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中蜂,喜歡土蜂蜜,自朝氣蓬勃的兒時起到攙扶相依的夕陽紅,一生摯愛。中蜂文化源遠流長,其形成和發展的軌跡就是人與蜂和諧相處的歷史。我愛中蜂,愛中蜂生命的頑強,愛中蜂勤勞的精神,我在鄉村的院子裡養著幾十群中蜂,每日觀察、相伴,這些小生命給予了許多我生活的啟迪。
談中蜂文化,其實就是人對蜂的認知文化,蜂與人的相處文化,蜂對人的啟迪文化。中蜂的起源和發展,中蜂對蜜源的利用和追尋,中蜂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中蜂團結互助的友愛以及中蜂分享奉獻的精神等等,都給了國人深刻的啟迪。隨著國人認識越來越深刻,其中蜂的文化也就得以越來越發展。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中蜂起源於1.45億年前。古生物學家洪友崇先生對1984年在我國山東萊陽北泊子發現的1.3億年前早白堊紀古蜜蜂(Palaeapis beiboziensis Hong)化石,以及1983年在山東臨朐縣山旺村發現距今2500萬年、其特徵類似於我國中華蜜蜂的中新世蜜蜂(Apis miocenica Hong)化石標本的研究,認為我國華北古陸是東方蜜蜂的起源地。
在祖國首都北京的香山腳下,有我國第一個以蜜蜂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蜜蜂博物館。中國蜜蜂博物館有一塊距今已有2300多萬年的「蜜蜂化石」,是我們認識中蜂起源的一個窗口。可見,中蜂早於人類起源於遠古時代,其生命之頑強,多麼值得令人讚嘆!
人類從農耕時代開始馴養蜜蜂,家養蜜蜂開始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國古代採用的蜂桶,有的是陶俑做的,有的是用木頭做的,有的是用麥稈做的,還有的乾脆就用枯樹枝。有關中蜂和土蜂蜜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而根據周朝尹喜所著《關尹子 三級》中有「聖人師蜂立君臣」表明,2500年前古人對蜂群生物學已經有所了解。
中蜂養殖大發展於東漢時期,出現了我國的養蜂鼻祖姜歧。東漢推行重農政策,養蜂業逐漸發達,進入了人工規模養殖時期。至明清時代完善了一套「分蜂—召蜂—留蜂—鎮蜂—防護—割蜜—藏蜜—煉蜜」原始養殖技術。進入近現代以後,中蜂引入了活框養殖技術,中蜂發展規模得到空前發展。從幾十萬群逐漸發展到如今的五六百萬群,中蜂養殖逐漸有了產業的規模形態。
國人從來都認為,蜜蜂代表勤勞和奉獻。蜜蜂的一生都在工作,從未停歇。從出巢房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清理巢房、哺育幼蟲、蜜蠟造礎和出勤採集等工作,直至走到生命的盡頭。蜜蜂為我們釀造蜂蜜,更為我們的農作物授粉,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事實上,授粉的重要性,遠超蜂產品經濟價值的十倍以上。中蜂對於零星蜜源和冬季蜜源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保持了物種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所以,蜜蜂給我們人類的啟迪更多的是怎麼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互惠共贏。
古代的人們發展著中蜂文化,從詩詞句到醫學研究,都有著非常寬泛的發展。晉朝郭璞的《蜜蜂賦》,生動地描述蜜蜂築巢環境、採集習性、蜂巢結構、巢門朝向、守衛蜂巢、自然分蜂、釀製蜂蜜等生物習性及蜂產品的功能。這是我國最早的一篇較全面揭示蜜蜂王國奧秘的好文章。唐朝自居易的《禽蟲》,梁朝簡文帝的《詠蜂》和唐代羅隱的《蜂》都用詩文讚美了蜜蜂的勤勞和奉獻精神。在醫學上,蜂蜜在《神農本草經》中又稱「巖蜜」「石蜜」「石飴」「蜂糖」。《本草綱目》中寫道:「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
我們養蜂人常常一起交流養蜂心得,按照養蜂前輩「黑哥」的說法,中蜂養殖者從來都只是蜂群的租客,而蜜蜂只是房客。只是作為房東的我們,「房租」實在是收得太高了。很多養蜂人對蜂群而言,從來都是掠奪者,而不是主人。蜂口奪糧,一掃而光,多少中蜂養殖者不計後果的只求索取從不回報的方式,其最終結果都只能迫使蜂群棄巢而逃,一騎絕塵。所以,養蜂人需要跟蜂群學習,懂得取捨之道,懂得相互關愛。我們認真學習蜂群習性,研究養殖技術,研究蜂蜜品質的提升,研究取蜜不擾蜂的方式,其實也都是人與蜂的相處之道,也是中蜂文化發展的一部分。
當代蜂文化的發展,已經拓展到飲食文化、養生文化以及歌舞文化。各類蜂蜜飲品、糕點,人們的健康、美容,以及歌舞影視作品,蜂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中蜂文化在當下的大發展,其基礎就是現代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並以此促進精神文化層面的發展。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精神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就提上了日程。
蜂蜜的食用功能、藥用功能及養生功能,以及中蜂的生命張力、團結、勤勞和奉獻的精神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方式,正迎合了當下中國社會的精神追求。與其說我們來提倡和發展中蜂文化,不如說是讓中蜂的生命張力和生活習性指引我們的生活和發展。不論城市還是農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對不同自然環境的自我適應和調節能力等等,我們都有太多需要向我們的小蜜蜂學習了。
所以,我們養蜂人認真了解和學習中蜂文化,其真正的意義在於提升自我,學會感恩,學會取捨,學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學會愛護家人珍愛生命。
(此文有翻閱相關資料和引用部分網絡素材,在此一併致謝,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