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官印較隋朝並無太大不同,唐代鈐印的方式多在每紙文書不同部位鈐印多處,如《唐開元二十年石染典過所》,鈐有「伊州之印」「沙州之印」「瓜州都督府印」,其中「沙州之印」「伊州之印」印重複兩處,《沙州敦煌縣懸泉鄉宜禾裡大曆四年手實》一紙上鈐「沙州都督府印」及「敦煌縣之印」,其中「敦煌縣之印」密集地鈐蓋於騎縫處。
唐伊州之印(《唐開元二十年石染典過所》上的印跡)
乾封縣之印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唐代還有一些陶質的官印,如「乾封縣之印」(通高15毫米,印面縱58毫米,橫53毫米。斷代唐代早期,現藏西安博物館),而絕大多數的唐代官印都為銅印。下面就幾方代表性唐代官印,略作梳理。
唐沙州之印(《唐開元二十年石染典過所》上的印跡)
齊王國司印
此印為唐代銅質官印,鼻鈕。通高36.5毫米,印面縱56毫米,橫56毫米。斷代下限為初唐,現藏上海博物館。
唐乾封縣之印
孫慰祖於《古璽印斷代考例續》中考證此印為武德元年(618)至武德九年(626)所造,乃初唐官印之標準品。此印線條圓轉流暢,印文排列均勻,空間分布上比較從容,可以看出制印者對篆法的把握得心應手。
唐齊王國司印
中書省之印
此印為唐代銅質官印,鼻鈕。通高39毫米,印面縱57毫米,橫56毫米。斷代下限為唐景雲二年(711),現藏故宮博物院。
唐中書省之印
為追求印文布局上整體的勻稱,印文中遇到筆畫較少的字時,常通過盤曲筆畫的形式使印面平衡,如此印之「中」字,豎畫下部變成曲折狀,這種屈曲處理既不突兀,也與其他字十分協調,同時也使整方印看上去自然有趣。
尚書兵部之印
此印目前雖無文獻可證其時代,但根據印風可大致推出其使用時間約在中唐。根據印文文字的簡繁安排印面,「尚」字體勢上縮成扁平狀。印文兩行排列,左右基本對稱,筆畫間距大致均整,排列有序。章法處理上以勻稱為主,印文體勢和筆畫的弧度亦處理的十分協調。
唐萬年縣之印
萬年縣之印
此印作為唐代銅質官印,鼻鈕。通高38毫米,印面縱55毫米,橫53毫米。斷代為唐代早中期,現藏上海博物館。
瓜沙州大經印
唐印在布白上吸取了漢印的優點,但在筆畫處理上則比漢印相對靈活,每遇曲折處也大都作圓轉狀,顯得婉轉流麗。此印在圓轉之外,「萬」字下部和「年」字上部的兩處方筆處理,使全印柔美的氣質中多了些許陽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