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迅速啟動、兩年發力攻堅、三年全面完成」,長島生態修復和全域環境治理,既是使命擔當,更是歷史機遇。2018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2019年1月7日,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工委管委掛牌,標誌著長島的保護發展正式按照綜合試驗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推進。
怎樣回應百姓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海島發展與保護之間怎樣平衡?綠色、生態、發展無疑是解開這兩個問題的關鍵詞。三年來, 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以下簡稱「山東地礦一隊」)勇於擔當、迎難而上,第一時間組織精兵強將,深入實地調研,制定「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態系統修複方案並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助力當地打響生態保衛戰。如今,長島生態環境明顯恢復,綠色動能加快生成,人海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格局逐漸清晰,一幅碧海青山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山東地礦一隊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山水林海城」生態地質服務的「長島答卷」。
生態修復補短板
長島是山東省原唯一的海島縣,又稱「廟島群島」。151個島嶼南北縱列於渤海海峽,呈線狀分布,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一根藍線串聯起來。近年來,長島獨特的海島地質地貌,因受海蝕及風化作用,加之人類活動因素,山體破損現象嚴重,存在多處崩塌、滑坡和少量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長島山水林海岸城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極為迫切。
長島孫家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治理前後效果對比
2019年,山東地礦一隊承接了長島綜合試驗區廟島西海岸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治理區分別位於廟島村西和山前村北,總面積共約4000平方米。
6月以來,擁有十幾年施工經驗的項目負責人王峰一直在負責廟島村的破損山體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的修復工作。「這一段山體正好在路邊,威脅到了村裡正常的通行,尤其是山前村北的巖壁比較陡峭,下雨容易發生泥石流事故,我們要趕在雨季前抓緊完成修復和治理工作。」
與陸地施工不同,長島遠離陸地、交通不便、條件艱苦,按照工期倒排,廟島村修復要在今年10月底完成。「廟島碼頭很淺,一個月運輸船僅能停泊10次左右,物料運輸是擺在眼前的難題。但越是困難,越要克服困難、迎頭趕上。」王峰感慨,對於長島百姓而言,治理後消除災害、山體復綠,老百姓也會端起生態的金飯碗。
王峰在項目現場查看植被和土壤情況
努力打造「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基地,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獲得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近三年來,山東地礦一大隊先後完成了長島縣南長山鎮老魚寨山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南長山鎮王溝村北嘴山地質環境治理、南長山街道辦事處孫家村西廢棄採坑地質環境治理等十幾個生態修復項目,共計完成破損山體生態治理面積約103241平方米。
南長山鎮王溝村北嘴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
南長山鎮老漁寨山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
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工委專職副書記表示:「生態保護生態修復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重點任務。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不斷厚植長島生態優勢。我們要持續用力保護好生態修復的成果,讓老百姓真正從內心感覺到生活在長島就是幸福。」
詩意棲居謀布局
生態修復,是人與自然合筆寫就的一首詩。山東地礦一隊細中求精、謀篇布局,著力在長島山水林海城生態修復工程中打造優良生態的海島樣板。
「以『海』為例,長島有300萬畝的可養殖海域,要想把當地的地質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需要進行三維地質勘查。我們將積極發揮我們的專業技術優勢,充分利用幾十年豐富的地質勘探經驗,及時為當地出具海底地質地貌勘查報告和3D效果圖,為海洋牧場建設和生態漁業發展提供本底資料。」山東地礦一隊黨委書記、院長常洪華是長島三年生態修復工程的推動者、實施者和見證者,駐足身後的長島區域圖,圍繞長島「三區三島」的目標定位,常洪華有感而發。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島山水林海城生態修復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決策部署,更是一隊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常洪華表示,結合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的新規劃,山東地礦一隊將全力以赴譜寫「山水林海城」生態地質服務的新篇章。
山東地礦一隊黨委書記、院長到廟島項目現場指導工作
全景式策劃、全員性參與、全要素保障,讓生態綠色始終留在長島。對位於南五島地區的九丈崖崩塌危巖體和樂園英山邊坡滑塌體進行地質災害治理,總體治理採取危巖體清理、錨(噴)固、清坡排險、護坡綠化等措施。特別是針對長島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總體保護項目,山東地礦一隊對望夫礁景區內及其周邊地質遺蹟實施保護工程,採用科學的綠化設計方案,多樣化手段實施區內景觀恢復,實現了地質遺蹟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交融和諧,有力推動了當地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健康發展。
三年時間,山東地礦一隊陸續摸清長島地下可施工範圍內的工程地質情況及各類地下管道管線的空間位置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城市三維地質模型,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必要且詳實的基礎數據。一座生態綠島盎然成型,綠水青山中蘊藏著人民生活的福祉,更讓詩意棲居在了這座「城」。
蘊含發展新動能
長島是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連接帶,東臨韓國、日本,總人口約4萬人,2019全年實現生產總值74.4億元。如何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用生態發展優勢構建新動能?三年來,長島綜合試驗區持續保護修復生態,通過拆除風機、近海養殖騰退、裸露山體修復、生活垃圾分類等措施,積極打造海洋生態文明樣板。同時,自古以來「靠海吃飯」的長島居民,主動放下舊飯碗,端起新飯碗,生態旅遊、生態漁業等新興產業正在成為長島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板塊。長島完成從「漁村」到「生態新城」的華麗轉身。
作為一支長期服務長島經濟社會發展的地質隊伍,山東地礦一隊積極投身長島生態新城建設,助力地方先後打出一系列生態修復治理組合拳,在助推發展當地旅遊、漁業經濟上就做好綠色生態這篇大文章上主動出謀劃策、探索經驗。目前山東地礦一隊正在建設長島地質災害實時監測系統,進而為全域生態系統監測奠定基礎,提供技術和設備保障,為長島生態經濟統籌協調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地礦方案、貢獻了充盈的地礦智慧。
長島生態之變,是發展理念之變,更是治理水平之變。常洪華表示,長島在旅遊、文化、康養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保持這些資源的長期優勢,必須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做好綠水青山這篇關乎長島未來的大文章,逐步讓長島形成以山青、水碧、天藍、地綠、氣新的生態發展新格局。服務長島、助力長島是山東地礦一隊的責任和使命所然,未來,一隊將堅持先行性、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職能定位,持續在生態治理修復、地下空間利用、海島岸線保護、景觀培植再造、災害應急救援,甚至產業經濟優化、海洋經濟破題等領域為長島提供全地域、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技術服務,在助力當地發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要素為支撐的新動能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年看長島,三年還一座新長島!經過三年的發展,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相比剛出生時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態修復成效顯著、生態景觀穩步提升、岸帶形象風景怡人,長島綜合試驗區離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標杆的這一目標越來越近。
做好經略海洋文章,長島任重道遠。參與者需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功夫,更需要敢領改革之氣、敢領風氣之先。山東地礦一隊在助力長島構築美好生態、詩意棲居的新動能道路上,將不斷鐫刻下新的歷程。(董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