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稀薄的晨光中,清康的這條老街有一種與世無爭的寧靜。
泰寮之間,黎府以北的清康,與湄公河相廝相守。原本是個寧靜的邊境小鎮,兩年前忽然間三千寵愛集於一身,成為遊客的心水景點,許多泰國遊客已經在他們的面簿或博客裡,跟朋友分享這個小鎮各個角落的照片,去過清康了沒有?旅途中遇見的人都這樣問。仿佛沒有去過就落伍了。
我對清康的興趣始於一張圖片。我在一本泰文雜誌上看到這張圖片的時候,止水般的心蕩漾了一下:這是什麼地方啊?後來,我在《曼谷郵報》上讀到,位於泰寮之間,黎府(Loei)以北的清康,原本是個寧靜的邊境小鎮,與湄公河相廝相守。漸漸地,這個小地方破舊了,死寂了,被世界遺忘了,兩年前忽然間三千寵愛集於一身,成為泰國遊客的心水景點,風光直逼許多背包客的桃花源——Pai。
早在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所在名叫清康之前,許多泰國遊客已經在他們的面簿或博客裡,跟朋友分享這個小鎮各個角落的照片,甚至可以在書店裡找到整本都是關於清康種種的旅遊指南。去過清康了沒有?旅途中遇見的人都這樣問。仿佛沒有去過就落伍了。
是誰帶頭讓這個已經死去的小鎮復活起來?始終沒有弄清楚,畢竟不是破釜沉舟的社會學家,只不過是一個遊手好閒的過客。當遊客就有這點好,反正已經被派演到此一遊的無知角色。總之,這個小鎮一度停止不動的時間繼續滴嗒滴嗒往前邁步,步調仍然緩慢而悠閒,唯一一間7-Eleven還是幾個月前才出現的,你在這裡騎腳踏車不用上鎖,這裡幾乎所有餐廳的餐牌和咖啡座黑板上寫的都是泰文,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這樣,語言不通的外國遊客大概會很頭痛。
泰人對舊事物的情意結
或許外國人很難明白,為什麼這樣一個小地方會在一夕之間火紅起來,成為近年來泰國遊客的地圖上打過最多記號的一個名字,但泰國人似乎對跟時代脫節的舊事物有一種說不清的情意結。清康的老街和老街兩旁那一棟棟古式木造老房子,一梁一柱都藏著不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確實讓許多泰國人深深著迷。沿著這條老街一路走過去,仿佛可以一步步把那些老好日子走回來。
半年以後,終於來到這個邊境小鎮。晚上9點30分左右從曼谷Mo Chit巴士總站出發,次日清晨7點多抵達清康。時值淡季,又逢雨季,老街在靜悄悄的晨光中顯得有點冷清,傍晚時分突然熱鬧起來,人來人往,稍稍有了一點人氣。
由街頭走到街尾,不過十幾二十分鐘的腳程而已,但街上有許許多多令人放慢腳步的誘惑:一間間充滿懷舊情調以及小資格調的小店,一家家老房子翻修成的民宿或客棧、餐廳和咖啡座,街邊種種不同的小吃,就連坐在街邊售賣小吃的老太婆,一臉毫不在乎飛上枝頭的無名歌者,也是風景,看一眼是一眼,下次回來恐怕再也看不見了……走走停停,但時間是不等人的,一兩個鐘頭就這樣走過去了。
僧侶沿著老街魚貫化緣
第二天一早起床,坐在民宿二樓的陽臺上俯瞰僧侶沿著老街魚貫化緣。寮國的龍坡邦也有這樣的景觀,但在遊客們的相機的咔嚓聲中和鎂光燈下,這些僧侶看起來像在做秀,讓我感覺很不真實。幸而在清康,這個日常作息還沒有被遊客們庸俗化,畢竟這裡寺廟不多,沿街化緣的僧侶也不多,因為還是淡季,遊客也不多,捨得這麼早起來布施的遊客更是屈指可數。
對了,最初勾起我對清康的興趣的那張圖片,捕捉到的,就是僧侶三三兩兩沿著老街冒雨化緣的身影。在還沒有親眼看見之前,印象中先定了格。然後終於走在老街上了,或者站在湄公河邊,不管是心滿意足還是大失所望,都有一種驗明正身的感覺。
清康迷人之處不僅止於這條老街,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有湄公河。黃昏時分,坐在房間的陽臺上,坐在河邊的石階上,眺望對岸的寮國,無限好的夕陽,未曾重複的晚霞和雲,以及這條一樣但又不一樣的湄公河,一萬年和一瞬間並沒有什麼分別,天長地久和過眼雲煙並沒有什麼分別。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作者:林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