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法醬油製作全程曝光 每個步驟都有技巧

2020-12-21 騰訊大閩網

  ■精選黃豆

  ■開始發酵

  ■曲室

  ■蒸煮設備

  ■移至曬場

  古龍醬油古法釀造技藝具有較高食品安全營養的學術研究價值。該項技藝既是廈門地區民間民族醬油古法釀製技藝的結晶,也對閩南地區、臺灣地區、香港地區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醬油傳統釀造技藝的傳承和釀造醬油業的振興起著積極重要的影響,具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價值。

  下面是記者親歷的一個基本制醬流程。

  記者 龔小莞 攝影 郭航

  ①選豆、泡豆

  精心篩選東北黃豆為主要生產原料,經去雜(去除不飽和顆粒和雜質)、清水淘洗、浸泡。

  ②蒸豆

  蒸煮、冷卻後,出鍋裝入竹製簸箕,再拌麵粉(菌種選育、擴大培養、蒸煮麩皮、製成小培、製成種曲)、裝匾制曲。

  ③移進曲室

  曲室是一間屋頂有傳統雙層瓦片、隔熱通風的發酵醅間。第二天就要翻醅,由於發酵起來會比較硬,要將其翻鬆,整個過程翻一遍就可以了。

  醅間溫度保持在35-43攝氏度,溼度保持在31-38度之間,前期發酵5-6天,其間由看醅師傅觀察種曲,就是醅的發酵生長情況,若菌絲布滿整個簸箕,將黃豆連成一片,就需要快速將其打散,讓菌絲裹於每顆黃豆表面,顆顆分明,一天進行2次翻曲。

  ④下缸發酵

  裝入陶製大瓷缸,加入17波美度食鹽水,缸口蓋上竹製大鬥笠,白天(晴天)掀開缸口蓋著的竹製大鬥笠,讓缸裡的大豆充分吸收陽光,促進大豆的糖分轉化和蛋白質的分解,夜晚蓋上鬥笠,在露天曬場上經過日曬夜露十個月以上,促成缸內醬坯原料裡的蛋白質、澱粉和微生物酶活力在自然狀態中緩慢發酵分解,形成多種有益的微生物菌類。讓醬料充分發酵成汁,釀成成熟豆醬。

  ⑤成熟出缸

  抽油、存放、沉澱、調配、殺菌、均質、冷卻、灌裝封口、貼標籤。

  古法醬油差別何在

  非遺保留的是傳統的東西,採用以前的古老技藝釀造醬油,原材料講究,質量上乘,口感好,只是產量低、成本高。劉團結說,現在外面的工廠發酵做醬油不一定用黃豆,豆粕就可以做醬油,發酵一大桶幾十噸,佔地十來平方米。而古法釀造,一缸才幾百斤,佔地將近一平方米。

  現代的做法還可以機械化,翻醅等比較累的活都是用機器代替,而古法技藝全部都是人工,成本高出許多。還有時間上的差別很大,古法釀造要一年,現代化的三個月就可以發酵完成。劉團結告訴記者,以前公司也有小試過用機械代替人工,但是最後質量沒辦法達到要求。

  例如大豆蒸完拌麵粉進行發酵,豆蒸完已經很爛,機械攪拌有時候會打破。人工手是軟的,不會像機器那樣硬梆梆,拌完還是整顆的,對後面發酵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積累,才能達到最後所要求的質量。所以我們不會計較成本,一定要保證原材料、口感和香味,幾代老師傅傳下來的東西,跟現在外面做的醬油有很大的差別。」

  古法釀造的醬油,經過一整年,比較鹹,比較黑,因為沒有防腐劑,是靠鹽防腐的。很多人會問古龍醬油老抽還是生抽,其實這是要靠下缸發酵時間長短來定位。發酵時間短是生抽,發酵時間長是老抽,顏色深一點。「現在有的靠加焦糖色變成老抽,我們的不加色就很黑。古法和現代化最大的區別就是原料、工藝和時間這三個方面。醬油應該有醬油本身的風味,醬油本身就是從醬裡面出來,煮後肯定稍微有點醬的味道。如果是勾兌的,肯定會有香精的味道。古法釀製的醬油,煮菜加熱的時候,醬的香味自然就會出來。」

(廈門晚報(微博))

相關焦點

  • 福建百年小吃,本地人用古法製作,現在的年輕人卻連名都叫不出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大國,美食自然不用說,無論你處於中國的哪個城市,哪條街道,最不缺的就是美食。不光大家聽著陌生,就連現在生活在福建的小孩也很少聽說了,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美食太多了,品種琳琅滿目,導致麻粩漸漸退出了大眾的視野,但在福建的農村,依舊很受歡迎,別看麻粩現在被人冷落,它是福建的百年小吃,但在古時候,麻粩曾經被作為皇宮貢品,上供給皇宮裡供皇室人食用,可見麻粩在當時是多麼的受歡迎。
  • 古法製作的石磨鹽滷豆腐,口感爽滑,豆香四溢,比吃肉還過癮
    說起豆腐,相信各位吃貨朋友們都不陌生,它被稱之為「植物肉」,因為它雖不是肉,但是卻能像肉一樣,能與各種食材搭配,烹飪出讓人極為滿足的味道,菊子姐姐就特別喜歡吃豆腐,之前有做過麻婆豆腐,紅燒豆腐,鐵板豆腐,火腿蒸豆腐,蛤蜊豆腐湯等有關豆腐的經典美食,今天我們就來用古法製作石磨鹽滷豆腐
  • 東坡肘子的做法及製作技巧
    東坡肘子的做法大全:  東坡肘子的做法有很多,由於選料不同,各地風俗不同,目前全國各地東坡肘子的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大同小異。東坡肘子始於四川,應無疑義。四川東坡肘子的做法,通常有三種。  第一種做法是將肘子煮至六分熟時撈出,濾幹。豬油燒成九成熱時加入肘子,皮面炸至金黃色,撈出把肉的一面切成五分見方的花刀塊,但不割斷皮。
  • 廚師長教你做「宮保雞丁」步驟詳細,製作技巧全奉送,學會早受益
    前些日子,從當廚師長的師傅那裡學會了一道「宮保雞丁」的做法,經過實踐操作,的確味道不一般,自從學會這好方法,夏天我家常做這道菜,雞肉又香又滑,鮮嫩入味,花生米又酥又脆,越嚼越香,下酒下飯都適宜,家人老少都喜歡。
  • 做醬油炒麵的方法步驟
    本文用到的食材有:麵粉麵條醬油雞蛋營養豐富,深受廣大主婦喜愛,經常吃雞蛋可以滋陰潤燥,目赤咽痛,胎動不安,養血發胎;雞蛋的藥用價值,主熱病煩悶,燙傷,皮炎,燥咳聲啞,產後口渴,下痢,瘧疾虛人贏弱;雞蛋還有豐富鐵元素,經常吃能美容養顏;食材
  • 醬油雞和消魂雞製作與技巧
    醬油雞和消魂雞的製作醬油雞製作材料:蔥頭、姜、花生油、醬油和雞。注意:在做這個醬油雞的時候最需要的是時間,不同的雞種由於個體的肉質不一樣,所以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這個需要根據情況自己把握好。製作: 1、將蔥頭剝去表皮,然後洗乾淨。2、取少許的姜,然後洗乾淨,再切片。
  • 傳承古法秘制 閩南滷味引領飲食新風尚
    提到福建飲食,則必講閩南小吃;提到閩南小吃,則必講閩南滷味。閩南滷味興盛於清朝盛世,並逐漸成為享譽中華的民間風味小吃。而這其中,又以楊氏家族所制的貽慶滷味最富盛名。今天,傳承洪瀨滷味正統的貽慶食品再一次匯聚了業內的目光,中華飲食又一集大成文化——滷道橫空出世。泉州洪瀨楊氏,家族從事滷味調製逾百年,掌握傳統古法秘制。公元1982年,貽慶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致力於將楊氏滷味傳承並發揚。
  • 【八閩美食非遺購物節】日曬夜露,滋養每一缸,千年傳承,只為一滴古法醬油
    例如在廈門,有一種烹飪方式叫「醬油水」,取醬油鹹鮮與食材本味,是當地烹飪海鮮類食材重要的方法之一,廈門人對醬油的熱愛可見一斑。也因此,當地對古法醬油的技藝傳承堪稱完美,這項傳統技藝始於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7月,歷經一代代的傳承,仍然保持著千年前的味道。
  • 攝影技巧!多重曝光怎麼拍?完整的拍攝過程包你學會多重曝光
    我們看到別人拍攝的多重曝光圖片,覺得十分酷炫;看到別人拍攝的分身術圖片,覺得不可思議!今天教大家拍攝多重曝光,每個步驟都有圖示,包你學會多重曝光。一、多重曝光是什麼?多重曝光就是把2張或以上圖像通過相機系統處理合成一張圖片的拍攝技巧。是一種非常酷炫有創意的拍攝技法,常應用於拍攝魔幻效果、創意圖像、分身術等等。
  • 半碗醬油搞定一隻雞——沙姜醬油雞,入味鮮嫩,口口香醇
    聽起還好像就是醬油和雞肉的結合,感覺沒什麼食慾。然而當你真正品嘗到他的味道你就會發現,哇,雞肉還可以這樣,肌肉可以做的這麼好吃。醬油作為調味料侵入到雞肉裡面味道竟然這麼的濃鬱香醇,沒錯沙姜醬油雞,味道濃鬱,香醇,雞肉和醬油簡單的配合創造出如此美味。好了廢話不多說。接下來就教大家製作。
  • 醬油炒飯怎麼做更好吃?大廚教你1個技巧,吃一口香到喉嚨裡
    問題出在加醬油環節上。醬油少了拌不均勻,多了就容易糊鍋。後來朋友告訴我先放醬油再下米飯,我試了試,效果更差。直到後來認識一位大廚朋友,才知道原來自己做醬油炒飯的關鍵步驟錯了。按照他講解的步驟操作,果然效果一級棒,而且炒的過程遊刃有餘。
  • 四川豆花的製作技巧是什麼?製作出來的四川豆花要掌握了這四個步驟
    ,這將會在直接程度上影響到製作出來的豆花的口感,所以對於挑選大豆的方式技巧,也需要有一定的掌握。 2.為了使製作出來的豆花吃上去綿而不老,香味更加濃鬱和悠長,一定要將大豆提前在水裡進行浸泡的過程,這樣在製作的過程當中相對會比較容易一些,一定要用石磨來磨大豆,人工磨出來的大豆一定是比機器磨出來的要更好一些的,用石磨磨相對來說是比較傳統的一種製作工藝,當然,現在已經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夠找得到石磨的了。
  • 福建菜(閩菜)都有哪些代表菜?
    閩西菜一般具有幾個特點,如以大米、番薯、玉米等做為主要原料;二是取材多樣,從蔬菜至雞鴨肉蛋,再到魚類等都可以製作出具有特色的菜品;三是口味重油重鹹,但卻講究清香。醬油水(小海鮮):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當地風味的家常菜,而閩南的家常菜就有著一個獨特的分類,那就是醬油水系列,簡單來說就是用適量的醬油和水進行烹飪各種魚類和小海鮮。
  • 菲律賓古法手藝製作的香蕉片超薄超脆,欲尋中國總代理
    作為一款新上市的產品,製作工藝沿用菲律賓古法手藝,加工全程由人工完成,未使用任何添加劑。炸出來的香蕉片香脆可口但依然保持著薩巴香蕉特有的營養價值與天然的口味。
  • 製作煎秋刀魚時,學會這個小技巧,製作過程會更簡單方便
    這世界上的美食非常的多,當然這些美食也都是用我們平常生活中最簡單的食材而做出來的,而它們之所以能夠稱為美食也就是在製作的過程中肯定是存在著一些小技巧的,而只要我們記住這些,不管是什麼樣的食材,我們都能夠製作的,非常的美味,都能夠將這些食材變成美食。
  • 寧波奉化:正是對蝦肥美時,古法「瓦缸烘蝦」忙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東南沿海有個裘村鎮,應家棚是該鎮一個依山臨海的村。每年八月到十月,是南美對蝦最肥美的時節,同時也是應家棚漁民最忙碌的時候。在應家棚村,有一種「瓦缸烘蝦」的古法工藝。過去,在沒有烘箱的年代,村民大多採用這種方法來烘製蝦幹,但隨著時光流逝,眼下還在延續「瓦缸烘蝦」古法技藝的人家已屈指可數。張永壽老人今年78歲,他是村裡還在「瓦缸烘蝦」的人家之一,據他介紹,「瓦缸烘蝦」在應家棚由來已久。上輩人在對蝦最肥美的季節,就是用這種古老的方法把蝦烘成幹的。
  • 古法製作的鐵鋪豆腐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這裡的人,早已模糊了自己是北方人的概念,尤其是飲食習慣上,菜餚大都湯菜一體,不僅吸收了豫北燴菜的敦厚實在,又增添了湘鄂菜系的香辣,別有一番風味。6月1日晚21:15,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將帶您走進信陽羅山,探尋原生態鐵鋪豆腐的製作工藝,品味別有一番風味的羅山大腸湯。
  • 酥糖匠人王希河:堅守古法製作 誠心寫就傳承
    「我父親一輩子都在研究酥糖,也曾想讓他去城市生活,但是他總是說放不下糖坊,這就是他的命根啊!」王希河的兒子表示。說起王氏家族研製酥糖的歷史,老人一度哽咽落淚。「從我爺爺那輩開始接觸、製作酥糖,到我父親、哥哥的傳承,再到我潛心學藝、研究酥糖。
  • 傳統醬油釀造現在有人在做嗎?如何達到衛生標準?號稱純天然古法...
    答|百度派 @幼安古人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特別是近幾年流行的一句網絡用語是「打醬油」,可見醬油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我想大家家裡的廚房或多或少都會有醬油的蹤影對於「傳統醬油現在還有人做嗎」這個問題我認為肯定還是有人在做這個傳統醬油的,雖然「打醬油」這個概念更多聯繫的是我們父輩的年代,不排除在某些地方還是有人堅持傳統的,我對於傳統醬油的印象停留在一部比較久的港劇,名字叫不上了,就記得裡邊有蠻多關於做醬油的
  • 多圖|探秘廉江安鋪古法醬油釀造術
    羅維醬油在青色大缸中天然曬足240天。在廉江,有一個地方盛產美食,這就是安鋪。安鋪鎮臨江瀕海,屹立於九洲江口,坐落於北部灣畔,是全國特色小鎮、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美食名鎮、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美食名鎮、廣東旅遊美食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