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的老菜譜》第6期:大畫家裡的美食家是怎麼做菜的?

2020-12-20 封面新聞

【編者按】

「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

二毛

/人物名片/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1984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

口述/二毛

整理/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出版於1984年,是《中國烹飪古籍叢刊》中的一部。這套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叢刊一套共36冊,幾乎涵蓋了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的最重要的烹飪文獻,這是對中國烹飪文化的巨大貢獻。這套書不容易收集全,我前後收集了近30年,到今年才全部集齊。《雲林堂飲食制度集》算是其中比較珍貴的一本。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是由倪瓚撰寫,邱龐同加以注釋。倪瓚是元代著名的詩人、書畫家和美食家;邱龐同也是我國老一輩飲食文化史方面的專家。

倪瓚

倪瓚1301年生於江蘇無錫,字元鎮,號雲林。他的家境非常殷實,本人在當時也算是「田園企業家」。元朝末年,他預感到農民起義即將爆發,打土豪的日子馬上要到了,就把田地分給了親戚朋友,自己帶上一些銀子到處雲遊。

別的人都笑話他,認為他太蠢。果不其然,農民起義來了,當地所有的土豪全被打劫,唯他逃過一劫。那個時候他已經開始隱居,帶著家眷,乘一葉扁舟,往來於太湖和三泖之間,直到離世都過著隱士的生活。

倪瓚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他的畫作在後來受到大書畫家董其昌、石濤等人的推崇,並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以倪瓚為法,足以說明他的厲害。倪瓚尤其擅長描繪江南平原景色,作品多以水墨製成,把中國畫的筆墨和技巧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倪瓚家中有座命名為「雲林堂」的建築,並以此為名編寫了這本菜譜。所謂「飲食制度」,也就是一些吃飯做菜的方法規矩,裡面共寫了50道菜點。

這本書部分反映了元代蘇南無錫一帶的飲食風貌。其中有一道菜叫「蜜釀蝤蛑」,蜜釀是蜂蜜,蝤蛑是日本蟳,一種分布在沿海的梭子蟹科動物。這道菜在烹飪史上很有影響,如今的蘇式名菜「芙蓉蟹鬥」(一名「雪花蟹鬥」)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還值得一提的菜是「燒鵝」。袁枚曾在《隨園食單》裡盛讚了這道菜,他一向將同代甚至上一代的烹飪貶得很低,看不起別的飲食著作的,卻在《隨園食單》裡收了倪瓚的「雲林鵝」。

倪瓚畫作

這道菜的做法一直延續到現今,跟雲林的燒肉法相似。我曾經試做過「雲林鵝」。90年代末,我還在成都的時候,開過一個餐館「川東老家」,我專門做了一個柴火灶,按照倪瓚的做法,在鴨子上塗上醬油、豬油、酒,有點類似江西三杯雞的方式。做出來發現還真獨具風味。此法用來燒雞、燒肉也是風味俱佳。以此可見,《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裡許多菜式,值得我們當今的廚師學習,也值得美食愛好者研究。

倪瓚擅長作畫和美食,讓我想到張大千。我認為張大千身上有倪瓚的影子,他也是一個美食家,還有自己的拿手菜。我在《民國吃家》裡專門用一章寫過張大千,他或許可以稱之為現代的倪瓚。他們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在於,把美食當做一門藝術來做。張大千自己也說過,他在美食上的成就比他在繪畫上更高。可以說,他們都能被稱作「大畫家裡的美食家」。後世不是沒有其他畫家懂得美食,但都沒有達到他們如此高的成就。

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做法:

蜜釀蝤蛑①

鹽水略煮,才色變便撈起。擘開,螯腳出肉,股剁作小塊。先將上件排在殼內,以蜜少許入雞彈內攪勻,澆遍,次以膏腴鋪雞彈上蒸之。雞彈才幹凝便啖,不可蒸過。橙齏,醋供。

【注釋】

① 蝤蛑:即「梭子蟹」。

② 雞彈:即「雞蛋」。

③ 橙齏:搗碎的橙子皮,甜中帶酸。用橙 和醋伴食蟹,可以解腥驅寒。

煮餛飩

細切肉燥子①,入筍米②,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醬少許和勻。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擀薄用。下湯煮時,用極沸湯打轉下之③。不要蓋。待浮便起,不可再攪。餡中不可用砂仁,用則曖氣④。

【注釋】

① 肉燥子:當為 "肉臊子"。

② 筍米:像米粒大小的筍丁。

③ 極沸湯打轉下之:極沸湯,大滾的開水;打轉下之,把鍋裡的水攪得旋轉打滾,再下餛飩。

④ 曖氣:逆氣打嗝兒。

蟹鱉

以熟蟹剔肉,用花椒少許攪勻。先以粉皮鋪籠底幹荷葉上,卻鋪蟹肉粉皮上,次以雞子或鳧彈入鹽少許攪勻澆之①,以蟹膏鋪上②,蒸雞子幹為度。取起,待冷,去粉皮,塊象眼塊。以蟹殼熬汁,用姜濃搗,入花椒末,微著真粉牽和,入前汁或菠菜鋪底供之。甚佳。

【注釋】

① 鳧彈:鳧,野雞。彈,即「蛋」。

② 蟹膏:蟹黃。

燒豬肉

洗肉淨,以蔥、椒及蜜、少許鹽、酒擦之。鍋內竹棒擱起。鍋內用水一盞、酒一盞,蓋鍋,用溼紙封縫。幹則以水潤之。用大草把一個燒,不要撥動。候過,再燒草把一個。住火飯頃。以手候鍋蓋冷,開蓋翻肉。再蓋,以溼紙仍前封縫。再以燒草把一個。候鍋蓋冷即熟。

燒鵝①

用「燒肉」法。亦以鹽、椒、蔥、酒多擦腹內,外用酒、蜜塗之。入鍋內。餘如前法。但先入鍋時,以腹向上,後翻則腹向下。

【注釋】

① 燒鵝:這是倪雲林創製的一道名菜。袁枚《隨園食單》中盛讚此菜,並命名為「雲林鵝」。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也收入「燒鵝」作法。

相關焦點

  • 《二毛的老菜譜》第11期丨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蓀遍地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17期|讀完1980年代的這套雜誌,你就能了解整個...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21期:為什麼有些地方的臘肉特別好吃?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7期:你想知道的鱔魚做法,都收在這本菜譜裡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人物名片/二毛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
  •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譜》第22期:從民間小吃到官場...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30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人物名片二毛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八期:川菜在過去的國宴中是什麼級別?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北京飯店名菜譜》目錄中,川菜排在首位。
  • 《二毛的老菜譜》第10期:在綠皮火車的年代,餐車上都吃些什麼?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1期:正宗的四川滿漢全席要吃三天三夜?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人物名片: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18期:為什麼上海菜是最具傳統和創新的菜系?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23期|從釀豆腐到牛肉丸,客家菜豐富了粵菜的內涵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2期:關於大白菜,你不知道的一百種吃法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人物名片: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收藏上千冊老菜譜,復原舊時味道
    二毛收藏的老菜譜曾經,他是詩人,也是餐館老闆、美食家。現在多了一個身份——收藏家,二毛收集到一本市面上無法買到且網絡上無公開資料介紹的老菜譜《四川泡菜》,顛覆了大家對魚香肉絲裡面沒有魚的概念。泛黃的書,在泡魚辣椒那些段落,有二毛用紅筆勾勒的重點(如圖)。2017新年伊始,二毛決定和大家分享這個菜譜。而這,只是他近三十年所收藏的老菜譜的千分之一。
  • 《二毛的老菜譜》第15期丨你所不知道的北京小吃,多到每個月不重樣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22期:從民間小吃到官場宴席,再現明代食風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中華美食家》怎麼快速獲取菜譜 菜譜獲取攻略教學
    導 讀 在中華美食家手遊中究竟該怎麼快速獲取菜譜呢?獲取的方式又是什麼呢?
  • 美食家深入武陵山區編寫3冊菜譜 讓「邊緣川菜」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 韓毅  12月3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迎來入冬後第一場雪。在一個熱鬧的火鋪邊,食客們團坐一起。「二毛哥,你能回來,太好了!」黔江、酉陽等地多名餐飲協會會長將目光投向坐在中間的二毛。「鑽研了一輩子川菜,我堅持認為,武陵山區的菜屬『邊緣川菜』。」
  • 美食文獻收藏家二毛:無聲菜譜述說中華飲食文化脈絡
    安源 攝這些二毛花費30餘年心血珍藏的中華美食文獻涉及的年代跨越了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有古代文獻,也有廚師手記;有對現今川菜影響頗深的經典菜譜,也有抗戰時期以罐頭為主的另類菜譜;有珍貴老照片、老菜單,也有糧票、肉票與糧食供應證等。
  • 【方志四川•美食】詩人大廚二毛: 行走肆間「淘美食」
    2019年5月,二毛在成都博物館舉辦了「中國美食(菜譜)文獻展」,他從近30年的數千冊老菜譜中選出1500本菜譜文獻展出,而在博物館舉行美食菜譜類文獻展還是中國首次。這次展覽讓二毛的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的身份得到進一步確認,並被更多人所知曉。 由於寫過數本美食專著和詩集,二毛更喜歡別人稱他「詩人大廚」。他在重慶、成都、北京等多地開過餐廳,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扎進菜市場和舊書攤,在新鮮和陳舊中感受中國飲食發展裡一脈相承的文化,研發創意川渝菜餚,他說:「直到面對這些傳統老菜譜,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中國美食(菜譜)文獻展在成都開展:從老菜譜中追溯中國美食發展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美食(菜譜)文獻展在成都開展:從老菜譜中追溯中國美食發展  【解說】在「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開幕之際,中國美食(菜譜)文獻展5月15日下午在成都博物館開展,這是中國首個以美食菜譜、文獻為主題的展覽。
  • 好吃文章:二毛美食散文研究
    而陸文夫的美食小說《美食家》洛陽紙貴,直接推動「美食家」這一稱號在大陸的流行。費孝通、鍾敬文、王世襄、季羨林、林斤瀾、馮驥才、吳祖光、鄧雲鄉、鄧友梅、黃裳、沈嘉祿、車福等作家、學者的美食隨筆滋味醇厚。馬明博、肖瑤選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名家說名吃》一書收錄不少。港臺地區的美食文學也是蓬勃發展,湧現出一大批名作。香港美食第一人,蔡瀾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