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後,各國愈加重視空戰的作用,尤其是和美軍的綜合軍事競賽中,蘇聯加快了對於戰鬥機研製的步伐,米格-15戰鬥機作為20世紀40年代末期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第一代戰鬥機中的"佼佼者",有著優秀的性能,也因此,它廣受歡迎,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多的一型噴氣式戰鬥機。其各型總產量超過18,000架,曾裝備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中國等38個國家。該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韓戰中,首次大規模投入空戰,顯示了優異的飛行和作戰性能。
作為蘇聯第一種後掠翼噴氣式飛機,該機已初具現代戰鬥機雛形。全機長10.1米,空重3.6噸,最大飛行速度1070千米/時,飛行高度15.5千米。它採用了半硬殼結構,機身為鋁合金,機翼為後掠中單翼,尾翼很大,帶後掠角向後傾斜,水平尾翼高高裝在垂尾上,採用頭部進氣,機身上方為水泡形座艙,內置彈射座椅。
它的機翼位於機身中部靠前,後掠角35度,帶4枚翼刀,在其機翼下還設有掛架,可攜帶炸彈,炮艙裡在不裝航炮的情況下,可裝照相機進行空中偵察和照相。機翼穿透機身,與進氣道內的隔板共同作用,將進氣氣流分為四股。為了降低機翼對扭曲剛性的要求,因此在該機機翼前緣內放有一定量的鉛。在武器裝備方面,該機配備有H―37型37毫米航炮1門和HC―23KM型23毫米航炮2門。
該機主要是用來對付美軍的轟炸機,一經問世就被大量裝備蘇聯空軍,並迅速成為蘇軍的主力殲擊機。該機不管是飛行速度、火力還是機動性,都遠遠優於美國的F-80和F-84,只有美軍的F-86性能相當。其還擁有不錯的火力,使用37毫米機炮可輕鬆地擊穿F-86的飛機裝甲,雖然在水平盤旋、俯衝加速性和作戰半徑上比不上F-86,但由於推重比大,爬升性能出眾,因此在垂直機動性方面壓倒了美國當時的所有同類飛機。
它在首次大規模空戰中就用自己的不俗的表現讓大家看到了這款戰機。當時韓戰爆發,戰火已經燒到我國鴨綠江邊,在此危急時刻,我國志願軍空軍積極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遠赴朝與朝鮮人民軍攜手打擊侵略者。朝鮮戰場上,我國還使用該機擊落多架美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