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制度裡的媒人地位和稱呼

2020-12-21 木子聊齋

一夫一妻婚姻制,是因為生產力發展,產生了私有制,為了生產和生存,需要有穩定的家庭而形成的。又正因為這種婚姻制度是由經濟原因決定的,因而形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風俗。

子女在婚姻問題上不可妄行妄為,因為這是關乎整個家族利益的事情。所以《詩經》裡說:「娶妻之如何,必告父母。匪媒不得。」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同時又因禮制原因:「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為何?遠恥防淫俟也。」「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國人則賤之。」可見媒人之重要。

孔子為何被認為是「野合」而生,正是當時貴賤不通婚,父為貴族,母為平民,結合不合禮法,因而沒有媒人和六禮的儀式。

由此可見初時媒人地位並不低。中國的第一位媒人是女媧,被稱為生育之神,媒神之祖。

傳說中女媧不僅補天,還創造了人類,然後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與女子結合以生兒育女,於是女媧就成了第一個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神,又稱"高禖"。不過後來的古人大多拜女媧,還是求子居多。

女媧之神的出現只不過是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中婚姻以婦女為中心,女族長掌握著全族的婚姻大事。當時人類還沒有婚配製。

到了西周周文王時期,才有六禮萌芽,周朝開始設有官媒。而完成一樁婚姻,又必須履行「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因《詩經·國風·豳風·伐柯》,古人又將媒人稱為「伐柯」,或"伐柯人",稱做媒為"執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周禮·地官·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此時的"媒妁」,就有了從中謀合,仔細斟酌之意。所謂男媒女妁:指給男方牽線的稱"媒",為女方牽線的稱"妁",合稱"媒妁"或"男媒女妁"。

古代無媒不成婚,那麼媒人在婚姻中要斟酌哪些方面呢? 其實就是要遵守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些習俗,比如:門當戶對,男才女貌,同姓不婚 等。因為婚姻雙方情況不明,全靠媒人撮合和擔保。同時六禮又與經濟財力有關,又有許多的禮儀要求所以媒人又稱為「保山」 ,指像山一樣穩固可靠。

作為兩姓婚姻關係建立的重要之人,媒人又分為官媒和私媒兩種。官媒從周朝開始由官府設置,後來由地方長老推薦,開始由長者代替,具有可靠性。後私媒興起,慢慢官私結合,因各種原因,社會地位也從官吏變成「三教九流」「三姑六婆」中的一員。

而私媒產生應該早於官媒,在魏晉之後趨於職業化,其主要目的是說合婚姻,並且收取一定的謝媒財物,作為其合法職業收入。一般人結婚,多為私媒,私媒除了職業的,還有臨時的。臨時媒人應比職業媒人可靠。但一般人並不喜為人做媒。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

《晉書·索紞傳》:「孝廉令狐夢立冰上,與冰下人語。紞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

因為說媒不是一件輕鬆事,需要把冰說融化了才能成,這需要做媒人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俗話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但說媒卻需要媒人「說破嘴,跑斷腿」,因而媒人又被人雅稱為「冰人」、「冰斧」。

對於媒人的稱呼還有「月老」,「紅娘」等。都是因文學故事而流傳開來

月下老人是唐代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中所提的的人物,專司婚姻之神。他是位童顏鶴髮、慈眉善目的老人,拄著杖背著巾囊,住在團圓月下,相思樹底,訂婚殿中。「執掌天下之婚牘,維繫千裡之姻緣」,有時奔波於煙霧雲霞間。

紅娘是唐代元稹作《鶯鶯傳》中的人物。張生、崔鶯鶯經侍女紅娘撮合而相愛,終成眷屬,後來元朝王實甫據此創作了《西廂記》雜劇,而廣泛流傳。於是"紅娘"也成了媒人的別稱。

到了宋元時期,話本中的媒人就被稱為"媒婆",此時已略含貶義。這是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卻又名不副實。而明清時的世情小說中更是將媒婆視為無恥之徒,與「三姑六婆」同歧視、鄙視之。文人儒士會告誡家人,不與三姑六婆有往來。

三姑分別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而六婆,指的則是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古代的婚姻制度嗎?嫁娶的彩禮和程序與現在有很多不同
    婚姻是一段特殊的旅程,讓兩個人相知,相識,相愛。每一段都有每一段風景,有些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有些人在墳墓裡享受它。從先秦到現在,在漫漫的人類歷史長河中,我國的婚姻制度從原始群體婚姻的模式發展到到具有現代文明特徵的一夫一妻制。
  • 和離制度下的唐代婚姻:結婚離婚流程多,開放封建並存,離婚率高
    引言:前衛和離制度背後的唐代婚姻在熱播劇《大唐榮耀》中,女主「珍珠」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向自己摯愛的廣平王「李俶」提出了和離。事出無奈,李俶只好籤下「和離書,」從此一別兩寬,恩斷義絕各自安好。這部劇是以唐代為大背景,在劇中「珍珠」主動向「李俶」提出和離,實際上體現的是唐代的婚姻制度。
  • 日本平安朝的婚姻制度和女性自由,體現的是一種叫走婚的婚姻遺風
    在我國,婚姻嫁娶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講究,而在平安朝直接複製了我們唐朝文化的日本,婚姻嫁娶制度則與我們完全不同,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傳統風俗呢?一般男子到了適婚年齡,就會到以才色著稱的女性那裡送去求婚的消息,女方不能自己回復,只能由家裡的當家人父親或兄長對其求婚者的人品、家世、才能一一考量之後,代女方回信作決定,這大體上與我國古代差不多。但在我國,男方未通過第三方(也就是媒人)直接向女方家裡提出求婚,那也是冒昧,而在日本,媒人似乎並不是不可少的,有也可,沒有也行。
  • 古代婚姻制度——「匹夫」
    我們從平民百姓的視角探尋一下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常經馬嵬驛,見說坡前客。一從屠貴妃,生女愁傾國。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當時嫁匹夫,不妨得頭白。」是晚唐詩人對楊貴妃被縊死在馬嵬坡所發出的感慨。大意是,自從楊貴妃被賜死後,生女兒都怕生得太漂亮,如果當時楊貴妃嫁個匹夫,可以白頭偕老。
  • 農村老話「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媒人能當嗎
    媒人這種行當自古有之,尤其在中國古代,在人們婚姻過程中,媒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過去人們婚配,都講究明媒正娶,所以,必須要有媒人出來牽個線,搭個橋,男女才能正式步入婚姻的程序。那麼,假如兩個人不通過媒人就結婚了呢?
  • 佛教與儒家思想影響下,韓國古代婚姻形式有何不同變化?
    前言在古代,中國歷經了無數輝煌的時刻,在清朝之前始終以一個地大物博,人民富足,軍力強大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東方,離我們比較近的韓國也受到了我們很多影響,婚姻制度也是其中之一,那麼古代韓國的婚姻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 古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是什麼?老公的含義又是什麼?你大概猜不到
    一對好姻緣一直是男女共同嚮往的,而在古代很多婚事都是父母的建議,或者媒人的撮合,但也不乏有真愛的存在。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古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現在比較常見的稱呼是「老公」,但其實在古代老公是另一種意思,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第一種,良人。
  • 伊對4萬紅娘撮合相親 我們為啥還離不開「媒人」
    我們的媒人文化真是代代相傳,經久不息,藉助網際網路老樹開花啊。「媒人」自古有之。按照古代神話的說法,最早的媒人是女媧。她老人家造人的過程很辛苦,於是想出一個妙招:給這些人配對兒,讓他們自己繁衍後代。這樣人類就可以生生不息,她老人家也就放心地去跳廣場舞了。被媒人撮合的單身中,身份最高的是一位「女神」。她是昊天上帝和瑤池金母的女兒龍吉公主。
  • 「遠古史話」從無婚姻到一夫一妻:古代婚姻制度的發展脈絡
    嚴格來說,人類產生初期是沒有婚姻制度的,那時候人類和其他動物差不多,就是雜亂交配。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化,人類的婚姻也在發生變化。總體來說,人類的婚姻經歷了族內婚,族外婚和對偶婚姻幾個階段。現在,我們就具體來看一看。
  • 媒人造句和解釋_媒人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媒人(méi rén)。近義詞有:媒妁,月老,紅娘,伐柯人。說合婚姻的人。[老舍《龍鬚溝》:「我的老婆是媒人給說的。」]媒人參考例句:1、他由雙親、媒人和親戚作陪到女方家下聘。2、李媽媽決定充當媒人撮合這段姻緣。3、便叫當直的,去前街後巷叫兩個媒人來。
  • 古代婚姻禮儀繁瑣,結婚有「六禮」,不過婚後這個禮儀太人性化了
    在人類的男女之間,本來是沒有什麼禁例的,後來只是隨著家族、社會的組織性越來越強,開始有輩分長幼,從母系社會到男權社會,再到男女平等;多夫爭奪一女到大丈夫三妻四妾,再到一夫一妻,成為了今天的婚姻形態。但是,在古代的婚姻制度裡,並沒有像現在這樣隨性自由,不僅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婚禮的禮儀也眾多。比如,傳於後世的古代婚禮,有為六禮。
  • 店小二的稱呼怎麼來?古代酒店裡店老大又是誰?
    在今天的酒店裡,夥計稱為服務員,而在古代卻有個更加順口的稱呼——店小二。店小二這一稱呼怎麼來的呢?有二必然有大,那麼古代酒店的店老大又是誰?說到店小二,我們就得從古代人們的日常稱呼說起。一說到社會地位,我們都知道古代女人的社會地位特別低下。
  • 鄉村姻緣的橋梁—媒人
    書中說有一個叫韋固的人,在一個月夜裡經過宋城,看到一個老人在月光下翻書。韋固很驚奇,問老人翻的什麼書,老人說我這本書是天下男女姻緣的登記簿。韋固又問他囊中的紅繩是幹什麼用的。老人說,只要這繩兒把男女兩人的腳拴住了,不管他們以前是仇人還是遠隔千裡,都能結成夫妻。因為媒人地位的重要,社會對他們(她們)的饋報也是豐厚。
  • 古代的妻妾制度到底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一提到古代,總是羨慕古時男子「一夫多妻」的生活,其實,古代男子的婚姻制度,嚴格來說應該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麼古時的妻妾究竟有什麼區別,妻妾制度又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在中國遠古氏族社會時期,出現了一種只有氏族首領才有資格實行的婚姻制度——媵制。所謂媵制,指的是女方家在嫁女兒的時候,還需要陪嫁一定數量的其他女性。 電視劇《羋月傳》中,羋月就曾經作為羋姝的陪嫁一起去了秦國。這些陪嫁的女性,在女方家族中通常地位不高,即使將來被男方看中,也只能成為滕妾。
  • 「媒人」曾是法律職業人,最早也不叫月老紅娘
    法律職業人「媒人」「媒人」,在歷史上曾是一個在法律上決定青年男女婚姻大事的職業,假如沒有媒人參與自由戀愛,就算你結婚了,也得不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就是說,只有經過媒人說和的婚姻才會得到法律承認和保護。但是,媒人最早的稱呼卻不叫媒人,而且還有好幾個叫法。
  • 唐朝的婚配製度為何開放?源於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
    唐朝的婚配製度為何開放源於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時代,與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唐朝的婚配製度相對來說,是比較開放和包容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在於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講究"男尊女卑",因為男性在生產勞動和戰爭肉搏上佔明顯優勢,所以男性的地位明顯高於女性。但是唐朝是胡漢雜居的朝代,與之前的封建王朝相比,封建禮教對唐朝女性的制約有限,女性的自由程度較高。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也對唐朝的婚配製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幸福美滿婚姻——婚約,神做媒人
    一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一夫一妻忠貞不渝是神對婚姻的法則,是不可逾越的。幸福美滿婚姻不是世界求來的,不是你奮鬥,有許多金錢買到的,神賜給人生活的法則和得到祝福的途徑,人遵行就可以得到。神已賜下婚姻美滿幸福的祝福和途徑,如果違背神的旨意和生活法則,就會痛苦連連,其他準則也相同。比如你有愛就會帶來喜樂,和平,就會帶來溫馨。
  • 中國為什麼沒有像有些國家樣實行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呢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制度,在此之前,由於戰亂,所以沒有統一的個人婚姻制度規範。因此,在軍閥混戰時期,一些軍閥基本上實行一夫多妻制,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在民國時期,這些現象大多存在,但在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妻子和妾也基本相同。對於這種現象,有人問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好不好?為什麼有些國家仍然很受歡迎?根據一些數據,在西亞和非洲,一夫多妻現象是最嚴重的。例如,埃及、衣索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約旦、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索馬利亞等等,這些地區信伊斯蘭比較多。
  • 世界各地,人們對婚姻制度的反思
    隨著獨居人數的增加,人們對婚姻制度的反思也越來越多,甚至有學者稱,婚姻制度終將消亡。在父姓社會建立之初,出於維護自己血統的純正的目的,婚姻制度初具雛形。當時的話語權、經濟命脈都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成為婚姻的附屬品。而婚姻制度本身,也是統治者的維穩手段之一。
  • 老公在古代是對太監的稱呼!那你知道古代女性是如何稱呼丈夫嗎?
    中國語言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甚至妻子對丈夫的稱呼都有很多講究,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女人們都是怎麼稱呼自己丈夫的。丈夫這個詞的由來,據說是源於原始社會的搶婚,男人只有長到一丈也就是七尺才能達到保護妻子的要求,這也是七尺男兒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