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雲上」揭曉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光明日報

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梁山疥疙洞遺址近景。資料圖片

湖北棗樹林曾國墓地中曾公求墓車坑出土神人馭龍雙通車構件。資料圖片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的西北角樓及城牆。資料圖片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環。資料圖片

烏蘭泉溝吐蕃壁畫墓暗格木箱內鎏金王冠和金杯。資料圖片

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石雕。資料圖片

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出土的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資料圖片

南海I號出土的白釉印花罐及內裝喇叭口瓶

西吳壁遺址出土的二里頭時期的鼓風嘴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第二地點東部崗哨、礦坑、選料區分布情況。資料圖片

5月5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

受疫情影響,本屆「十大」的終評會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並在全網直播。5月1日至5日,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進行了演示匯報,評委會通過評議和投票,選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對於這次評選活動形式的改變與創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這既體現了考古人與時俱進、積極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擴大考古工作社會影響的不懈努力,又進一步實現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面向全社會開放共享的初衷與追求。」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中國早期現代人可能源自本土

秦嶺是中國南北自然與人文地理過渡地帶、分界線,被譽為「中華龍脈」。深入開展該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對於研究中國古人類演化和舊石器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從1995年開始,考古工作者開始持續在秦嶺地區的相關考古調查、發掘、研究。

疥疙洞遺址位於漢中市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萬—1.5萬年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地層堆積基本連續,層位關係清楚,出土遺物性質明確,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距今10萬—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

在以往發現的有中國早期現代人化石的遺址中,包含文化遺物者極少,而疥疙洞遺址不僅出土了距今3萬年左右的現代人化石,而且還發現大量用小石片製成的工具。專家介紹,這些發現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學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找回塵封的曾國歷史

棗樹林墓地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東城辦事處文峰社區。此次發掘填補了不見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為完善曾國世系及研究春秋中期諸侯墓葬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在史書中,周王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是隨國,而在湖北隨州發現的都是曾侯墓地。此前,曾、隨是同一國,還是兩個國,在學界一直有爭議。此次發掘的169號墓是曾侯寶的夫人羋加之墓。墓中出土的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清楚地表明:楚王將自己的女兒羋加嫁至「隨國」;而羋加又是曾侯夫人,所以可知,當時楚國稱「曾」為「隨」,說明曾隨是一家,再一次印證了曾侯與墓銘文的記載。學術界「曾隨之謎」的爭論可以結束了。此前,曾侯是周文王之後還是周武王之後,在學界亦有分歧。此次在出土的編鐘上發現了銘文「餘文王之孫,穆侯元子、出邦於曾」等內容,說明曾侯應是文王之後,又解決了一個學術難題。

從1976年曾侯乙墓發掘開始,一系列考古發現,逐漸恢復著一個存在時間不短、卻被歷史「遺忘」的小國歷史。包括此次發掘在內的數年努力,目前已確認了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曾國歷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國君世系、社會階層、文化面貌,體現出考古寫史的意義。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發現東漢疏勒城

石城子遺址位於奇臺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地處天山山脈北麓山前丘陵地帶,是迄今為止新疆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年代準確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狀況完好、文化特徵鮮明的漢代古遺址。

參照文獻記載,基本確定石城子遺址即為東漢耿恭駐守的「疏勒城」舊址。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設西域都護,統轄整個西域地區軍政事務,標誌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公元75年,耿恭「以疏勒城旁有澗水可固」,引兵以拒匈奴。

石城子遺址是漢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轄西域的歷史見證,其考古成果對於闡釋新疆自漢代開始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歷史史實,對於推進「一帶一路」核心區歷史文化建設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東方文化價值觀念的確立早於西方兩三千年

小南山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饒河縣烏蘇里江左岸,總面積40餘萬平方米,陸續進行過幾次考古發掘,發現了早至17000年前、晚至西漢的5種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尤其是大量玉器的發現,確定了東方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起源。

近幾年在小南山遺址發掘出土玉器120餘件,加上以往發現的,總數超過200件。種類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錛形墜飾和玉斧等,構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這些玉器上多見砂繩切割技術留下的彎曲條形痕跡,此為目前世界最早的發現,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砂繩切割技術後來成為紅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藝,奠定了中華玉器文化早期蓬勃發展的技術基礎。

專家還發現,小南山遺址出土的飾物中,軟玉佔半數以上,在玦、環、匕等重器中比例更高。顯然,小南山人賦予軟玉巨大的象徵性意味,重玉輕珉的觀念已經形成。人類世界的兩大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是西方黃金、東方玉器。前者形成於六千多年前,後者遲遲未有定論。小南山遺址玉器的發現,確立了東方比西方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早熟了兩三千年之久。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史無前例的防盜措施

泉溝墓地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裡溝鎮,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唐吐蕃時期壁畫墓。壁畫墓在漢文化區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極為罕見。繪畫技法具有濃鬱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又兼具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尤其重要的是,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先例。暗格內發現了一隻保存完好的鎏金王冠,既有冕旒,又刻有雙龍,這都顯示墓主人很可能與唐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係,曾經擁有極高的統治地位,推測為唐吐蕃王室成員。由此也可以推知唐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可能設置有高級別的行政和軍事建制。考古領隊仝濤說:「迄今為止中國境內歷代王冠極少出土。墓葬內暗格的獨特設置,可見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該墓葬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黃土高原上一處神秘王國都邑的極致輝煌

這個遺址已不是第一次入選「十大」了,持續數年的發掘讓它不斷有「石破天驚」的發現,成為近幾年考古界的明星遺址。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向內拱衛,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氣勢恢宏,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和區域政體中心。

本次入選的皇城臺遺蹟,發現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石雕,刻有人物、神像、神獸之類圖案。而它們超乎尋常的擺放方式,甚至倒置的狀態,意味著什麼,專家們還在繼續研究討論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大型夯土高臺建築基址、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藏玉於石、殺戮祭祀等特殊跡象,以及石雕、陶鷹、卜骨、陶瓦、口簧、玉器等珍貴文物,不僅彰顯了皇城臺的核心地位,而且暗示著石峁城址在中國北方地區社會複雜化過程中具有的區域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雙重角色。

專家表示,連續九年的系統考古工作表明,作為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或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展現了黃土高原上一處神秘王國都邑的極致輝煌。石峁遺址考古成果不斷刷新著學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認知高度。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中國古代城市方正對稱的源頭

平糧臺城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經過6年的考古發掘,目前可以確認該城址為正方形,城門對稱分布;城內的「中軸線」布局、完備的排水系統亦被發掘並復原;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

專家介紹,該城址方正規整、中軸對稱的特點,無疑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陶水管排水系統也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提供了絕佳材料。發現的雙輪車轍距今至少4200年,將我國用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平糧臺城址出土的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響的高等級遺物,展現了中原龍山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質,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區域文明間交匯融合的集中體現。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我國水下遺產保護的縮影

「南海I號」沉船的發掘,是中國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奇蹟。它於1987年發現於廣東省臺山、陽江交界海域,2007年以空前的整體打撈方式出水,移入專門為之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進行室內考古發掘。

「南海I號」沉沒地處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南海I號」上大量的貿易瓷器是為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外銷品種,而不同文化的審美、器型、工藝等也對中國瓷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鐵器、銅器、絲綢等手工藝製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業已成為輸出的主要貨物;大量金、銀、銅幣的出現,顯示出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已涉及海外貿易體系當中,再現了南宋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

「南海I號」的發現及打撈發掘工作前後歷經近30年,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領域的發展歷程。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夏商時期中原地區的冶銅「巨無霸」

西吳壁遺址位於山西省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南。經過兩年的發掘研究,考古人員推斷,該遺址夏商時期面積較大,應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質。發掘出土的種類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共同構成了冶銅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為進一步復原早期冶銅工業的技術、生產方式、生產場景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該遺址的發掘,首次在中原地區揭示出已知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彌補了從銅礦開採到集中鑄造之間所缺失的冶煉環節,填補了中國冶金考古的一個重要空白。

專家介紹,該遺址的冶銅業主要是為產業終端——鑄造業輸送原料,而下遊產業所生產的銅禮器和兵器等國之重器,應主要集中在國都及附近地點,從而充分表明了早期王朝國家對此種重要戰略資源及其產業鏈的直接控制。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河西走廊上的玉料基地

旱峽玉礦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三危山後山,西北距敦煌市約68千米。

遺址由防禦區、採礦區、選料區等組成。這個玉礦使用近2000年,最早為距今4000—3700年,最晚至西漢早期。通過對房屋、工具、生活用品等遺蹟的發掘研究,考古人員能基本勾勒出那2000年間甘肅西部地區透閃石玉料開採、利用的景象。科學檢測分析顯示,山西下靳遺址墓地中的玉器玉料來自於旱峽玉礦,而徐州獅子山漢墓中的玉器,部分玉料也出自同在河西走廊的徑保爾草場玉礦。一系列的證據表明,甘肅地區的透閃石玉料很早就進入甘肅以東及周邊區域,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記者 李韻)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淮陽平糧臺城址入選
    、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最早的城市「中軸線」南北大道●最早的雙輪車轍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於5月5日下午在北京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成功入選。至此,我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達46項,居全國首位,並遙遙領先於其他省份。跟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於5月1日至5日舉行線上終評會,這是該活動舉辦30年來首次面向公眾直播,通過央視新聞微博等平臺即可體驗「雲考古」,這場全方位的「考古盛宴」讓公眾深深領略了考古的無窮魅力。
  • 二0一九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雲上」揭曉
    資料圖片  5月5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
  •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上榜
    原標題: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隨州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上榜來源:楚天都市報曾夫人漁墓出土帶銘文的銅鬲曾公求墓車坑出土神人馭龍雙通車構件曾公求墓出土銅器曾公求墓出土編鐘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昨日下午,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上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度評選,是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的奧斯卡」,自1990年啟動以來,我省先後有11個項目獲此殊榮。
  • 血池遺址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月12日,被譽為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文物旅遊局、鳳翔縣博物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聯合組隊發掘的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榮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素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於5月5日下午在北京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入選,至此,我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達46項,位居全國首位,並遙遙領先於其他省份。
  • 「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揭曉
    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共同主辦的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於2004年4月11日揭曉。    兩年來,各地文物考古部門、部分高等院校及其他科研機構積極承擔國家文物局和有關部門立項的課題,有針對性對一些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並注意了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取得了重要成果。與去年的形式相同,今年的評選仍邀請各項新發現的考古隊長到北京進行學術報告,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考古發現的內涵與意義,現場為評委和聽眾的答疑,並現場進行評選結果揭曉。
  • 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山西已有13個項目14次獲此殊榮  山西日報報導,4月12日下午,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共同發掘的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以揭開山西古代陶瓷業的神秘面紗而成功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至此,山西考古已有13個項目14次獲此殊榮。
  •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月5日下午揭曉,我省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從20個考古項目中脫穎而出,位列「十大考古」。旱峽玉礦遺址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早期玉礦遺址調查、發掘的重要發現,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也是我省繼敦煌漢懸泉置遺址、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和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之後,第五個入選「十大考古」的遺址。「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譽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始於1990年。敦煌旱峽玉礦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三危山後山,遺址西北距敦煌市約68千米。
  •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字體:大 中 小】   4月10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在北京揭曉
  • 20項目入圍2018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四川考古項目渠縣城壩遺址...
    20個項目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本次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分別來自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  多個項目都屬於「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渠縣城壩遺址為全面了解漢晉帝國對郡縣一級的管理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提供了新材料  本報訊(記者 吳曉鈴)2月19
  • 重慶合川釣魚城範家堰遺址獲評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9日在北京揭曉最終名單,重慶合川釣魚城範家堰南宋衙署遺址成為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釣魚城位於重慶市合川區東城半島的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公裡。據史料記載,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兵臨釣魚城。在當地將士頑強抗擊下,蒙古大軍不能越雷池半步。釣魚城保衛戰時長逾36年,寫下了以弱勝強的戰例。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這也是繼2012年度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後,石峁遺址第二次榮膺該獎項。結構複雜的門址、規模巨大的臺基、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高等級遺物的出土,在中國早期城址中很少發現,也確認了皇城臺宮城的性質。值得一提的是,大臺基上新發現的石雕,主題和藝術風格體現了石峁遺址與中國史前其他地區乃至更大地域範圍的相互影響,反映了早期文化交流的複雜性和石峁先民的精神層面,對後世也影響深遠。
  • 奇臺石城子遺址當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5日,國家文物局官網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榜上有名。石城子遺址位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東、河壩沿村南、麻溝河西北側的山前緩坡丘陵地帶。該遺址建在崖體上,部分地表上還可見裸露的巖石,故當地人稱為石城子。
  •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最早史前玉器入選
    近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讀了十大名單(按照時代順序):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入圍終評中唯一一處舊石器洞穴遺址,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1.5萬年的洞穴遺址。
  • 江川甘棠箐遺址考古項目成功入選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於5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物管理所合作開展的「雲南江川甘棠箐遺址
  • 文博丨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速來探秘~
    新朋友點擊「第一文旅眼」快速關注 5月5日下午,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評選結果。
  • 陝西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會上,羅文利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並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 我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會上,羅文利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並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 2019年度全國「考古奧斯卡」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上榜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名列其中。至此,河南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達46項,位居全國首位。六年來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進一步揭露和確證了平糧臺龍山城址的正方形形狀與對稱城門結構;發掘並復原了城內的「中軸線」布局、完備的排水系統;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並出土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響的高等級遺物。
  •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華聲在線9月30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吳岱霞 通訊員 陳子慧)集中展現「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成果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今日揭曉。9月3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