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談民進黨"華山會議":兩岸政策未做實質調整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吸引兩岸數十名學者參加的「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1日在廈門大學舉行。多數與會學者認為,雖然已做出一些形式上的努力,但民進黨兩岸政策並未做出實質調整,「臺獨」的基本立場沒有任何改變。

  【解說】自2013年7月以來,民進黨迄今已舉辦8場「華山會議」。其兩岸政策是否會做出調整、如何調整成為關注焦點。本次研討會上,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國臺辦研究局副局長張黎宏、臺灣新興民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東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謝政諭等數十位兩岸學者就此進行深入探討。

  】吸引兩岸數十名學者參加的「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1日在廈門大學舉行。多數與會學者認為,雖然已做出一些形式上的努力,但民進黨兩岸政策並未做出實質調整,「臺獨」的基本立場沒有任何改變。

  【解說】自2013年7月以來,民進黨迄今已舉辦8場「華山會議」。其兩岸政策是否會做出調整、如何調整成為關注焦點。本次研討會上,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國臺辦研究局副局長張黎宏、臺灣新興民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東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謝政諭等數十位兩岸學者就此進行深入探討。

  【解說】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指出從目前的情形看民進黨的「華山會議」共有三個不變。

  【同期聲】全國臺聯副會長 楊毅周

  我們覺得說民進黨有一些,總的來說基本的東西都沒變。一個就是民進黨的臺獨的基本立場並沒有改變,第二個的話,民進黨破壞阻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為並沒有改變,第三個就是民進黨的反中反共的,這樣的一個基本態勢並沒有改變。

  【解說】楊毅周表示,民進黨對大陸對整個中國的了解存在缺失和誤解,難於客觀理性地面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

  【同期聲】全國臺聯副會長 楊毅周

  現實都需要它(民進黨)轉(型),呼聲也需要它轉,民意也需要它轉,但它就是轉不過來,那麼為什麼它轉不過來,主要它有幾個門檻。一個實際上就是它黨內的臺獨基本教義派非常強大,第二個的話就是,對大陸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第三個的話就是對這個島內的民意的走向和島內的形勢的判斷有誤,第四個的話就是對國際這個美日方面充滿著幻想。

  【解說】對此,臺灣專欄作家陳淞山從民進黨內政治權力牽制等角度出發,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無法大步調整。

  【解說】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則提出,與會學者對民進黨「華山會議」形式上肯定,但對民進黨兩岸政策未做出實質調整感到失望。

  【解說】上海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傑認為,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的方向應是面對現實、轉變態度、放棄幹擾,正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也就此提出了個人的建議。

  【同期聲】全國臺聯副會長 楊毅周

  它(民進黨)需要走出悲情,走出偏見,樹立正確的中國觀。那麼也就是對兩岸關係,對整個大陸,對整個中國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只有這樣子,它才能夠去突破克服這些門檻,這些困難和障礙,才能夠真正走出來。

  記者 李思源 福建廈門報導

關鍵詞:

分類名稱: CNSTV

相關焦點

  • 民進黨「華山會議」 紅綠學者談其的大陸政策
    從2013年7月以來,民進黨「華山會議」迄今已舉辦8場,民進黨兩岸政策是否會做出調整、如何調整,是兩岸各界關注的焦點議題。昨天,來自「紅綠藍」三方的30多位專家學者聚首廈門大學,參與「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主任賴怡忠及導報專欄作者陳淞山等綠營人士與會並發言。
  • 蔡英文主持第四場「華山會議」 蘇不見人影
    「華山會議」邀的請學者與公民團體還包括,華人民主書院秘書長王興中就中國大陸社會發展進行背景介紹與說明,以及臺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楊憲宏、臺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顧立雄等。 民進黨自7月4日起陸續舉辦9場對中政策擴大會議(華中會議),由「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輪流主持,繼前一場擴大會議討論如何因應「中國因素」後,第4場擴大會議將聚焦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臺灣社會各階層對兩岸交流的態度,如何促進兩岸公民社會交流。
  • 民進黨兩岸政策未定調 陳菊盼高雄可直飛大陸各市
    中國臺灣網11月14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民進黨今日召開大陸事務委員會。目前,黨內對兩岸定位相關詮釋等問題仍有不同意見,而對大陸政策的總結初稿也將在明年1月拍板定案。此外,今日會中,高雄市長陳菊等人紛紛發聲,呼籲重視兩岸城市交流。
  • 民進黨第3場「華山會議」 探討因應大陸因素
    中新網8月16日電 據臺灣東森電視臺網站報導,民進黨第三場對大陸政策擴大會議(華山會議)15日下午展開,主題為「如何因應大陸因素在臺灣」,會議主席遊錫堃於會後表示,兩岸關係交流不可避免,但應建立在「交流透明化」與建立事後管理機制的前提上。
  • 兩岸關係拐點 臺灣學者:民進黨繞不開「九二共識」
    這些都是兩岸乃至國際學者用心觀察、謹慎分析之處。選後第二天早晨,臺北即啟動「研討」模式,記者在臺北也密集採訪請教專家學者,梳理他們的分析。  絕非對兩岸政策的投票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指出,有人認為這場選舉是對兩岸政策的投票,千萬不要這麼看,尤其民進黨這麼看很危險。
  • 一個中國無法取代 華山會議蘇起舌戰群「獨」
    上周,民進黨舉辦了第二場華山會議,討論如何處理「九二共識」。共設9場閉門會的華山會議,本場最有看點,因為是否承認「九二共識」,關係到民進黨要不要拋棄「臺獨」以及能否開啟與大陸的對話。承認還是不承認「九二共識」?會議給出了腦筋急轉彎般的答案:不處理。
  • 「華山會議」今日討論大陸因素 蘇貞昌不參加
    「華山會議」今日討論大陸因素 蘇貞昌不參加 2013年08月15日 08:37 來源:海外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趙少康:民進黨修正大陸政策就該國民黨頭痛了
    環球網3月16日消息,臺灣資深政論家趙少康16日在臺灣《蘋果日報》撰文說,蔡英文落選之後,民進黨檢討說要多了解中國大陸,大陸立刻邀請民進黨的青壯派代表人物羅致政、陳淞山、董立文等人到大陸參加國臺辦智庫「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舉辦的第十屆「兩岸關係研討會」,民進黨代理主席陳菊對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等人訪問大陸表示非常正面積極鼓勵,國臺辦主任王毅在致辭時特別對臺灣來的學者專家表達歡迎
  • 學者:臺灣對大陸貿易量陡升,蔡英文想兩岸經貿「脫鉤」很難
    針對後疫時代臺灣的貿易發展,臺灣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建良教授17日在研討會中表示,當前蔡「政府」訴求貿易與中國大陸脫鉤,且不斷對外塑造臺美有望談成經貿協定。不過事實是,民進黨「執政」以來,對陸的貿易量非但未減,反而陡升,ECFA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認為,與其盼望臺美經貿,不如維繫好兩岸經貿,否則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 從崑山媽祖廟談兩岸大未來
    自去年「太陽花學運」及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潰敗,關心兩岸和平發展大局的有識之士,心頭一種直覺的焦慮愈來愈深沉,擔憂臺灣大陸政策失控、大陸鷹派思維抬頭。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習朱會」中說,兩岸關係正進入一個新的節點,其實正反映了習的憂心。說白點,所謂新的節點,就是指兩岸關係進入關鍵路口,稍有差池,牽動兩岸一家親的「最後一裡路」恐功虧一簣。
  • 臺南市長賴清德破冰「登陸」 獲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背書
    臺灣綠營政治明星、臺南市長賴清德今日(6日)率團赴上海進行為期2天的藝術交流,賴的破冰之旅獲得民進黨新任黨魁蔡英文背書。這是「太陽花學運」後,民進黨重量級政治人物首度率團「登陸」。實質意義在於,做為最大在野黨,民進黨務實面對兩岸交流發展,不受臺灣內部「反中情緒」上漲而中斷接觸。但此次行程中,賴清德不會會見大陸官方人士。
  • 臺學者:大陸進入啟動統一前期階段
    進入2020年之後,臺海局勢出現「波動」,主要是民進黨當局多次惡意詆毀大陸。針對不思悔改的「臺獨」分子,大陸方面已多次發出警告。然而,民進黨當局等「臺獨」分子並沒有緩和兩岸關係的想法,而是在不斷「詆毀」大陸。 由於民進黨當局等「臺獨」分子的囂張態度,所以兩岸形勢已經到達「重要的時刻」。在這如此關鍵的時刻,「臺灣競爭力論壇」正式召開。
  • 民進黨飲鴆止渴的兩岸對抗政策終將自食苦果
    」等訊息,仿佛現階段的臺灣防疫成功得利於兩岸對抗。倘若此錯誤解讀繼續誤導臺灣民眾,非但對穩定現有的兩岸緊張對峙毫無助益,更可能升高實質衝突的可能性。文章內容摘編如下:若從兩岸關係與臺灣政黨競爭連動性來看,有限度的兩岸對峙態勢可能有助於骨子裡本來就「反中」的民進黨,不僅符合其長期鼓吹的「仇陸」激情動員,更能把美國拉進來助威。
  • [兩岸聚焦]析「大溪」、「三芝」會議的意圖(2002-10)
    會議達成十項結論,主要包括:深化臺灣經濟「國際化」,加速推動與美國、日本及東協各國籤署「自由貿易協議」(FTA),強化臺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地位;配合臺灣經濟轉型,擴大人才培育與引進,投資以臺灣優先,財經重大政策或投資案要落實專人辦理和「首長督導」;落實評估、規劃兩岸直航等。  2、三芝會議借「民主」、「人權」、「反恐」之名,攻擊大陸方面的「一國兩制」方針,尋找國際上的支持與認同。
  • 蔡英文為何堅持大陸政策「向左轉」
    民進黨2008年下臺後,因為陳水扁的貪腐案而居於被動守勢,在制衡執政黨和馬英九當局上缺少有力的支點,只能小題大作,無題製造題目作,可以大做文章的題目卻無法真正做大。因此,蔡英文只能一方面拒絕馬英九見面的邀請,另一方面對馬英九推動兩岸關係的一舉一動都加以反對,尤其是對兩岸間由兩岸論壇達成共識,再由兩會會談逐一推動落實的情況,更是感到惱火。
  • 兩岸交流合作持續深化
    學者們普遍認為,2013年兩岸關係總體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兩岸雙方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各領域交流合作出現更多積極因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一步鞏固深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持續深化,使『臺獨』空間受到壓縮,『臺獨』這一詞語在綠營的話語體系中開始淡出。」全國臺研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說,民進黨今年在兩岸交流上開始採取較為務實與開放的態度,謝長廷、陳菊等民進黨重量級人士再次「登陸」表明,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大門已難以關閉。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民進黨應深入思考如何成為負責任的參與者。
  • 這幾天,臺灣島內學者收到一份讓人心裡發毛的公文,與大陸有關
    臺「教育部」4月16日發函公立大學,要求提供2019年度因公派員出國及赴大陸地區的計劃,排列優先級,4月26日前函報「教育部」。島內高等學府的學者們最近「談『陸』色變」。一名「國立大學」教授透露,公文共3頁,針對2019年度因公派員赴大陸地區計劃提報列了一些原則,包括所需經費不超過2018年度;2018年度計劃未獲核准或未提計劃者,2019年度經費總數只能在8萬元(新臺幣)內;赴大陸確屬業務需要,且有實質效益;有助於兩岸關係發展或增進人民利益;推動交流工作所必需;人數、天數應力求精簡等。
  • 旺報:大陸應有所作為 兩岸求同尊異共建新中國
    看來在「堅持九二共識」,「繼續擴大交流」,「創造互利雙贏」,「促進和平發展」的同時,朱立倫會在若干方面做出調整,克服兩岸心理差距和兩岸紅利合理分配。朱立倫對兩岸關係發展現況的疑慮與關注,並非無的放矢,但是,究竟他的具體政策是什麼,政策調整的幅度有多大,尤其具體的國共論壇、服貿與貨貿等議題將如何處理,朱立倫還沒有說明。
  • 國民黨再挺民進黨、批WHO 臺灣學者建議蔡英文做兩件事緩和兩岸關係
    國民黨兩岸論述:兼顧「九二共識」和「中華民國」國民黨「兩岸論述組」改革委員塗力旋13日表示,藍營調整兩岸論述必須做到,「臺灣內部認同、兩岸皆能接受」兩大目標,才有調整意義。還是國民黨青壯派厲害,兩岸幾十年的智慧就集中在「九二共識」四個字上了,幾個連戰爭都沒見過的年輕人幾個月就想搞出新的?民進黨罵大陸你國民黨也罵,民進黨罵譚德塞你也罵,國民黨現在跟民進黨還有區別麼?
  • 兩岸學者雲集中華文化論壇 海協會會長張志軍:需警惕民進黨當局...
    鑑於當下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本屆論壇採取「雲會議」形式,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設主會場,高雄設分會場,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約150人將以參加研討、視頻連接、提交論文等多種方式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