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朝鮮才從日本軍國主義近半個世紀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是美、蘇兩國為維繫雅爾達協議所建立起來的大國合作關係,在朝鮮問題的解決上達成了妥協。
美蘇兩國軍隊以北緯38°線為界,先後佔領了朝鮮的南部和北部,以接受日本的投降,從而使統一的朝鮮民族又陷入了南北分裂狀態。
由於美、蘇兩國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對立,並在各自佔領區推行不同的政策,從而造成了南北雙方的尖銳對立。
1948年下半年,在美、蘇兩國的分別支持下,南北雙方各成立一個互不承認對方的政府。
1949年,美、蘇兩國先後從朝鮮半島撤軍,他們在朝鮮半島統一問題上的對立和鬥爭,便轉為朝鮮南、北兩個政府及兩種制度之間,在如何統一朝鮮問題上的尖銳對立和鬥爭。
隨著朝鮮南北矛盾的愈演愈烈,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全副蘇聯武裝的北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南部的進攻,韓戰爆發。
朝鮮的衝突原本就是內戰,而美國卻公然違背聯合國憲章關於「不得幹涉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內部管轄之事件」的明確規定,立即進行了武裝幹涉,並操縱聯合國成立由16個國家軍隊構成的「聯合國軍」,由於美國的幹預,使得朝鮮內部戰爭上升為國際戰爭。
實際上,二戰結束後,美國對南朝鮮的安全並不關心,原因之一是其所有精力都放在與蘇聯的對抗上。
二戰以後,美國與蘇聯由於共同敵人的消失,戰時合作的基礎也隨之喪失,兩個超級大國很快進入全球範圍內的冷戰階段。
而美、蘇兩國之間競爭的焦點和中心是在歐洲,蘇聯在亞洲的目標僅是維持雅爾達體系劃定的勢力範圍,對朝鮮半島的態度,是保持以三八線劃界的南北分治狀態。
美國在歐洲與蘇聯的對抗寸步不讓,十分強硬,但在亞洲的軍事卻成收縮態勢,美國軍方幾次制定的關於朝鮮一旦爆發戰事的應急方案,均是迅速撤離朝鮮半島,退守日本。
除了與蘇聯在歐洲對抗外,美國之所以對朝鮮半島不上心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美國的遠東防線並不包括朝鮮半島,也不包括臺灣。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發表了美國國務院稱之為「美國基本立場」的著名講話。他在這篇講話提出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必須保衛的安全防線,即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群島到菲律賓。而將臺灣和韓國劃在了美國防禦線之外。
其實,早在1949年3月1日,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在接受英國記者的採訪時,也已經向媒體透露出了,美國在遠東的防禦範圍不包括南朝鮮和臺灣的事實。麥克阿瑟說:
「我們的防線從菲律賓開始,繼續通過琉球群島,包括其主要堡壘-衝繩,再彎回來經過日本和阿留申群島到阿拉斯加。」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杜魯門政府決定收縮亞洲軍事力量,將主要精力全部放在歐洲。
艾奇遜認為,此時對亞洲採取的這種戰略是非常符合美國利益的,他明確指出,對於韓國的安全和存在「不能被確保」。美國參議院主席也曾明確指出:韓國並不在美國的戰略考慮範圍內,一旦與蘇聯發生重大戰事,美國不會向韓國提供保護。
根據美國情報部門的分析認為,北朝鮮發動進攻的可能性不大,反而認為南朝鮮被內部顛覆的可能性比較大。
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是因為美國情報部門認為雙方軍事力量差距比較大,南朝鮮的軍事裝備明顯高於北朝鮮,當然,他們忽略了重要一點,北朝鮮的軍隊已經被蘇聯全部武裝。
雖然在這一時期,南朝鮮李承晚政府積極尋求美國幫助,同時自李承晚以下官員,都熱衷爭取美國的支持,好達成他們武統北方的目標。
但是由於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的明確態度,到1950年6月之前,南朝鮮在對美外交中沒有從美國政府得到任何新的承諾。
韓戰爆發前,美國杜魯門政府對朝鮮的政策可以看出,美國基本上是想從遠東脫身,把與蘇聯競爭的重點放在歐洲。美國相信,如果對北朝鮮採取強硬的措施,無疑是在刺激蘇聯的神經,而導致美蘇之間的直接衝突,這是美國所不願看到的。
雖然從軍事戰略角度上來講,臺灣和南朝鮮被劃在了美國遠東戰線的防禦圈之外,為北朝鮮實施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開了綠燈。
但從地緣政治戰略角度上講,南朝鮮畢竟還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美國是不會坐視南朝鮮被北朝鮮共產黨政權所吞併,這就為日後的出兵朝鮮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