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到姜歧養蜂,從詠蜂詩詞到養生文化,談中蜂文化對人的啟示

2020-12-25 黔貨趟路人

中國人愛中蜂,喜歡土蜂蜜,自朝氣蓬勃的兒時起到攙扶相依的夕陽紅,一生摯愛。中蜂文化源遠流長,其形成和發展的軌跡就是人與蜂和諧相處的歷史。我愛中蜂,愛中蜂生命的頑強,愛中蜂勤勞的精神,我在鄉村的院子裡養著幾十群中蜂,每日觀察、相伴,這些小生命給予了許多我生活的啟迪。

談中蜂文化,其實就是人對蜂的認知文化,蜂與人的相處文化,蜂對人的啟迪文化。中蜂的起源和發展,中蜂對蜜源的利用和追尋,中蜂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中蜂團結互助的友愛以及中蜂分享奉獻的精神等等,都給了國人深刻的啟迪。隨著國人認識越來越深刻,其中蜂的文化也就得以越來越發展。

中蜂土養文化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中蜂起源於1.45億年前。古生物學家洪友崇先生對1984年在我國山東萊陽北泊子發現的1.3億年前早白堊紀古蜜蜂(Palaeapis beiboziensis Hong)化石,以及1983年在山東臨朐縣山旺村發現距今2500萬年、其特徵類似於我國中華蜜蜂的中新世蜜蜂(Apis miocenica Hong)化石標本的研究,認為我國華北古陸是東方蜜蜂的起源地。

在祖國首都北京的香山腳下,有我國第一個以蜜蜂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蜜蜂博物館。中國蜜蜂博物館有一塊距今已有2300多萬年的「蜜蜂化石」,是我們認識中蜂起源的一個窗口。可見,中蜂早於人類起源於遠古時代,其生命之頑強,多麼值得令人讚嘆!

蜜蜂博物館

人類從農耕時代開始馴養蜜蜂,家養蜜蜂開始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國古代採用的蜂桶,有的是陶俑做的,有的是用木頭做的,有的是用麥稈做的,還有的乾脆就用枯樹枝。有關中蜂和土蜂蜜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而根據周朝尹喜所著《關尹子 三級》中有「聖人師蜂立君臣」表明,2500年前古人對蜂群生物學已經有所了解。

中蜂養殖大發展於東漢時期,出現了我國的養蜂鼻祖姜歧。東漢推行重農政策,養蜂業逐漸發達,進入了人工規模養殖時期。至明清時代完善了一套「分蜂—召蜂—留蜂—鎮蜂—防護—割蜜—藏蜜—煉蜜」原始養殖技術。進入近現代以後,中蜂引入了活框養殖技術,中蜂發展規模得到空前發展。從幾十萬群逐漸發展到如今的五六百萬群,中蜂養殖逐漸有了產業的規模形態。

中蜂鼻祖姜歧

國人從來都認為,蜜蜂代表勤勞和奉獻。蜜蜂的一生都在工作,從未停歇。從出巢房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清理巢房、哺育幼蟲、蜜蠟造礎和出勤採集等工作,直至走到生命的盡頭。蜜蜂為我們釀造蜂蜜,更為我們的農作物授粉,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事實上,授粉的重要性,遠超蜂產品經濟價值的十倍以上。中蜂對於零星蜜源和冬季蜜源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保持了物種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所以,蜜蜂給我們人類的啟迪更多的是怎麼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互惠共贏。

古代的人們發展著中蜂文化,從詩詞句到醫學研究,都有著非常寬泛的發展。晉朝郭璞的《蜜蜂賦》,生動地描述蜜蜂築巢環境、採集習性、蜂巢結構、巢門朝向、守衛蜂巢、自然分蜂、釀製蜂蜜等生物習性及蜂產品的功能。這是我國最早的一篇較全面揭示蜜蜂王國奧秘的好文章。唐朝自居易的《禽蟲》,梁朝簡文帝的《詠蜂》和唐代羅隱的《蜂》都用詩文讚美了蜜蜂的勤勞和奉獻精神。在醫學上,蜂蜜在《神農本草經》中又稱「巖蜜」「石蜜」「石飴」「蜂糖」。《本草綱目》中寫道:「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

古人的中蜂文化發展

我們養蜂人常常一起交流養蜂心得,按照養蜂前輩「黑哥」的說法,中蜂養殖者從來都只是蜂群的租客,而蜜蜂只是房客。只是作為房東的我們,「房租」實在是收得太高了。很多養蜂人對蜂群而言,從來都是掠奪者,而不是主人。蜂口奪糧,一掃而光,多少中蜂養殖者不計後果的只求索取從不回報的方式,其最終結果都只能迫使蜂群棄巢而逃,一騎絕塵。所以,養蜂人需要跟蜂群學習,懂得取捨之道,懂得相互關愛。我們認真學習蜂群習性,研究養殖技術,研究蜂蜜品質的提升,研究取蜜不擾蜂的方式,其實也都是人與蜂的相處之道,也是中蜂文化發展的一部分

當代蜂文化的發展,已經拓展到飲食文化、養生文化以及歌舞文化。各類蜂蜜飲品、糕點,人們的健康、美容,以及歌舞影視作品,蜂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中蜂文化在當下的大發展,其基礎就是現代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並以此促進精神文化層面的發展。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精神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就提上了日程。

當代中蜂文化的發展

蜂蜜的食用功能、藥用功能及養生功能,以及中蜂的生命張力、團結、勤勞和奉獻的精神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方式,正迎合了當下中國社會的精神追求。與其說我們來提倡和發展中蜂文化,不如說是讓中蜂的生命張力和生活習性指引我們的生活和發展。不論城市還是農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對不同自然環境的自我適應和調節能力等等,我們都有太多需要向我們的小蜜蜂學習了。

所以,我們養蜂人認真了解和學習中蜂文化,其真正的意義在於提升自我,學會感恩,學會取捨,學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學會愛護家人珍愛生命。

勤勞的小蜜蜂

(此文有翻閱相關資料和引用部分網絡素材,在此一併致謝,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蜂明明有蜂王漿,為什麼沒有養蜂人生產?6個條件難以改變
    蜂王漿被應用在各行各業,可以說是給很多養蜂人提供了大量的財富,但是我們都知道,目前市面上的蜂王漿都由意蜂生產,中蜂蜂王漿是完全沒有的。養過蜜蜂的朋友都知道,中蜂並不是沒有蜂王漿,很多人都認為中蜂生產蜂王漿的最大問題是中蜂產漿量小,其實遠遠不止這麼一個問題,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蜂明明有蜂王漿卻沒有養蜂人進行生產呢?在蜂部落看來,原因至少有6個。
  • 養中蜂是技術主要還是花源主要?有技術能養好蜂嗎
    前言:養中蜂是技術主要?還是花源主要?有技術能養好蜂嗎?我是山娃養蜂,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山娃認為花源是養蜂的初衷,選定哪個地方養蜂,首先是從花源的情況來設定養蜂的場地,然而技術是養蜂的未來,在蜜源的滿足的前提下,技術決定養蜂的路能走多遠。
  • 中國養蜂學會秘書長陳黎紅一行來龍泉考察中蜂產業
    2020年9月26日-27日中國養蜂學會秘書長陳黎紅,中國養蜂學會文化專委會秘書長仇志強一行到龍泉考察中蜂產業發展情況,麗水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畜牧農機中心主任程蘇亮;龍泉市政府副市長黃國勇,市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曉峰
  • 中蜂可以生產蜂王漿嗎?為什麼沒有人使用中蜂製作蜂王漿?
    在蜜蜂養殖中我們都知道,有的養蜂的朋友養蜂根本就不是依靠蜂蜜致富,而是依靠蜂王漿。關於蜂王漿的製作在前面的文章中蜂部落已經介紹過,只要提到蜂王漿,必然是意蜂。那麼為什麼就沒有中蜂製造蜂王漿的說法?中蜂可以生產蜂王漿嗎?為什麼沒有人使用中蜂製造蜂王漿?
  • 福建養蜂人養中蜂,是蜜源植物主要,還是養蜂技術主要呢?
    養中蜂相對來說,技術要比花源重要一點,但是花源也很重要。主要是中蜂善於採集零星的蜜源植物,一般農村都有很雜花雜草,如果再加上一兩個大蜜源植物,這樣的花源,就能養殖好中蜂。其實很多人認為花源比技術主要,這只是針對野生中蜂或者土養中蜂,這種養蜂方式,根本不能算人工養殖蜜蜂。真正意義上的人工養殖蜜蜂,還是採用現代活框方式,通過養蜂技術,人為幹預而改變蜂群,使蜂群發現更好,產蜜更多。
  • 聚焦生態精品農業 秀山麗水,萬種「蜂」情別樣美
    浙江在線9月13日訊 或許,很多人對蜂蜜的認識,來自於楊朔的散文《荔枝蜜》, 對蜂蜜的用途也多集中於滿足「口腹之慾」,但有很多人不知道,近年來,擁有良好自然生態稟賦和蜜源資源的秀山麗水,把蜜蜂養殖做成了產業,萬種「蜂」情綻放,宛如書中所言:「被蜜蜂蜇了一下,不覺就動了情。」
  • 科技扶貧萬裡行」中蜂養殖技術服務團在汶川開展中蜂春繁技術服務...
    2020年2月26至27日,為搶抓中蜂春繁時機,爭取今年中蜂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科技扶貧萬裡行」中蜂產業技術服務團隊,由省蜂業管理站王順海研究員帶隊一行5人赴汶川縣開展技術服務指導幫扶工作。此次「科技扶貧萬裡行」中蜂產業技術服務團,針對汶川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遊客觀光體驗的中蜂養殖示範基地,以此帶動中蜂養殖散戶和蜂蜜銷售的發展思路,結合汶川縣「無憂花果山」項目為契機,深入布瓦、大寺等村對今年擬建的中蜂養殖示範基地進行現場指導。
  • 西「蜂」東漸 本土蜜蜂瀕危傷及生態鏈
    養蜂行業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在一份給政府部門的建議中提到,中蜂的分布區域縮小了75%以上,種群數量減少80%以上。  西蜂的引入  現代養蜂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革新。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現代養蜂工具的發明,以及人工育王技術即人為誘導蜂群培育新蜂王技術的發展,傳統養蜂業擺脫了小生產狀態。
  • 峽谷深山養蜂人釀就「 甜蜜」事業
    這麼多的花卉使得怒江具有了十分豐富的蜜粉資源和野生中蜂資源,據調查,全州蜜粉資源約有400 多萬畝20 多個品種,為養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怒江各少數民族群眾從古至今有仿野生養殖中蜂的習俗。怒江的蜜蜂品種主要有中蜂、黑色小蜜蜂、黑色大蜜蜂、無刺蜂等,由於受地理環境的制約,怒江州的中蜂養殖仍以傳統的立式圓桶為主。
  • 水田村「與蜂共舞」的甜蜜事業
    2015年10月,鹽津縣公安局掛包到了水田村,經過深入調研,發現水田村森林覆蓋率高、植物物種豐富,結合中蜂養殖投資少、見效快、產品綠色環保等特點,在鹽井鎮黨委、政府和縣扶貧辦、縣科協的支持下,將中蜂養殖產業確定為村裡的特色扶貧項目,進行重點培植。
  • 四種顏色的中蜂哪種最好?養蜂必先了解的養蜂知識
    在中蜂養殖中,可能對蜜蜂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發現蜜蜂的蜂群會出現不同的顏色,很多朋友由於對蜜蜂不了解,把不同顏色的蜜蜂當成了蜜蜂變老或者成長的過程,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對於中蜂來說,常見的蜜蜂顏色有四種,分別是紅色蜂群、褐色蜂群、麻色蜂群、黑色蜂群,這些蜜蜂的最大特點是工蜂與蜂王呈現出同一種顏色。那麼這些顏色的蜂種中哪種蜂種最好呢?它們又擁有什麼樣的特點,今天蜂部落就向朋友們分享關於這四種蜂種的一些小知識。
  • 養蜂之:北方人不知道的鴨腳木蜜,看看南方的中蜂友是如何採收的!
    下面木子養蜂就談以下幾點管理措施。 ,這兩個月要控制蜂王產卵,以免外界無蜜粉供應導致蜂子發育不良,到8月底9月初,發現外界開始有蜜粉源了,就要縮減一些巢脾,緊蜂保持蜂多於脾,開始進行秋繁,在9月中旬開始蜜粉源逐漸增多,產卵圈擴大時,應對蜂群的內部作仔細的檢查。
  • 中蜂秋季怎樣科學管理?
    秋季是一年養蜂的重中之重,是蜜蜂秋繁的關鍵,也是越冬蜂的準備期,下面我將20多年秋季養蜂經驗分享給大家。 四、防止中蜂飛逃 中秋時節,由於連陰雨較多,採集蜂不能出巢,到蜂巢缺蜜時,會使中蜂受餓而飛逃。此時要勤檢查,特別是弱群,發現缺蜜,及時餵糖(糖水比是2∶1)。
  • 論中蜂的生存之道與養殖之術
    從事中蜂活框飼養技術以來,筆者長期比較研究中蜂新舊飼養方式之優劣,參悟養蜂之道,思考養蜂之術,借鑑傳統養殖中蜂的優勢,完善現代活框養蜂技術,追求道法自然、統一,終有所獲。如徽縣趙衛東把200多群中蜂分別放在桃園、石關子、草灘3處,蜜源錯開,年年有收,又考察到水泉壩選場養蜂,蜜源與蜜蜂的數量相匹配,年取蜜4-5噸,收入超過20萬元。因此,蜜蜂養殖規模不能超越載蜂量。
  • 彭水太原:百花釀成蜜 幸福「蜂」中來
    同時,鎮政府聯繫到當地的養蜂大戶曾凡成,讓他作為技術顧問,為蜂農講解中蜂養殖技巧,讓有養蜂意向的村民有了一位「好老師」。「我們還通過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參與進來,目前全鎮養蜂十群以上的有64戶,其中貧困戶21戶,共700多群。全鎮中蜂保有量達3000多群,估計產值300多萬。」馮萬奎介紹到。
  • 湖北五峰發展中蜂產業助貧困戶脫貧增收
    點綴在茶園中的蜂箱非常吸人眼球 周星亮 攝中新網宜昌9月29日電 (董曉斌 王登府 楊威)「養蜂后,我們合作社裡貧困戶的年收入已有5000元到1萬元了。」9月28日,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五峰順山蜂業專業合作社董事長王東說道。
  • 中華蜜蜂也能取蜂王漿,為什麼養蜂人都不取呢?聽聽老農怎麼說
    當大家都在對比中蜂蜜和意蜂蜜,哪一種更好,哪一種更有營養價值的時候,我卻在想為什麼意蜂蜂產品這麼多,而我們中蜂的蜂產品卻只有蜂蜜呢?是人們沒有去開發還是中蜂天生就只產蜂蜜呢?這些問題並非我一個人這麼想,只是沒有人願意去嘗試,因為大家考慮得更多的是有沒有經濟價值。
  • 重慶石柱:「坐地蜂」大搬家
    放置在方鬥山森林裡的蜂桶方鬥山上的野花競相開放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方鬥山上漫山遍野的野花爭相綻放,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王場鎮蛟魚村的蜂農們正在忙著分蜂、轉場工作——他們將把本村的中蜂全部轉到方鬥山上養殖。蛟魚村背靠方鬥山,素有養殖中蜂的傳統,但蜂農多是將蜂桶放置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道路兩旁,利用低海拔地區的農作物作蜜源,所養殖的中蜂俗稱「坐地蜂」。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中蜂產業,養殖規模逐漸擴大,已從最初的幾戶幾百群發展到2019年的30多戶3000多群,產值上百萬元。其中,100群以上的大戶有25戶。
  • 重慶蜂產業創新團隊為蜂產業賦能
    本報訊(記者慄園園)12月17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蜂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創新團隊)獲悉,該團隊自今年4月成立以來,通過加大科技扶貧力度為中蜂產業賦能,現已在貧困地區培養養蜂「種子戶」130人,發放良種蜂王440隻。
  • 初養中蜂選擇什麼蜂種最好?九大生態類型,總有一個適合你
    中蜂實物圖中蜂類別,養蜂新手大多是從網絡上根據土蜂蜜的營銷得知一二。比如常聽說的長白山土蜂蜜,秦嶺土蜂蜜,太行山土蜂蜜等等。那麼,究竟中蜂有多少生態類型,哪一種才最高產呢?初養中蜂的新手,對中蜂的熱情是非常高漲的,只是,怎麼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蜂種,就顯得尤其重要。我結合自己的養蜂經驗和幾年來對中蜂的認識理解,來說一說怎麼選擇中蜂類型,才能給養蜂人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為了比較直觀清晰的理解中蜂九大生態類型分布情況,我手繪了一張地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