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啟大飛機臺前幕後:運10和麥道90教訓深刻(組圖)

2020-12-15 搜狐網
中國大飛機想像圖

  如果說「神六」升空圓了中國人的一部分藍天夢想,那麼自主研發大型客機顯然屬於這個夢想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

  今年2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傳出的一個消息格外受人關注,會議在聽取了大型飛機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關於大型飛機方案論證工作匯報後,原則上批准大型飛機研製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同意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儘快開展工作。

  消息公布後,立刻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國終於開始向研發民族品牌的大型客機邁進,儘管面對的強大競爭對手是來自於幾乎在國際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的波音和空客兩大「巨無霸」。

  同時,對於那些一直在為中國研發大飛機而奔走的專家們來說,這意味著,在經過了20多年的反覆和波折後,中國終於重新下定決心製造自己的大飛機。

  另外一些問題也隨著立項的敲定而浮出,在以往的20年中,中國在大飛機製造方面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波折?今天,儘管政府決心已下,但中國大飛機製造還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在過去的20年間,關於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大飛機運-10的停產,爭論不斷,關注不絕,而運-10的命運對於今天中國大飛機研發來說又有哪些啟示?

  「在過去的20年間,我寫給中央的信沒100封也有80封,建議國家應該發展大飛機項目。」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航空產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老專家金履忠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發展大飛機的歷史應該追溯到20年前。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發展大飛機的夢想一直沒有停止,足跡卻是一波三折。16

  第一幕:運-10的輝煌與終結

中國自主研製的運十大飛機在進行空中飛行試驗

  金履忠回憶說,1970年,上海根據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決定,開始研發運-10飛機,這個重達110噸的大飛機,和目前我們所說的要發展的大飛機差不多。

  1980年,運-10試飛成功,在天上飛行了1個多小時,100多個起落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時有國外媒體發表評論說,運-10飛機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民航工業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短了15年,中國也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能生產大型噴氣式客機的第四個國家。

  在此後的6年中,運-10進行了大範圍試飛,飛機軌跡覆蓋了中國整個版圖,然而運-10的輝煌並沒有持續下去,更沒有真正登上飛機產業的舞臺,而是匆匆謝幕。

  國務院分別在1988年、1991年和1993年三次正式發文,要研發載客量為150到180個座位的大型客機,然而這一次,中國的大飛機再次無法夢想成真。「航空工業部門因為各種原因而未執行,所以許多專家寫信諫言,建議中國發展大飛機。」

  在10年後的2003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舉行論證,各方關注的焦點在於「中國究竟要不要發展大飛機項目」,經過論證,最終結論為「要上,但要改革現行體制。」至此,才有了十幾天前,媒體播發的中央關於發展大飛機項目的決定。

  原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胡溪濤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管理不當和用人不當是運-10停產的一個關鍵原因。而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柏學看來,除了管理不當外,運-10下馬的真正原因,是遭遇了市場困境,也和當時我國的大環境有關。「運-10是在當時相對封閉的環境下自主研發的,開發時我國尚未進行改革開放,然而投產時已經改革開放,波音等美國飛機成為中國民航市場可以選擇的對象,由於運-10和波音飛機在技術上有差距,首先遭遇了市場困境,再加上當時國家資金緊張,需要壓縮一部分項目,要把運-10進行大的改進投入又太大,在了解了當時我國航空工業的整體發展情況,發現走合作路線風險更小,也更順應當時需要的情況下,國家最終選擇中止運-10項目。第26

  第二幕:與麥道合作無疾而終

由中國自行生產的運八型運輸機

  王柏學說,運-10停產後,走國際合作路線生產大飛機,成為當時航空工業許多業內人士的共識,他們在對我國自身技術水平、能力、競爭情況研究後發現,僅靠自己在市場上搞出有競爭力的飛機難度非常大,因此選擇與國外航空公司合作研發生產。

  此後,我國利用與美國麥道公司的合作,裝配了35架麥道82飛機,並通過與麥道公司的談判,與麥道合作並生產出了2架麥道90型飛機,原本是想藉此增強我國大型飛機的生產和製造能力,批量生產麥道90型飛機,然而好景不長,麥道公司遭遇兼併,並在本國停產。

  此後,中國開始調整戰略,由發展大型客機改為研製中小型飛機。運-10的停產也給今天中國發展大飛機積累了經驗。王柏學說,這次我國進行新的大型客機的研發,國家也明確表示,要藉助國外的資源,而非國內在各方面同步發展。不過經驗告訴我們,儘管合作必不可少,但一定要堅持自主設計,掌握主動權,才能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否則項目開發就會受制於對方,麥道90的開發就是前車之鑑。第36

  第三幕:自主研發重新啟動

國產運九中型運輸機三視圖

  運-10停產後,國內航空界有許多人一直希望中國能夠自主研發大型客機,而和運-10研發的時期相比,現在國內的環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王柏學表示,發展大型客機必須具備3個條件,首先是要有國內市場需求;從國際上看,大型客機需求量大的國家一般大型客機都發展得比較好;其次,此項目對技術要求非常高,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另外,研製大型飛機投資非常大。有關數據顯示,空客380項目的發展,投入的資金超過120億美元,波音787項目的研發,投入資金超過70億美元,不過,無論是空客還是波音,想單純依靠企業自己的能力負擔如此大的資金都很困難,需要國家大力支持。統計顯示,僅1992年以來,美國對波音公司和歐洲對空中巴士的支持都超過200億美元。

  「我國近年來每年需要進口上百架大型客機,2006年,中國至少從波音公司購買了150架737,60架787,從空客公司購買了300架空客A320,儘管這些訂單涵蓋了幾年的需求,但也表明,我國平均每年的飛機需求量將超過100架。

  今後,我國每年對於飛機的需求量仍然會增加,目前,全球大型民用飛機共15000架,未來20年內的需求量約為24000架,價值約25000億美元,中國目前有786架大型民用飛機,未來20年內還需要補充2400架,需求佔世界的10%,是除美國以外世界上的第二大市場。王柏學研究員認為,中國到現在才發展大型客機的原因,首先是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航空市場發展迅猛、對飛機需求量增大。「不過,最關鍵的原因還在於,航空產業是許多高科技的集成產品,比如材料、電子、動力等,它把工業上最先進的技術都集成在一起,發展大飛機項目可以帶動國家整體發展,國家也希望通過這個項目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第46

  何為大飛機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

  所謂大飛機,是指起飛總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幹線客機,是民用航空使用最廣泛的主力機型。但是由於各國航空工業發展水平不一樣,在我國150座以上的客機被稱作「大型客機」,100座以下的叫做「支線飛機」;而國際航運體系習慣上把300個座位以上的客機稱作「大型客機」。

  目前世界上只有英、美、法、德和俄羅斯等國具有製造大飛機的能力。

  英國於1949年最早開始試飛大型客機。但因為技術不成熟,先後有七八架失事,導致英國客機發展裹步不前。這時,美國利用後發優勢,一舉超過了英國。1952年,波音公司決定開發大型噴氣式客機,隨後180座的大飛機很快獲得市場成功,尤其是1968年投入航線運行的波音737,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客機機型。面對美國對世界航空市場的競爭,英國於1967年聯合法國、德國開始了「空中巴士」計劃。前蘇聯的航空技術也十分先進,但由於國際航空市場受到美歐壟斷,加之當時前蘇聯本身存在著體制等問題,最終沒有發展出成規模的大飛機產業。第56

  技術和市場是大飛機兩大挑戰

中國運八飛機改進的新型空中預警機

  儘管我國每年大客機需求100多架但國產飛機需求有多少說不清楚。目前,國家已經明確表示將成立股份制公司進行大型客機項目的研發,王柏學研究員說,其大概思路可能是,以現有的航空工業資源,加上地方政府參與,組成股份公司,共同投資風險共擔,研製中充分利用現有科研單位的資源。

  胡溪濤認為,目前,最大的挑戰是,隊伍如何組織。「要建立大型客機股份公司,首先面臨的就是這個問題,要考慮各方意見,還要考慮如何組織隊伍才能更為有效,這必須有一批既懂飛機又熱衷於大飛機研發的人。」

  王柏學研究員也表示,儘管我國曾經研發過運-10飛機,但是由於國際上航空技術發展非常迅速,我們的技術差距也大。「比如,目前,大家都在關注的一個熱點是,儘管複合性材料的安全性有待驗證,但是複合材料可以減輕飛機重量,增強客艙舒適性,它的使用有可能使飛機製造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波音787對複合型材料的應用達到了50%。」他說,在利用金屬材料製造飛機零部件方面,我國已有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在用複合材料設計、製造複雜零部件方面,給我們的研髮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

  另外一個最大的障礙在於,儘管我國研製過運-10飛機,但經驗並不充足,大飛機項目的發展中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研發中究竟會面對哪些具體問題誰也無法預測。  

防止「有市場、無訂單」

  市場也是個不得不考慮到的因素,面對目前對國內市場上幾乎處於壟斷地位的波音和空客公司的飛機產品,國產大飛機一旦面市,如何才能避免「有市場、無訂單」的窘境呢?

  國內一家大型航空公司負責人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一般國外公司在研製大型飛機過程中都會首先聽取客戶需求,對市場進行調研,再加上技術革新,最後才投入生產。比如,波音和空客,每年都會發布自己的市場預測,這無論是從行業發展還是市場要求看都已經成為一種慣例,波音777、空客A380等飛機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發生產的。

  所以,除了技術準備外,我國應在大飛機研發前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研究,對消費者行為和客戶要求以及航空業的發展趨勢進行充分調研,確定自己的目標客戶群,進行有針對性研發,才能避免「有市場、無訂單」。

  不過,他也認為,中國自己研發的大飛機應該會有自己的優勢。「我國的飛機以前也曾經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所以,現在大飛機的生產不必要求全面超越國外航空公司,只要能在經濟性、舒適性等方面有優勢,就不會有大問題。拿飛機上的娛樂服務設施來說,很早之前,在飛機上只有報紙可看,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一些飛機上已經裝了視聽娛樂系統,還有的甚至有衛星電話和上網設施。關鍵在於,要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此外,儘管我國每年的大型客機需求為100多架,但是究竟對國產飛機的需求有多少,還很難說清楚,王柏學也認為,這都要求研發機構轉變觀念,關注市場需求和航空公司對飛機的要求,在研發過程中,國內航空公司最好能夠介入,提出具體意見,以期產品生產出後,更能夠符合航空公司的要求。第6頁  

相關焦點

  • 國產大飛機沉浮錄—我國從麥道90飛機項目中學到了什麼
    說到國產大飛機,每位網友都會有複雜的感情,從半個世紀前的運十到現在的ARJ21-700飛機,中國航空工業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努力向客機領域發起挑戰。運十隻是第一次嘗試,在ARJ21-700飛機成功之前,中國有數十種都停留在設計階段的商用飛機方案,可惜都沒有飛起來的。
  • 從運10到C919,中國大飛機經歷了多少磨難?
    1971年林彪墜機後,10號任務和12號任務相繼擱淺,與708工程三者合一,在全國大協作的模式下開始了國產大飛機的研發。期間,英國曾向中國兜售客機,國內也有人呼籲引進英國客機和技術進行仿製,但因中國自主研發運10而被回絕(周恩來同志批示:同意不買這種專利,我們進口飛機品種已夠多了)。
  • 35年前,中國最先進大飛機運-10,是如何被忽悠瘸的
    像晶片這種高度依賴進口的產品,中國還有很多,而大飛機無疑位列其中,甚至嚴重程度遠甚其他。 截止2019年底,中國民航在冊的飛機架數達到3818架,而國產飛機只佔了1?還全都是支線飛機,對外依存度高達99?
  • 南航北方分公司揮手「送別」首架麥道90飛機
    圖:大家紛紛與麥道90飛機合影留念。攝影:周丹   民航資源網2010年11月26日消息:為了滿足目前高端旅客對客艙等的要求,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簡稱「南航」)用新型的空中巴士飛機來替換麥道90飛機。南航北方分公司擁有的9架麥道90飛機將歷時一年陸續飛往它的「新東家」——美國,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 背景資料:近年麥道-80系列飛機事故(組圖)
    機上有一條通道,在飛機的尾部兩側還各有一個引擎。麥道80型客機1980年開始服役,因其航程、座位數量和駕駛室電子設施的不同可分為5種機型。1984年,麥道80噴氣式客機售價為2600萬美元,並已飛過許多中短程航線。波音公司在購併麥道公司後於1997年11月宣布將逐步淘汰麥道80和麥道90型飛機。
  • 國產飛機運10下馬,中國航空業誤入歧途?5大問題曝光:教訓深刻
    另外備受矚目的C919和CR929這兩種機型,C919即將在不久後服役,CR929未來則有可能成為中國單獨研發的寬體大客機。各種好消息傳來令人喜悅,然而回望歷史,中國曾經有一款承載了國人的殷切期望,項目卻中途下馬的大客機。它就是1980年首飛成功的運10。
  • 美國賣印度F16生產線是扼殺其產業,30年前中國也購買過麥道
    原定生產40架MD-90飛機,最後商定向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買20架,僅製造2架MD-90後即中止該計劃。最大原因是麥克唐納·道格拉斯被波音兼併,麥道飛機下馬。從商業角度怎麼看都是一個嚴絲合縫的理由。但是國內很多人認為這是美國給中國挖了一個坑,埋葬了中國大飛機夢。給剛起步的中國航空扼殺在搖籃當中。
  • 南航退役全部麥道90客機 舊飛機將在美國繼續飛
    1995年,現在南航北方公司的前身中國北方航空公司開始引進麥道90-30型客機,該機型是麥道公司最先推出、並唯一交付使用的型號,可載客153人(頭等艙12人,經濟艙141人)。最多時南航北方公司擁有13架麥道90客機,其中還包括兩家在國內組裝的麥道90型客機。
  • 中國境內首架麥道500E直升機落戶青島龍運通航
    9月,飛機完成組裝、試飛及民航局適航檢查。11月11日,MD500E首次亮相中國航展暨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  麥道500E直升機是世界知名品牌,由麥道直升機(原休斯飛機公司)研發,其前身為越戰中使用的軍用偵查直升機『印第安小馬』OH-6A,抗撞擊性能高,被譽為生還率最高的直升機。
  • 「運十」悲劇:誰出賣了祖國?
    後來有關方面決定,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組裝MD-82飛機。美方承諾,幫助中國民航機製造工業完成25年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由麥道公司提供技術,部分製造和裝配MD80/90系列;第二步,與國外合作,聯合研製100座級客機,2005年投產;第三步,自行設計製造180座級的客機,2010年投產。  於是,「運十」就註定死了,死於1995年。
  • 中國大飛機項目的三上三下
    《南風窗》特約撰稿 張天翼(作者供職於中國大戰略研究會) 第一次上馬的大飛機◎定位是中國的「空軍一號」經過兩三年的醞釀和建議,1970年7月,毛主席、周總理決定上馬運10項目,代號「708工程」。1985年2月,運10研製的財政經費被有關部門卡掉,原本由上海市和財政部共同承擔的資金沒有著落,出資方的答覆是三機部沒有給報有關運10的年度工作預算,正在試飛當中的運10飛機由於沒有3000萬元人民幣的油料費用,項目被迫停止。耐人尋味的是沒有正式的停工文件下達,因此現在還有人說「運10沒有下馬」,沒有具體而清楚的文件和上級命令啊。
  • 「運10」副總設計師細述中國大飛機之路
    畢生投入中國飛機設計事業的「運10」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建議,中國重啟大飛機項目可以參考「運10」  聽聞國家重啟大飛機研製的消息,77歲的程不時欣慰地笑了。  3月16日,曾任「運10」飛機副總設計師的程不時向《第一財經日報》回憶起中國自主研發大飛機的曲折故事,感慨萬千。
  • MD-90停產AE100終止,大飛機事業陷入低谷後……|講述·與共和國共...
    由於精心維護飛機,我負責的機組被樹為樣板機組,榮立集體三等功。部隊又送我到空軍工程學院深造,為我長期獻身航空事業打下更深的基礎。轉業地方,我有幸投入了大飛機事業。當時正值我國自行研製的「運十」飛機首飛成功,而後又進行著一系列的試驗試飛。在試驗試飛期間,「運十」飛機曾七次進西藏拉薩,為災區運送救災物資。
  • 浪費三十年時間,代價上萬億,這場誤判讓中國教訓深刻
    一位曾參與過運十設計的工程師後來這樣回憶道:由於缺乏大型鍛模機和水壓機,運十在設計中明確要求的13個一體成型部件,只有三個是當時國內可以做出來的,而對於大飛機極其重要的機翼主梁結構,甚至是由多片焊接組裝起來的。
  • 麥道82飛機告別中國市場
    10月27日,南方航空海南分公司麥道82飛機的機組成員在三亞鳳凰機場合影。當日,中國民航第一批現代化主力航空器、見證了中國民航改革發展20餘年巨變的MD-82飛機,圓滿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正式告別中國市場。國內目前唯一執管該機型的南方航空海南分公司,從組建麥道機隊以來,15年來始終保持了平穩的安全態勢,創造了該機隊161個月無發動機空中停車的安全記錄,累計安全飛行超過22萬小時以上,創造了81個月無維修差錯的輝煌業績。
  • 中國大客機研發往事:除運10外還被波音坑了數億美元
    誠然,1970年研製的運-10在整體設計上完全由國內技術力量完成,除發動機以外主要部件都是國內自主研製,其國產化程度上是遠遠高於ARJ-21和C-919客機,包括當時在蘇聯安-12和圖-16基礎上仿製的運-8和轟-6。但運-10身上這種看似成功的徹底國產化,背後的代價就是對現代大型客機性能指標的背離,特別是在可靠安全性和經濟商業上的背離,也最終使得運-10全無民航營運化的可能。
  • 美國賣印度F16生產線是扼殺其產業,30年前同樣手段運10下馬
    原定生產40架MD-90飛機,最後商定向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買20架,僅製造2架MD-90後即中止該計劃。最大原因是麥克唐納·道格拉斯被波音兼併,麥道飛機下馬。從商業角度怎麼看都是一個嚴絲合縫的理由。但是國內很多人認為這是美國給中國挖了一個坑,埋葬了中國大飛機夢。給剛起步的中國航空扼殺在搖籃當中。因為麥道的到來直接讓運-10下馬,據說當時為了趕時間。
  • 麥道飛機事故
    1993年10月26日,一架屬於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麥道-82在暴雨中衝出福州機場跑道,71名乘客中至少有2人死亡。1993年11月13日,一架屬於中國北方航空公司的麥道-82在烏魯木齊墜毀,造成12人死亡,至少60人受傷。
  • 追蹤在中國的麥道飛機 揭開中國航空安全真實一面
    9時40分,中國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CJ6136麥道客機在機艙失火後,墜入大連附近的海域,機上旅客和機組人員共112人全部遇難。  這次事故發生前僅22天的4月1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飛往韓國的CA129航班客機已在韓國釜山不幸墜毀,機上166名旅客和機組人員中,僅有38名旅客和機組人員倖存。
  • 大飛機「前身」麥道82正式告別中國市場(圖)
    日,南方航空海南分公司的空乘人員在飛機上展示麥道飛機最後一班航班乘客的籤名。月27日,南方航空海南分公司麥道82飛機的機組成員在三亞鳳凰機場合影。南方航空海南分公司總經理劉國軍表示,MD-82飛機為中國民用航空事業服務了23年,特別是在海南的天空上安全飛行了15年,對於中國民航事業及海南航空市場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據介紹,中國民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引進由美國麥道公司生產的MD-82飛機,分別由當時的中國北方航空公司和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