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成為世界第一場噴氣式飛機大角逐

2020-12-18 晨暉紀實

——韓戰中、美、蘇三國「王牌」飛行員空戰回顧(三)

陳 輝

中、美、蘇戰機作戰性能相比

中國人民志願軍航空兵駕駛的戰機是蘇聯提供給的米格—9、米格—13和最先進的米格—15,以及少量的護航機拉-11型、轟炸機圖-2型。主要參戰飛機為米格-15型,1952年下半年改裝為米格-15比斯型殲擊機。

機場上的美軍戰鬥機

美軍航空兵在韓戰中使用的作戰飛機主要有F-80、F-84、F-86A、F-86E、F-86F、F-94、F-51、F-4U、B-26、B-29型,其它「聯合國軍」參戰國的飛機主要有FMK-5、FMK-8、FMK-24等機型,主要參戰飛機是F—86。

美軍F—84戰鬥機

蘇聯航空兵在韓戰中使用的作戰飛機米格—15、米格—15比斯型殲擊機。

「二戰」後,噴氣式革命席捲世界各國空軍。於是,韓戰成為世界第一場噴氣式飛機的大角逐。

世界上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是1942年由德國人研製成功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鬥機。這種飛機在設計和製造工藝上很不成熟,但它的噴氣式發動機的優越性,卻把世界各國飛機設計家帶進了噴氣時代。

志願軍和蘇軍駕駛的米格—15戰鬥機

1947年12月30日,蘇聯米高揚設計研製的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試飛成功。它與當時的美國噴氣式戰鬥機相比,有多方面的優勢,多項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米格—15的爬升性能尤其出眾,壓倒了美國的所有同類飛機。它的火力非常強,是世界上第一個裝備37毫米機關炮的空戰飛機,炮彈射速高,穿透力強,可打穿當時飛機上使用的所有裝甲。

韓戰後韓國裝備的F—15戰鬥機

最初美軍在朝鮮戰場裝備的F—80、F—84噴氣式戰鬥機都無法與之匹敵。在韓戰中,美軍深為米格—15的優異性而震驚,稱之為「絕對武器」,把米格機經常出現的空域稱為「米格走廊」,標為「黑色禁區」。並哀嘆到:「米格—15,使美國在遠東的各種飛機都變成過時的了」。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美軍將裝備最新式噴氣式戰鬥機——F—86戰鬥機的第4戰鬥機聯隊投入朝鮮戰場。

美軍F—86戰鬥機

F—86佩刀式亞音速戰鬥機是美國研製的性能最優越的「王牌」戰機,它投入朝鮮戰場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蘇兩國戰鬥機性能上的差距。

1950年12月17日,美國空軍首次將F—86戰鬥機投入空戰。由於蘇軍不了解F—86的作戰性能,第29航空兵團在與F—86的交戰中失利。蘇軍少校克列伊尼科率領一個中隊遇到10架F—86,因戰鬥隊形編組不合理、攻擊順序不當,導致損失了兩架米格—15殲擊機。

韓戰中的美軍轟炸機

12月22日,蘇軍第177殲擊機航空兵團2大隊隊長福明上尉帶領8架米格—15,從鞍山機場起飛後,截擊美軍機群。福明上尉迫使一架美軍F—86實施垂直機動,抓住有利時機,率先擊落了一架F—86。緊接著,他的僚機季先科上尉也擊落一架F—86。隨後,另一雙機編隊的長機裡亞博夫上尉也擊落一架F—86。美軍由於損失慘重,被迫撤出戰鬥,飛往南朝鮮,蘇軍航空兵由於不能進入南朝鮮,亦撤出戰鬥。在這次空戰中,蘇軍擊落美軍4架F—86,損失了2架米格—15。

機場上的志願軍戰機

從朝鮮空戰3年來的戰果也能看出美軍將F—86投入朝鮮戰場後,美、蘇裝備技術差距在縮小。

1950年11月至1952年1月,蘇軍擊落美機與自己損失飛機的比例為7.9比1;1952年為2.2比1;1953年為1.9比1。儘管戰果比例下降,但米格—15仍佔上峰。

米格—15的優良性能使美軍又恨、又怕,在韓戰中千方百計想弄到一架完整的米格—15,以揭開它的秘密。美軍先採取「空中圍捕迫降」,沒能得手。後來,又用俄、中、朝3種文字印了100多萬張傳單,聲明駕駛米格—15飛機「投誠」,可得到100萬美元的重獎,仍是枉費心機。

著名豫劇演員常香玉捐獻的戰機

直到韓戰結束兩個月後,朝鮮人民軍的一名叫羅金肅的飛行員駕駛一架米格—15飛到南朝鮮金浦機場,投敵叛變,美國才如獲至寶。立即將米格—15運往美國,反覆研究。

美國專家最後給米格—15下的評語是:爬升快、升限高、加速性能好、著陸滑跑距離短。爬升性、火力、操縱、機身牢固等方面優於F—86,但視覺和高度不如F—86。

美國人終於探明了米格—15的秘密,但價值已經不大。1953年,蘇聯空軍已換裝了更先進的米格—17殲擊機,中國空軍也在50年代中期實現了殲擊機的更新換代。

韓戰美軍空投傘兵

中、蘇戰機裝備與美軍戰機裝備的具體區別是:米格-15、米格-15比斯與F-86型飛機,屬於同一檔次的兵器,在技術戰術性能上各有千秋。

最大速度上,兩飛機幾乎相同:米格-15(比斯〕在各種高度上的上升率都佔優勢,當高度9100米以上機動性全面佔優勢,在升限高度上佔絕對優勢;F-86在高度9100米以下,俯衝增速快,水平盤旋半徑上,減速性能好,滾轉速度快。

在火力方面:米格-15(比斯)機上裝有1門37毫米、2門23毫米航炮,這種口徑炮彈威力大,美戰鬥機被命中1發37彈即可將其擊落;B-29型轟炸機被命中2發37彈也足以將其擊毀。但這些航炮發射速單偏低,每秒鐘打出的炮彈數量少,要準確瞄準才能命中,而F-86機上裝有6挺12.7毫米機關槍,火力密度大,每秒發射120發,較易打中目標。

蘇聯空軍飛行員

綜上所述,韓戰中、蘇航空兵裝備戰機的性能與美軍航空兵裝備戰機性能平分秋色。

本作品版權歸「晨暉軍事」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美國空軍舊照,噴氣式飛機普及,為何韓戰還在用螺旋槳飛機?
    二戰之後,各國加快了噴氣式飛機的研發進程,到50年代初,美蘇英等主要國家已經開始普及噴氣式戰鬥機。 圖為韓戰期間,美國隨軍記者拍攝的美國空軍第18戰鬥轟炸機中隊,有趣的是機場上的主力型號是P-51D「野馬」戰鬥機,作為最新型號的F-80戰鬥機卻格外罕見。
  • 戰爭因飛機發展而改變 噴氣式飛機刷新世界紀錄
    飛機重新定義了戰爭的概念,戰爭則成為飛機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羽翼未豐的飛機便把天空變成了戰場,大約2萬架飛機被擊落。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飛機已經成為決定性力量,總共投入飛機數十萬架。美國空軍「飛虎隊」和中國飛行員用C-47等運輸機開闢的「駝峰航線」是戰爭史上最偉大的「空中橋梁」,墜毀的飛機殘骸將喜馬拉雅山麓變成了悲壯的「鋁谷」。太平洋戰爭始於日本空襲珍珠港,二戰結束於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先賢們發明飛機的初衷,究竟是為了尋找黑色翅膀的死神還是白色翅膀的天使?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宣告了噴氣飛機時代的到來。
  • 韓戰爆發時,朝鮮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什麼打得韓國落花流水?
    他以關鍵時刻敢於「橫刀立馬」而著稱,被毛澤東譽為「彭大將軍」。1937年僅39歲的彭德懷已是八路軍副總指揮。「戰神」的傲慢與偏見很快使自己吃到了苦頭。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際糾紛都可以牽扯到第2次世界大戰,朝鮮半島自然也不例外。迄今為止,依然分為朝鮮和韓國的朝鮮半島之所以仍保持著軍事對峙的局面,正是因為第2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和美國對於朝鮮半島的分割。
  • 朝鮮人民的痛苦,一場南方和北方戰爭,結果成為了殺戮戰爭
    朝鮮人民因為當年那場戰爭,雖然是三個大國的博弈,但事實上,這些神仙打架卻每一刀都砍在了朝鮮人民的身上。很多的時候,我們更多的只關注於各大國之間的關係,卻忽略了朝鮮人民的情況。其實仔細想想也的確是如此,韓戰原本是朝鮮人民自己的戰爭,是對是錯,是輸是贏,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 蘇聯的後掠翼噴氣式飛機,我國曾用米格-15戰鬥機首次擊落美機
    二戰以後,各國愈加重視空戰的作用,尤其是和美軍的綜合軍事競賽中,蘇聯加快了對於戰鬥機研製的步伐,米格-15戰鬥機作為20世紀40年代末期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第一代戰鬥機中的"佼佼者",有著優秀的性能,也因此,它廣受歡迎,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多的一型噴氣式戰鬥機。
  • 美朝戰爭,美國為什麼選在仁川,反攻朝鮮
    似乎在首批美軍地面部隊招架不住朝鮮人民軍的衝擊後,麥克阿瑟就已將目光投入了仁川。威廉F迪安少將據報導失蹤,這讓麥克阿瑟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將領。當時威廉F迪安少將正親自率領裝備了3.5英寸火箭筒的反坦克小組作戰。迪安躲過了46天,這期間聯合國軍正拼命尋找他,第5空軍司令部的帕特裡奇少將正一架接一架地起飛T6德克薩斯型飛機,希望能找到迪安並將他救出。
  • 朝鮮戰場上空的利劍:米格-15戰鬥機,曾令美軍聞風喪膽!
    1950年7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韓戰。朝鮮半島上空飛行的是清一色的美國F-80噴氣式戰鬥機和P-51戰鬥機,經歷過二戰的美國飛行員駕駛著先進的戰機,將制空權完全掌控,因為他們的對手朝鮮空軍只有廖廖一百餘架老舊螺旋槳飛機和幾乎為零的空戰經驗。直到11月,美國人發現一種陌生的殲擊機經常從F-80和P-51身邊高速掠過,將自己遠遠地落在後面。
  • 世界第一種投入戰鬥的噴氣式戰鬥機,二戰德國 Me 262 型噴氣式戰鬥機
    他是世界第一種投入戰鬥的噴氣式戰鬥機,也是同時期性能最好噴氣式飛機,本應大量投入生產獲取制空權,卻被要求作為高速轟炸機投產,直到1944年6月,戰鬥型的Me262才投入戰場,為時已晚。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噴氣式飛機的國家之一,而因為設計、生產Bf109 而名聲大噪的梅塞施密特公司在1938 年10 月啟動研發噴氣式飛機的計劃,項目代號為P1065,這就是後來Me 262 的原型。■ 在希特勒強令下,Me 262最初是以戰鬥轟炸機的面貌裝備德國空軍的,這個決定對這種新銳戰機來說是極具悲劇性的,圖為掛載兩枚500公斤炸彈的Me 262A 型。
  • 拋硬幣決勝負,米格-9成為蘇聯首款噴氣式戰鬥機
    1939年創建的米高揚設計局,以生產米格(MIG)系列戰鬥機而聞名,特別是冷戰期間隨著噴氣式時代的到來。米格系列幾乎成了蘇聯戰鬥機代名詞,戰後先後推出米格-15/17/19、米格-21/23/25、米格-29等經典機型橫跨三代,成為和西方戰鬥機在全球空域角逐的主力。
  • 在戰火中萌芽,二次大戰中的噴氣式飛機,第一部分
    二戰末期活塞式飛機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各航空大國都有不同的噴氣式設計,並且有一些實用型號已投入戰場。 本文以試飛時間順序列舉二戰結束前出現的噴氣式飛機,包括純噴氣機以及混合動力飛機——鑑於大名鼎鼎的梅塞施密特Me 262首飛都裝著活塞式發動機,這個標準想來大家不會反對。
  • 米格-9戰鬥機是蘇聯的首批噴氣式戰鬥機,我國也曾裝備
    米格-9戰鬥機是20世紀40年代末,在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蘇聯研製的首批噴氣式戰鬥機之一,它是由蘇聯米高揚飛機設計局研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就開始研製噴氣式飛機,其中戰鬥機是重中之重。當時蘇聯繳獲了德國非常多的飛機的發動機的整體和部件。當時是仿製德國的飛機?還是自行研製,蘇聯的專家因為這個問題發生了爭論,在經過一番探討之後,決定還是自行研製。自行研製除了面子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德國設計的工藝要求太高,蘇聯的工藝水平無法大批知道德國的相關部件。不過高層決定還是先用繳獲的德國發動機。
  • 俄媒回望韓戰:中國人為祖國的獨立和安全而戰
    文章編譯如下:今年是韓戰爆發70周年。這場戰爭始於1950年6月,最初是該國北部和南部之間的內戰,但很快演變成一場國際性戰爭。韓戰並沒有升級為一場全球性衝突,這僅僅是因為朝鮮半島的三年戰爭表明,任何一方都無法在戰場上獲得完全勝利,儘管最初的優勢,特別是武器技術上的優勢完全在美國及其盟國一方。
  • 韓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一隊美軍士兵駐守在釜山環形防禦圈的洛東江河畔,準備阻止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史密斯特遣部隊抵達韓國大田,準備抵抗南侵的朝鮮人民軍。巡邏中的中國東北邊防軍士兵正向鴨綠江對岸瞭望,此時鴨綠江朝鮮一側正遭受美軍轟炸。
  • 二戰德國發明首款噴氣式戰鬥機,擊落盟軍5百架飛機
    現代噴氣式飛機的研究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對噴氣航空引擎的研究催生了這一新型飛行器的出現。1930年,英國人弗蘭克·惠特爾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專利,不過該技術並不被英國航空部門看好,故暫時擱置。
  • 美國在韓戰中真的被打敗了嗎?這場戰爭對美國的影響有多大?
    準確來說,也許應該只能說是美國沒能打贏韓戰。朝鮮戰場,如果僅僅以雙方的損失及軍隊傷亡人數來看,美國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敗,但是作為主動挑起戰爭的一方,沒有打贏,就是失敗。這場沒能打贏的戰爭,對美國乃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 《韓戰》:美國人口中「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在這場歷時三年多的戰爭中,美國把自己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和海軍的近半數投入到朝鮮戰場上,並且運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武器,但最終依然沒能贏得勝利。而韓戰的最終結果也正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雷德利將軍所說:「這是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 歷史教科書中的韓戰之中國篇
    在美國扶植下,1948年5月朝鮮南部成了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9月,在蘇聯支持下,朝鮮北部成立以金日成為國家元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半島出現了兩個對立政權。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視為自己稱霸全球的最大障礙。在美國看來,朝鮮半島的衝突不僅僅威脅到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更是「蘇聯發動全球性戰爭的第一階段」。
  • 《跨過鴨綠江》真實的韓戰(二):必須出兵朝鮮
    上期我們聊到韓戰爆發的一些起因,儘量從多角度去剖析了一下這場戰爭的背景。本期我們就接著電視劇的劇情再來聊一聊當時爭議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為什麼要出兵支援朝鮮?朝鮮人民軍將李承晚部包圍在了釜山,就在金日成的統一大業即將要完成的時候,美軍出手了。
  • 遠東韓戰:抗美援朝的成功是新中國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2020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抗美援朝的第70個年頭,在這次戰爭中中國人第一次和帝國主義精銳軍隊進行了正面較量。憑藉著小米加步槍的簡陋裝備,憑藉著鋼鐵般的東方精神,我們終於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籤訂了《朝鮮停戰協定》。這場發生在遠東的韓戰,這次被我們稱之為抗美援朝的成功,是新中國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 美國人眼中的韓戰
    韓戰、越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是「二戰」後對美國影響巨大的三場戰爭,描寫越戰和朝戰的《出類拔萃之輩》與《最寒冷的冬天》相繼出爐,均以其客觀冷靜的分析而贏得世人稱讚。不幸的是,2007 年4 月23 日,哈伯斯塔姆在為下一部作品進行採訪的途中,因車禍罹難,其巔峰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也成為了他的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