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拜登正式入主白宮 籤署重新加入巴黎協定等一系列行政令】據CNN當地時間1月20日消息,美國第46任總統拜登首次以總統身份走進白宮。隨後,拜登籤署了幾名重要內閣官員的任命文件,這是他作為總統的第一個正式行為。拜登當天還在橢圓形辦公室籤署一系列行政令,其中包括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的行動方案。
相關報導:
美媒:拜登上任後幾小時將籤17道行政令廢川普多項政策 美國將重返《巴黎協定》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邊子豪】停止建邊境牆、重回《巴黎協定》……美國福克斯新聞報導稱,拜登在就任總統後的頭幾個小時內將籤署17道行政令,廢除川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報導稱,這些舉措預計會恢復歐巴馬時期的很多政策,拜登團隊稱這些政策被川普政府非常嚴重地「破壞」了。
據報導,拜登的新聞秘書普薩基表示,拜登想要儘可能快地投入工作,推翻他的前任川普的政策,以實現其「推動國家向前進」的目標。
隨後,福克斯盤點了拜登的一些首要任務,其中包括:停止修建美國-墨西哥邊境牆。拜登會「立即終止」對邊境牆的撥款,並將這些款項另作安排;重返《巴黎協定》。拜登將會籤署文件,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巴黎協定》是歐巴馬政府籤署的一項應對氣候變化作的國際協定,川普政府在去年正式退出該協定。
此外,拜登在去年的記者會上曾表示,在他上任首日,美國將重新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因為「我們需要為下一次大流行做好計劃」「那些認為病毒最終會消失的想法是不太理性的」。
拜登的就職典禮將於當地時間20日舉行。據此前報導,川普計劃於當日上午離開白宮,飛往佛羅裡達州的海湖莊園。
延伸閱讀
川普卸任演講歷數任內成就,自稱「將以某種形式回歸」
川普1月20日在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發表總統任內最後一次演說,稱他在任期間的成就包括減稅、放鬆監管,經濟上的一些領域創下多項紀錄。
他說,「我向所有抗擊新冠疫情的家庭民眾致敬!你們非常棒,這個國家非常偉大,成為美國總統也是我最大的榮幸。」
他強調:「再見,我愛你們(民眾),我將會以某種形式回歸。」
什麼情況?拜登四大高官今天集中表態「戰勝中國」
執筆/花叨叨
「川普總統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態度是正確的。」
這不是蓬佩奧在下臺前的辯解之詞,而是他的繼任者、拜登提名的國務卿人選布林肯說的,就在拜登宣誓就任的前一天。
當天,美國參議院分別就布林肯、國家情報總監人選海恩斯、財政部長人選耶倫和國防部長人選奧斯汀的提名舉行了聽證會。
「中國挑戰」和「戰勝中國」成為這一天國會裡最響亮的詞彙。
眾所周知的是,拜登勝選後的一段時間裡,他的團隊在對華問題上三緘其口,在19日之前也總體上保持了低調。
有外媒認為,這些最新跡象表明,「新政府將延續川普政府對華的強硬政策」。
這幾名未來拜登政府的高官突然集中向中國「開火」,到底意味著什麼?
1
在這四場聽證會之前,已經勝選的拜登團隊在中國問題上鮮有表態,總體上保持了低調。
如今面對國會議員,中國議題成為繞不過去的重中之重。
比如,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針對布林肯的提名案中,共和黨籍的外委會主席裡施在開場致詞中就向布林肯提到「中國挑戰」和臺灣問題。
布林肯在致辭中說,「我們能夠戰勝中國——並提醒世界,一個民有、民治的政府能夠為人民服務」。
略為諷刺的是,就在布林肯說這些話的幾乎同時,美國因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突破了40萬。
國會議員們首先關心的是對中國的定位——「對於中共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上佔主導地位的政治、地緣政治、軍事和經濟強國,你心中是否有任何疑問?」這是一向以反華著稱的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拋出的問題。
布林肯對此表示:「我毫不懷疑這一點。」
「中國無疑是為美國與美國人民利益帶來最大挑戰的國家。」他還說,要建立針對中國的政策,兩黨有非常強大的共同基礎。
在由此而產生的對華態度上,布林肯——作為拜登團隊的首席外交人選——難得地表達了一次對川普的贊同。
「我還認為,川普總統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態度是正確的,」布林肯說,「我非常不同意他在很多領域採取的方式,但基本原則是正確的,我認為這實際上對我們的外交政策有幫助。」
議員們還重點關注了臺灣和香港問題,布林肯也亮出了自己的態度。
在臺灣問題上,他表示,如果中國攻擊臺灣,「那將是他們的一個嚴重錯誤」。
他說,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定且長期跨越黨派,例如臺灣關係法及美中聯合公報,「拜登政府絕對會持續這些承諾,確保臺灣有能力(自我防衛)」。
布林肯還表示希望看到臺灣在世界各地扮演更大角色,包括在國際組織中。
他還表示應該考慮華盛頓自身與臺灣的接觸,並且提到了蓬佩奧放鬆對美臺灣官方往來限制的舉措。
對於香港,布林肯說,香港的「民主正在被踐踏」,而美國應該更快地做出反應。
「我希望看到我們能夠接納一些逃離香港、逃離鎮壓、捍衛民主權利的人。」
對這一點,恐怕很多中國人倒也是不反對的。
布林肯暗示可能會對香港採取更多金融手段:「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對於一些機構和公司在那裡的存在,我們應該採取什麼立場。」「它還會繼續是一個金融中心嗎?」
聲明: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內容為轉載,並不用於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地對作者和來源進行通告,但由於能力有限或疏忽,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漏登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