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楊航:疫情之後,我是武漢人!

2020-12-25 神州學人

  來自黎巴嫩的楊航(ADHAM SAYED)是我校經濟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他選擇留在武漢。4月8日,武漢「解封」後,他用文字記錄封城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出版了阿拉伯語版《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該書一經發行,便暢銷於阿拉伯國家。2020年11月,該書的中文版正式在中國發行。日前,楊航接受了我們的專訪。在訪談中,他細緻全面地講述了武漢封城期間以及本書創作背後的故事。

  人物小檔案

  中文名:楊航 

  英文名:ADHAM SAYED

  國籍:黎巴嫩

  學習期限:2017.9-2021.7

  類別:博士研究生 

  院系:經濟學院

  專業:數量經濟學 

  導師: 孫焱林 彭斌

  問:你來中國多長時間了?目前主修什麼專業?

  我是2015年9月來的中國,到現在有5年多了。以前在假期的時候我會回家。但是今年是我在中國生活時間最長的一次,我已經有一年零四個月沒有回國了。在這五年中,我一直待在武漢,在華中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數量經濟學。

  楊航接受專訪

  問:在疫情開始的時候,你在武漢嗎?請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況。當時我正在學校撰寫畢業論文,我們需要在二月中旬提交這篇論文。所以我每天非常努力地學習。從元旦到1月22日,我每天都在學校圖書館學習,經常待到晚上十點,然後去華宏公寓附近一個24小時開放的自習區繼續學習到凌晨兩點,然後回去睡覺。當時學校裡幾乎空無一人,但我們必須完成論文撰寫任務。每年的春節前夕,我會和中國家庭一起度過,體驗中國人是如何迎接新年的。今年我去了南湖,1月22日我第一次走出校門——這一段我在書中也有記錄——這是我第一次直面疫情。我出了校門,來到地鐵站,很快被震驚到了。地鐵裡空無一人,安保人員戴著口罩、身著防護服,人人「全副武裝」。我打電話問我的朋友:「疫情很嚴重嗎?」他說是的,並建議我最好不要乘坐地鐵。所以我出站打車,計程車司機同樣戴著防護眼鏡、口罩和手套。這就是我直面疫情的首次體驗。我在南湖的家中待了兩天。1月23日早上,我得知了武漢封城的消息。我無法和中國朋友以及他的家人一起過新年了。22日的晚上是我人生中最漫長的夜晚。我從未經歷過這種情況,對病毒、疫情一無所知。我該怎麼辦呢?我應該留在武漢還是去其他的地方?我想了很多很多,如果我留在武漢,我能做什麼?如果我離開武漢,我又能做什麼?

  武漢「解封」後,楊航在社區接受抗體檢測

  問:疫情期間你是如何防護的?獲取信息十分重要,我時刻關注著來自學校、社區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此外,足不出戶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確有必要出門,我會佩戴口罩;回來之後我必須洗手,還有「多喝熱水」!——中國人一定會建議你這麼做! 問:是什麼原因促使你想到用文字記錄下這段經歷呢?當時很多民眾覺得武漢是一座「死寂之城」。但我想說的是,事實並非如此,我想告訴大家真正的武漢是什麼樣子的。當時有很多國家、媒體刻意抹黑中國,捏造事實。因為我身在武漢,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所以我的想法是如果我留下,我應當做點事兒。起初三天,我始終在思考這件事:如果我留下,我能做些什麼?我身邊的所有人,學校、國際教育學院、社區的工作人員、我的導師和朋友都讓我留在武漢,不要輕易出行。此前我曾在網絡媒體上見過黎巴嫩的青年用視頻直播的方式記錄戰爭現場的真實情況,那非常真實,是沒有經過任何剪輯的真實場景,那就是直截了當的事實。我對自己說,我也可以這樣做。我在《第五日》這篇文章有寫道,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情況,我曾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經歷過戰爭,還在敘利亞住過兩年,但是我從未經歷過疫情這種情況。病毒似乎無處不在,你無從知道它究竟在何處。在戰爭中我們可以看見並且聽見軍機來襲,我們知道有安全區域的存在,但是在疫情中,你接觸的任何人或者物品都可能攜帶病毒。比如我分享的第一個視頻,記錄了武漢居民當時在家中窗戶上寫的「武漢加油」字樣。我看到了一些外國網友評論說,「原來是這樣!」。我就問道「為什麼這麼說?」,他回覆說,他在其他媒體上看到這個視頻。不過配文是西方國家前來支援中國卻被驅逐。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楊航接受媒體採訪

  所以當時我帶著手機出門購買生活物資,一路上像一個信息收集者。在Facebook上傳自拍視頻,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我需要在這場「戰疫」中做的事情。因為武漢是新冠疫情首先爆發的城市,人們願意相信我在最「前線」的所見所聞,相信我給出的信息和建議。在此期間我也受邀參加了很多電視臺和網絡媒體的採訪,大部分是阿拉伯國家的媒體。當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新冠病毒存在於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其實它們早已存在,只是人們並沒有像中國一樣及時發現。當新冠疫情開始在其他國家尤其是阿拉伯國家蔓延時,我們談論的內容就轉向我們應當如何保護自身,採取哪些防疫措施。

  這些其實並非我的專業所長,但是我意識到我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戰士」,因為我親眼見證過武漢的抗疫。我其實已經有一年半沒有見到我的家人了,當時我了解到家中已有親友因新冠肺炎而失去生命,我沒能在他們身邊。所以我認為如果我做了這個決定,我就應該有所作為。

  在這方面我有兩點優勢。首先我所處的環境很有說服力,我是唯一一個留在武漢的黎巴嫩學生,我可以用手機隨時記錄這裡發生的一切。在Facebook上發布視頻後不久,SkyNews的工作人員就告訴我,我是第一個在網絡上發布有關武漢新冠疫情的視頻的國際學生。其次是我所擁有的知識。我知道當時全國各地的醫療人員、軍人和志願者紛紛前來支援武漢,我也許不能提供人力上的幫助,但是我擁有語言優勢和知識優勢,我可以用阿拉伯語將真實情況傳遞給更多的人。基於這兩點優勢,我決定在疫情期間拍攝視頻,以直觀的方式告訴大眾武漢的真實情況,並且通過文字記錄下我的所見所聞。

  楊航接受媒體採訪

  問:請分享一下寫作的過程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我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在疫情期間,武漢從未出現生活物資或是藥品短缺的情況。那時候,大部分的藥店都在正常營業,商店、超市都正常營業。二月中旬發生了一件我甚至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食物直接被社區志願者送到了我的家裡。其中有一些中國本土的蔬菜,我甚至不知道如何烹飪它們,所以我特意打電話問我的朋友。如果是在黎巴嫩,政府要求人們居家隔離,沒有人能夠真的待在家裡,因為沒有食物和水的供應,他們無法維持生命。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有周全的計劃,調動各方資源並協調配置。通過這些事情,我的感受是,中國人民相信政府的決策。我不是中國人,所以我很想知道為什麼中國人自願進行居家隔離。他們告訴我,因為國家要求我們這樣做。由此可見中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與信賴。總之,我認為,在這場「戰疫」中有三個關鍵「前線」:人民、政府和醫療部門,唯有這三個部分高效協作我們才能贏得勝利。我認為上述三個部分的高效協作是中國戰勝疫情的「秘訣」。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左邊阿拉伯語版,右邊中文版)

  問:這本書最初是用阿拉伯語寫成的,它在哪些國家發行呢?讀者的反饋如何?這本書的阿拉伯語原版於今年七月在黎巴嫩出版,約旦、敘利亞、科威特、阿爾及利亞、阿聯等阿拉伯語國家都有發行出售。很多人告訴我,他們一天就讀完了這本書,包括一些中國讀者也這樣說。讀者們覺得書中的語言樸實自然——我是用心在敘述——所以很真實,很感人。 問:現在這本書的中文版發行了,請分享一些其中的故事。你想對中國讀者說些什麼?在武漢封城期間我自己聯繫了中國的出版社,我的朋友們給我推薦了這家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我幾乎是在這本書的阿拉伯語原版籤訂合同的同時聯繫好中國出版社的,同時我也籤訂了這本書英文版的合同,所以我們應該很快可以看到這本書的英文版。我們應該為我們做的一切感到由衷的自豪,這是應當載入史冊的壯舉。如果我們回顧整個疫情過程——人們如何自覺居家隔離,如何配合政府的防疫安排,如何勠力同心克服困難,中國政府如何高效準確地做出判斷和決策,所有醫療人員、鍾南山先生以及其他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科研人員們如何夜以繼日地奔波勞碌——我們應當感到深深的自豪。投身抗疫中的每一位「戰士」,也許平凡到沒有人會記起,但他們都是人民英雄。我們應該用文字和影片將它們記錄下來並且永遠銘記。我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的一小部分,我想通過這本書來幫助人們銘記這段歷史,並且我認為千萬本書也說不盡其中的故事。

  楊航在學校圖書館

  問:經過了這次疫情,你對武漢這座城市有什麼新的感受?現在人們問我「你是哪裡人?」我的回答是「我是武漢人」。我現在更加覺得武漢是我的家,這並非是指母國或者是第二家園這樣的概念,而是我內心有深刻的歸屬感。這五年,武漢給了我一切。這裡的生活和平安寧,每天我看到的是人們的笑臉。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從未有過疏離感。恰恰相反,這裡的人們很樂意與我交流,並且熱心地幫助我。這裡的人們盡其所能地施予我援手,如今中國遇到了困難,我應當有所回報。在這本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提到我的母親。我寫道,中國就像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母親孕育了我們,賦予我們生命。在這場「戰疫」中,中國再一次地賦予了我們生命,從這個意義而言,她是我們的「母親」。

  楊航在武漢

  問:對於申請來華中科技大學學習的新同學,你想跟他們說什麼?華中科技大學是追求光明前途的最佳選擇之一。這裡學風優良,安寧和諧。祝願所有即將來到華中大學習的朋友們享受在這裡的校園生活,也希望你們能夠在這裡收穫自己的快樂——因為這裡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採訪 王雨靜

  撰稿 王雨靜 尹新林

  題圖/編輯 尹新林

  供圖 楊航



相關焦點

  • 黎巴嫩留學生出版「武漢戰疫日記」
    「謹以此書獻給:新冠肺炎疫情的所有受害者,受到新冠病毒和種族主義病毒影響的每個人,每一位真相的守護者,全體武漢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堅持與之鬥爭的人民。」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定量經濟學專業的黎巴嫩籍博士生Adham Sayed(中文名為楊航)剛剛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書籍《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
  • 華中科大黎巴嫩博士生出版「武漢抗疫」紀實
    華中科技大學定量經濟學專業的黎巴嫩籍博士生Adham Sayed(中文名:楊航)剛剛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書籍《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疫情防控期間,楊航一直堅守在武漢,並在個人社交帳號上直播、撰文、回帖。這本書記錄了他疫情防控期間在武漢居家隔離時的見聞和感悟。
  • 記錄在漢經歷的68天 黎巴嫩學子出書講述武漢抗疫故事
    原標題:記錄在漢經歷的68天 黎巴嫩學子出書講述武漢抗疫故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通訊員 熊苒苒他來自黎巴嫩,在武漢求學五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沒有離開,留在武漢記錄所見所聞。本月,《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中英文版出版,書中傳遞的真實故事歷歷在目,這座城市的不屈與力量讓人感動。
  • 記錄68天居家隔離體驗 黎巴嫩學子出書講述武漢抗疫故事
    他來自黎巴嫩,在武漢求學五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他沒有離開,留在武漢記錄所見所聞。本月,《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中英文版出版,書中傳遞的真實歷歷在目,這座城市的不屈與力量讓人感動。12月14日,該書作者、華中科技大學黎巴嫩籍博士生楊航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我要還原一個疫情期間真實的武漢,那是我和武漢人一起戰鬥的歷程。」2015年夏天,阿德漢·賽義德離開黎巴嫩,來到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在這裡,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有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環境。我喜歡圖書館,喜歡這裡處處有樹木,還有大大小小的湖水。」
  • ...黎巴嫩博士生出版「武漢抗疫」紀實,向世界傳遞他眼中的中國力量
    「謹以此書獻給:新冠肺炎疫情的所有受害者,受到新冠病毒和種族主義病毒影響的每個人,每一位真相的守護者,全體武漢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堅持與之鬥爭的人民。」華中科技大學定量經濟學專業的黎巴嫩籍博士生Adham Sayed(中文名:楊航)剛剛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書籍《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
  • 誰是黎巴嫩疫情的元兇:貧窮,難民還是美國?
    在密集經歷了十五年內戰、黎以衝突以及新自由主義下的公共資源私有化等社會危機之後,黎巴嫩人逐漸形成了一種諷刺挖苦某些個體、群體或某事件來減輕自我的焦慮和恐懼的「調侃主義」。即使是在面對疫情時,黎巴嫩人依然找到了可以調侃的話題。就連黎巴嫩國內出現確診病例,城門失火後,黎人的社交網絡仍是一片歡脫的景象。
  • 黎巴嫩:疫情下的獨立日
    11月22日是黎巴嫩獨立日。因疫情原因,黎巴嫩今年不僅取消了一切慶祝活動,而且當天恰逢周日,所有車輛按防疫規定禁止出行。新華社發(比拉爾·賈維希攝)11月22日,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行人騎車經過街頭掛著的黎巴嫩國旗。11月22日,兩名男孩走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街頭。11月22日,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行人騎車經過街頭掛著的黎巴嫩國旗。
  • 大爆炸發生後,我和黎巴嫩難民一起生活
    黎巴嫩生活著數量龐大的難民,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黎巴嫩的難民人口有150多萬,其中20萬難民生活在貝魯特。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又先後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貝魯特大爆炸的衝擊,黎巴嫩人的生活遭受重創。對於更加脆弱的難民來說,生活更加難以為繼。
  • 疫情!難民!制裁!2020黎巴嫩舉步維艱...
    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6時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巨大爆炸。爆炸接連發生兩次,導致多棟房屋受損,玻璃被震碎,天上升起紅色煙霧。據黎巴嫩衛生部公布,爆炸目前已造成至少78人死亡,4000多人受傷。
  • 疫情之後的武漢燈飾照明行業,怎樣了?
    經過全國人民的團結抵抗,目前武漢市區新冠病例連續多日無增長,燈具市場有望在4月上旬開業。 疫情之後的武漢燈飾行業究竟會是什麼局面? 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筆者認為沒有一個冬天是不可逾越的,照明人應堅定信心,疫情期間苦練內功,提前布局,疫情過後才能快速發力,獲取先機贏得更大發展。 以上種種闡述,最後都歸結為一個樸素的願望:疫情之後,春暖花開!
  • 黎巴嫩疫情嚴重將實施全國封鎖
    人民網訊 黎巴嫩政府宣布,鑑於疫情極為嚴重,為防止新冠病毒進一步蔓延,決定實施全國封鎖。據《中東報》報導,黎巴嫩內閣4日就新冠疫情問題召開了部長級會議,衛生部長哈馬德會後對記者發表談話說,鑑於疫情極為嚴重,「決定從星期四(7日)至2月1日全國全面封鎖。」
  • 疫情之後,關於武漢樓市以及房價的一些探討!
    一、寫在最前:我也知道這個時候討論武漢的房價問題確實是有些不妥,但隨著疫情的不斷好轉,生活,總歸還是要恢復正常的。而在此前提下跟大家探討探討房價,或許也不失為一種生活上的調劑。畢竟,作為炒房團首席投顧,我也是想力所能及的為武漢出份力的。
  • 中東觀察︱疫情封鎖與貨幣跳水之下:黎巴嫩的「反銀行示威」
    在過去幾周黎巴嫩暫緩的抗議活動因為疫情的趨緩再度出現在街上,抗議經濟困頓與物價飆漲等,在黎波裡維持秩序的軍方甚至不幸打死一名抗議者 Fawaz Al-Seman,引起更多人不滿,甚至傳出由富人承租的多架私人客機從貝魯特飛往海外。
  • 重返武漢|在武漢的臺灣人:疫情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
    隨即,武漢封城進入倒計時,不少人選擇利用這個空當兒逃離武漢,據悉自消息發出至正式封城,總計有數百萬人如逃難般逃離了武漢。「1月份的時候,就有傳言說有疫情,我們都是經歷過非典(SARS)的人,並沒太當回事,而且大家過年的氣氛很好。我自己是計劃過完年在這邊籌拍電影,沒打算回臺灣。後來說要封城,我周圍的朋友包括我自己沒有一個人相信,封城的意思是真的不能出去。」
  • 我是一個身在新疆的武漢人,兩地疫情都碰上,疫情讓我更感恩
    疫情無情人有情,人間自有真情在!突發的疫情,給全世界帶來災難!武漢、新疆兩地疫情,讓我更加懂得什麼叫萬眾一心!什麼叫無私奉獻!什麼叫不畏生死!什麼叫大愛無疆……我是一個身在新疆的武漢人!28歲離開生我養我的家鄉武漢,支援邊疆教育事業,紮根新疆41年。武漢、新疆疫情都讓我碰上!今年1月,我退休後第一次回到老家武漢,準備幸福愜意地與兄弟姐妹、親朋好友歡度春節,孰料疫情突發而至。
  • 疫情之後的武漢「春天」—東湖綠道一日遊
    今天是2020年4月8號,大武漢解封了,從2020年1月23日開始到現在在家整整閉關2個多月;今天開始了2個月以來的第一次踏青,因為再不出門我們可能就要錯過2020年的整個春天了。武漢疫情逐步向好,每一步都來之不易,今天出門了解到武漢的公交車和開放商戶,以及旅遊景點出入都要進行掃碼和量體溫。自駕車到武漢東湖綠道不到10分鐘的路程。門口有幾名工作人員,入內要按順序依次掃碼,量體溫,確定安全才逐一放行。
  • 全球戰疫·觀察丨政黨、醫護、民眾、難民:黎巴嫩疫情群像
    這次抗議的起因是黎巴嫩貨幣的大幅貶值,3月份1美元還可以兌換1500黎巴嫩鎊,但4月底黑市的匯率已經貶至1美元兌4200黎巴嫩鎊。貨幣大幅貶值意味著生活必需品價格飛漲,這使疫情中已經大量失業、生計艱難的黎巴嫩民眾雪上加霜。黎巴嫩的抗疫之戰打得艱辛,疫情給這個原本就艱難前行的國家壓上了一根新的稻草。
  • 疫情過後,我想去武漢賞櫻花
    「疫情過後,我想去武漢看看櫻花。到那時,一切都會好起來。」——題記我問過幾個朋友,疫情過後,你們最想幹什麼。有朋友說:「疫情過後,我想對醫務人員說聲謝謝,將來也想學醫,救死扶傷。」還有的說:「疫情過後,我想趕快上學,學好本領,將來才能報效祖國。」他們問:「你呢?」我笑笑,說:「我想去武漢看櫻花,看看那個風雨之後的城市……」疫情肆虐全國,而武漢這個城市最為嚴重,但是疫情面前,所有的醫務工作者,交警,公安民警,他們都是戰士!天災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當時正值新春佳節,正是闔家團圓的相聚時刻。
  • 疫情後未離開武漢的日本老人:十年堅守,我就是一個「武漢人」
    其實,他們原本有機會在多國撤僑工作中離開武漢,但是出於對這座城市的熱愛,他們其中依然有不少人選擇留下來,與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運。在這批「外國友人」中,十分君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那就是我們之前採訪過的頂屋咖喱「島爺爺」——島田孝治。已經73歲的他,在武漢出現疫情時,拒絕了回到日本的機會,留在了他深深熱愛著的城市!
  • 對話黎巴嫩中國志願者:兩天一夜,6人給災民發了600份物資
    這種情況下,有序排隊很困難,新冠疫情讓黎巴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受爆炸影響的災民,見到食物和水就會忘記規則和秩序,我們儘可能找一些當地人,努力維護秩序。整體上沒有出現那種瘋搶狀況,可能他們間稍微有擁擠,但是也沒有人衝到車上或者車前來的。之前還擔心新冠疫情間,不能造成人群聚集,所以還是挺感動的。看到我們發放物資,黎巴嫩本地誌願者和一些本地居民們自發圍成人牆,主動幫忙維持秩序。