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看長島」——綠色鋪就新生活底色

2020-12-18 央廣網

  「一年迅速啟動、兩年發力攻堅、三年全面完成」,長島生態修復和全域環境治理,既是使命擔當,更是歷史機遇。2018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2019年1月7日,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工委管委掛牌,標誌著長島的保護發展正式按照綜合試驗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推進。

  怎樣回應百姓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海島發展與保護之間怎樣平衡?綠色、生態、發展無疑是解開這兩個問題的關鍵詞。三年來, 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以下簡稱「山東地礦一隊」)勇於擔當、迎難而上,第一時間組織精兵強將,深入實地調研,制定「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態系統修複方案並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助力當地打響生態保衛戰。如今,長島生態環境明顯恢復,綠色動能加快生成,人海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格局逐漸清晰,一幅碧海青山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山東地礦一隊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山水林海城」生態地質服務的「長島答卷」。

  生態修復補短板

  長島是山東省原唯一的海島縣,又稱「廟島群島」。151個島嶼南北縱列於渤海海峽,呈線狀分布,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一根藍線串聯起來。近年來,長島獨特的海島地質地貌,因受海蝕及風化作用,加之人類活動因素,山體破損現象嚴重,存在多處崩塌、滑坡和少量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長島山水林海岸城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極為迫切。

  長島孫家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治理前後效果對比

  2019年,山東地礦一隊承接了長島綜合試驗區廟島西海岸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治理區分別位於廟島村西和山前村北,總面積共約4000平方米。

  6月以來,擁有十幾年施工經驗的項目負責人王峰一直在負責廟島村的破損山體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的修復工作。「這一段山體正好在路邊,威脅到了村裡正常的通行,尤其是山前村北的巖壁比較陡峭,下雨容易發生泥石流事故,我們要趕在雨季前抓緊完成修復和治理工作。」

  與陸地施工不同,長島遠離陸地、交通不便、條件艱苦,按照工期倒排,廟島村修復要在今年10月底完成。「廟島碼頭很淺,一個月運輸船僅能停泊10次左右,物料運輸是擺在眼前的難題。但越是困難,越要克服困難、迎頭趕上。」王峰感慨,對於長島百姓而言,治理後消除災害、山體復綠,老百姓也會端起生態的金飯碗。

  王峰在項目現場查看植被和土壤情況

  努力打造「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基地,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獲得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近三年來,山東地礦一大隊先後完成了長島縣南長山鎮老魚寨山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南長山鎮王溝村北嘴山地質環境治理、南長山街道辦事處孫家村西廢棄採坑地質環境治理等十幾個生態修復項目,共計完成破損山體生態治理面積約103241平方米。

  南長山鎮王溝村北嘴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

  南長山鎮老漁寨山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

  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工委專職副書記表示:「生態保護生態修復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重點任務。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不斷厚植長島生態優勢。我們要持續用力保護好生態修復的成果,讓老百姓真正從內心感覺到生活在長島就是幸福。」

  詩意棲居謀布局

  生態修復,是人與自然合筆寫就的一首詩。山東地礦一隊細中求精、謀篇布局,著力在長島山水林海城生態修復工程中打造優良生態的海島樣板。

  「以『海』為例,長島有300萬畝的可養殖海域,要想把當地的地質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需要進行三維地質勘查。我們將積極發揮我們的專業技術優勢,充分利用幾十年豐富的地質勘探經驗,及時為當地出具海底地質地貌勘查報告和3D效果圖,為海洋牧場建設和生態漁業發展提供本底資料。」山東地礦一隊黨委書記、院長常洪華是長島三年生態修復工程的推動者、實施者和見證者,駐足身後的長島區域圖,圍繞長島「三區三島」的目標定位,常洪華有感而發。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島山水林海城生態修復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決策部署,更是一隊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常洪華表示,結合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的新規劃,山東地礦一隊將全力以赴譜寫「山水林海城」生態地質服務的新篇章。

  山東地礦一隊黨委書記、院長到廟島項目現場指導工作

  全景式策劃、全員性參與、全要素保障,讓生態綠色始終留在長島。對位於南五島地區的九丈崖崩塌危巖體和樂園英山邊坡滑塌體進行地質災害治理,總體治理採取危巖體清理、錨(噴)固、清坡排險、護坡綠化等措施。特別是針對長島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總體保護項目,山東地礦一隊對望夫礁景區內及其周邊地質遺蹟實施保護工程,採用科學的綠化設計方案,多樣化手段實施區內景觀恢復,實現了地質遺蹟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交融和諧,有力推動了當地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健康發展。

  三年時間,山東地礦一隊陸續摸清長島地下可施工範圍內的工程地質情況及各類地下管道管線的空間位置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城市三維地質模型,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必要且詳實的基礎數據。一座生態綠島盎然成型,綠水青山中蘊藏著人民生活的福祉,更讓詩意棲居在了這座「城」。

  蘊含發展新動能

  長島是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連接帶,東臨韓國、日本,總人口約4萬人,2019全年實現生產總值74.4億元。如何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用生態發展優勢構建新動能?三年來,長島綜合試驗區持續保護修復生態,通過拆除風機、近海養殖騰退、裸露山體修復、生活垃圾分類等措施,積極打造海洋生態文明樣板。同時,自古以來「靠海吃飯」的長島居民,主動放下舊飯碗,端起新飯碗,生態旅遊、生態漁業等新興產業正在成為長島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板塊。長島完成從「漁村」到「生態新城」的華麗轉身。

  作為一支長期服務長島經濟社會發展的地質隊伍,山東地礦一隊積極投身長島生態新城建設,助力地方先後打出一系列生態修復治理組合拳,在助推發展當地旅遊、漁業經濟上就做好綠色生態這篇大文章上主動出謀劃策、探索經驗。目前山東地礦一隊正在建設長島地質災害實時監測系統,進而為全域生態系統監測奠定基礎,提供技術和設備保障,為長島生態經濟統籌協調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地礦方案、貢獻了充盈的地礦智慧。

  長島生態之變,是發展理念之變,更是治理水平之變。常洪華表示,長島在旅遊、文化、康養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保持這些資源的長期優勢,必須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做好綠水青山這篇關乎長島未來的大文章,逐步讓長島形成以山青、水碧、天藍、地綠、氣新的生態發展新格局。服務長島、助力長島是山東地礦一隊的責任和使命所然,未來,一隊將堅持先行性、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職能定位,持續在生態治理修復、地下空間利用、海島岸線保護、景觀培植再造、災害應急救援,甚至產業經濟優化、海洋經濟破題等領域為長島提供全地域、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技術服務,在助力當地發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要素為支撐的新動能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年看長島,三年還一座新長島!經過三年的發展,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相比剛出生時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態修復成效顯著、生態景觀穩步提升、岸帶形象風景怡人,長島綜合試驗區離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標杆的這一目標越來越近。

  做好經略海洋文章,長島任重道遠。參與者需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功夫,更需要敢領改革之氣、敢領風氣之先。山東地礦一隊在助力長島構築美好生態、詩意棲居的新動能道路上,將不斷鐫刻下新的歷程。(董娜)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生態修復——廠房變綠廊、包袱成財富「觀音閣下月泉軒,溝深水淺白鷺閒。道盡幕燕大美景,風景獨好故園田。」
  • 鳳園花開•荷美溼地|白銀區:綠水青山鋪就幸福底色
    「這幾年白銀家鄉的變化非常大近年來,白銀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全域旅遊」助推「鄉村振興」,以「美麗資源」催生「美麗經濟」,旅遊經濟呈現蓬勃發展勢頭。如畫的金溝願景正在日益清晰,動人的「六朵金花」競相綻放,未來可期的黃河•白銀雲小鎮跨步前行……匠心繪製絢爛圖景,傾情增進民生福祉,青山綠水鋪就的幸福底色正在白銀區如畫延展。
  • 廣安:為鄉村振興鋪就文明底色
    近年來,廣安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實施「精準脫貧·文明同行」工程,構建起了「看得見、聽得到、記得住」的鄉村文明生態,以文明為筆,繪就出了鄉村振興最亮麗的底色。市文明辦負責人表示,廣安市以德孝、關愛、互助、感恩為重點,廣泛開展「守四德、做四好」活動,推行建立「德賢榜」「好人榜」,揚家風、正鄉風、淳民風;以歡樂農家大舞臺為載體,以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為原型,編排「偉人故裡英模多」故事匯到基層巡演巡講,讓群眾在看、聽、說中受到道德薰陶。
  • 綠色發展 鋪就甘南最美底色
    在不懈的努力下,這裡的生態環境得到修復,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95%以上,天藍、地綠、水淨成為甘南的亮麗名片。在洮河沿岸的卓尼縣博峪村,記者見到了來自張掖市的何女士,她說:「來甘南看看美麗的大草原,看看成群的牛羊,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再喝上幾碗新鮮的酸奶,心情好極了!」一場秋雨過後,碌曲縣尕秀村,愈發顯得純淨、空靈,寬敞乾淨的村道上不時有遊客走過。
  • 甘南 綠色發展鋪就最美底色
    在不懈的努力下,這裡的生態環境得到修復,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95%以上,天藍、地綠、水淨成為甘南的亮麗名片。在洮河沿岸的卓尼縣博峪村,記者見到了來自張掖市的何女士,她說:「來甘南看看美麗的大草原,看看成群的牛羊,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再喝上幾碗新鮮的酸奶,心情好極了!」一場秋雨過後,碌曲縣尕秀村,愈發顯得純淨、空靈,寬敞乾淨的村道上不時有遊客走過。
  • 長島再興記|看煙臺長島如何打破「舊飯碗」,端起生態發展的「金...
    牢記囑託,山東深入踐行「兩山」理論,聚力打造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以綠色發展作為根本前提,人海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格局逐漸清晰。山東廣播電視臺從7月1日起,推出系列報導《長島再興記》,今天刊播第一集《踐行「兩山」理論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 煙臺記行(3)|最美的景在長島,最無奈的夢也留在長島
    遊客進長島必須乘船,一早從煙臺出發,再次經過蓬萊閣景區,到達田橫山西側的蓬長客港。 預報今天有大風,帶著慶幸喜悅的心情,登上開往長島的航船!映華 05 號大船,額定 370 人,客艙滿滿的,約一小時行程到達長島。
  • 新田:「綠色」人居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湖南日報訊(通訊員 蔣軍君 肖亞湘)新田縣陶嶺鎮周家村以「人人參與家家受益」為目標,通過空心村改造、環境衛生整治、鄉村公園建設,激活鄉土文化元素,全力打造整潔衛生、規範有序、生態文明優美的人居環境,實現了水清、家美、人樂,擦亮了鄉村振興底色。
  • 山東長島旅行攻略:三天兩晚玩轉美麗長島,盡享海鮮盛宴!
    本屆海鮮節以敬畏海洋、感恩海洋、保護海洋和長島漁家文化、勇敢的闖海精神以及歷史深遠的長島媽祖文化為背景,展示近年來長島生態保護獲得的環境改善階段成果,呈現長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美好願景。
  • 山東長島旅行攻略:三天兩晚玩轉美麗長島,盡享海鮮盛宴
    ,在長島林海景區內的愛在山海間酒店廣場舉行。本屆海鮮節以敬畏海洋、感恩海洋、保護海洋和長島漁家文化、勇敢的闖海精神以及歷史深遠的長島媽祖文化為背景,展示近年來長島生態保護獲得的環境改善階段成果,呈現長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美好願景。
  • 海上有仙島,秘境萬種間,山東長島
    海上有仙島,秘境萬種間,山東長島長島縣是山東唯一的海島縣,億萬年的地質變遷,以海蝕地貌和7海裡,乘快艇約40來分鐘就登上了長島。,一登上長島就有拉旅客的大姐。稀奇的是這裡不是沙灘鋪就,而是全國罕見的石質堅硬的礫石灘。這裡的礫石中富含錳、銅、鐵等礦物質,常年經海浪滾動研磨,便形成紋理精美、流光溢彩的球石世界,如同上帝在月牙灣灑滿了珠璣一般。
  • 「西寧市」鋪就美麗鄉村「幸福底色」
    鄉村美不美、乾淨不乾淨,事關鄉村振興的底色和成色。西寧市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以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汙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管護機制建設等為主攻方向,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增後勁,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 錢江源頭,如何用生態「底色」描繪發展「綠色」 ?
    錢江源頭,如何用生態「底色」描繪發展「綠色」 ? 一直以來,生態是衢州開化的金名片,「源頭綠」是這裡的「底色
  • 白山渾江:壯大綠色產業 擦亮美麗底色
    原標題:渾江:壯大綠色產業 擦亮美麗底色   漫步渾江,俯仰皆成美景。路過的小村都各有情懷,「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百花開放、如詩如畫,令人沉醉。   渾然天成,江流不息。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園位於紅土崖鎮、三道溝鎮,佔地2萬畝,產量超過1.35萬噸,產值1.3多億元,生產品種有中藥材、藍莓、大榛子、五味子、野生獼猴桃等。2018年成立以來,已完成投資1億元,完成特產作物種植1.1萬畝,吸引眾邦綠色食品公司、大潤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茂澤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綠興公司等企業投資興業。
  • 綠色生態之島新地標: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展覽館
    、鄉鎮負責人到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展覽館進行觀摩,區交建局負責人現場介紹了展覽館項目建設情況。展覽館由海洋生態館和老海島精神紀念館兩部分組成,通過生態藝術造景、標本陳列、生物模型、三維影院、娛樂互動等方式,立體化系統化展現長島獨特的海洋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環保知識,充滿探索體驗的樂趣,滿足研學體驗要求,也是長島海洋生態旅遊第一站。
  • 中國馬爾地夫長島——一日遊攻略
    因為一直聽說 長島 非常的美麗,所以我就在19年的暑假帶著爸爸媽媽一起來 長島 遊玩。來之前在小書馬蜂窩上查找攻略,但是無奈很多攻略年份久遠沒有什麼參考價值♀,而且在他們的描述下, 長島 是一個交通極度不便,還存在宰客物價高現象的地方,看得我十分忐忑猶豫♀。但是架不住景色宜人,我們還是來啦!
  • 煙臺長島綜合試驗區實現綠色發展轉型 堅定走「綠起來、富起來、可...
    2019年是全面貫徹落實省市推進長島保護發展目標任務,提速攻堅突破的關鍵一年。 1月7日,長島綜合試驗區工委管委掛牌,長島保護發展正式按照特殊功能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加快推進。
  • 草原的「綠」,就是小康的底色
    無論是生態責任還是群眾期盼,讓草原重生、讓綠色重回都是發展必經之路。為草原「療傷」,就意味著要退耕還草、修復生態。據披露,2019年以來,張家口市多項舉措高質量推進壩上地區休耕種草,截至目前已完成流轉耕地面積181.42萬畝,採取種植飼料飼草作物、中草藥和人工幹預自然修復等3項措施,加快休耕種草步伐。
  • 借力國字號「引擎」 鋪就「綠色」產業版圖
    這裡遵循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動大氣環境監測 「國字號」實驗室落地生根;這裡聚焦環境產業高地,全力打造國家級戰新產業集群「中國環境谷」;這裡致力環境領域成果孵化,成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環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的合肥正以鏈長制為抓手,圍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讓環保企業串珠成鏈,做好節能環保產業「鏈」文章, 鋪就「綠色」產業版圖。
  • 濱州鄒平市全域擦亮「綠色鄒平」底色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3日訊把「綠色鄒平」作為生態建設的最美底色,濱州鄒平市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圍繞「四減四增」結構調整,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取得了新成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