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園區餐飲業遍地開花的轉折年。2005年,延續著這份餐飲人氣,「美食園區」端出了愈加色香誘人的饕餮大餐。從工業園區到現代新城區,隨著園區城市功能的日益明確,居民數量的不斷增長,對於城市配套設施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去年,隨著左岸商業街、湖濱樓、師惠坊商業街等的建成迎客,園區餐飲配套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在集聚人氣的同時成功點亮了園區之夜。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從湖西到湖東,園區今年年內還將陸續建成和開建不少餐飲設施,滿足不同消費層次、不同消費需求的園區餐飲在展示美食風情的同時已經明確了吸引更多非園區居民的發展目標。吃遍園區,管保你的味蕾會在美食的引導下翩翩起舞。
左岸點燃餐飲熱潮
「在園區找個吃飯的地方真難。」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慨,過去這個「難」是因為園區餐飲場所少,除了鄰裡中心一年一度的美食節,園區人找不到就餐地點,城區人也不會想到去園區就餐。現在還是「難」,難就難在餐位難求,生意紅火的張生記等需要提前數天預訂已是不成文的「規矩」;難在選擇太多,吃哪種餐才好實在是個很難的選擇。
園區餐飲熱的源頭在左岸商業街。這個臨時性的商業建築群讓園區餐飲第一次呈現出豐富多變的表情。
左岸商業街地處湖西中央商貿區,沿蘇惠路向西延伸,有20多家店面。2.3萬平方米商業街可謂「海納百川」,中西餐館、日韓料理、酒吧、咖啡屋、美容足道店、麵包房一應俱全,伴隨著它的建成。園區吃飯難、休閒娛樂少的不足得到了彌補,也改變了園區的夜生活,流光溢彩的左岸夜色已是園區一景。這裡的店家不少是知名餐飲連鎖進入蘇州的第一家,幾乎所有餐飲商鋪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6000多平方米的北門飯店是商業街上的旗艦式餐飲店,除了出名的「腸肺湯」,這裡的傳統蘇幫菜讓蘇州人品味家常、讓外地人感受蘇州。天地人韓食館、小南國日本料理則是哈韓哈日族心儀的去處,而喬治西餐廳、萊弗音樂餐廳金芭利呈現的是地道的西洋風情,很多在園區工作的老外經常光顧,為的是去品一品家鄉的味道。
美味園區要調眾口
一街吃遍中西的左岸商業街代表了園區餐飲博採眾長的特點,面對眾口難調的消費需求,園區在餐飲市場開發中注重的是價位、口味、品位。
目前,園區餐飲大致可分為鄰裡中心美食店、品牌餐飲連鎖店和餐飲商業街3類。作為園區的基礎商業,已形成4個主要網點的鄰裡中心的餐飲已從風味小吃發展到酒家飯店一應俱全。新城鄰裡中心的南華新天地、師惠鄰裡中心的川福樓等以適中的價位和家常的口味成為家庭消費的主要選擇。
品牌餐飲連鎖店在園區已經形成了相當陣容,除了與鄰裡中心和商業街結合發展的錦繡天堂、川福樓、百盛樓、北門飯店等,以規模化體量獨立發展的張生記形成了異軍突起之勢。地道的杭幫菜特色是口味見長的張生記最大的賣點。在這家由地地道道的杭州人當家的飯店裡除了可以品嘗到老鴨煲外,還可以在一樓的「十裡紅妝」民俗文化器具和明清木雕展裡感受濃鬱的杭州文化。望湖閣是金雞湖湖濱大道上唯一的一個餐飲服務設施,處在湖西邁向湖東的門檻上。「望湖」而居的獨特位置讓望湖閣品位獨到。據望湖閣負責人介紹,僅有180個餐位的酒店不僅有金雞湖最好的觀景臺,而且在75%的餐位上都能「就」著湖景進餐。如果吃慣了家常菜希望奢侈一下,像位於天域會所的金海華燕鮑翅等則足以擔當高檔品位的考驗。
以集團形式亮相的商業街是園區3大餐飲類型中人氣最旺的,中西合璧、風味多樣是商業街最大的特色。除了左岸商業街,以餐飲為主體的淺水灣商業街在節日期間也同樣吃客盈門。
不管是杭幫菜、廣幫菜,還是東北菜,不管是中餐還是西餐,園區提供的是多樣的就餐選擇。與市區餐飲設施相比,一方面,老字號園區新店有著周邊場所環境宜人,停車空間充沛的優勢,靚麗的景觀風貌也讓很多市民有了就餐之餘「看風景」、「品園區」的想法。另一方面,很多進入蘇州的餐飲新品牌選擇了園區作為市場發展的第一站,帶來的自然是嘗新嘗鮮的吸引力。
去哪裡就餐挑花了眼
據了解,在園區新建成的商貿設施中,餐飲依然是招商的主要指向之一,湖東的現代休閒廣場、金雞湖商業廣場,湖西的左岸商業街二期、星都中心,唯亭的淺水灣二期等還將新增一批餐飲設施,像計劃在湖東落戶的素食餐館普羅旺斯的樹,在上海已經贏得不錯口碑,在生態理念方面堪稱特色,「環境的幽雅寧靜體現的是心靈環保,吃蔬菜素食是為了體內環保,我們不是廚師,而是環保工程師。」舉旗環保的「這棵樹」為市民提供的將是另類的餐飲體驗。難怪有人這樣感慨:「從沒得選到挑花眼,在今後一兩年,園區餐飲市場將形成激烈的競爭態勢。」對吃客來說,自然是件好事。
湖西平易、湖東高檔是園區餐飲設施大致的分布狀況。不同定位、錯位發展則是園區餐飲建設的基本原則。為園區吸引更多人氣則是這些設施如火如荼發展起來的根本目標,「除了園區人,還要有更多的城區人乃至上海等周邊城市的消費者被吸引到來,這樣才能迎來園區餐飲業的真正繁榮。」這是諸多業內人士共同的看法。
據悉,目前園區正抓緊商業發展定位與規劃設計,將優良的生態環境與城市休閒消費緊密結合在一起,突出商業購物、科技會展、影視文化、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等功能,以實現與周邊地區的功能互補與錯位發展。園區將繼續完善商業規劃布局,按照全區100萬左右人口的規模,制訂商業配套規劃,形成點線面相結合、區級-組團級-便民級相配套的商業服務網絡,構築與製造業相配套、與城市化相協調、功能完善、繁榮發達的服務業發展體系。 (摘自蘇州日報 記者 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