國將近半個世紀的內亂,被羅馬元老院推選為奧古斯都(羅馬文化中意為至尊)。之後屋大維開創了羅馬帝國第一任王朝—茱裡亞克勞狄,為促進地中海地區思想和文學發展提供了重要幫助。
  • 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休了皇帝的妃嬪,後來卻嫁給了一位少校
    中國古代,女性的地位不高,即使是後宮的妃嬪,也要看皇帝臉色吃飯。皇帝就是她們的天,伴君如伴虎,她們不得不小心行事。然而有一位妃子,竟然敢將皇帝給休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人,她也是中國最後一位妃子。
  • 推薦15個慶祝春節的最佳地點
    不如搞搞新意思出國去慶祝吧,選些有年味的地方,這樣能旅行之餘又不會錯失過新年的感覺,兩全其美喲。美國知名旅遊頻道早前就推介了全球15個慶祝農曆新年最棒的地方,明年這個時候就選一處去湊湊熱鬧吧!留下與眾不同的新年回憶呀~~1. 沙田馬場(香港)
  • 南陳時期的末代皇帝陳叔寶:唯一一位給妃子下跪的荒唐皇帝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有奇形怪狀的各種皇帝,無論是哪一種皇帝,眾所周知,皇帝是萬人之上的位置,除了太上皇或者皇太后,皇帝一般都不會給別人下跪,不僅僅是皇帝,俗話說的好「男兒膝下有黃金」,就算是貧民百姓,也很少會有丈夫給妻子下跪的事情,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裡,卻出現了這麼一位皇帝
  • 法媒:中國春節出境旅遊熱 催生歐洲「新旺季」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注意到,與往年春運客流高峰不斷相比,據中國官方統計,除夕(1月27日)當天下午起春運壓力逐漸回落,尤其是在大城市,難得地不塞車了,而春節出境旅遊的人次也估計超過600萬,估計這一趨勢將成為社會新時尚,「中國春節將成旅遊的黃金周」。與中國國內春運壓力回落相比,國際航線方面,直至春節假期開始後,上海至澳大利亞、北美、歐洲、東南亞等熱門目的地仍保持客流高峰。
  • 有哪些國家和地區也在盼著過春節?
    -王安石《元日》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有一年。-高適《除夜作》每到春節,人們喜歡將描寫春節的古詩文寫成春聯,或做出恭賀的圖片文字發到朋友圈,這是中華文明對新春佳節千百年來的傳承和祝福。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十幾億人同時熱情洋溢的慶祝這一節日,在人類歷史上也是非常少有,非同尋常的節日慶祝活動。現在,隨著中國國力和影響力的與日俱增,中國最大的節日春節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傳統的人所了解和喜愛。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世界的西方到東方,都能看到人們對中國傳統農曆春節的祝願,想要過一過中國這個春天到來的第一個節日。
  • 從泰國到加拿大,全球多地慶祝中國春節
    參考消息網1月23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月21日報導稱,除了中國,全球不少大城市的唐人街也開展了春節慶祝活動,讓人們可以感受中國文化的風採。  英國利物浦  報導稱,如果你想在英國慶祝中國春節,那就不能錯過利物浦。
  • 中國古代有國慶節嗎?哪朝皇帝因中秋國慶重疊也放全國大假
    這個國慶中秋可是連著八天假。從春節到現在,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大家可沒有好好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如今的中國,作為全世界抗疫表現最好的國家,我們終於可以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的國慶節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將每年的10月1日都作為祖國的生日來慶祝,這一天普天同慶,全國人們一起慶祝祖國母親的生日,整個國家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氛圍當中。而在中國古代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國慶節的,但是有國慶一說,指的是國家喜慶之事,和我們現在的國慶節意思有些不同。
  • 清朝皇室有一特殊規定,能讓皇帝坐穩皇位,卻害苦了後宮嬪妃
    清是中國最後一個延續了276年的封建王朝。清代統治者自然希望江山永固,所以對此作了非常嚴格的規定。歷代皇帝最擔心的就是外戚幹政,歷史上外戚亂政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就像漢代的呂后,唐朝的武則天等一樣。明王朝為防止外戚幹政,朱元璋定下了一條規矩:皇帝選後納妃,不準選富貴之女,而選平民。
  • 外媒:從泰國到加拿大,全球多地慶祝中國春節
    參考消息網1月23日報導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月21日報導稱,除了中國,全球不少大城市的唐人街也開展了春節慶祝活動,讓人們可以感受中國文化的風採。英國利物浦報導稱,如果你想在英國慶祝中國春節,那就不能錯過利物浦。
  • 中國國慶節為何4個國家同在慶祝?這個國家的國慶是哪天都不確定
    自新中國1949年成立以來,每年的10月1日,作為中國的國慶節。這天是中國人最舉國歡慶的日子。對於每一位民眾來說,不單單是中國成立的日子,也是一年當中七天小長假。很多人會選擇出去旅行,與國同慶之時,自己也小歇幾天。不過,中國在慶祝國慶節的同時,這4個國家也同在慶祝,這是為何呢?
  • 近代歐洲強國林立,卻為何只有三個國家擁有「皇帝」頭銜?
    文|小河對岸 自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列國便次第而起,而掀起了殖民全球的浪潮。一個歐洲二、三流的小國,就能輕鬆地據有幾十倍、上百倍於本國領土的殖民地。直到一戰以前,世界政治話語權都完全掌握在歐洲列強的手中。但為何歐洲強國林立,其君主的稱號卻多稱國王或女王,很少稱皇帝或女皇呢?
  • 土耳其後宮的謎之誘惑
    水煙、地毯、軟墊、慵懶嬌柔的女奴——《基督山伯爵》兩篇名為《海黛》的章節無疑都體現著當時的西方男性關於東方世界的土耳其後宮的五光十色的幻想。土耳其的後宮對於歐洲有一種迷之吸引力。後宮的概念,中國人一點也不陌生,哪個封建王朝的皇帝後宮不儲蓄粉黛三千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的後宮也是如此。
  • 雍正皇帝後宮佳麗無數,為何只選烏拉那拉皇后和年妃與其合葬?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與雍正帝同葬於泰陵的二人並非都是"合葬",因為在古代,只有皇后才能被說是與皇帝"合葬",作為妃子而與帝王葬在一處,只能說是"從葬"。在清朝以前,縱使皇帝有三宮六院,但也只能與皇后同葬,而到了清朝初年,因為順治帝太過於寵愛董鄂妃,便在其死後下旨讓她與自己同葬。這一舉動開創了生前僅是妃嬪而被葬於帝陵的先河,對此史書記載為"合葬"。
  • 皇帝後宮無數,為什麼雍正皇帝只選擇了這兩個女人與他合葬?
    新石器時代的合葬,常表現為同一家族,或兄弟姐妹,或一男子同其妻妾。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有這樣的記載:「在半坡墓地,發現了兩個男子合葬和四個女子合葬的墓葬各一座。」這種現象在皇室之中也極為普遍,皇后、嬪妃能與皇帝合葬,也足矣看出這些女人生前的受寵程度。雍正十三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子時時分,北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享年58歲的雍正皇帝在圓明園逝世了。
  • 古代皇帝是如何駕馭後宮妃子的?有3件秘密武器,如今司空見慣
    尤其是古代的皇帝,對於傳宗接代這件事情看得比普通人更重要,畢竟皇帝家裡是有皇位需要傳承的,這也是關係到整個國家安穩的大事,而且為了在眾多的孩子中,挑選出一個最優秀的人來當繼承人,所以皇帝也會廣撒網多撈魚。為了延續皇家血脈,為了皇族的傳承,就算皇帝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幹,身體已經非常的疲憊不堪了,但是到了晚上還得去寵幸妃子,讓妃子得以生下皇子公主。
  • 歐洲國家的君主為何都是國王,而不是皇帝?這裡面隱藏著大學問
    從中文字面意思上,國王跟皇帝很明顯是兩個不同的身份,古代中國的君主從秦王朝到清王朝都是皇帝而不是國王,而那些臣服於中國,成為中國藩屬國的國家的君主就不能稱皇帝,必須稱國王,比如朝鮮國王、越南國王等,所以在中華文化圈,國王跟皇帝毫無疑問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