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唐傳奇中崔鶯鶯與霍小玉的悲劇成因

2020-12-13 一往文學

《鶯鶯傳》與《霍小玉傳》的創作同處於唐傳奇的興盛時期,它們有著相似的社會歷史背景,都講述了才子佳人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崔鶯鶯與霍小玉被愛情所拋棄的不幸遭遇,固然與當時的社會制度與封建禮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兩人各自的才貌、出身及性格等因素又從不同方面造就了她們各自的命運。

佳人才子世間頌 終成眷屬天上聞

崔鶯鶯與霍小玉皆對真摯美好的愛情有著深切的渴望,為了愛情她們甘願如飛蛾撲火般去追逐,與此同時,她們也清楚地明白自己行為的大膽。然而她們的愛情卻受到了封建制度的禁錮,在男子追求功名利祿的過程中遭受拋棄,終究未能得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結局。

就二者的才貌而言,崔鶯鶯與霍小玉皆是美麗動人、才情出眾的女子。張生初見鶯鶯之時,鶯鶯"常服睟容,不加新飾"的簡素妝容亦難掩她的美貌,她"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使得張生為之驚豔不已。自初次相逢便對鶯鶯朝思暮想的張生隨後又從紅娘口中得知這位美貌絕倫的女子"善屬文,往往沈吟章句",在容貌出眾的同時,兼具非凡的才思。霍小玉的出場,亦是驚豔,李益"但覺一室之中,若瓊林玉樹,互相照曜,轉盼精彩射人",而後更有"低鬟微笑"的"細語"、"發聲清亮,曲度精奇"的歌聲。與此同時,霍小玉還有著"管弦之暇,雅好詩書"的才致,"音樂詩書,無不通解"。

世間常有"才子佳人"的美談,才貌雙全的崔鶯鶯在"性溫茂,美風容"的才子張生熱烈追求之下,最終自薦枕席。同樣地,"資質穠豔"的霍小玉以素常喜念的"開簾風動竹,疑是故人來"而早已對李益"終日念想",李益也言"小娘子愛才,鄙夫重色。兩好相映,才貌相兼",足見佳人小玉對才子李益的傾心。然而,在唐代的社會體系當中,才子佳人的美談卻大多難以修成正果。如果說在崇尚士族的社會風氣以及強調門當戶對的婚姻制度的壓力下,李益無力違抗"嚴毅"的母親所安排的與"甲族"表妹盧氏之間的婚姻,淪落風塵的霍小玉因身份卑微而被拋棄是理所當然的,那麼,崔鶯鶯則是不應被拋棄的。崔氏家道雖有沒落,然依舊有著"財產甚厚,多奴僕"的富庶,對於寒士張生而言,貴族少女崔鶯鶯本是不應被拋棄的,卻被張生以"不妖其身,必妖於人"的"尤物"為名而拋棄,其間亦有諸多值得探究之處。

飄零各有命 被棄自傷心

在同樣地具有閉月羞花的美貌與出眾卓絕的才情之外,崔鶯鶯與霍小玉出身與性格也各具幾多異同。自小生活在貴族家庭的崔鶯鶯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自小接受封建禮教的薰染,有著高貴而內斂的氣質。同樣出身於王侯之家的霍小玉因地位卑賤而被迫落入風塵,故而未受到封建禮教很深的影響,而她在燈紅酒綠的風月場中卻不曾忘記自己的高貴家世,這些使得她形成了天真不屈的性格。崔鶯鶯與霍小玉各自的性格對她們的命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大家閨秀崔鶯鶯的高貴自愛,一如紅娘所言,"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貴族少女所特有的矜持莊重使得崔鶯鶯自初見時便沉默寡言,到面對張生寫給自己的春詞,雖心意萌動,回《明月三五夜》與張生相會,卻是以"端服嚴容"的姿態大談"非禮之動"、"以禮自持",將張生數落一通後"翻然而逝",使之對自己的行為愧悔不已,幾近絕望。崔鶯鶯這種在心理上的優勢地位終結於她的自薦枕席。在"聘則為妻,奔則為妾"的傳統禮教觀念的影響之下,貴族少女崔鶯鶯陷入"自獻之羞"的痛苦當中,從此更加沉默憂鬱,在她寫給張生的信中寫道:"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託。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明侍巾幘。"以及"以先配為醜行",足可見她在"自獻之羞"當中有著痛苦長久的掙扎。面對張生的即將離開的現實,她先是"宛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而後則是"陰知將訣矣,恭貌怡聲",發出"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的嘆息,已然認定被拋棄是必然的結局。

張生最終離鶯鶯而去,然而"內秉堅孤,非禮不可"的張生卻並非薄情之流,他在被鶯鶯拒絕相見後"怨念之誠,動於顏色",所謂"尤物"也不過是他自卑的託詞。他對於"尤物"感到"不知其所變化矣",而且"德不足以勝妖孽"。他並不了解"終夕無一言"的鶯鶯內心的痛苦,只是因對方的貴族出身以及高貴憂鬱感到自卑,最終選擇了逃離。前文提到,貴族少女不應以門第被寒士所拋棄,若從鶯鶯的角度探究悲劇的成因,則是她的身世以及性格釀成了愛情的悲劇。

在李益面前"言敘溫和,辭氣宛媚",這般溫婉可人的儀態足可見霍小玉對於理想愛情的天真嚮往。生活的變遷磨礪出霍小玉性格當中剛烈不屈的一面,面對當時社會崇尚門第的風氣以及封建婚姻制度,她清醒地作出看似妥協實則剛烈的對策。她有著"妾本倡家,自知非匹"的自傷與自知,面對無法與李益終成眷屬的事實,她深思熟慮之後毅然提出八年之約,願將一生歡愛畢於此期。然而李益卻對霍小玉許下"平生志願,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的海誓山盟,使得天真的霍小玉對於理想愛情抱有更加難以實現的幻想。

輕易許下的諾言對天真的霍小玉而言,無疑會放大對她的打擊,將她與李益的愛情悲劇進一步升級。李益最終在現實中選擇了妥協,背棄了"死生以之"的誓言,加深了霍小玉的痛苦。聞說她為之變賣財物、憂思成疾的李益背叛諾言,天真的霍小玉無法相信,發出"天下豈有是事乎!"的嘆恨,進而"日夜涕泣,都忘寢食",一步步走向毀滅。天真脆弱的霍小玉不勝憂思悲憤,最終香消玉殞。她對李益發出滿含血淚的控訴,並立下"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的靈願。最終,霍小玉在不甘與憤恨當中悲慘地死去,而她對李益的報復也正是由於她天真與不屈並存的性格所致。

通過對崔鶯鶯與霍小玉形象與其悲劇成因的分析可見:在二者的形象上,崔鶯鶯與霍小玉同是才貌雙全的女子,對於理想的愛情有著真摯而熱烈的嚮往,她們為愛情傾其所有,卻都成為封建制度下愛情的犧牲品。而深究造成悲劇的原因,在主人公出身與性格等因素的背後,其根源還在於封建制度下的社會風氣與等級觀念。高貴內斂的貴族少女崔鶯鶯最終重歸於禮教的樊籠,天真不屈的至情女子霍小玉以死亡與復仇作為悲劇的結局。雖然崔鶯鶯與霍小玉不同的出身造就了她們各自不同的性格,並影響著她們的生命歷程,然而在封建社會的等級與禮教的壓力下,她們對於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用盡一生的幸福,最終卻皆以身心的傷痛甚至生命的逝去而告終,雖有各自飄零,卻不過是殊途同歸的悲劇。

相關焦點

  • 唐時詩人元稹與崔鶯鶯
    唐時著名詩人元稹,779到831,活了五十餘歲,字微之,河南府河南縣(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人,為南北朝北魏皇室的後裔。 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拓跋鮮卑酋長拓跋什翼健,自稱代王,建立代國,他與慕容鮮卑聯姻,有妻妾三人,她們為他生了十子四女。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西廂記》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男女之間愛情的營養。說起《西廂記》,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初戀情緣,以及後來始亂終棄,拋棄了崔鶯鶯的故事,結局是個悲劇。
  • 悽惋欲絕,唐代傳奇愛情故事
    而唐代傳奇中,倒是有不少小說都是以愛情為題材。所以,宋人洪邁說得好:「唐人小說,不可不熟,小小情事,悽惋欲絕,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與詩律可稱一代之奇。」而後世的戲劇,很多都取材於此。在唐代傳奇中,比較著名的愛情小說有《離魂記》、《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離魂記》《離魂記》作者為陳玄祐,生平事跡不詳。
  • 《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紅娘3者之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崔、張、紅娘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不為人知的關係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傳世之作。故事取材於唐人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並在金元之際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予以全面改造,賦予整個故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題,並對元雜劇體質有所突破,塑造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語言。《西廂記》中有兩對矛盾,兩對戲曲衝突。
  • 《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在《西廂記》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實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手段,不僅塑造出了一系列生動、豐滿、典型的人物形象,還推動了情節發展,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的主題。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不想擊退孫飛虎後,崔夫人悔婚,欲把崔鶯鶯嫁給其內侄鄭恆。在崔鶯鶯的貼身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崔鶯鶯終成眷屬。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王實甫的《西廂記》當然是原創,但也不是沒有淵源,其淵源是唐元稹的《鶯鶯傳》。《西廂記》對《鶯鶯傳》做了很多大的改動,最大的改動就是將張生這個始亂終棄的渣男一舉改造成了鍾情專一的情聖,但其中人物的姓氏、籍貫並未改變。這正是王實甫的聰明之處——改了姓氏和籍貫,張生和崔鶯鶯可就不那麼坎坷了。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平日讀到喜歡的作品,就會去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結合作品中走向,更能解讀作者心中一二用意了。作者王實莆曾在朝為官,只是不屑於朝廷的腐敗之風,辭了官,屬心在人間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又不滿朝中的不憤,執筆寫起雜劇,西廂記就是其中之一。
  • 由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寫成的《西廂記》,是一部怎樣的劇本?
    《西廂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以及及他們反封建鬥爭的故事。劇本描寫了張生和鶯鶯愛情的產生、發展、遭到破壞以及他們如何為愛情而鬥爭,並終於獲得勝利的過程。作者在劇本中開展的衝突,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勢力和要求自由表達愛情、自由結合的青年一代的衝突。
  • 《鶯鶯傳》:一個令人同情的悲慘故事
    《鶯鶯傳》是唐代傳奇小說,主要講述的是貧寒書生張生對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悲慘故事。每個人都羨慕忠貞長久的愛情,羨慕「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誓言。但是在《鶯鶯傳》中,給人呈現了不同的結局,看到了徘徊於封建禮教制度與追求愛情自由浪漫之間的崔鶯鶯,以及曾經對她許下誓言但是最後卻離她而去的張生。張生在旅居蒲州普救寺時發生兵亂,出力救了鄭氏一家,在鄭氏的答謝宴上遇見了崔鶯鶯並且一見傾心,彼此產生了好感。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來自——山西運城永濟
    的《登鸛雀樓》;你也知道風景迷人的五老峰王官峪;也肯定知道蒲津渡 大鐵牛;但不會不知道唐朝時有個大美人楊玉環;你可能不知道普救寺在哪裡,但不會不知道《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而這些,都出自同一個地方——山西運城永濟。
  • 如何評價霍小玉這本小說?
    《霍小玉傳》是唐代傳奇愛情小說,作者蔣防,字子徵(一作子微),唐義興人。唐憲宗時,曾任翰林學士 ,中書舍人等職。著有詩集一卷,《霍小玉傳》是他的成名之作,後收入《太平廣記》,這部作品讓我想起了明代《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 唐代傳奇中最感人的愛情故事,《霍小玉傳》
    唐代文人寫的小說,在結構上、情節上、人物塑造上,超越了前朝的短篇作品,被稱為「唐代傳奇」。唐代傳奇中寫得最好的是愛情故事,讀完之後讓人柔腸百轉,感同身受。明代文學評論家胡應麟說過,唐代傳奇中最感人的愛情故事當數《霍小玉傳》。湯顯祖也同意胡應麟的觀點,他根據《霍小玉傳》寫成了兩部劇作,分別是《紫簫記》和《紫釵記》。《霍小玉傳》的作者叫蔣防,是唐代中期的文人。
  • 如懿愛看的《牆頭馬上》其實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
    中國古典戲劇對於悲劇和喜劇的劃分有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標準——有一個和諧團圓結局的即為喜劇。在《如懿傳》中,如懿和皇帝從青梅竹馬時就特別喜歡在一起看《牆頭馬上》這部戲。這部戲根據白居易的敘事詩《井底引銀瓶》改編而成。詩中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柳。
  • 《西廂記》與《鶯鶯傳》,哪個結局更符合現實?
    [清江引]謝當今盛明唐主,敕賜為夫婦。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屬。《鶯鶯傳》:後歲餘,崔已委身於人,張亦有所娶。適經所居,乃因其夫言於崔,求以外兄見。夫語之,而崔終不為出。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竟不之見。後數日,張生將行,又賦一章以謝絕云:"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張生赴京趕考,滯留不歸,鶯鶯寄去長書和信物,但張生與之決絕,並斥責其為「必妖於人」的「尤物」,將其無情拋棄。
  • 姻緣一線牽,西廂記中的可愛紅娘
    《西廂記》原本是由唐代元模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改編的。主要講張生和鶯鶯戀愛的波折,紅娘不過是個不起眼的丫鬟,但在王實甫筆下卻加了她的戲份,將其作為張生和鶯鶯愛情的催化劑。不料這一增戲份,卻把紅娘捧紅了。不必細述《西廂記》的種種情節,只簡單講講張生與鶯鶯的邂逅與續緣。崔相國身故,夫人鄭氏為丈夫送靈樞回河北安平安葬,身邊帶著女兒崔鶯鶯。
  • 暖暖環遊世界9月百美圖活動再開 崔鶯鶯和聶小倩登場
    暖暖環遊世界9月百美圖活動開次開啟,此次又兩大美人登場哦,分別是聶小倩和崔鶯鶯!小夥伴往期的套裝集齊了沒有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暖暖環遊世界百美圖活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