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30年代山東省濟南市,鐵公祠,大明湖,濟南濼口黃河鐵橋

2020-12-11 百家號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30年代山東省濟南市的老照片,現在的濟南發展得特別好,但是往日的濟南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一組老照片能夠重新認識一下腳下的這座城市,能夠回憶以前往事的點點滴滴。

圖為上世紀30年代的濟南城,從圖中可以看到當年這座美麗的城市,在照片的下方是一排房屋整齊排列,整個濟南城內有許多參天大樹,而且遠處還有山峰圍繞,很有意境感。

鐵公祠,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邊,是紀念明代兵部尚書鐵鉉而建立的祠堂,目前在山東各地區都有祭祀鐵鉉的廟宇,特別是濟南人更是把他當成城隍爺。

這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大明湖,在《還珠格格》的臺詞中「皇上,你可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這裡指的就是大明湖。

從圖中來看,在大明湖岸邊停著一艘遊船,幾位女子在岸邊焦急等待客人的到來。

圖為上世紀30年代的黃河小渡口,遠處就是黃河鐵橋,從圖中來看,鐵橋過黃河和船隻過黃河兩種方式,形成強烈對比。

圖為上世紀30年代的濟南濼口黃河鐵橋,在當時還屬於清朝的時期,當地人如果想要過黃河,還必須要靠船隻才能度過,進入民國,津浦鐵路濟南黃河鐵橋建成之後,當地人再也不用通過船隻才能過黃河,這在當年是亞洲最大的一座鐵路橋。

相關焦點

  • 濼口黃河鐵橋,曾經亞洲跨度最大的鐵路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濼口黃河鐵橋(攝於20世紀30年代)&nbsp&nbsp&nbsp&nbsp說到濟南境內的黃河,就不能不說到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 一組久遠年代,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老照片、明信片
    近日,阿雍淘得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和金牛公園等老照片數組,均無時間標註,但照片中透露出很多可以斷代的細節,在此一併曬出,與廣大老濟南情懷的朋友們一起分享,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愛好者共同探討。   第一組,共5張
  • 濟南市濼口黃河險工簡介
    濼口位於濟南市北郊,因系古濼水與濟水的匯合口而得名,現行河道是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改道奪大清河入海形成的。由於河道逐年抬高,懸河之勢日益加劇。現在濼口河段河床已高出濟南市天橋區地面5米,防洪水位高出11.62米,對濟南市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 從「大擺渡」到跨河大橋 黃河濼口碼頭見證過的濟南故事
    當時,濟南、泰安、東昌、兗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鹽都由濼口轉運,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也在這裡集散。一時間,濼口成為商業重鎮,富商大賈麇集,菜館酒樓布滿街市,樓船往來,非常熱鬧。1855年,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海,濼口一變而為黃河巨鎮,此後便成了黃河下遊沿岸最重要的碼頭。黃河航運,下可直通大海,上及魯南、河南、山西等地,集市貿易興盛,濼口鎮中商店林立,被稱為「小濟南」。
  • 濟南市要重現濼口古鎮繁華盛景,誰還記得濼口有啥好吃的
    金朝濼口就成了建制鎮。宋代以後,大清河奪濟水河道,濼口變成了大清河上的一個重要碼頭。明朝濟南成為山東省省會,濟南北大門的濼口重鎮於是更加重要和繁華。清鹹豐五年黃河奪大清河河道入海,從此,濼口便成了黃河下遊最重要的一個碼頭。
  • 濟南黃河旅遊為啥不溫不火?你理想的黃河風景區什麼樣子?
    高遠攝黃河北岸的森林公園有林地1080畝,各種林木30多萬株,一直是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導演一喊「停」,大明星立馬起身,坐在一邊,無事人一樣神態。感覺真是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濼口浮橋黃河濼口浮橋 高遠攝黃河濼口浮橋是濟南第一座公路浮橋
  • 千年濼口古鎮,百年滾滾黃河,有啥傳世美食讓人難忘?
    金朝濼口就成了建制鎮,距今千年歷史。宋代以後,大清河奪濟水河道,濼口變成了大清河上的一個重要碼頭。明朝濟南成為山東省省會,濟南北大門的濼口重鎮於是更加重要和繁華。清鹹豐五年黃河奪大清河河道入海,從此,濼口便成了黃河下遊最重要的一個碼頭。
  • 濟南十大著名的湖泊是哪些?除了大明湖,還有你旅遊過的湖嗎?
    濟南市,簡稱「濟」,別稱「泉城」,是山東省省會、副省級市、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山東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經濟、交通和科技中心。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
  • 大明湖北岸的鐵公祠原來還有這麼一段歷史
    昨個陪客戶參觀濟南的大明湖,作為一個地道的濟南人給客戶講了一下大明湖的一些耳熟能詳的常識,包括大明湖湖水的來歷、明字為什麼多一橫、湖心島夏雨荷、大明湖的蛤蟆為什麼不叫等等等,本來一切都很順利,走到大明湖北岸的時候客戶突然看到一座鐵公祠,遂問此祠堂是祭祀何人?為什麼會建在此處? 有何歷史淵源? 我們一行陪同人員頓時語塞,那場景好不尷尬。
  • 濟南能造氣墊船,為什麼卻無法「乘坐氣墊船,暢遊母親河」?
    2020年6月6日,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率領濟南市黨政代表團赴鄭州學習考察,學習鄭州做「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學習鄭州「做好黃河文章、講好黃河故事」的經驗。 濟南黃河旅遊濟南市是山東省省會,有9000年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蹟和4000年「龍山文化」建城歷史。黃河濟南段經過建國後的不斷美化,沿著黃河兩岸建成了百裡黃河風景區,是濟南本地市民休閒娛樂和外地遊客的絕好去處。
  • 大濟南哪裡最好玩!夜遊大明湖and芙蓉街您打卡了嗎
    芙蓉街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是一條泉城濟南特色的老街以及小吃街。芙蓉也即荷花,是濟南人最喜愛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為名,其所承載的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成為濟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街巷之一。
  • 濟南旅遊景點 130個景點
    濟南旅遊景點大明湖興國寺五龍潭公園藥鄉國家森林公園黃河森林公園蟠龍山森林公園濟南動物園華陽宮>珍珠泉泉群漿水泉公園山東省美術館濟南市博物館鳳凰嶺生態旅遊區紅葉谷生態文化旅遊區洛莊漢墓山東大學稼軒祠鐵公祠檻泉亭興國禪寺
  • 「保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攜黃北跨,濟南發展進入黃河時代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記者葉海楊世智王莉張子恆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靜全國唯一一個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即將迎來她的另一個小夥伴——山東省濟南市。濟南跨黃髮展規劃圖11月24日,甘肅日報甘肅新媒體集團全媒體沿黃跨省採訪小組來到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歷來濟南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其中最有名的湖被稱為「大明湖」,由眾多泉水匯聚而成。
  • 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位於山東省中部偏西北的濟南歷城區!
    歷城區,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位於山東省中部偏西北, 北緯36°20′~35°53′,東經116°49′~117°22′。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與齊河、濟陽縣接壤,東鄰章丘市,西接長清縣,屬暖溫帶半溼潤區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區總面積1298平方公裡,人口112萬,轄19個街道、2個鎮,區政府駐 山大路街道。
  • 罕見彩色老照片:1938年代的濟南,這是你從未見過的老濟南
    濟南,別稱泉城,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是30年代的濟南。跟隨這些珍貴的罕見彩色老照片,一起去看看80多年前的老泉城。圖為1938年的濟南火車站。1938年的濟南火車站,從火車站內看濟南火車站的主建築。站臺、候車廳等建築古樸莊重,很有特色。
  • 老照片:50年代濟南大明湖舊影(1950)
    大明湖石碑,石碑上的「明」字有意多加一筆,大明的「明」就成了「日」「月」二字組合,因清代文字獄嚴厲,書者有意為之以避牢獄之災。1950年濟南大明湖公園南門景色九曲亭又稱藕亭,六角攢尖,單簷寶頂,位於大明湖稼軒詞北湖畔,原名覺漚亭,為李鴻章公祠一部。
  • 老照片:80年代的山東濟南,老泉城人難忘的生活記憶
    濟南,地處山東中部、華北平原東南部,別稱泉城,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濟南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拍攝於80年代的濟南。圖為濟南老火車站。這裡曾是濟南城的地標建築,濟南老火車站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濟南老火車站於1992年拆除。
  • [公告]山東高速:關於對濟南市黃河以北區域部分車輛實行免費通行...
    [公告]山東高速:關於對濟南市黃河以北區域部分車輛實行免費通行濟南黃河大橋的公告 時間:2012年05月03日 01:07:20&nbsp中財網 第 1 頁 共 1 頁 證券代碼:600350 證券簡稱: 山東高速 編號:臨2012-011 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對濟南市黃河以北區域部分車輛實行 免費通行濟南黃河大橋的公告
  • 濟南有什麼著名景點?趵突泉在哪裡?大明湖在哪裡?
    杜甫詩云「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給濟南燦爛的歷史文化打下深刻烙印。戰國時代的名醫扁鵲、漢代經學大師伏生、唐代名相房玄齡、名將秦瓊,最著名的當屬宋代詞壇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和辛棄疾號稱「濟南二安」,近代劉鶚、老舍都曾用大量筆墨描寫過濟南,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作。
  • 濟南的「山、泉、湖、河、城」景致獨特,讓人流連忘返!
    大明湖大明湖正是濟南「山、泉、湖、河、城」獨特風景的核心之一。作為一處天然湖泊,大明湖水來源於城內珍珠泉、濯纓泉、芙蓉泉、王府池子等諸泉,有「眾泉匯流」之說,水質清冽,天光雲影,遊魚可見。趵突泉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五龍潭。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黑虎泉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解放閣南護城河南岸陡崖下,在濟南市黑虎泉東路。黑虎泉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寬1.7米,泉水主要來自洞穴的東南方向。洞穴由青石壘砌,洞穴隱露在巖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