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婚姻制,是因為生產力發展,產生了私有制,為了生產和生存,需要有穩定的家庭而形成的。又正因為這種婚姻制度是由經濟原因決定的,因而形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風俗。
子女在婚姻問題上不可妄行妄為,因為這是關乎整個家族利益的事情。所以《詩經》裡說:「娶妻之如何,必告父母。匪媒不得。」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同時又因禮制原因:「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為何?遠恥防淫俟也。」「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國人則賤之。」可見媒人之重要。
孔子為何被認為是「野合」而生,正是當時貴賤不通婚,父為貴族,母為平民,結合不合禮法,因而沒有媒人和六禮的儀式。
由此可見初時媒人地位並不低。中國的第一位媒人是女媧,被稱為生育之神,媒神之祖。
傳說中女媧不僅補天,還創造了人類,然後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與女子結合以生兒育女,於是女媧就成了第一個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神,又稱"高禖"。不過後來的古人大多拜女媧,還是求子居多。
女媧之神的出現只不過是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中婚姻以婦女為中心,女族長掌握著全族的婚姻大事。當時人類還沒有婚配製。
到了西周周文王時期,才有六禮萌芽,周朝開始設有官媒。而完成一樁婚姻,又必須履行「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因《詩經·國風·豳風·伐柯》,古人又將媒人稱為「伐柯」,或"伐柯人",稱做媒為"執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周禮·地官·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此時的"媒妁」,就有了從中謀合,仔細斟酌之意。所謂男媒女妁:指給男方牽線的稱"媒",為女方牽線的稱"妁",合稱"媒妁"或"男媒女妁"。
古代無媒不成婚,那麼媒人在婚姻中要斟酌哪些方面呢? 其實就是要遵守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些習俗,比如:門當戶對,男才女貌,同姓不婚 等。因為婚姻雙方情況不明,全靠媒人撮合和擔保。同時六禮又與經濟財力有關,又有許多的禮儀要求。所以媒人又稱為「保山」 ,指像山一樣穩固可靠。
作為兩姓婚姻關係建立的重要之人,媒人又分為官媒和私媒兩種。官媒從周朝開始由官府設置,後來由地方長老推薦,開始由長者代替,具有可靠性。後私媒興起,慢慢官私結合,因各種原因,社會地位也從官吏變成「三教九流」「三姑六婆」中的一員。
而私媒產生應該早於官媒,在魏晉之後趨於職業化,其主要目的是說合婚姻,並且收取一定的謝媒財物,作為其合法職業收入。一般人結婚,多為私媒,私媒除了職業的,還有臨時的。臨時媒人應比職業媒人可靠。但一般人並不喜為人做媒。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
《晉書·索紞傳》:「孝廉令狐夢立冰上,與冰下人語。紞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
因為說媒不是一件輕鬆事,需要把冰說融化了才能成,這需要做媒人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俗話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但說媒卻需要媒人「說破嘴,跑斷腿」,因而媒人又被人雅稱為「冰人」、「冰斧」。
對於媒人的稱呼還有「月老」,「紅娘」等。都是因文學故事而流傳開來。
月下老人是唐代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中所提的的人物,專司婚姻之神。他是位童顏鶴髮、慈眉善目的老人,拄著杖背著巾囊,住在團圓月下,相思樹底,訂婚殿中。「執掌天下之婚牘,維繫千裡之姻緣」,有時奔波於煙霧雲霞間。
紅娘是唐代元稹作《鶯鶯傳》中的人物。張生、崔鶯鶯經侍女紅娘撮合而相愛,終成眷屬,後來元朝王實甫據此創作了《西廂記》雜劇,而廣泛流傳。於是"紅娘"也成了媒人的別稱。
到了宋元時期,話本中的媒人就被稱為"媒婆",此時已略含貶義。這是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卻又名不副實。而明清時的世情小說中更是將媒婆視為無恥之徒,與「三姑六婆」同歧視、鄙視之。文人儒士會告誡家人,不與三姑六婆有往來。
三姑分別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而六婆,指的則是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